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小兵
珠海渔女。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手绘
婀娜多姿
顾盼生辉
夕阳之下
于香炉湾畔迎风而立
站成情侣路靓丽的风景线
化作这个城市永恒的图腾
香山的风
濠江的浪
南海的波涛日夜奔涌
秉持最初的理想
怀揣湛蓝的向往
守望的姿势始终如一
多少故事已随流水逝去
雕琢的细节却犹在眼前
斗转星移
笃定信念
奋力托起的既是明珠
更是共同奔向未来的希望
□ 朵夫
自然生长般贴切的葡式碎石
鲜艳的布匹像被征召的士兵
有序地为房屋置装
凉茶叫卖拉开一日的光影
抓住那些造梦师的眼睛
他想用卡梅拉摄取城市的灵魂
速写南来北往的七情六欲
若你倚坐窗台
仿佛听到十二少的一声叹息
而如花用哀怨结一个胭脂扣
一朵开在妈阁码头的海上花
被亚婆井前地的起伏安排了命运
慕云先生,人生孰能无憾
无需独坐愁城踯躅不前
若你愿意
抔一杯十月初五的月光
平淡烟火才是人间至味
如果伍迪艾伦踏足
他会用喋喋不休勾勒城市的品格
那些银幕上流淌的人生
也会在澳门相遇
淇澳彩陶
富瀚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珠海考古的黄金时代。
1982年春,珠海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拉开帷幕,市文化局组织全市各公社(不含斗门县)文化站站长9人,到当时南海县西樵镇参加“佛山地区文物普查学习班”学习。经过十天的培训,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文物普查知识,为次年组建珠海市文物普查队做好准备。1983年夏,珠海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铺开,珠海市文物普查队在下栅公社(今唐家湾镇北部地区)发现了长南迳古道,并且确定了古道的绝对纪年——古道中途有一块大石,石壁上刻有“雍正三年佘非凡重修长南迳”字样,这说明清雍正三年之前就有“长南迳古道”,而且还在这一年由“佘非凡重修”;随即又在上栅村东发现了大观桥,大观桥也有绝对纪年,桥上碑刻落款——“光绪丙申廿二年孟秋上栅敦化善堂倡筑”。丙申廿二年就是1896年,文物普查队因此士气大振,随后自南屏、湾仔、前山、唐家等公社以至各海岛开展工作。
而珠海的历史在1984年冬改写。
文物普查队意想不到的是,在仅约20平方公里的淇澳岛竟有4处史前遗址——后沙湾、东澳湾、亚婆湾、南芒湾(后来还发现了小沙澳湾,共5处)。这一发现惊动了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他们立即派出两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朱非素、李子文赶到现场带队试掘。这一试掘居然就出土了彩陶圈足盘。
参加过粤北石峡文化发掘工作的朱非素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她十分惊讶,连连发问:为什么天涯海角般的淇澳岛也有彩陶?彩陶不是仰韶文化的吗?珠海淇澳有彩陶,那它的历史不就一下子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珠海出土彩陶,那仰韶文化圈不就覆盖到这里了吗?
朱非素的一连串发问让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都兴奋不已——如果这些假设成立,那么历史就要改写了。
彩陶怎么来的先不管,首先要把它的“年龄”搞清楚,当时省里对这一考古发现高度重视,随即在环珠江口地区就彩陶这一专题开展全面调查,中山、深圳、东莞、增城等地均有发现。
于是,1989年5月至7月,广东省博物馆和珠海市博物馆联合组建考古队,再次对淇澳岛后沙湾遗址并同时对三灶岛草堂湾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为什么要同时发掘三灶岛草堂湾呢?考古队在当时初步判断它是个“土著遗址”,而淇澳岛后沙湾是个“外来遗址”。
果然,后沙湾遗址不负众望,不仅再次出土彩陶,还出土了白陶。彩陶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用热释光进行测试,其年代距当时(1989年)约4828年,也就是说珠海的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
彩陶是个谜,白陶也是个谜,它们无疑都是珠海史前的代表性文物,而且是通过科学发掘在探方出土的,有文化层佐证,还有相对准确的测试数据支撑。考古界围绕环珠江口地区出土的彩陶、白陶展开激烈争论。有学者认为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派生,也有学者认为受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古文化的影响。不久,香港深湾遗址、澳门路环遗址也出土了彩陶,经考古专家们数年潜心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珠海后沙湾遗址、香港深湾遗址所出土的戳印纹陶器与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所出土的大溪文化典型器物相比较,三者在各方面都近乎相同;先进的制陶技术在大溪文化鼎盛时期传播到环珠江口地区,可谓新石器时代一次流传有序、渐次扩散的文化交流。
