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文艺评论(2023年2月17日)

微信图片_20230217121702.jpg

在年味中感悟文化魅力

珠海春节文化活动让市民感受城市艺术范人文美烟火气

□张映竹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冯骥才在《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中写道:“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2023年春节假期,珠海全市上下一片喜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暌违已久的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亮点频出、精彩纷呈。不管人们庆祝“年”的仪式如何改变,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珠海通过时尚化、科技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文化过年、过“文化年”成为新风尚。

 

春节期间,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珠海市各区、各相关部门组织各大文艺团体、文化场馆、剧院等整合优质资源,深入开展了202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策划推出了百余场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活动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又有与时尚潮流的融合、创新,新颖有趣、场场精彩。

 

当香洲区南屏镇的街道上响起一阵阵欢快的锣鼓声,来自该镇各个社区的舞狮队走上街头用最传统的舞龙舞狮给大家拜年时,斗门古街的锣鼓闹春、古风巡游也正在进行,颇具岭南特色的民俗展演让人流连忘返。在金湾,“魅力金湾·国潮盛宴”2023金湾新春国潮文化嘉年华设置了文创市集、草地影院等特色区域,川剧、粤剧、汉服巡游等表演新颖有趣。此外,“粤新年·兔添福·香洲范”珠海香洲非遗过大年活动还邀请到了非遗项目“沙田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梁六妹、“前山凤鸡舞”代表性传承人湛嘉威、“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丁弘等献艺,凤鸡起舞寓平安、沙田民歌颂吉祥、大休丝弦奏乐章,精彩演绎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观特色展览、逛花市灯展、游美丽乡村、赶庙会大集……这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体现节日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珠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以点带面、多点成线,整体推动了珠海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形成声势,也进一步传承、创新、发展了珠海优秀传统文化。在元宵节当天,更有多场文化惠民活动在珠海各大公园、广场轮番上演,让市民游客在浓浓年味中,感受珠海的艺术范、人文美、烟火气。

 

丰富、优质的文化活动让在珠市民游客的春节假期更加多姿多彩、充满年味。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珠海全市举办了涵盖文艺汇演、艺术展览、戏曲展演、非遗展示等百余场文化文艺活动,有力发挥了文化文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珠海城市的美誉度。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文化内核,那么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则让春节更加丰富而立体,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丰富性共同构成了多彩的春节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微场景:汉语新诗的审美亮点

——以珠海诗人的创作为例

□方晓枫

微场景,作为汉语诗学的新概念,是指诗人在世俗生活中,心灵突然受到外在事物的“撞击”,而后即目入咏,把所见所思营构成具有瞬间性和单纯性特点、有着深邃情思并极富影视感的“在场”(Anwesen)。它有别于中国传统诗论的“意象”,需对全诗作整体观赏,方可睹见其存在的意义。

 

珠海诗人唐不遇的《第一祈祷词》:“世界上有无数的祷词,都不如/我四岁女儿的祷词/那么无私、善良/她跪下,对那在烟雾缭绕中/微闭着双眼的观世音说/菩萨,祝你身体健康”。短诗表现事件单一,内蕴却极深广。大多数人烧香拜佛,莫不是祈求自己和亲人离苦得乐;等而下之的,则是升官发财或避祸消灾。然而,一个4岁小女孩的祈祷,却全然与自己无涉,她双手合十,只诚意祝福膜拜对象身体健康。这一童真情状的生命关怀,彰显了成人世界有意无意遮蔽了的一个人性缺失:哪怕你对膜拜对象虔诚到了极致,出发点依然有可能是利己的,而这可能丧失了一个人应有的温度和色彩。从这个小女孩祈祷的神态和祷词来看,她显然是把菩萨当成了家人、长辈或她喜欢的人了,如此亲切,完全消融了高下远近的距离。

 

如果说《第一祈祷词》是赞美童真与人情世故的本原,那么,谢小灵的《倒了一杯水》,则表达了对童真失去后人与人关系异化的恐惧:“校长的老婆进了我们办公室/谢老师为她倒了一杯水/她没空喝走了出去/留着她端着杯子站在办公室中间/小李和小吴相视而笑/从此他们像两只股票/在她心里上上下下”。

 

