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一卷 山河无垠
——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有感
□何星仪
静候一年,终至南海之滨;临海漫步,始将画卷铺展。《只此青绿》的到来,使珠海这颗南海明珠迸发诗意古韵,使万千观众有幸一览《千里江山图》的灿烂光辉。
入画的王希孟
“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陈丹青如是说。
史书中的王希孟只留下寥寥几笔,令后人难以追寻其踪。而舞者张翰却通过近似献祭式的领悟,将那浅淡的只言片语透过厚重的岁月帷帐,使王希孟夏花般短暂绚烂的一生,得以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出场时,伏案浅睡的少年大梦忽醒,带着朝气与散漫,微勾唇角,明眸善睐,满含惬意地伸了个懒腰。鸿蒙初开,天地混沌,一位白衣少年遗立在倾颓与虚妄中。此时的王希孟,是诞生于世间的新生灵,接受了万物的馈赠,却仍懵懂无知。他是一切的起点,也是生命的伊始。从这一刻起,我无比坚信,舞者张翰已经远去,舞台上的人只是那位天才少年。
我跟随着张翰的脚步,拨开纱帘,看见画苑里与夫子、同窗嬉笑怒骂的王希孟;看见一遍遍跪地高举画轴又不断被打落的王希孟;看见苦闷烦忧、指尖如冰、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却始终紧握着笔的王希孟;也看见与青山一次次失之交臂、却又永远比上一次更加贴近青山的王希孟;最后,我看见了,入画的王希孟。
圆形的舞台像是神秘而古老的祭祀坛,站在中央的王希孟既是可充当造物主的祭司,也是被献祭的祭品。他的笔尖悬而未决,紧闭双目在脑海中一遍遍勾勒青山的模样,忽然,他似是感受到了万物的召唤,一滴墨落入纸卷,几座青山跃然纸上。逐渐,他的动作越来越快,像是挣脱了枷锁的束缚,纵情于广袤的天地间。荡漾的波纹,摇曳的林木,他每一次提笔,便落下一片山河,直至周身完全被青绿包围。
史书的大量留白让我难以勾勒王希孟的面容,可张翰却将自己化为时空的桥梁。
张翰的演绎,多一分则落入媚俗,少一分则失了灵动。我看着他从最初的娇俏烂漫,到颓然失措,从皎皎月华,到沸燃烈火,在他遇见青山起生命就在透支,如烈火烹油般滚滚燃烧,他是天地万灵的凝结,最后也归入群山江流之中。张翰曾说,他将自己关进练功房好几天,一点一点地琢磨,体味王希孟的人生,品味王希孟的孤独。
王希孟与青绿
与汉唐舞的雍容艳丽不同,宋舞特有的严谨内敛将青绿描绘得淋漓尽致。
脱离了大水漫灌式的大开大合,流畅连贯,青绿舞让我想起了老旧的留声机,想起了那缓慢流转,不时卡顿的唱针。指尖、脚尖、发丝,倾斜的腰身,流动的水袖,每一次落步时的呼吸,只有从身韵中才能窥见的动作,呈现了一种具有“停顿式”“滞空感”“延迟性”的美学。这种美学蕴藏理性精神,从形上说,它呈现了青山作为客体不易变更的客观性,尽态极妍地塑造了青山的厚重稳定。
青绿看似代表了自然的冷硬,可与王希孟之间结合却饱含温情。当王希孟与青绿互不相识、擦肩而过时,青绿给世人的自然只是像朽木与顽石,不通人性、不为外物所触动的那一面。可是,当王希孟感知到青绿,渴慕着为青绿献上一幅画卷时,青绿便像有了感知。
也不知最后的入画,究竟是青绿入了王希孟的画,还是王希孟入了青绿的画。
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莫过于此。
王希孟与展卷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中国自古以来为文人骚客所祈愿寻觅的情感,在《只此青绿》中展露无遗。
展卷人因《千里江山图》而对王希孟产生好奇,在追寻王希孟的路上,他窥见了王希孟的人生,体味到了王希孟的千愁百绪。
在这一场奇遇中,展卷人像是披上了隐形衣,他注视着王希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可王希孟却隔着时光的屏障,对此无知无感。
一次次被宋徽宗打回的画卷,一次次拼尽全力后又被全盘否定,年少的王希孟是那样的孤独无助,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蜷缩在墙角委屈啜泣,他搓着冻僵的双手试图执笔,他抱着画卷徘徊不安。展卷人一直守在王希孟身旁,担忧而疼惜,无数次追在王希孟身后想为他披上衣服,想为他取暖,想告诉他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你可是18岁就创作出绝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啊,可却始终被机缘捉弄,每每都失之交臂。直到最后,王希孟在疲惫和颓然中伏于案牍,展卷人才终于承蒙垂青,急切而轻柔地冲上去,为王希孟披上了外衣。“哒”的一下,身前的王希孟似有所感,坐直了身子,露出一抹浅浅的笑。这一刻,物理的屏障在心心相印前轰然倒塌,身处于两个时空的伯牙和子期终于同时感知到了对方的存在。身陷低谷的王希孟因为“后人的勉励”,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而展卷人也在前人身上,领悟到了何为完满。
