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0 10:30:38
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19日傍晚发布情况通报:7月15日3时30分左右,珠海市石景山施工隧道发生透水事故,致14名施工人员被困。经过连日来不间断搜救,19日15时20分和15时38分,救援人员在事故现场距隧道左洞洞口约1060米和1070米处发现2名被困人员,经医疗鉴定已无生命体征。我们向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尽最大努力搜救其他被困人员,做好家属安抚等善后工作。
当天稍早前,珠海市召开了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张宜生通报了救援工作进展,广东省地质局岩土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展孜,中国中铁广州局集团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季军,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副局长王仁义分别结合自身专业领域介绍了当前救援工作的相关情况。发布会由珠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闵云童主持。
张宜生介绍,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发生后,在国家联合工作组及省、市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指导指挥下,我们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截至7月19日上午9时,救援作业面已向隧道内推进732.9米,距离受困点427.1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15.5米。目前,搜救工作仍在争分夺秒进行。
张宜生表示,连日来,我们持续推进水下搜救、隧道积水抽排、隧道洞顶回填注浆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工作。一是继续把水下搜救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水下机器人等专业设备,持续派出蛙人等水下搜救队,尽快实现全覆盖搜救,尽快找到被困人员。二是加大隧道积水抽排力度。继续采用“龙吸水”排涝车串联接力方式作业,保障抽排工作持续推进。三是加快推进隧道洞顶回填注浆。针对在回填注浆中遇到的地下水丰富等情况,继续采用“双液注浆”技术,确保回填注浆效率。四是做好台风暴雨防范工作。受南海热带低压和强降雨影响,7月18日以来珠海持续降雨,给救援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我们迅速制定了应急预案,加强对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评估救援工作存在的风险,确保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安全开展。同时,继续做好被困人员家属安抚工作,加强心理疏导、生活保障等服务。
张宜生表示,我们将继续尽最大努力搜救,决不放弃!有最新进展情况,我们将及时向大家通报。
结合事故周边地质和水文情况以及隧道结构等,广东省地质局岩土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展孜介绍了当前救援工作的相关情况。
甘展孜介绍,事故发生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地质局派出地质灾害应急专家会同自然资源部驻粤专家赶赴现场,组建了应急调查监测工作组。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对隧道口山体、水库库体、排水口挡土墙和水库透水区水位等进行监测预警,经过不间断监测,目前总体稳定、正常。地质专家组正全力以赴配合现场指挥部科学、有序、安全开展救援工作。
甘展孜表示,当前,水文地质条件及隧道结构较复杂。一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事故区为丘陵台地地貌,主要地层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土,局部花岗岩存在裂隙发育,周边发现胡湾断裂、吉大断裂等。受隧道施工和透水事故影响,事故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得更加复杂。二是隧道水库水力联系密切。受隧道施工和透水事故影响,吉大水库与隧道间的水力联系增强,隧道内水源补给丰富,进一步加大了隧道内抽排水的难度。目前,已通过透水区“双液注浆”和吉大水库泄水等措施,基本切断和堵截隧道内的水源补给。三是受困点处在隧道下坡段。隧道有个坡度,坡度为3%,并不是一个平直的隧道。
甘展孜表示,上述情况对救援工作造成了三方面困难。一是地貌导致的困难。受周边断裂及次生断裂的影响,事故区岩体裂隙发育达到破碎至极破碎状态。需要在救援过程中进行强力注浆,确保救援作业面的人员安全。二是水力联系导致的困难。由于前期水力联系增强,隧道内水源补给丰富,加大了隧道内抽排水的难度。我们将针对近日强降雨天气,时刻关注、科学研判对隧道救援工作的影响。三是下坡段导致的困难。目前被困人员点位于下坡段,隧道坡度导致泥浆和泥沙沉积,造成蛙人、水下机器人越接近受困点,水下越浑浊、救援环境越复杂。因此,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快抽排水进度,降低整体水位。