诗境中的这一微场景所表现的,虽是习见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融入了诗人对正常人际关系的深切关注,对人格自尊的执着追求,便使得包蕴其中的意义丰饶起来:为客人端茶倒水,是寻常的待客之道。或许是因来者和倒水者身份的差异,寻常事变得不寻常了:校长的老婆无视普通教师的礼貌接待,直接走出去了。“没空喝”三字,虽说给这个校长老婆留下了面子,但连茶杯都不愿接的场景还是有些令人生厌。关于这些,谢老师事先竟一点感觉都没有。此为“谢老师”的傻气吗?抑或她仍处在童真状态?然而,“小李和小吴相视而笑”,同事笑什么?笑谢老师表错了情?还是笑她“奉承权势”?谢老师忐忑不安。《倒了一杯水》表现出来的警醒与紧张感,在读者脑海留下深切的在场感。

 

卢卫平《楼道的灯坏了》营造的微场景,给我们展示了高贵精神的可能性——“楼道的灯坏了/我摸黑走到七楼/打开家门/我发现/我的家竟然那么亮堂/多少年视而不见的东西/也在闪闪发光”。

 

这首诗发表于2004年,它经受了时光的考验,十几年来好评不断。个人认为,本世纪以来从日常生活的碎片中,发掘深广的情思并创设微场景以生动表现之的诗作中,卢伟平的这首诗最好。诗人以其坚定的理想和纤敏的感觉,从人人习焉不察且都可能经历过的琐屑生活里,发现了深刻的思想。这是灵魂之诗。诗人用土墙般的质朴词语,堆砌出一个辉煌的真理殿堂:世界除了我们所看见的那些,它还关乎理想、意义,关乎人心的秘密和精神的出路。而这出路,皆是现代人历经和参透黑暗后的存在。《楼道的灯坏了》以具象化的日常生活形态,阐明关乎现代人全整发展的深刻哲思:真正的存在现身时是不需要外来之“光”助力的,关键是靠具有存在意识的人。诚然,人一方面参化于天地万物并与之构成统一整体,但另一方面,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自我意识因而能够观照它物的主体,人又区别于作为一般存在物的客体,故存在哲学把现代人的主体担当和个性醒觉置于崇高地位,唯此方可发现真理,走出精神世界的困境。

 

如果把时间之轴拉长一些,将《楼道的灯坏了》与顾城的《一代人》作比较,我们更会感受到卢卫平这首诗微场景的旨永神遥。顾城慨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卢卫平则在新世纪感喟:经过黑暗的楼梯,发现家里的亮堂和事物在闪光。诗人摸黑走到七楼,发现闪闪发光的是自己多年“视而不见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是眼睛有“光”了,变明亮了,而非“东西”本身在发光。这不是在告诉我们,擦亮眼睛明心见性,如此自我救赎,才能摆脱困境吗?

 

汉语新诗中简单、质朴的微场景,虽少有宏伟热烈的场面和宏观叙事的内容,但诗人慧眼独具地通过对生活的体察与自省,将真切感悟到的思想、真理和时代精神深蕴其中,从而获得了电光石火、穿透永恒的魅力,以帮助碌碌于应付现实琐碎事务的人们,将心灵转向自身,进入高尚的内心生活和纯洁的精神活动。

清新《春茶》扑面来

——古元作品鉴赏

微信图片_20230217122702.jpg

《春茶》 1977年 36.5×48cm 水彩画

 

古元的水彩画大多是对景写生,欣赏《春茶》这幅作品时,观者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春雨洗涤过后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带着山间独有的清冽,画家站在茶山高处,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横亘在画面中间的白色云雾将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画面上方是远处的群山,颜色逐渐由浓转淡,远处的山峦与云雾近乎融为一体,向外无限延展,直到看不清形状。下方是近处的茶山,古元用规律的浓淡间隔来概括出茶树的排列方向。由近至远,由实到虚,由浓到淡,整幅画墨色淋漓,以深绿、蓝绿为主,通过色彩晕染、延展,既保留了水彩画的通透明亮,又有“米家山水”的概括手法,展现出中国传统水墨作品的磅礴之境。这是古元独有的艺术特色,他既不完全师古,又不一味学习西方绘画,而是博采众长,融合古今,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古元更倾向于追求纯粹的艺术美感,但他的艺术天平仍会不自觉地向真实生活倾斜。这幅《春茶》中,云雾缭绕,群山青翠欲滴,宛若隐士居住的朦胧仙境。但是,在画面右下角不起眼处,有5名戴着斗笠的采茶者,他们身穿不同色彩的衣服,在茶树旁认真劳作,采下这一年的新茶。群山之间,他们是那样的渺小。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将观众从超然物外的仙境回到了人间的真实田园,同时也展现出古元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和热爱。