在观赏舞剧的过程中,看着演员们浑然忘我,与角色融为一体的演绎,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羡慕。这种羡慕源于我意识到,眼前的这些人在创造艺术,他们就是艺术本身。从小到大,看了那么多舞剧,却只有《只此青绿》让我从第一幕开始就忍不住流泪。当人类在遇见极致的美时,似乎只留下呼吸和落泪的能力。
《风吹半夏》:
再现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洪流
□王珂欣
电视剧《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的小说《不得往生》,甫一播出便登上热搜,开播当天收视率在同时段卫视台中排名第一,34.7万人为它在豆瓣打出了8.2分,可谓是叫好又卖座。
《风吹半夏》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许半夏为首的创业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奋发开拓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家史、发展史。电视剧以“商战”和“大女主”为噱头吸引观众,但绝不止步于此,《风吹半夏》在展现时代沉浮的同时以辩证的眼光回顾历史,使得本剧获得了历史剧的视野与格局。
《风吹半夏》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以丰满的人物群像展开复杂的历史面向。电视剧开篇就讲述了许半夏、陈宇宙、童骁骑三人合伙创建废品回收公司,通过倒卖废钢做大做强的故事,友情“铁三角”初见雏形。许半夏有商业头脑,精明泼辣,是说一不二的决策者;陈宇宙细腻,稳重,负责会计、后勤和日常事务;童骁骑莽撞冒失,重情重义,是绝对的执行者。在鹭洲交易会,许半夏与伍建设、裘毕正等人商量去俄罗斯进口废钢,几经波折,许半夏终于将进口废钢运回国内,却遭遇了钢价跳水。省钢厂国企改民营时,所有人都看到了机遇,“老大哥”伍建设拿到了省钢厂的经营权,许半夏也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宇宙钢铁厂,后来将省钢厂也纳入宇宙钢铁厂。在宇宙钢铁厂上市之际,许半夏等人陷入了重重官司危机,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企业发展变革的追问与反思。
《风吹半夏》反思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伍建设在管理省钢厂时,为了节约成本,省去了处理污水的步骤,甚至为了应对检查将污水排入深井,污染了地下水。最终,伍建设被媒体曝光,缴纳罚款,失去了省二钢的经营权。许半夏三人看中了一片滩涂,想要租下来建设堆场和码头,然而渔村村长漫天要价,陈宇宙动了歪心思,想要污染滩涂,把价格打下来。童骁骑将废机油倾倒在滩涂上,黑油渗进了土地和海水,滩涂变得臭气熏天,3人以这样极端的手段租下了这块地。然而命运所有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干这事的人不得往生”的骂声中,3人的良心一直无法安宁,陈宇宙在清污时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引发了肺癌。陈宇宙曾在病床上问道:“你信命吗?”这样的叙述表面似乎有“命运因果循环”的味道,然而真正让企业沿着正常轨道发展的是政府的有效监管和企业家自身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时代的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给一些没有跟上时代的人带来了迷茫无助。许半夏将互联网人才苏国栋招入麾下,在互联网不能带来稳定收入的情况下持续为之投资,她对苏国栋说,互联网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希望,“而希望在任何时候都值得被呵护”,当时代的光照在许半夏身上,她也用这一束光去照亮了身边的人。在沈阳购买钢厂设备时,许半夏结识了一批钢厂工人,他们几代人都生活在钢厂里,说起炼钢设备像是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许半夏帮助他们打官司,争取更多的赔偿,还邀请他们到自己未来的钢厂工作。