淇澳岛出土彩陶改写了珠海的“年龄”,而更多珠海的历史故事自此也从面纱后浅露神色,逐渐清晰······
崔 云
珠海唐家会同村。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人们常说:地因人名。此话不假!位于珠海唐家湾的那洲村,仿佛随手一指随意而取的一个名字,却因为出了个著名的版画艺术家古元先生而声名远扬,这村名在人们眼中也似乎有了几分诗意。
到那洲村,自然要先去拜谒古元先生的故居。穿过村口牌坊进入村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的古老建筑,醒目的门牌号,铁制的大信箱,斑驳的墙面,老屋前的枯藤、古树,屋顶的青苔等,无不流溢着古朴、悠远的意韵,这份意韵携着乡野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涂抹着遥远记忆的元素,一下子将人带入了怀旧的情愫里。从喧嚣的都市来到宁静的村落,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那洲古村,瞬间镌刻进了我的记忆深处。
没想到那洲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建村历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有不少建筑建于清朝及民国,还有些建于明代,想来它们也曾繁华一时。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如今它们仍静静地伫立着,默默向世人诉说着那洲村昔日的荣光,而沿途两侧墙面上极具生活气息的艺术彩绘又让我们清醒地回归到现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元先生生前的代表作品,它们也被以彩绘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墙面,通俗与高雅交相辉映,那洲人的精神风貌一览无遗地呈现在眼前,那是一种乐观昂扬的姿态,一脉相承,不曾褪色。
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前行大约500米,就来到了古元故居。一座由数米高的院墙围着的两层古色古香的小洋楼静静伫立,屋檐及墙身上色彩明艳的彩塑和灰塑十分耀眼,墙上的图案以中国传统的“喜鹊登枝”、山水及梅、兰、竹、菊等为素材,显得生动且富有情趣。在屋侧花园内参天古树的荫庇下,故居显得十分清幽、雅致。花园里高高的桄榔树亭亭玉立,大朵红色的扶桑花与月季花正竞艳吐芳,九里香芳香扑鼻,有蜂蝶在花间嗡闹、翻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不管有没有人欣赏,树照样生长,花照样开放。恍惚间,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和悲凉感涌上心头。
这座修建于1912年的老宅,虽历经百年的风霜雨雪,却巍然屹立,保存完好。古元故居属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配上西洋木质百叶窗,屋子便多了几分时尚感。室内陈设简谱,最吸引眼球的是汉白玉雕塑的古元头像,他面带微笑,亲切和蔼,栩栩如生。厅堂两侧悬挂着用两米多长的红木板书写的家训:“和气至祥 百忍成金 处世端资退让 厚德载福 惟善为宝 持身贵养谦光”。字里行间透露出屋主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德善传家的智慧法宝,让人不禁生出敬意,想来古元先生忠厚善良、大度谦逊品格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良好家风的滋养。
古元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版画、水彩画大师,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称赞他是“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古元先生以画笔作武器,用木刻创作出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斯人虽逝,而大师遗风犹存!这位当年从那洲村走出的人民艺术家,带给世人无尽的精神财富。我想,这大概离不开这方水土的养育,以及秀美故乡赐予他的不竭创作灵感吧!所以那勤劳善良的乡亲、纯朴厚道的村民,曾一次次落入他的笔端,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古元故居的讲解员王小姐从2016年5月开馆就在这里工作,这位外来媳妇在年复一年的讲解中,一次次被古元先生高尚的品格和卓绝才能所打动。她说:“讲解次数越多,我对古元先生的了解便越深入,敬意也越深。古元先生的作品有一种宁静美,线条和意境也很美,让人百看不厌,越看越爱。对我来说,每天的工作都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自豪和幸福感写在她青春洋溢的脸上。
