阳西英厚村驻村第一书记蒲方:开辟扶贫新路点亮乡村振兴梦想

2018年1月,我脱下穿了20多年的军装,来到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同年10月,跟随单位领导到阳西调研扶贫工作,先后走访了几个贫困村,在贫困村看到了让人心酸的场景:村里全是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没有路灯;大多数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甚至还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破旧不堪的黄泥砖房,有些人家就蜗居在狭窄潮湿的危房里;村民基本生活开销来源不稳定,存在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

贫困村的生活给我触动很大,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到最基层来,为贫困群众做实事。

2019年初,我主动请缨,参加了横琴新区对口帮扶阳西县的驻村扶贫工作,走上帮扶困难群众之路。要解决村民贫困问题,先要克服自己的困难。家里年迈的母亲没人照顾,在外地工作的妻子只能照料她身边的大孩子。那么母亲和一岁多的老二谁来照顾?经过斟酌,2019年3月,我带着一老一小来到扶贫村,担任阳西英厚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于是也有了村民们口中“扶贫奶爸”的亲切称呼。

英厚村现有人口近7000人,是阳西县人口最多的贫困村。为尽快熟悉掌握情况,开启驻村生活的当天,我就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走村入户,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了解贫困村民的家庭情况时,我注意到了卢家良——一个怕生、不善言辞的老实人。64岁的卢家良是五保户,患有慢性病,30多年前在斜坡上修了两间平房,一直住到现在。如今,这两间屋子透风、漏雨,甚至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只能在门口搭一个简陋的小棚子做饭,房子四周全是灌木杂草,蛇虫经常出没,居住环境极其恶劣。

每次刮风下雨我都会跟扶贫工作组去看望卢家良,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为了改善卢家良的生活环境,经多次与镇、村沟通协调,镇里协调资金为他建了厨房和厕所。新房建好后,我再见到卢家良时,他害羞地低着头笑,不停地说:“感谢政府帮助,感谢蒲书记关心。”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村子上任何一户贫困户有难处,我和扶贫组的成员们都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这里有一群跟我一样,心中装着贫困群众,怀揣着乡村振兴梦想的扶贫人,他们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用心中的爱驱散贫困,散尽阴霾,开辟一条条扶贫新路。让爱在希望中绽放,照亮扶贫村的每一寸土地。

充分了解贫困村以及村民情况后,我们更加意识到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掌握生存的技能才是脱贫的根本。于是,我们决定大力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开展农民职业化教育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让村民们与现代化技术接轨,使每家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并组织他们走出去参观成熟基地。

紧接着,我们根据当地自然优势,通过流转丢荒、闲置土地,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形成了既有龙头企业带动,又有特色产业推动的格局,实现贫困户、附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灵活就业。现已建成“英厚村黄金百香果示范基地”“英厚村农特产品种植示范基地”“英厚村香芋小南瓜种植示范基地”。2020年,扶贫产业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余元,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驻村的工作任务重,还要照顾母亲和孩子。经常是上班时间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到处跑,下班回家照看老人和孩子。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祖孙三代一起驻村的生活非常充实,值得一辈子去回味。

文字:李灏菀 张景璐 整理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阳西英厚村驻村第一书记蒲方:开辟扶贫新路点亮乡村振兴梦想
珠海特区报 2021-02-04 08:32

2018年1月,我脱下穿了20多年的军装,来到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同年10月,跟随单位领导到阳西调研扶贫工作,先后走访了几个贫困村,在贫困村看到了让人心酸的场景:村里全是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没有路灯;大多数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甚至还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破旧不堪的黄泥砖房,有些人家就蜗居在狭窄潮湿的危房里;村民基本生活开销来源不稳定,存在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

贫困村的生活给我触动很大,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到最基层来,为贫困群众做实事。

2019年初,我主动请缨,参加了横琴新区对口帮扶阳西县的驻村扶贫工作,走上帮扶困难群众之路。要解决村民贫困问题,先要克服自己的困难。家里年迈的母亲没人照顾,在外地工作的妻子只能照料她身边的大孩子。那么母亲和一岁多的老二谁来照顾?经过斟酌,2019年3月,我带着一老一小来到扶贫村,担任阳西英厚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于是也有了村民们口中“扶贫奶爸”的亲切称呼。

英厚村现有人口近7000人,是阳西县人口最多的贫困村。为尽快熟悉掌握情况,开启驻村生活的当天,我就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走村入户,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了解贫困村民的家庭情况时,我注意到了卢家良——一个怕生、不善言辞的老实人。64岁的卢家良是五保户,患有慢性病,30多年前在斜坡上修了两间平房,一直住到现在。如今,这两间屋子透风、漏雨,甚至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只能在门口搭一个简陋的小棚子做饭,房子四周全是灌木杂草,蛇虫经常出没,居住环境极其恶劣。

每次刮风下雨我都会跟扶贫工作组去看望卢家良,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为了改善卢家良的生活环境,经多次与镇、村沟通协调,镇里协调资金为他建了厨房和厕所。新房建好后,我再见到卢家良时,他害羞地低着头笑,不停地说:“感谢政府帮助,感谢蒲书记关心。”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村子上任何一户贫困户有难处,我和扶贫组的成员们都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这里有一群跟我一样,心中装着贫困群众,怀揣着乡村振兴梦想的扶贫人,他们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用心中的爱驱散贫困,散尽阴霾,开辟一条条扶贫新路。让爱在希望中绽放,照亮扶贫村的每一寸土地。

充分了解贫困村以及村民情况后,我们更加意识到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掌握生存的技能才是脱贫的根本。于是,我们决定大力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开展农民职业化教育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让村民们与现代化技术接轨,使每家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并组织他们走出去参观成熟基地。

紧接着,我们根据当地自然优势,通过流转丢荒、闲置土地,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形成了既有龙头企业带动,又有特色产业推动的格局,实现贫困户、附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灵活就业。现已建成“英厚村黄金百香果示范基地”“英厚村农特产品种植示范基地”“英厚村香芋小南瓜种植示范基地”。2020年,扶贫产业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余元,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驻村的工作任务重,还要照顾母亲和孩子。经常是上班时间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到处跑,下班回家照看老人和孩子。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祖孙三代一起驻村的生活非常充实,值得一辈子去回味。

文字:李灏菀 张景璐 整理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