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规范治理,完善原材料获取、生产、税务、进出口等环节的法律法规,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逐渐落下帷幕。1996年,许半夏、伍建设、裘毕正等5人通过注册多家子公司等方式申请进口钢的国家配额,许半夏还曾购买其他公司的配额,这样的做法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并不违规。但随着《海关法》和《刑法修正案》的不断完善,他们的行为便涉嫌走私。同样,国家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省钢厂面向社会招标,这是改革过渡时期的尝试性举措,当时没有明确认定钢厂的产权归谁所有,后来新修订的法律规定产权仍归国家所有,这就使得许半夏在接手省二钢以后,转卖、拆除、废弃生产设备的行为具有了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最终,许半夏、伍建设等人选择自首,面对自己的历史错误,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风吹半夏》直面这些有争议的历史遗留问题,正视20世纪90年代企业发展的步伐,在进行审判和清算的同时肯定这一代商人的奋斗历史,给予他们回望过去的机会。
“时代的一束光,打在人生的海平面上,如同望远镜般,照见远方的风浪。”这是《风吹半夏》主题曲中的歌词。剧中的许半夏、陈宇宙、伍建设等人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敢打敢拼、野蛮生长,他们身上折射着伟大时代的光芒。《风吹半夏》以热血开拓、勇敢创造的青春故事,举重若轻地表达了变革的时代主题,是一部有质感、有格局的优秀剧作。
无双毕竟是家山
——王跃文《家山》赏析
□李钊
家乡永远是最温暖的记忆、终生的坐标,也是作家热衷书写的对象。知名作家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描写了南方乡村沙湾从上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和社会变迁。故事的原型地是他的家乡湖南溆浦漫水村,书中处处可见家乡烙刻在他记忆中的印记,字里行间饱含他的生命感悟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越往岁月深处走,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对童年记忆就会越深刻。”王跃文如是说。文字虽无声,我们却总能看到作家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王跃文生于乡村长于乡村,自他20多岁步入文坛,一路从官场小说《国画》、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到都市小说《爱历元年》,他的写作极少触及乡村题材,可无论是书中对生活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还是字句里弥漫着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都可以隐隐看出故乡和过往对他的深刻影响,他的写作“始终没有离开乡土”。直到“四十岁以后,记忆中乡村的人与事朝我扑面而来”,他开始重新审视和领悟家乡的山水风物、民俗民风、人情人性等,乡村生活经验开始进入他的创作视域,《漫水》《喊山应》《家山》……对家乡的丰沛情感和永恒惦念,从他的笔下倾泻在纸上,描摹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南方乡村图景。如果说以生养之地漫水村为名的《漫水》温馨自然、恬淡优美,是他对家乡的桃源念想与诗性瞩望,那如今用溆浦“口音”写作的《家山》厚重朴拙、从容笃定,则是他对家乡的源流回望和史诗书写。他从家乡走出,一路奔走在文学之旅上,最终重返时间深处和历史深处的家乡,以自童年便深入骨髓的故乡记忆和深情,深描细述寻常百姓的烟火人生,展现他们命运浮沉的背后连接着的“云谲波诡的时代和灾难深重中浴火重生的中国”。家乡和作家往往相互成就,家山是王跃文灵魂深处的根与魂,滋养着他的文思和创作,而王跃文笔下的漫水和溆浦,重新闪亮在文学版图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家山》犹如一幅乡村生活图景的长卷,在被乡土、乡景、乡音、乡邻、乡德、乡史等元素填满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徐徐展开,每个人都能在立体生动的画面流转中找回渐渐模糊的记忆,一点点还原刻下生命印痕的家山。可以说,纸上的沙湾,是众人的故乡,书里的家国情怀,是沉淀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内在品质。刻在记忆里的乡景总是相似的,家乡都有佑德公和有喜就着月亮打草鞋、容秀在桐油灯下纳着鞋底、福太婆在天井对角扇蒲扇、贞一坐在娘身旁看星星,而窗外响着密密麻麻的“蛤蟆叫”的场景,家乡人的善和美为生活注入宁静祥和温馨。乡音是一辈子的胎记,当读到沙湾村夏日的夜晚“天气热得猪打栏”,讽刺不公平时用“拖檐底下定规款,见不得人”……家乡的人和事总会涌上心头,抬头望向家乡的方向。沙湾人坚守着亲善友爱、重义轻利的乡俗民风,他们讲究以礼待人,乡邻之间有再大的矛盾,登门拜访都会以礼相待,他们的关系简单纯粹,地主与佃户、父子与兄弟、婆媳与妯娌、夫妻和邻里,如我们停留在乡村的父辈一样,在世俗和诗性交织的生活图景中携手应对冲突、争斗的命运变奏,而劭夫、扬卿、齐峰、扬高、有喜、克文等朝气蓬勃的青年在走出和返回中,成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者。家与国总是紧紧相连,白色恐怖下集体掩护红军家属,国民党政府不顾民生强行征税,村人踊跃投入人民武装,乡土间弥漫着最淳朴的家国情怀。