(文图均由古元美术馆提供)

每个善良的灵魂都值得纪念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刘效仁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余华《第七天》的开篇,即给读者留下巨大的疑惑,也流露了深痛的哀伤。

 

当你终于掩上书卷,哀恸会从心底流溢,灼伤你。故事越是荒诞、悲哀,作家笔底深层次的批判与哀叹,越是力透纸背。只是,荒诞背后依旧有真诚,绝望背后依然有希冀。那些至死恪守善良,与人友善,消弥冤仇的灵魂,尤其让人敬畏和感念。

 

《第七天》的主人公杨飞,不幸被遗弃于铁道上,被搬道工杨金彪捡起,从此相依为命。杨金彪,即是善良的化身。他对杨飞的爱超越了爱,也越超了生命本身。为了杨飞,他决然放弃爱情,一生未娶;虽然曾有过犹疑,把杨飞送到城市幼儿园边的石磐上,可最终还是把他领了回来。患重病的他,为减轻杨飞的负担竟悄然离家,一路蹒跚,走向当年曾丢弃杨飞的地方。只有在倒下的那一刻,或许才能释怀吧!死后之所以选择在殡仪馆做志愿者,依然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父子再次聚首。

 

杨飞也曾回到亲人身边团聚了一些日子,但不久即告别新家庭,重回已患重病更需陪伴的养父身边。当杨金彪不辞而别,杨飞带着深重自责与悔恨曾四处找寻,直至死后的相聚。余华对父亲的描写是细致而温柔的,没有什么能比一个男人独自抚养弃婴更具理想主义情怀,也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儿子抛弃了一切,在冥界游荡只为找到父亲更让人动容。

 

杨飞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李青之所以爱他,完全是源于他的善良。同事向李青表白爱情被拒,颜面尽失,迅疾“裸辞”,成了全公司的笑话。是杨飞默默收拾同事的物品,悄悄送下楼。那一刻的温厚体恤,成了李青眼里的宝贝。虽说两人注定不可能一生相守,可死后两个善良的灵魂之所以不约而同再次来到曾经相会的地方,依然是因为爱。可即便重相依偎却也物是人非。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自当珍惜当下。

 

本就瘦弱的李月珍,放下嗷嗷待哺的女儿,执意哺育杨飞。几十年的付出,只是出于一个女性、母亲本能的善良。这种善良,也使她对医院遗弃婴儿十分愤懑,从而演发了一场悲剧性的新闻事件。及至横遭车祸,李月珍成了最悲剧的主角。那27个被当作医疗垃圾遗弃的婴儿,从此成了她的孩子。孩子们夜莺般的歌声,成了那个世界中最感人的音乐。

 

“鼠妹”刘梅的爱情给人一种甜蜜的酸楚。“她那么漂亮,很多人追求她”,可铁了心不出卖灵魂,跟着男友伍声过穷日子,只能栖身于地下室当“鼠妹”。或许有一天,爱情终会变得从容、宽裕、舒心。她之所以选择“跳楼”,并非一定要那款心仪的手机,而是怨恨男友不该用山寨机来欺骗她。她容得下贫穷,而容不了欺骗。

 

伍声用卖肾的3万元为她买了块墓地,却因手术感染丧命。可怜的是,当他去那个世界寻找刘梅时,她却在净身后归回安息。最让人惊悚而震撼的正是那场盛大的净身仪式。数不胜数的善良灵魂,静悄悄地排着长队,为刘梅掬来净水,洒在她的身上,为之洗去一生的穷苦、一世的不幸。

 

余华用超然的想象力和博大的悲悯,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竟然有那么多的灵魂因种种缘故,无所归依,飘荡流离。好在他们的行走是自由的,灵魂之间彼此怜爱与尊重,再也没有了歧视,没有了贫穷,没有了仇恨,也没有了怨艾。

 

《第七天》虽说如此悲苦,却依然让人读到了余华的深情。婴儿歌唱的夜晚,自我悼念者的篝火集会,净身的庄重场景——只是那么多的抒情片段,穿插在残酷的死亡故事中,烘托着生命的凄美,他一定也绝望极了。好在余华在笔下的另一个世界里,盛放了所有的善良、所有的希望和美好。李青死后忏悔,承认丈夫只有杨飞一人;郑家夫妇无辜,不过有个最坚强懂事的女儿;饭店老板谭家鑫至死也没有夺走快乐的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好”;扫黄警察张刚与李姓男子的仇杀恩怨,死后也一笑泯恩仇,成了最好的棋友——正是这份温良,暖着读者的心,让人看到希望。

