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珠海实践新闻发布会召开 已谋划建设183个珠海实践项目

2023-01-16 10:12:13

7大领域重点项目助力打造“美丽中国”珠海实践。

 

去年我市把“打造‘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省先行启动“美丽中国”地方实践的地市之一。

1月13日,珠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美丽中国”珠海实践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经纬、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梁宪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苑平、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梁杰明、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张志海出席发布会,介绍“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计划五年投入500亿元

据张经纬介绍,自2022年起,我市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在全省先行启动“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的“美丽中国”地方实践新路径。

珠海已突破性出台全省首个“美丽中国”地方实践项目五年实施方案,计划五年内投入500亿元在美丽森林、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蓝天、美丽城市、美丽园区、美丽乡村等7大领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为珠海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环境容量与产业发展承载力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2022年以来,我市已谋划建设183个珠海实践项目,其中新开工项目55个,续建项目73个,开展前期工作项目54个。去年共完成投资85.34亿元,完成投资额比计划高出10.82个百分点。

经过系列实践项目,我市生活空间变得更宜居。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指数实现达标率89.9%,总体空气质量排名珠三角第3位;修复海天公园沙滩等城市海岸线1067米;有序推进新一轮“美丽家园共同缔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桂山镇、莲洲镇等特色镇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宁静香洲”城市噪声污染信息化管理系统项目启动首期试点建设。

扎实推动建设“无废城市”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持续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动建设“无废城市”。据刘苑平介绍,2022年我市已建成投产厨余垃圾处理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500吨/日)、建筑垃圾及炉渣综合利用一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建筑垃圾2000吨/日,炉渣1000吨/日)两个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同时积极推进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三期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4.91亿元。此外,区级环卫设施已完成横山站、东湾站、新丰站、定家湾站等4座垃圾转运设施及香洲区生态资源利用中心(一期工程)、桂山岛垃圾生态处置场项目建设,总投资额合计约6050万元。

目前,我市新建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均位于珠海生态环保产业园内,已建成投产焚烧发电项目、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及炉渣处理项目,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处置目标,焚烧处理率位于省内领先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动建设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三期项目以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转运站项目,促进我市固废(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梁杰明表示,市水务局积极开展“美丽中国”珠海实践,2022年入库项目74个,涵盖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城乡内涝治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总投资约264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总额的51%。其中,2022年完成投资44.15亿元,是计划投资的108%。顺利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中30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一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任务,以及市“十件民生实事”17处重要区域内涝点整治,完成年度整治任务内涝点30处;新建改建污水管网612公里,完成率102%;高质量建设碧道97.15公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据张志海介绍,市农业农村局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农村公厕560座,全面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任务。2019年,斗门区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

生态修复发生五大转变

据梁宪明介绍,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市自然资源局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我市生态修复工作五大转变:一是从单一要素修复转向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保护和修复,二是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转向面向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的生态修复;三是由以前分散实施转向集中布局;四是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五是从片面追求规模转向坚持规模和要质要量,强调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同时规划根据我市生态本底条件,统筹部署了我市生态修复的六大重点任务,分别为海岸带修复、海域海岛修复、矿山石场修复、生态廊道保护修复、田园水网整治修复和城市生态细胞的建构。

来源: 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