“无双毕竟是家山”。《家山》是属于王跃文的,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那里藏着一个家族的渊源、一个民族的来处,正等着我们去回望、去探寻。
□杨尚兴
提到星空,你会想到什么?是一场约会?还是对神秘宇宙的向往?在现代与星空有关的艺术作品中,梵高的《星月夜》广为人知。
梵高是19世纪的荷兰印象派画家,但今天我们不聊梵高本人,而是一部和梵高有些关系的纪录片——《中国梵高》。
《中国梵高》2011年开始筹划,故事的发生地是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村。影片始于对大芬村油画作坊的全景式描绘,一幅幅梵高脍炙人口的作品被整齐地悬挂在逼仄的工作室中,打着赤膊的男人们流着汗、叼着烟穿梭其下。他们中有些人提着画笔专注地对眼前的画作进行色彩的打磨,有的则忙着整理成品,将其打包装箱……这里是高雅艺术的创作场所,同时又带有流水线般强烈的重复感,而贯穿影片的主题正是围绕着“艺术创造”与“机械生产”这一对矛盾展开,继而讨论画工身份认同的撕裂,反思大芬村在机械复制时代的命运。
主人公赵小勇是一名在深圳大芬村工作的油画画工,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和其他画工临摹复制了几十万张梵高的作品,单单他自己便临摹了10万幅,这些复制的作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在临摹复制梵高作品的这些年,赵小勇把梵高作品里的颜色、笔触等牢牢地记在心里。或许是受到了梵高画作和经历的影响,他开始痴迷于梵高的作品,在梦里与梵高对话,逐渐有了自己的梦想,不再是单从维持生计去思考问题了。
2014年,在摄制组的陪同下,他来到了梵高的故乡阿姆斯特丹,要去看一看梵高的真迹。到达了目的地后,现实给了他巨大的冲击:他发现这里卖的梵高画作的纪念品都是出自他手,价格却涨了几十倍;在梵高美术馆看到其真迹后,他发现自己所临摹的画与真迹相差甚远——原来自己在大师“身边”用功20多年,功力却不及大师随手挥就的草稿。究其原因,技术再精湛的画工,终究是仿制和临摹的学徒,而创造力的匮乏,让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迈入艺术家的殿堂。
这次旅行对赵小勇的触动很大,回国后,他迈出了转型为艺术家的第一步,开始找寻属于自己的星空,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追寻梦想。
看完《中国梵高》后,我深受触动,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我大学的专业是美术学,但我没有想成为艺术家,我知道自己不属于那个世界,不过我也曾将自己的心上过枷锁。我喜欢写作,但那时家人常挂在嘴旁的一句话是“你没这个天赋”。面对此类的质疑,我没有勇气反驳和反抗。看完此片后,我心里的枷锁开始松动。我开始尝试写作,追寻梦想。虽然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我感觉过得很充实。我听从了内心的召唤,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
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灵动
——品读张远伦《野猫与拙石》
□彭忠富
“万物都在与诗人对话,说着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语言,声部由高而中而低而耳语而密语而沉默。”譬如成滴成浪或成涛的长江水,就经常问询闲坐沙洲之上的张远伦,“过得如何?名利日益诱人何以挣脱?”张远伦喜欢和长江聊天,用听觉和视觉感受江水冲击的力量,感受沧海桑田和人情冷暖。不过,二者之间的聊天方式只能是单向的,尽管长江水不断地分化为浪头,像成群的动物般,发出特有的鸣叫,向高处攀升。但诗人面对长江发出的问询,唯有选择沉默以对,因为他认为沉默是所有语言的总和,是所有答案的总和,是所有时间的总和。
张远伦认为,中国诗歌在经历“第三代诗歌运动”后,进入了平稳、丰裕、深厚的积聚期,佳作频现,渐成气象,然而,具有明显革新气质的诗歌并不多见。张远伦指出,诗歌是有温度的,它必然具有人情味和悲悯性;诗歌是有风度的,它必然具有语言美和风情美;诗歌是有深度的,它必然掘进人性深处;诗歌是有维度的,它是生存、生活、生命、情绪、信念、信仰的综合体。诗人最后拼的是自己的心性。诗人和诗歌密不可分,两位一体,气质自然流露,水到渠成,终成格局和气象。