“打捞”民间手艺
 留住“非遗”乡愁

□胡勘平

乡愁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和精神依托,其载体既有器具、屋舍、田园和自然环境等有形物,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如礼仪、习俗、知识和技能等。民间手工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实践经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手工艺文化遗产资源,共同构成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体系。

 

浙江省天台县退休老教师陈舟宝,笔名“打捞沉船”。从2007年起,他遍访家乡手工艺人,整理记录他们的工艺技法,写了一本专著《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读完之后,我觉得此书与明末清初学者宋应星《天工开物》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中国明朝中叶以前的生产技术,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翻查两本书的架构可以看出,“技艺”在《天工开物》与《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两书中既是主题也是主线,尽管内容各异,但在结构和体例上异曲同工。

 

《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有趣、可读,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记叙文+说明文”的体裁样式,先讲故事再讲工艺,避免了单纯介绍技术流程的干涩和枯燥,读来引人入胜。所写的故事和工艺都是作者亲自采写搜集的,记述真实见闻,饱含真挚情感,“因为一手,所以新鲜”。比如,在《辐辐翻水如泻玉》简要概述了水车的发明和使用历史后,重点是通过讲述木匠林远水的故事,详细记录了水车的制作和安装使用方法。这样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读来更加生动,给人印象也更深刻。

 

近400年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到现在仍在沿用,《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中的一些记录即可作为这种传承在浙江天台的写照和见证。比如,《天工开物》有记:“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不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当我看到《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相关篇章中“做瓦人先在瓦蒸桶外面做成一个泥桶,一个泥桶晒硬晾干后就可以敲成四张瓦坯”的记述时,深切感受到历史长河中那种世代传承的力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以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我国手工艺强调尊重和顺应自然,主张物以载道、因材施艺、开物成务等。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民间手工艺日益突显出重要的现实价值。《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的问世,可以视为加强民族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乡愁载体的一种有益尝试。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文艺评论(2023年2月17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2-17 13:34

微信图片_20230217121702.jpg

在年味中感悟文化魅力

珠海春节文化活动让市民感受城市艺术范人文美烟火气

□张映竹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冯骥才在《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中写道:“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2023年春节假期,珠海全市上下一片喜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暌违已久的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亮点频出、精彩纷呈。不管人们庆祝“年”的仪式如何改变,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珠海通过时尚化、科技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文化过年、过“文化年”成为新风尚。

 

春节期间,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珠海市各区、各相关部门组织各大文艺团体、文化场馆、剧院等整合优质资源,深入开展了202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策划推出了百余场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活动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又有与时尚潮流的融合、创新,新颖有趣、场场精彩。

 

当香洲区南屏镇的街道上响起一阵阵欢快的锣鼓声,来自该镇各个社区的舞狮队走上街头用最传统的舞龙舞狮给大家拜年时,斗门古街的锣鼓闹春、古风巡游也正在进行,颇具岭南特色的民俗展演让人流连忘返。在金湾,“魅力金湾·国潮盛宴”2023金湾新春国潮文化嘉年华设置了文创市集、草地影院等特色区域,川剧、粤剧、汉服巡游等表演新颖有趣。此外,“粤新年·兔添福·香洲范”珠海香洲非遗过大年活动还邀请到了非遗项目“沙田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梁六妹、“前山凤鸡舞”代表性传承人湛嘉威、“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丁弘等献艺,凤鸡起舞寓平安、沙田民歌颂吉祥、大休丝弦奏乐章,精彩演绎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观特色展览、逛花市灯展、游美丽乡村、赶庙会大集……这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体现节日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珠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以点带面、多点成线,整体推动了珠海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形成声势,也进一步传承、创新、发展了珠海优秀传统文化。在元宵节当天,更有多场文化惠民活动在珠海各大公园、广场轮番上演,让市民游客在浓浓年味中,感受珠海的艺术范、人文美、烟火气。

 

丰富、优质的文化活动让在珠市民游客的春节假期更加多姿多彩、充满年味。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珠海全市举办了涵盖文艺汇演、艺术展览、戏曲展演、非遗展示等百余场文化文艺活动,有力发挥了文化文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珠海城市的美誉度。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文化内核,那么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则让春节更加丰富而立体,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丰富性共同构成了多彩的春节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微场景:汉语新诗的审美亮点

