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市之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珠海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

“珠海之‘特’,要靠深化改革‘特’下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

“更大的赋权,无疑将带来更大的突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

“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传承至今,这是珠海最大的优势。”

——曾参与珠海科技重奖筹备的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

“从上世纪90年代设立珠海科技重奖开始,珠海一直以来非常扎实地围绕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发力。迈入新时代,踏入新征程,珠海更要紧紧依靠科技引领未来发展,期待珠海科技工作者继续奋斗。”

——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景玉

“科技创新是珠海发展必须要瞄准的主攻方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整合高校现有的科技创新设备、实验室及相关人才,实现资源共享。”

——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朱晓霞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支持珠海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把珠海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

3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下称《意见》),给予珠海经济特区再出发“一锤定音”的方向指引。《意见》一经公布,珠海再次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

创新发展先行区,是省赋予珠海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具体而言,要求珠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人才驱动、创新驱动。

省委、省政府还赋予珠海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见,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珠海,要摆脱“小而美”的标签,实现“大而强”“大而优”的雄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一着。珠海,到了最呼唤创新,也最渴望创新的时刻。

到2025年,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作用凸显;到203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省赋予珠海的担子不谓不重,但珠海责无旁贷。

踏上新征程、开启新起点,珠海如何建设好创新发展先行区?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珠海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动能新产业,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横琴、高新区两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

向改革要动力,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创新,是珠海经济特区自诞生起就镌刻的城市基因。四十年来,珠海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珠海有高质量发展的底子。“十三五”期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200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00余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15%,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欧比特宇航级卫星芯片、云洲智能无人船等一批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科技投入、产业结构等现实问题,珠海仍未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行列,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改革艰难,需要更大的“赋权”,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金邦达通用自助制卡机

改革号角吹响之际,《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支持珠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根据授权对省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赋予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省委、省政府赋予珠海的自主权、新机制,无疑为经济特区“特事特办”开辟了政策落地的捷径,让创新有了制度保障。

“珠海之‘特’,要靠深化改革‘特’下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认为,政府要在立法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方面开展大量实践,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托路径。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就要对制约创新的难点、堵点动真刀,这一点,珠海已在实践中践行。2020年伊始,珠海便以出台“双一号文”形式,为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划定“路线图”。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今年珠海启动《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修订,利用特区立法权强化科技创新法治保障,向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中的障碍和短板“亮剑”。

格力电器董明珠在介绍杀病毒空气净化器

“当前正在修订的《条例》,将在结构上和内容上进一步完善,探索制度创新。”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在内容上,《条例》将重点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分类评价、空间资源保障等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核心条款。在结构上,《条例》将覆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包含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创新环境等全方位的科技创新要素支撑,搭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乘着政策东风,珠海如何进一步用好特区立法权,用足改革发展自主权?“更大的赋权,无疑将带来更大的突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珠海要用好用足政策,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让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科技活力竞相迸发,使企业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在珠海发展壮大起来。”

“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传承至今,这是珠海最大的优势。”曾参与珠海科技重奖筹备的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至今仍然热切关注着珠海科技创新的点滴变化。他寄语青年人才:“当前珠海仍存在的原创核心技术不多、拔尖人才不够等短板。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必须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摘得创新果实。”

辉睿生物

向创新要动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珠海实现从“小而美”向“大而强”“大而优”转变的关键时期。

今年以来,一场不断加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战役在珠海各区纷纷打响。

日前,香洲区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36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总投资约173亿元,其中就包含了暨大科技园等7个科技创新类项目。在高新区,涉及深珠协作示范、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10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总投资额达536亿元。

香洲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

前不久,横琴一体化区域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15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一个高端要素聚集的城市新中心“呼之欲出”;在金湾区三灶镇,总投资约170亿元的高景太阳能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开工建设;斗门区在加快建设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过程中,举全区之力打造“一中心两带四园五集群六板块”产业格局……

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跟上,更要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动力源泉。对标“邻居”深圳,曲建认为,科技创新必须根植于产业发展基础,要先引导各类企业在珠海大批集结,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从而倒逼科技创新发展。

刘佳宁也持同样的观点。“珠海要大力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支持和引导、打造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最终形成‘科技—产业—科技’的闭环,而这种闭环是创新生态形成的标志。”刘佳宁建议,珠海可以借鉴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力点,《意见》也予以明确,支持珠海加快建成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建设,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落户。支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科技创新是珠海发展必须要瞄准的主攻方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珠海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注重引进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专项,争取设立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鼓励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运营模式和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前沿技术、原创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十四五”开局,珠海为自己绘就了科技创新的发展蓝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努力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珠海正加快申请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此为重要抓手,加快形成各区、各部门的科技创新工作新机制和强大合力,构建全市科技创新‘一盘棋’新格局,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的跨越。”王雷说。