“在龙凤寺边隐秘的香火里,在苇丛深处不为人知的祭祀里,我意外撞见了时间的痛苦,所有火苗都在翻卷……”张远伦以散文为肉,诗意为骨,走出了独具个性的写作之路,塑造了非同一般的心灵宇宙。张远伦的散文极具辨识度,他用隽永空灵的文笔,诗意盎然的叙述,带来诗意的阅读体验。正如他在散文《诗歌说》中所言,“真正抵达了词语的磁场,穿梭于自由时空”。张远伦认为,诗歌与散文的创作具有共性,“写底层,要超越苦难;写爱情,要超越轻佻;写批判,要超越愤怒。”只有避免惯性写作与同质化,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路。
张远伦最新出版的《野猫与拙石》收录了《两斤半》《面对大河》等14篇散文,描写了乡间充满生机和灵气的万事万物,以及重庆等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作者生动再现了过往乡村生活中的职业、景象,描写生死相随的亲人及生活遭际等,文笔流畅隽永,人物塑造立体可感,字里行间饱含情感。张远伦善于从平凡日常中发掘艺术性、哲思性的成分,倡导从自然的纯净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作者以散文的笔调勾画了其曾创造的属于个人地标的诗歌的“诸佛村”,深入探索人与自然、乡村的关系,表达了“重返乡村”的思索和主张。
譬如在散文《多年》中,作者通过梳理诸佛村、母亲和自己身上多年来的变化,刻绘了社会变迁及个人心路历程。多年前,“我的村子是困苦而又美好的。我就是我家,我家就是我的旷野,我的大地”。而多年后,作者的村子是安详而又孤寂的。他的片言只语就是他家,他家就是他的生命地图,他的精神谱系。作者只能邀请客人在自己的诗歌里,体味诸佛村曾经的过往,而现实中的诸佛村,早已物是人非。
只此一卷 山河无垠
——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有感
□何星仪
静候一年,终至南海之滨;临海漫步,始将画卷铺展。《只此青绿》的到来,使珠海这颗南海明珠迸发诗意古韵,使万千观众有幸一览《千里江山图》的灿烂光辉。
入画的王希孟
“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陈丹青如是说。
史书中的王希孟只留下寥寥几笔,令后人难以追寻其踪。而舞者张翰却通过近似献祭式的领悟,将那浅淡的只言片语透过厚重的岁月帷帐,使王希孟夏花般短暂绚烂的一生,得以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出场时,伏案浅睡的少年大梦忽醒,带着朝气与散漫,微勾唇角,明眸善睐,满含惬意地伸了个懒腰。鸿蒙初开,天地混沌,一位白衣少年遗立在倾颓与虚妄中。此时的王希孟,是诞生于世间的新生灵,接受了万物的馈赠,却仍懵懂无知。他是一切的起点,也是生命的伊始。从这一刻起,我无比坚信,舞者张翰已经远去,舞台上的人只是那位天才少年。
我跟随着张翰的脚步,拨开纱帘,看见画苑里与夫子、同窗嬉笑怒骂的王希孟;看见一遍遍跪地高举画轴又不断被打落的王希孟;看见苦闷烦忧、指尖如冰、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却始终紧握着笔的王希孟;也看见与青山一次次失之交臂、却又永远比上一次更加贴近青山的王希孟;最后,我看见了,入画的王希孟。
圆形的舞台像是神秘而古老的祭祀坛,站在中央的王希孟既是可充当造物主的祭司,也是被献祭的祭品。他的笔尖悬而未决,紧闭双目在脑海中一遍遍勾勒青山的模样,忽然,他似是感受到了万物的召唤,一滴墨落入纸卷,几座青山跃然纸上。逐渐,他的动作越来越快,像是挣脱了枷锁的束缚,纵情于广袤的天地间。荡漾的波纹,摇曳的林木,他每一次提笔,便落下一片山河,直至周身完全被青绿包围。
史书的大量留白让我难以勾勒王希孟的面容,可张翰却将自己化为时空的桥梁。
张翰的演绎,多一分则落入媚俗,少一分则失了灵动。我看着他从最初的娇俏烂漫,到颓然失措,从皎皎月华,到沸燃烈火,在他遇见青山起生命就在透支,如烈火烹油般滚滚燃烧,他是天地万灵的凝结,最后也归入群山江流之中。张翰曾说,他将自己关进练功房好几天,一点一点地琢磨,体味王希孟的人生,品味王希孟的孤独。
王希孟与青绿
与汉唐舞的雍容艳丽不同,宋舞特有的严谨内敛将青绿描绘得淋漓尽致。
脱离了大水漫灌式的大开大合,流畅连贯,青绿舞让我想起了老旧的留声机,想起了那缓慢流转,不时卡顿的唱针。指尖、脚尖、发丝,倾斜的腰身,流动的水袖,每一次落步时的呼吸,只有从身韵中才能窥见的动作,呈现了一种具有“停顿式”“滞空感”“延迟性”的美学。这种美学蕴藏理性精神,从形上说,它呈现了青山作为客体不易变更的客观性,尽态极妍地塑造了青山的厚重稳定。
青绿看似代表了自然的冷硬,可与王希孟之间结合却饱含温情。当王希孟与青绿互不相识、擦肩而过时,青绿给世人的自然只是像朽木与顽石,不通人性、不为外物所触动的那一面。可是,当王希孟感知到青绿,渴慕着为青绿献上一幅画卷时,青绿便像有了感知。
也不知最后的入画,究竟是青绿入了王希孟的画,还是王希孟入了青绿的画。
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莫过于此。