——以珠海诗人的创作为例

□方晓枫

微场景,作为汉语诗学的新概念,是指诗人在世俗生活中,心灵突然受到外在事物的“撞击”,而后即目入咏,把所见所思营构成具有瞬间性和单纯性特点、有着深邃情思并极富影视感的“在场”(Anwesen)。它有别于中国传统诗论的“意象”,需对全诗作整体观赏,方可睹见其存在的意义。

 

珠海诗人唐不遇的《第一祈祷词》:“世界上有无数的祷词,都不如/我四岁女儿的祷词/那么无私、善良/她跪下,对那在烟雾缭绕中/微闭着双眼的观世音说/菩萨,祝你身体健康”。短诗表现事件单一,内蕴却极深广。大多数人烧香拜佛,莫不是祈求自己和亲人离苦得乐;等而下之的,则是升官发财或避祸消灾。然而,一个4岁小女孩的祈祷,却全然与自己无涉,她双手合十,只诚意祝福膜拜对象身体健康。这一童真情状的生命关怀,彰显了成人世界有意无意遮蔽了的一个人性缺失:哪怕你对膜拜对象虔诚到了极致,出发点依然有可能是利己的,而这可能丧失了一个人应有的温度和色彩。从这个小女孩祈祷的神态和祷词来看,她显然是把菩萨当成了家人、长辈或她喜欢的人了,如此亲切,完全消融了高下远近的距离。

 

如果说《第一祈祷词》是赞美童真与人情世故的本原,那么,谢小灵的《倒了一杯水》,则表达了对童真失去后人与人关系异化的恐惧:“校长的老婆进了我们办公室/谢老师为她倒了一杯水/她没空喝走了出去/留着她端着杯子站在办公室中间/小李和小吴相视而笑/从此他们像两只股票/在她心里上上下下”。

 

诗境中的这一微场景所表现的,虽是习见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融入了诗人对正常人际关系的深切关注,对人格自尊的执着追求,便使得包蕴其中的意义丰饶起来:为客人端茶倒水,是寻常的待客之道。或许是因来者和倒水者身份的差异,寻常事变得不寻常了:校长的老婆无视普通教师的礼貌接待,直接走出去了。“没空喝”三字,虽说给这个校长老婆留下了面子,但连茶杯都不愿接的场景还是有些令人生厌。关于这些,谢老师事先竟一点感觉都没有。此为“谢老师”的傻气吗?抑或她仍处在童真状态?然而,“小李和小吴相视而笑”,同事笑什么?笑谢老师表错了情?还是笑她“奉承权势”?谢老师忐忑不安。《倒了一杯水》表现出来的警醒与紧张感,在读者脑海留下深切的在场感。

 

卢卫平《楼道的灯坏了》营造的微场景,给我们展示了高贵精神的可能性——“楼道的灯坏了/我摸黑走到七楼/打开家门/我发现/我的家竟然那么亮堂/多少年视而不见的东西/也在闪闪发光”。

 

这首诗发表于2004年,它经受了时光的考验,十几年来好评不断。个人认为,本世纪以来从日常生活的碎片中,发掘深广的情思并创设微场景以生动表现之的诗作中,卢伟平的这首诗最好。诗人以其坚定的理想和纤敏的感觉,从人人习焉不察且都可能经历过的琐屑生活里,发现了深刻的思想。这是灵魂之诗。诗人用土墙般的质朴词语,堆砌出一个辉煌的真理殿堂:世界除了我们所看见的那些,它还关乎理想、意义,关乎人心的秘密和精神的出路。而这出路,皆是现代人历经和参透黑暗后的存在。《楼道的灯坏了》以具象化的日常生活形态,阐明关乎现代人全整发展的深刻哲思:真正的存在现身时是不需要外来之“光”助力的,关键是靠具有存在意识的人。诚然,人一方面参化于天地万物并与之构成统一整体,但另一方面,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自我意识因而能够观照它物的主体,人又区别于作为一般存在物的客体,故存在哲学把现代人的主体担当和个性醒觉置于崇高地位,唯此方可发现真理,走出精神世界的困境。

 

如果把时间之轴拉长一些,将《楼道的灯坏了》与顾城的《一代人》作比较,我们更会感受到卢卫平这首诗微场景的旨永神遥。顾城慨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卢卫平则在新世纪感喟:经过黑暗的楼梯,发现家里的亮堂和事物在闪光。诗人摸黑走到七楼,发现闪闪发光的是自己多年“视而不见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是眼睛有“光”了,变明亮了,而非“东西”本身在发光。这不是在告诉我们,擦亮眼睛明心见性,如此自我救赎,才能摆脱困境吗?