离开古元故居,在宁静的古村古巷穿行,不时能看到悠闲漫步的老人和嬉笑打闹的孩子,喧哗声惊得树上的鸟儿扑打着翅膀飞逃。不远处收割后的稻田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莹白的光,偶有鸡鸣犬吠打破村子的宁静,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漫步在那洲古村,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之闲情雅趣,再浮躁的心绪在这里也会被慢慢抚平。
沿着村口稻田边的小径循声前行,就来到了经年累月潺潺奔流的那溪河,这名字也仿佛随口而取的,溪与河竟混搭在了一起,村民们叫惯了,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几座石质及木质小桥将两岸紧紧连接,村民过了小桥到对岸种田、搞养殖。一年又一年,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着殷实的日子。当年不少有志青年也是从这里穿过小桥、翻过对面的石人山,到更广阔的世界去闯荡,他们赴港澳、涉重洋,带回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带回致富的技能,让村子旧貌换新颜。
岸边的相思树枝叶纷披,溪水边翠竹片片,清风送爽,让人心旷神怡。溪水清澈,游鱼不时浮出水面。有几个年轻人在不远处安静地垂钓,有几位画家正专心写生,有对对恋人在相思树下相偎而坐,大家各美其美,悠然自得,如入无人之境。
那溪河,这条绕村奔流的母亲河,浇灌了村里的千亩良田,养育了世世代代优秀的那洲儿女。灵山秀水育英才。没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那洲曾是人才辈出的名人村。从这里走出过旧时的秀才、举人,走出过政要和商贾,也走出过大艺术家。那洲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乡村振兴利好政策的推动下,那洲人民与时俱进,除发展传统的种养殖业、加工业和手工业等,目前正大力探索发展文化艺术及现代商贸、旅游及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那洲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村,古元先生的文化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古老的乡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蓝宝生
横琴夜景。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摄
秋夜游横琴,最好请王维作陪。
请不到王维,就把王维的诗挂在嘴边,最好是那首《山居秋暝》。
朗读王维,或者吟唱王维,唇齿生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游横琴,最好是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喧嚣——去石博园,去石博园边上的松树林,然后,然后去三叠泉。
在石博园,踏响袅袅婷婷的旋律,在银色的月色下,随心所欲地检阅名副其实的奇石:新疆和田玉、广西彩陶石、江苏太湖石、湖北三峡石、山东青田玉、宁夏黄河石、海南黄腊石,还有澳门濠江石。石头宴也是可以浏览一遍的,哪怕是一会儿要找大排档吃宵夜:“满汉全席”的一百零八道“菜”全部都是采用天然石头组合而成,十分逼真,栩栩如生。八音石也是要敲一敲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如水荡漾之时,瞬间就会顿悟,原来,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是真的!
石博园边上的松树已经长大长高了,风摇松树,或者,松树摇风,风的琴声声声入耳,沉郁顿挫,像远古的古琴,像深夜的梦呓,像涌动的暗流。月光从松针的缝隙漏下来,洒在身上。穿金戴银莫过于此了。明月松间照,照不完你的好,暖风带云香,吹开了你的笑。
鉴赏“清泉石上流”,就去三叠泉吧。在这里,真真切切地有清泉在山石之上,像一条素练,在月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这里的泉水,从珠海最高峰脑背山由上而下叠成瀑布:大狭瀑、飞凌瀑、隐灵瀑,飞流直下,水声如歌,也如诗。山涧有许多清澈的溪泉,山脚下有可以畅游的山泉泳场,泳场有鹅卵石砌岸铺底,泉水自进自去。这是一个令人清爽畅快的活水泳场。三叠泉绝对是鉴赏“清泉石上流”最佳处:石板上,清泉无声流淌,清泉更清了,石板更加光洁了,这是水和石的缠绵,这是石和水的深沉交响,如痴如醉。《全景中国》独具慧眼,毫不犹豫地把三叠泉列为广东五大必游景点之一,那是珠海名副其实的桃花源,那是从远古悠悠流淌而来的神韵。三叠泉是珠海的神曲——涤荡的是尘埃,浸润的是时间,闪耀的是明月。岩石跌宕,水声潺潺,亘古不变。三叠泉,以淳朴、自然与和谐,为横琴,为珠海唱响了古歌,挥洒了光芒,增添了气韵。
冒着失眠的危险,那首歌,还是可以再唱一遍的:“明月松间照,照不完你的好,暖风吹云香,吹开了你的笑,湖边过石桥,带上一株野花香,两个人的心跳,趁着夜色正好。”
秋夜游横琴,让素练一样的三叠泉,把自己布满尘埃的旧梦清洗一遍,让自己秋夜的梦境弥漫莲花的幽香,泉水的清香,以及浣纱女晶莹剔透的嫣然一笑。