王希孟与展卷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中国自古以来为文人骚客所祈愿寻觅的情感,在《只此青绿》中展露无遗。
展卷人因《千里江山图》而对王希孟产生好奇,在追寻王希孟的路上,他窥见了王希孟的人生,体味到了王希孟的千愁百绪。
在这一场奇遇中,展卷人像是披上了隐形衣,他注视着王希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可王希孟却隔着时光的屏障,对此无知无感。
一次次被宋徽宗打回的画卷,一次次拼尽全力后又被全盘否定,年少的王希孟是那样的孤独无助,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蜷缩在墙角委屈啜泣,他搓着冻僵的双手试图执笔,他抱着画卷徘徊不安。展卷人一直守在王希孟身旁,担忧而疼惜,无数次追在王希孟身后想为他披上衣服,想为他取暖,想告诉他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你可是18岁就创作出绝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啊,可却始终被机缘捉弄,每每都失之交臂。直到最后,王希孟在疲惫和颓然中伏于案牍,展卷人才终于承蒙垂青,急切而轻柔地冲上去,为王希孟披上了外衣。“哒”的一下,身前的王希孟似有所感,坐直了身子,露出一抹浅浅的笑。这一刻,物理的屏障在心心相印前轰然倒塌,身处于两个时空的伯牙和子期终于同时感知到了对方的存在。身陷低谷的王希孟因为“后人的勉励”,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而展卷人也在前人身上,领悟到了何为完满。
在观赏舞剧的过程中,看着演员们浑然忘我,与角色融为一体的演绎,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羡慕。这种羡慕源于我意识到,眼前的这些人在创造艺术,他们就是艺术本身。从小到大,看了那么多舞剧,却只有《只此青绿》让我从第一幕开始就忍不住流泪。当人类在遇见极致的美时,似乎只留下呼吸和落泪的能力。
《风吹半夏》:
再现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洪流
□王珂欣
电视剧《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的小说《不得往生》,甫一播出便登上热搜,开播当天收视率在同时段卫视台中排名第一,34.7万人为它在豆瓣打出了8.2分,可谓是叫好又卖座。
《风吹半夏》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许半夏为首的创业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奋发开拓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家史、发展史。电视剧以“商战”和“大女主”为噱头吸引观众,但绝不止步于此,《风吹半夏》在展现时代沉浮的同时以辩证的眼光回顾历史,使得本剧获得了历史剧的视野与格局。
《风吹半夏》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以丰满的人物群像展开复杂的历史面向。电视剧开篇就讲述了许半夏、陈宇宙、童骁骑三人合伙创建废品回收公司,通过倒卖废钢做大做强的故事,友情“铁三角”初见雏形。许半夏有商业头脑,精明泼辣,是说一不二的决策者;陈宇宙细腻,稳重,负责会计、后勤和日常事务;童骁骑莽撞冒失,重情重义,是绝对的执行者。在鹭洲交易会,许半夏与伍建设、裘毕正等人商量去俄罗斯进口废钢,几经波折,许半夏终于将进口废钢运回国内,却遭遇了钢价跳水。省钢厂国企改民营时,所有人都看到了机遇,“老大哥”伍建设拿到了省钢厂的经营权,许半夏也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宇宙钢铁厂,后来将省钢厂也纳入宇宙钢铁厂。在宇宙钢铁厂上市之际,许半夏等人陷入了重重官司危机,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企业发展变革的追问与反思。
《风吹半夏》反思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伍建设在管理省钢厂时,为了节约成本,省去了处理污水的步骤,甚至为了应对检查将污水排入深井,污染了地下水。最终,伍建设被媒体曝光,缴纳罚款,失去了省二钢的经营权。许半夏三人看中了一片滩涂,想要租下来建设堆场和码头,然而渔村村长漫天要价,陈宇宙动了歪心思,想要污染滩涂,把价格打下来。童骁骑将废机油倾倒在滩涂上,黑油渗进了土地和海水,滩涂变得臭气熏天,3人以这样极端的手段租下了这块地。然而命运所有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干这事的人不得往生”的骂声中,3人的良心一直无法安宁,陈宇宙在清污时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引发了肺癌。