 

汉语新诗中简单、质朴的微场景,虽少有宏伟热烈的场面和宏观叙事的内容,但诗人慧眼独具地通过对生活的体察与自省,将真切感悟到的思想、真理和时代精神深蕴其中,从而获得了电光石火、穿透永恒的魅力,以帮助碌碌于应付现实琐碎事务的人们,将心灵转向自身,进入高尚的内心生活和纯洁的精神活动。

清新《春茶》扑面来

——古元作品鉴赏

微信图片_20230217122702.jpg

《春茶》 1977年 36.5×48cm 水彩画

 

古元的水彩画大多是对景写生,欣赏《春茶》这幅作品时,观者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春雨洗涤过后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带着山间独有的清冽,画家站在茶山高处,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横亘在画面中间的白色云雾将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画面上方是远处的群山,颜色逐渐由浓转淡,远处的山峦与云雾近乎融为一体,向外无限延展,直到看不清形状。下方是近处的茶山,古元用规律的浓淡间隔来概括出茶树的排列方向。由近至远,由实到虚,由浓到淡,整幅画墨色淋漓,以深绿、蓝绿为主,通过色彩晕染、延展,既保留了水彩画的通透明亮,又有“米家山水”的概括手法,展现出中国传统水墨作品的磅礴之境。这是古元独有的艺术特色,他既不完全师古,又不一味学习西方绘画,而是博采众长,融合古今,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古元更倾向于追求纯粹的艺术美感,但他的艺术天平仍会不自觉地向真实生活倾斜。这幅《春茶》中,云雾缭绕,群山青翠欲滴,宛若隐士居住的朦胧仙境。但是,在画面右下角不起眼处,有5名戴着斗笠的采茶者,他们身穿不同色彩的衣服,在茶树旁认真劳作,采下这一年的新茶。群山之间,他们是那样的渺小。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将观众从超然物外的仙境回到了人间的真实田园,同时也展现出古元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和热爱。

(文图均由古元美术馆提供)

每个善良的灵魂都值得纪念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刘效仁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余华《第七天》的开篇,即给读者留下巨大的疑惑,也流露了深痛的哀伤。

 

当你终于掩上书卷,哀恸会从心底流溢,灼伤你。故事越是荒诞、悲哀,作家笔底深层次的批判与哀叹,越是力透纸背。只是,荒诞背后依旧有真诚,绝望背后依然有希冀。那些至死恪守善良,与人友善,消弥冤仇的灵魂,尤其让人敬畏和感念。

 

《第七天》的主人公杨飞,不幸被遗弃于铁道上,被搬道工杨金彪捡起,从此相依为命。杨金彪,即是善良的化身。他对杨飞的爱超越了爱,也越超了生命本身。为了杨飞,他决然放弃爱情,一生未娶;虽然曾有过犹疑,把杨飞送到城市幼儿园边的石磐上,可最终还是把他领了回来。患重病的他,为减轻杨飞的负担竟悄然离家,一路蹒跚,走向当年曾丢弃杨飞的地方。只有在倒下的那一刻,或许才能释怀吧!死后之所以选择在殡仪馆做志愿者,依然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父子再次聚首。

 

杨飞也曾回到亲人身边团聚了一些日子,但不久即告别新家庭,重回已患重病更需陪伴的养父身边。当杨金彪不辞而别,杨飞带着深重自责与悔恨曾四处找寻,直至死后的相聚。余华对父亲的描写是细致而温柔的,没有什么能比一个男人独自抚养弃婴更具理想主义情怀,也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儿子抛弃了一切,在冥界游荡只为找到父亲更让人动容。

 

杨飞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李青之所以爱他,完全是源于他的善良。同事向李青表白爱情被拒,颜面尽失,迅疾“裸辞”,成了全公司的笑话。是杨飞默默收拾同事的物品,悄悄送下楼。那一刻的温厚体恤,成了李青眼里的宝贝。虽说两人注定不可能一生相守,可死后两个善良的灵魂之所以不约而同再次来到曾经相会的地方,依然是因为爱。可即便重相依偎却也物是人非。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自当珍惜当下。