向人才要“红利”,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区

前不久,2021年珠海市科技创新年会暨创新珠海年度颁奖盛典在珠海大会堂举行。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盛会,以“刷屏”态势传遍珠海科技企业圈。时隔29年,科技创新之“星”在这个春天再度闪耀珠海。

2021年珠海市科技创新年会暨创新珠海年度颁奖现场

“从上世纪90年代设立珠海科技重奖开始,珠海一直以来非常扎实地围绕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发力。迈入新时代,踏入新征程,珠海更要紧紧依靠科技引领未来发展,期待珠海科技工作者继续奋斗。”再度站上珠海科技创新最高领奖台,82岁的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景玉深有感触地说。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从“百万科技重奖”,到被誉为珠三角地区最优人才政策的“珠海英才计划”,珠海不断释放广聚天下英才的决心与诚意,愈发彰显干事创业的气魄。

平心而论,人才的最强磁场还是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拥有创造平台的能力、实现梦想的舞台、潜力巨大的空间,这才是对人才的最强吸引。

据统计,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约60万人,其中高端人才近6万人。如何进一步提高珠海在“人才争夺战”中的竞争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区?

《意见》明确支持珠海对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可以不受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对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可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这将为珠海加快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打开突破口。

“珠海要通过制度、法规与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落户珠海,建立行之有效的引进人才机制和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制度保障。”著名经济特区问题研究专家、深圳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陶一桃说。

珠海毗邻港澳,担负着服务“一国两制”和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省委、省政府对珠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作用。

珠海早已展开部署。如今,珠澳两地的合作越来越向纵深推进,吸引了一批港澳人才在这片热土上干事创业、耕耘梦想。去年举行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和珠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澳珠人才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宣布珠澳将携手共建大湾区人才高地。

大学是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蓄水池”。当前,珠海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3万。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留珠就业率,成为珠海打造“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重要一环。

市政协委员陈伟光建议,完善公安、人社、教育、卫健和住建等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全面及时地解决引进在珠高校毕业生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困难,解决留珠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确保留得下、留得住。

对于激发珠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劲势头,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朱晓霞给出了实操层面的建议:“整合高校现有的科技创新设备、实验室及相关人才,实现资源共享,迎合不同企业需求由多个高校合作输出创新产品,提高高校投入、研发、产出、转化多环节的资金配置效率。”

展望“十四五”,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理应走在最前列。《意见》的出台,无疑是珠海跨步前行最大的助力。珠海将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廖明山 佘映薇 图片:钟凡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田海
举全市之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珠海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
珠海特区报 2021-04-02 10:03

“珠海之‘特’,要靠深化改革‘特’下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

“更大的赋权,无疑将带来更大的突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

“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传承至今,这是珠海最大的优势。”

——曾参与珠海科技重奖筹备的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

“从上世纪90年代设立珠海科技重奖开始,珠海一直以来非常扎实地围绕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发力。迈入新时代,踏入新征程,珠海更要紧紧依靠科技引领未来发展,期待珠海科技工作者继续奋斗。”

——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景玉

“科技创新是珠海发展必须要瞄准的主攻方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整合高校现有的科技创新设备、实验室及相关人才,实现资源共享。”

——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朱晓霞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支持珠海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把珠海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

3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下称《意见》),给予珠海经济特区再出发“一锤定音”的方向指引。《意见》一经公布,珠海再次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

创新发展先行区,是省赋予珠海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具体而言,要求珠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人才驱动、创新驱动。

省委、省政府还赋予珠海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见,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珠海,要摆脱“小而美”的标签,实现“大而强”“大而优”的雄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一着。珠海,到了最呼唤创新,也最渴望创新的时刻。

到2025年,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作用凸显;到203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省赋予珠海的担子不谓不重,但珠海责无旁贷。

踏上新征程、开启新起点,珠海如何建设好创新发展先行区?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珠海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动能新产业,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横琴、高新区两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

向改革要动力,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创新,是珠海经济特区自诞生起就镌刻的城市基因。四十年来,珠海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珠海有高质量发展的底子。“十三五”期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200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00余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15%,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欧比特宇航级卫星芯片、云洲智能无人船等一批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科技投入、产业结构等现实问题,珠海仍未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行列,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改革艰难,需要更大的“赋权”,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金邦达通用自助制卡机

改革号角吹响之际,《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支持珠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根据授权对省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赋予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省委、省政府赋予珠海的自主权、新机制,无疑为经济特区“特事特办”开辟了政策落地的捷径,让创新有了制度保障。

“珠海之‘特’,要靠深化改革‘特’下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认为,政府要在立法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方面开展大量实践,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托路径。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就要对制约创新的难点、堵点动真刀,这一点,珠海已在实践中践行。2020年伊始,珠海便以出台“双一号文”形式,为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划定“路线图”。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今年珠海启动《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修订,利用特区立法权强化科技创新法治保障,向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中的障碍和短板“亮剑”。