陈宇宙曾在病床上问道:“你信命吗?”这样的叙述表面似乎有“命运因果循环”的味道,然而真正让企业沿着正常轨道发展的是政府的有效监管和企业家自身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时代的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给一些没有跟上时代的人带来了迷茫无助。许半夏将互联网人才苏国栋招入麾下,在互联网不能带来稳定收入的情况下持续为之投资,她对苏国栋说,互联网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希望,“而希望在任何时候都值得被呵护”,当时代的光照在许半夏身上,她也用这一束光去照亮了身边的人。在沈阳购买钢厂设备时,许半夏结识了一批钢厂工人,他们几代人都生活在钢厂里,说起炼钢设备像是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许半夏帮助他们打官司,争取更多的赔偿,还邀请他们到自己未来的钢厂工作。
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规范治理,完善原材料获取、生产、税务、进出口等环节的法律法规,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逐渐落下帷幕。1996年,许半夏、伍建设、裘毕正等5人通过注册多家子公司等方式申请进口钢的国家配额,许半夏还曾购买其他公司的配额,这样的做法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并不违规。但随着《海关法》和《刑法修正案》的不断完善,他们的行为便涉嫌走私。同样,国家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省钢厂面向社会招标,这是改革过渡时期的尝试性举措,当时没有明确认定钢厂的产权归谁所有,后来新修订的法律规定产权仍归国家所有,这就使得许半夏在接手省二钢以后,转卖、拆除、废弃生产设备的行为具有了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最终,许半夏、伍建设等人选择自首,面对自己的历史错误,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风吹半夏》直面这些有争议的历史遗留问题,正视20世纪90年代企业发展的步伐,在进行审判和清算的同时肯定这一代商人的奋斗历史,给予他们回望过去的机会。
“时代的一束光,打在人生的海平面上,如同望远镜般,照见远方的风浪。”这是《风吹半夏》主题曲中的歌词。剧中的许半夏、陈宇宙、伍建设等人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敢打敢拼、野蛮生长,他们身上折射着伟大时代的光芒。《风吹半夏》以热血开拓、勇敢创造的青春故事,举重若轻地表达了变革的时代主题,是一部有质感、有格局的优秀剧作。
无双毕竟是家山
——王跃文《家山》赏析
□李钊
家乡永远是最温暖的记忆、终生的坐标,也是作家热衷书写的对象。知名作家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描写了南方乡村沙湾从上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和社会变迁。故事的原型地是他的家乡湖南溆浦漫水村,书中处处可见家乡烙刻在他记忆中的印记,字里行间饱含他的生命感悟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越往岁月深处走,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对童年记忆就会越深刻。”王跃文如是说。文字虽无声,我们却总能看到作家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王跃文生于乡村长于乡村,自他20多岁步入文坛,一路从官场小说《国画》、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到都市小说《爱历元年》,他的写作极少触及乡村题材,可无论是书中对生活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还是字句里弥漫着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都可以隐隐看出故乡和过往对他的深刻影响,他的写作“始终没有离开乡土”。直到“四十岁以后,记忆中乡村的人与事朝我扑面而来”,他开始重新审视和领悟家乡的山水风物、民俗民风、人情人性等,乡村生活经验开始进入他的创作视域,《漫水》《喊山应》《家山》……对家乡的丰沛情感和永恒惦念,从他的笔下倾泻在纸上,描摹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南方乡村图景。如果说以生养之地漫水村为名的《漫水》温馨自然、恬淡优美,是他对家乡的桃源念想与诗性瞩望,那如今用溆浦“口音”写作的《家山》厚重朴拙、从容笃定,则是他对家乡的源流回望和史诗书写。