针对困难,甘展孜介绍了下一步救援措施。一是对隧道口顶部自然斜坡和孤石加强监测;二是对隧道口排水区挡土墙加强巡查监测;三是对吉大水库透水区边坡及回填区加强监测;四是对吉大水库透水区地下水位加强监测。通过不间断监测,确保不发生次生地质灾害,保障救援工作顺利推进。
甘展孜表示,我们将在国家联合工作组及省、市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指挥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为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安全开展提供支撑。
结合堵漏回填相关工作,中国中铁广州局集团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季军介绍了当前救援工作的相关情况。
谢季军表示,右线隧道透水点所处掌子面位于已施工隧道最低点,且在水库下方,隧道洞身与上方水库已连通,地表陷坑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地层岩性为强风化花岗岩。水库水体在不断注入隧道,同时水土流失加剧了两侧山体滑坡的风险。鉴于上述原因,救援第一要务是迅速切断隧道坍体上方补给水。经中国中铁专家组反复推敲论证,并经计算机建模模拟,采取“修筑隔水围堰,回填加固坍体”的方案,以保证坍体和两侧山体稳定,并且阻断地面水库水,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该方案具体采取两个步骤。第一,首先在水库上游设置阻水围堰,通俗地讲就是修筑一条拦水坝,将库区一分为二,阻断塌陷区与水库水源联通,使外部流入隧道的水量由原来的整个库区缩小为一个小池塘;然后,抽除隧道坍体上方既有水体,也就是将小池塘内的水抽干。通过以上措施,阻止吉大水库地面水向洞内补给。第二,水抽干后,在地表陷坑内回填土体,经平整压实创造出机械设备工作面,然后上足钻注一体机,全面铺开,采用双液注浆技术,对回填土体和隧道掌子面进行加固。双液浆能在30至50秒内凝固,使回填土迅速固化和密实,也就是使原来松散的土质快速凝结成密实一体的结构,达到有效阻断水库水及地下裂隙水流入隧道的目的。
方案确定后,我们修建了1.8公里施工便道,打通了紧急救援通道。在抢修便道的同时,同步进行阻水围堰施工,于15日14时完成了这个关键节点。16日15时,完成了地表陷坑的回填,随后开展场地平整压实、注浆设备材料进场等准备工作。截至19日上午7时,注浆工作完成了67%,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止水帷幕和回填体的加固。
谢季军表示,采取以上措施后,经24小时不间断观测,目前两侧山体和回填体稳定,同时,有效阻断了水库水向隧道内渗透。
谢季军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对加固体进行补强加固,持续进行监控量测,竭尽全力为隧道内救援人员科学安全搜救创造条件。
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副局长王仁义介绍了具体参与救援的相关情况。
王仁义介绍,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围绕全力救人这一首要目标,派出南海救助局潜水员8人,广州打捞局潜水员6人及抢险救助专家3人赶赴现场参加应急抢险。截至19日上午9时,该局已派出4批次潜水员累计搜救16小时,完成900多米隧道水域的搜救,并根据抢险救援进度、隧道内部结构、山体水体情况编制了有针对性的隧道搜救方案,全力以赴做好潜水救援工作。
王仁义介绍,当前,该局带来的救援力量充足。技术装备上有目前国内先进的KMB管供潜水设备、微光可视系统、便携式水下录像设备等装备。潜水员及抢险救助专家均为多次参加大型救援的交通部救捞专家。该局先后派出多组搜救人员,搜救强度较高。
王仁义表示,目前救援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水体环境复杂,隧道内水质浑浊、光线暗弱、能见度低,潜水员只能靠手感搜索,而且工作设备、未清理的废料等障碍物多,给救援造成较大困难。二是隧道结构复杂,发生透水的山体结构较复杂,事故区岩体破碎或者极破碎,隧道内空间窄、水域搜寻面积大、被困人员距离远,不方便救援人员作业,给潜水员搜救作业造成困难。三是隧道内通风不畅,隧道内一氧化碳浓度易超标,导致救援队无法携带可深入隧道300米的潜水压缩机搜救,只能携带最多深入隧道120米的压缩空气瓶,影响了潜水员潜入的深度。四是装备无法充分利用,潜水员需良好的外部通风条件才能深度潜水,水下机器人、无人艇需连接线和稳定的遥控信号。根据目前洞内情况,水底目前无连接线而且通风、信号等条件不稳定,尚未完全满足可供救援的条件,无法充分发挥装备的作用。相信随着水体、洞体、通风条件的改善,潜水装备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王仁义表示,将从三个方面做好下一步措施。一是细化搜救方案,及时进行总结,明确下一步搜救范围、搜救进度,保证每个角落都不遗漏。二是加大搜救力度,在满足搜救条件的情况下,加大人员投入和搜救频次,重点搜索隧道低端的二衬台车、防水板台车、开挖台车三个作业平台,尽最大努力尽快完成全水域搜救。三是注意人员安全,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重点关注结构安全、水质安全、用电安全等问题,确保安全救援。
王仁义表示,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将想尽一切办法、作出最大努力,全力以赴做好水下搜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