 

本就瘦弱的李月珍,放下嗷嗷待哺的女儿,执意哺育杨飞。几十年的付出,只是出于一个女性、母亲本能的善良。这种善良,也使她对医院遗弃婴儿十分愤懑,从而演发了一场悲剧性的新闻事件。及至横遭车祸,李月珍成了最悲剧的主角。那27个被当作医疗垃圾遗弃的婴儿,从此成了她的孩子。孩子们夜莺般的歌声,成了那个世界中最感人的音乐。

 

“鼠妹”刘梅的爱情给人一种甜蜜的酸楚。“她那么漂亮,很多人追求她”,可铁了心不出卖灵魂,跟着男友伍声过穷日子,只能栖身于地下室当“鼠妹”。或许有一天,爱情终会变得从容、宽裕、舒心。她之所以选择“跳楼”,并非一定要那款心仪的手机,而是怨恨男友不该用山寨机来欺骗她。她容得下贫穷,而容不了欺骗。

 

伍声用卖肾的3万元为她买了块墓地,却因手术感染丧命。可怜的是,当他去那个世界寻找刘梅时,她却在净身后归回安息。最让人惊悚而震撼的正是那场盛大的净身仪式。数不胜数的善良灵魂,静悄悄地排着长队,为刘梅掬来净水,洒在她的身上,为之洗去一生的穷苦、一世的不幸。

 

余华用超然的想象力和博大的悲悯,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竟然有那么多的灵魂因种种缘故,无所归依,飘荡流离。好在他们的行走是自由的,灵魂之间彼此怜爱与尊重,再也没有了歧视,没有了贫穷,没有了仇恨,也没有了怨艾。

 

《第七天》虽说如此悲苦,却依然让人读到了余华的深情。婴儿歌唱的夜晚,自我悼念者的篝火集会,净身的庄重场景——只是那么多的抒情片段,穿插在残酷的死亡故事中,烘托着生命的凄美,他一定也绝望极了。好在余华在笔下的另一个世界里,盛放了所有的善良、所有的希望和美好。李青死后忏悔,承认丈夫只有杨飞一人;郑家夫妇无辜,不过有个最坚强懂事的女儿;饭店老板谭家鑫至死也没有夺走快乐的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好”;扫黄警察张刚与李姓男子的仇杀恩怨,死后也一笑泯恩仇,成了最好的棋友——正是这份温良,暖着读者的心,让人看到希望。

“打捞”民间手艺
 留住“非遗”乡愁

□胡勘平

乡愁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和精神依托,其载体既有器具、屋舍、田园和自然环境等有形物,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如礼仪、习俗、知识和技能等。民间手工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实践经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手工艺文化遗产资源,共同构成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体系。

 

浙江省天台县退休老教师陈舟宝,笔名“打捞沉船”。从2007年起,他遍访家乡手工艺人,整理记录他们的工艺技法,写了一本专著《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读完之后,我觉得此书与明末清初学者宋应星《天工开物》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中国明朝中叶以前的生产技术,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翻查两本书的架构可以看出,“技艺”在《天工开物》与《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两书中既是主题也是主线,尽管内容各异,但在结构和体例上异曲同工。

 

《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有趣、可读,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记叙文+说明文”的体裁样式,先讲故事再讲工艺,避免了单纯介绍技术流程的干涩和枯燥,读来引人入胜。所写的故事和工艺都是作者亲自采写搜集的,记述真实见闻,饱含真挚情感,“因为一手,所以新鲜”。比如,在《辐辐翻水如泻玉》简要概述了水车的发明和使用历史后,重点是通过讲述木匠林远水的故事,详细记录了水车的制作和安装使用方法。这样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读来更加生动,给人印象也更深刻。

 

近400年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到现在仍在沿用,《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中的一些记录即可作为这种传承在浙江天台的写照和见证。比如,《天工开物》有记:“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不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当我看到《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相关篇章中“做瓦人先在瓦蒸桶外面做成一个泥桶,一个泥桶晒硬晾干后就可以敲成四张瓦坯”的记述时,深切感受到历史长河中那种世代传承的力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以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我国手工艺强调尊重和顺应自然,主张物以载道、因材施艺、开物成务等。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民间手工艺日益突显出重要的现实价值。《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的问世,可以视为加强民族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乡愁载体的一种有益尝试。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