□ 林小兵
珠海渔女。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手绘
婀娜多姿
顾盼生辉
夕阳之下
于香炉湾畔迎风而立
站成情侣路靓丽的风景线
化作这个城市永恒的图腾
香山的风
濠江的浪
南海的波涛日夜奔涌
秉持最初的理想
怀揣湛蓝的向往
守望的姿势始终如一
多少故事已随流水逝去
雕琢的细节却犹在眼前
斗转星移
笃定信念
奋力托起的既是明珠
更是共同奔向未来的希望
□ 朵夫
自然生长般贴切的葡式碎石
鲜艳的布匹像被征召的士兵
有序地为房屋置装
凉茶叫卖拉开一日的光影
抓住那些造梦师的眼睛
他想用卡梅拉摄取城市的灵魂
速写南来北往的七情六欲
若你倚坐窗台
仿佛听到十二少的一声叹息
而如花用哀怨结一个胭脂扣
一朵开在妈阁码头的海上花
被亚婆井前地的起伏安排了命运
慕云先生,人生孰能无憾
无需独坐愁城踯躅不前
若你愿意
抔一杯十月初五的月光
平淡烟火才是人间至味
如果伍迪艾伦踏足
他会用喋喋不休勾勒城市的品格
那些银幕上流淌的人生
也会在澳门相遇
淇澳彩陶
富瀚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珠海考古的黄金时代。
1982年春,珠海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拉开帷幕,市文化局组织全市各公社(不含斗门县)文化站站长9人,到当时南海县西樵镇参加“佛山地区文物普查学习班”学习。经过十天的培训,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文物普查知识,为次年组建珠海市文物普查队做好准备。1983年夏,珠海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铺开,珠海市文物普查队在下栅公社(今唐家湾镇北部地区)发现了长南迳古道,并且确定了古道的绝对纪年——古道中途有一块大石,石壁上刻有“雍正三年佘非凡重修长南迳”字样,这说明清雍正三年之前就有“长南迳古道”,而且还在这一年由“佘非凡重修”;随即又在上栅村东发现了大观桥,大观桥也有绝对纪年,桥上碑刻落款——“光绪丙申廿二年孟秋上栅敦化善堂倡筑”。丙申廿二年就是1896年,文物普查队因此士气大振,随后自南屏、湾仔、前山、唐家等公社以至各海岛开展工作。
而珠海的历史在1984年冬改写。
文物普查队意想不到的是,在仅约20平方公里的淇澳岛竟有4处史前遗址——后沙湾、东澳湾、亚婆湾、南芒湾(后来还发现了小沙澳湾,共5处)。这一发现惊动了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他们立即派出两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朱非素、李子文赶到现场带队试掘。这一试掘居然就出土了彩陶圈足盘。
参加过粤北石峡文化发掘工作的朱非素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她十分惊讶,连连发问:为什么天涯海角般的淇澳岛也有彩陶?彩陶不是仰韶文化的吗?珠海淇澳有彩陶,那它的历史不就一下子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珠海出土彩陶,那仰韶文化圈不就覆盖到这里了吗?
朱非素的一连串发问让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都兴奋不已——如果这些假设成立,那么历史就要改写了。
彩陶怎么来的先不管,首先要把它的“年龄”搞清楚,当时省里对这一考古发现高度重视,随即在环珠江口地区就彩陶这一专题开展全面调查,中山、深圳、东莞、增城等地均有发现。
于是,1989年5月至7月,广东省博物馆和珠海市博物馆联合组建考古队,再次对淇澳岛后沙湾遗址并同时对三灶岛草堂湾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为什么要同时发掘三灶岛草堂湾呢?考古队在当时初步判断它是个“土著遗址”,而淇澳岛后沙湾是个“外来遗址”。
果然,后沙湾遗址不负众望,不仅再次出土彩陶,还出土了白陶。彩陶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用热释光进行测试,其年代距当时(1989年)约4828年,也就是说珠海的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
彩陶是个谜,白陶也是个谜,它们无疑都是珠海史前的代表性文物,而且是通过科学发掘在探方出土的,有文化层佐证,还有相对准确的测试数据支撑。考古界围绕环珠江口地区出土的彩陶、白陶展开激烈争论。有学者认为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派生,也有学者认为受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古文化的影响。不久,香港深湾遗址、澳门路环遗址也出土了彩陶,经考古专家们数年潜心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珠海后沙湾遗址、香港深湾遗址所出土的戳印纹陶器与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所出土的大溪文化典型器物相比较,三者在各方面都近乎相同;先进的制陶技术在大溪文化鼎盛时期传播到环珠江口地区,可谓新石器时代一次流传有序、渐次扩散的文化交流。