格力电器董明珠在介绍杀病毒空气净化器

“当前正在修订的《条例》,将在结构上和内容上进一步完善,探索制度创新。”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在内容上,《条例》将重点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分类评价、空间资源保障等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核心条款。在结构上,《条例》将覆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包含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创新环境等全方位的科技创新要素支撑,搭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乘着政策东风,珠海如何进一步用好特区立法权,用足改革发展自主权?“更大的赋权,无疑将带来更大的突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珠海要用好用足政策,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让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科技活力竞相迸发,使企业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在珠海发展壮大起来。”

“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传承至今,这是珠海最大的优势。”曾参与珠海科技重奖筹备的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至今仍然热切关注着珠海科技创新的点滴变化。他寄语青年人才:“当前珠海仍存在的原创核心技术不多、拔尖人才不够等短板。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必须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摘得创新果实。”

辉睿生物

向创新要动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珠海实现从“小而美”向“大而强”“大而优”转变的关键时期。

今年以来,一场不断加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战役在珠海各区纷纷打响。

日前,香洲区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36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总投资约173亿元,其中就包含了暨大科技园等7个科技创新类项目。在高新区,涉及深珠协作示范、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10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总投资额达536亿元。

香洲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

前不久,横琴一体化区域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15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一个高端要素聚集的城市新中心“呼之欲出”;在金湾区三灶镇,总投资约170亿元的高景太阳能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开工建设;斗门区在加快建设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过程中,举全区之力打造“一中心两带四园五集群六板块”产业格局……

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跟上,更要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动力源泉。对标“邻居”深圳,曲建认为,科技创新必须根植于产业发展基础,要先引导各类企业在珠海大批集结,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从而倒逼科技创新发展。

刘佳宁也持同样的观点。“珠海要大力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支持和引导、打造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最终形成‘科技—产业—科技’的闭环,而这种闭环是创新生态形成的标志。”刘佳宁建议,珠海可以借鉴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力点,《意见》也予以明确,支持珠海加快建成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建设,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落户。支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科技创新是珠海发展必须要瞄准的主攻方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珠海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注重引进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专项,争取设立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鼓励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运营模式和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前沿技术、原创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十四五”开局,珠海为自己绘就了科技创新的发展蓝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努力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珠海正加快申请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此为重要抓手,加快形成各区、各部门的科技创新工作新机制和强大合力,构建全市科技创新‘一盘棋’新格局,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的跨越。”王雷说。

向人才要“红利”,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区

前不久,2021年珠海市科技创新年会暨创新珠海年度颁奖盛典在珠海大会堂举行。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盛会,以“刷屏”态势传遍珠海科技企业圈。时隔29年,科技创新之“星”在这个春天再度闪耀珠海。

2021年珠海市科技创新年会暨创新珠海年度颁奖现场

“从上世纪90年代设立珠海科技重奖开始,珠海一直以来非常扎实地围绕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发力。迈入新时代,踏入新征程,珠海更要紧紧依靠科技引领未来发展,期待珠海科技工作者继续奋斗。”再度站上珠海科技创新最高领奖台,82岁的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景玉深有感触地说。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从“百万科技重奖”,到被誉为珠三角地区最优人才政策的“珠海英才计划”,珠海不断释放广聚天下英才的决心与诚意,愈发彰显干事创业的气魄。

平心而论,人才的最强磁场还是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拥有创造平台的能力、实现梦想的舞台、潜力巨大的空间,这才是对人才的最强吸引。

据统计,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约60万人,其中高端人才近6万人。如何进一步提高珠海在“人才争夺战”中的竞争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区?

《意见》明确支持珠海对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可以不受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对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可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这将为珠海加快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打开突破口。

“珠海要通过制度、法规与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落户珠海,建立行之有效的引进人才机制和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制度保障。”著名经济特区问题研究专家、深圳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陶一桃说。

珠海毗邻港澳,担负着服务“一国两制”和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省委、省政府对珠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作用。

珠海早已展开部署。如今,珠澳两地的合作越来越向纵深推进,吸引了一批港澳人才在这片热土上干事创业、耕耘梦想。去年举行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和珠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澳珠人才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宣布珠澳将携手共建大湾区人才高地。

大学是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蓄水池”。当前,珠海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3万。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留珠就业率,成为珠海打造“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重要一环。

市政协委员陈伟光建议,完善公安、人社、教育、卫健和住建等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全面及时地解决引进在珠高校毕业生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困难,解决留珠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确保留得下、留得住。

对于激发珠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劲势头,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朱晓霞给出了实操层面的建议:“整合高校现有的科技创新设备、实验室及相关人才,实现资源共享,迎合不同企业需求由多个高校合作输出创新产品,提高高校投入、研发、产出、转化多环节的资金配置效率。”

展望“十四五”,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理应走在最前列。《意见》的出台,无疑是珠海跨步前行最大的助力。珠海将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廖明山 佘映薇 图片:钟凡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