淇澳岛出土彩陶改写了珠海的“年龄”,而更多珠海的历史故事自此也从面纱后浅露神色,逐渐清晰······
崔 云
珠海唐家会同村。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人们常说:地因人名。此话不假!位于珠海唐家湾的那洲村,仿佛随手一指随意而取的一个名字,却因为出了个著名的版画艺术家古元先生而声名远扬,这村名在人们眼中也似乎有了几分诗意。
到那洲村,自然要先去拜谒古元先生的故居。穿过村口牌坊进入村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的古老建筑,醒目的门牌号,铁制的大信箱,斑驳的墙面,老屋前的枯藤、古树,屋顶的青苔等,无不流溢着古朴、悠远的意韵,这份意韵携着乡野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涂抹着遥远记忆的元素,一下子将人带入了怀旧的情愫里。从喧嚣的都市来到宁静的村落,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那洲古村,瞬间镌刻进了我的记忆深处。
没想到那洲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建村历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有不少建筑建于清朝及民国,还有些建于明代,想来它们也曾繁华一时。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如今它们仍静静地伫立着,默默向世人诉说着那洲村昔日的荣光,而沿途两侧墙面上极具生活气息的艺术彩绘又让我们清醒地回归到现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元先生生前的代表作品,它们也被以彩绘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墙面,通俗与高雅交相辉映,那洲人的精神风貌一览无遗地呈现在眼前,那是一种乐观昂扬的姿态,一脉相承,不曾褪色。
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前行大约500米,就来到了古元故居。一座由数米高的院墙围着的两层古色古香的小洋楼静静伫立,屋檐及墙身上色彩明艳的彩塑和灰塑十分耀眼,墙上的图案以中国传统的“喜鹊登枝”、山水及梅、兰、竹、菊等为素材,显得生动且富有情趣。在屋侧花园内参天古树的荫庇下,故居显得十分清幽、雅致。花园里高高的桄榔树亭亭玉立,大朵红色的扶桑花与月季花正竞艳吐芳,九里香芳香扑鼻,有蜂蝶在花间嗡闹、翻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不管有没有人欣赏,树照样生长,花照样开放。恍惚间,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和悲凉感涌上心头。
这座修建于1912年的老宅,虽历经百年的风霜雨雪,却巍然屹立,保存完好。古元故居属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配上西洋木质百叶窗,屋子便多了几分时尚感。室内陈设简谱,最吸引眼球的是汉白玉雕塑的古元头像,他面带微笑,亲切和蔼,栩栩如生。厅堂两侧悬挂着用两米多长的红木板书写的家训:“和气至祥 百忍成金 处世端资退让 厚德载福 惟善为宝 持身贵养谦光”。字里行间透露出屋主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德善传家的智慧法宝,让人不禁生出敬意,想来古元先生忠厚善良、大度谦逊品格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良好家风的滋养。
古元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版画、水彩画大师,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称赞他是“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古元先生以画笔作武器,用木刻创作出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斯人虽逝,而大师遗风犹存!这位当年从那洲村走出的人民艺术家,带给世人无尽的精神财富。我想,这大概离不开这方水土的养育,以及秀美故乡赐予他的不竭创作灵感吧!所以那勤劳善良的乡亲、纯朴厚道的村民,曾一次次落入他的笔端,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古元故居的讲解员王小姐从2016年5月开馆就在这里工作,这位外来媳妇在年复一年的讲解中,一次次被古元先生高尚的品格和卓绝才能所打动。她说:“讲解次数越多,我对古元先生的了解便越深入,敬意也越深。古元先生的作品有一种宁静美,线条和意境也很美,让人百看不厌,越看越爱。对我来说,每天的工作都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自豪和幸福感写在她青春洋溢的脸上。
离开古元故居,在宁静的古村古巷穿行,不时能看到悠闲漫步的老人和嬉笑打闹的孩子,喧哗声惊得树上的鸟儿扑打着翅膀飞逃。不远处收割后的稻田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莹白的光,偶有鸡鸣犬吠打破村子的宁静,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漫步在那洲古村,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之闲情雅趣,再浮躁的心绪在这里也会被慢慢抚平。
沿着村口稻田边的小径循声前行,就来到了经年累月潺潺奔流的那溪河,这名字也仿佛随口而取的,溪与河竟混搭在了一起,村民们叫惯了,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几座石质及木质小桥将两岸紧紧连接,村民过了小桥到对岸种田、搞养殖。一年又一年,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着殷实的日子。当年不少有志青年也是从这里穿过小桥、翻过对面的石人山,到更广阔的世界去闯荡,他们赴港澳、涉重洋,带回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带回致富的技能,让村子旧貌换新颜。
岸边的相思树枝叶纷披,溪水边翠竹片片,清风送爽,让人心旷神怡。溪水清澈,游鱼不时浮出水面。有几个年轻人在不远处安静地垂钓,有几位画家正专心写生,有对对恋人在相思树下相偎而坐,大家各美其美,悠然自得,如入无人之境。
那溪河,这条绕村奔流的母亲河,浇灌了村里的千亩良田,养育了世世代代优秀的那洲儿女。灵山秀水育英才。没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那洲曾是人才辈出的名人村。从这里走出过旧时的秀才、举人,走出过政要和商贾,也走出过大艺术家。那洲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乡村振兴利好政策的推动下,那洲人民与时俱进,除发展传统的种养殖业、加工业和手工业等,目前正大力探索发展文化艺术及现代商贸、旅游及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那洲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村,古元先生的文化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古老的乡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蓝宝生
横琴夜景。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摄
秋夜游横琴,最好请王维作陪。
请不到王维,就把王维的诗挂在嘴边,最好是那首《山居秋暝》。
朗读王维,或者吟唱王维,唇齿生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游横琴,最好是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喧嚣——去石博园,去石博园边上的松树林,然后,然后去三叠泉。
在石博园,踏响袅袅婷婷的旋律,在银色的月色下,随心所欲地检阅名副其实的奇石:新疆和田玉、广西彩陶石、江苏太湖石、湖北三峡石、山东青田玉、宁夏黄河石、海南黄腊石,还有澳门濠江石。石头宴也是可以浏览一遍的,哪怕是一会儿要找大排档吃宵夜:“满汉全席”的一百零八道“菜”全部都是采用天然石头组合而成,十分逼真,栩栩如生。八音石也是要敲一敲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如水荡漾之时,瞬间就会顿悟,原来,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是真的!
石博园边上的松树已经长大长高了,风摇松树,或者,松树摇风,风的琴声声声入耳,沉郁顿挫,像远古的古琴,像深夜的梦呓,像涌动的暗流。月光从松针的缝隙漏下来,洒在身上。穿金戴银莫过于此了。明月松间照,照不完你的好,暖风带云香,吹开了你的笑。
鉴赏“清泉石上流”,就去三叠泉吧。在这里,真真切切地有清泉在山石之上,像一条素练,在月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这里的泉水,从珠海最高峰脑背山由上而下叠成瀑布:大狭瀑、飞凌瀑、隐灵瀑,飞流直下,水声如歌,也如诗。山涧有许多清澈的溪泉,山脚下有可以畅游的山泉泳场,泳场有鹅卵石砌岸铺底,泉水自进自去。这是一个令人清爽畅快的活水泳场。三叠泉绝对是鉴赏“清泉石上流”最佳处:石板上,清泉无声流淌,清泉更清了,石板更加光洁了,这是水和石的缠绵,这是石和水的深沉交响,如痴如醉。《全景中国》独具慧眼,毫不犹豫地把三叠泉列为广东五大必游景点之一,那是珠海名副其实的桃花源,那是从远古悠悠流淌而来的神韵。三叠泉是珠海的神曲——涤荡的是尘埃,浸润的是时间,闪耀的是明月。岩石跌宕,水声潺潺,亘古不变。三叠泉,以淳朴、自然与和谐,为横琴,为珠海唱响了古歌,挥洒了光芒,增添了气韵。
冒着失眠的危险,那首歌,还是可以再唱一遍的:“明月松间照,照不完你的好,暖风吹云香,吹开了你的笑,湖边过石桥,带上一株野花香,两个人的心跳,趁着夜色正好。”
秋夜游横琴,让素练一样的三叠泉,把自己布满尘埃的旧梦清洗一遍,让自己秋夜的梦境弥漫莲花的幽香,泉水的清香,以及浣纱女晶莹剔透的嫣然一笑。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