他从家乡走出,一路奔走在文学之旅上,最终重返时间深处和历史深处的家乡,以自童年便深入骨髓的故乡记忆和深情,深描细述寻常百姓的烟火人生,展现他们命运浮沉的背后连接着的“云谲波诡的时代和灾难深重中浴火重生的中国”。家乡和作家往往相互成就,家山是王跃文灵魂深处的根与魂,滋养着他的文思和创作,而王跃文笔下的漫水和溆浦,重新闪亮在文学版图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家山》犹如一幅乡村生活图景的长卷,在被乡土、乡景、乡音、乡邻、乡德、乡史等元素填满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徐徐展开,每个人都能在立体生动的画面流转中找回渐渐模糊的记忆,一点点还原刻下生命印痕的家山。可以说,纸上的沙湾,是众人的故乡,书里的家国情怀,是沉淀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内在品质。刻在记忆里的乡景总是相似的,家乡都有佑德公和有喜就着月亮打草鞋、容秀在桐油灯下纳着鞋底、福太婆在天井对角扇蒲扇、贞一坐在娘身旁看星星,而窗外响着密密麻麻的“蛤蟆叫”的场景,家乡人的善和美为生活注入宁静祥和温馨。乡音是一辈子的胎记,当读到沙湾村夏日的夜晚“天气热得猪打栏”,讽刺不公平时用“拖檐底下定规款,见不得人”……家乡的人和事总会涌上心头,抬头望向家乡的方向。沙湾人坚守着亲善友爱、重义轻利的乡俗民风,他们讲究以礼待人,乡邻之间有再大的矛盾,登门拜访都会以礼相待,他们的关系简单纯粹,地主与佃户、父子与兄弟、婆媳与妯娌、夫妻和邻里,如我们停留在乡村的父辈一样,在世俗和诗性交织的生活图景中携手应对冲突、争斗的命运变奏,而劭夫、扬卿、齐峰、扬高、有喜、克文等朝气蓬勃的青年在走出和返回中,成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者。家与国总是紧紧相连,白色恐怖下集体掩护红军家属,国民党政府不顾民生强行征税,村人踊跃投入人民武装,乡土间弥漫着最淳朴的家国情怀。
“无双毕竟是家山”。《家山》是属于王跃文的,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那里藏着一个家族的渊源、一个民族的来处,正等着我们去回望、去探寻。
□杨尚兴
提到星空,你会想到什么?是一场约会?还是对神秘宇宙的向往?在现代与星空有关的艺术作品中,梵高的《星月夜》广为人知。
梵高是19世纪的荷兰印象派画家,但今天我们不聊梵高本人,而是一部和梵高有些关系的纪录片——《中国梵高》。
《中国梵高》2011年开始筹划,故事的发生地是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村。影片始于对大芬村油画作坊的全景式描绘,一幅幅梵高脍炙人口的作品被整齐地悬挂在逼仄的工作室中,打着赤膊的男人们流着汗、叼着烟穿梭其下。他们中有些人提着画笔专注地对眼前的画作进行色彩的打磨,有的则忙着整理成品,将其打包装箱……这里是高雅艺术的创作场所,同时又带有流水线般强烈的重复感,而贯穿影片的主题正是围绕着“艺术创造”与“机械生产”这一对矛盾展开,继而讨论画工身份认同的撕裂,反思大芬村在机械复制时代的命运。
主人公赵小勇是一名在深圳大芬村工作的油画画工,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和其他画工临摹复制了几十万张梵高的作品,单单他自己便临摹了10万幅,这些复制的作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在临摹复制梵高作品的这些年,赵小勇把梵高作品里的颜色、笔触等牢牢地记在心里。或许是受到了梵高画作和经历的影响,他开始痴迷于梵高的作品,在梦里与梵高对话,逐渐有了自己的梦想,不再是单从维持生计去思考问题了。
2014年,在摄制组的陪同下,他来到了梵高的故乡阿姆斯特丹,要去看一看梵高的真迹。到达了目的地后,现实给了他巨大的冲击:他发现这里卖的梵高画作的纪念品都是出自他手,价格却涨了几十倍;在梵高美术馆看到其真迹后,他发现自己所临摹的画与真迹相差甚远——原来自己在大师“身边”用功20多年,功力却不及大师随手挥就的草稿。究其原因,技术再精湛的画工,终究是仿制和临摹的学徒,而创造力的匮乏,让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迈入艺术家的殿堂。
这次旅行对赵小勇的触动很大,回国后,他迈出了转型为艺术家的第一步,开始找寻属于自己的星空,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追寻梦想。
看完《中国梵高》后,我深受触动,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我大学的专业是美术学,但我没有想成为艺术家,我知道自己不属于那个世界,不过我也曾将自己的心上过枷锁。我喜欢写作,但那时家人常挂在嘴旁的一句话是“你没这个天赋”。面对此类的质疑,我没有勇气反驳和反抗。看完此片后,我心里的枷锁开始松动。我开始尝试写作,追寻梦想。虽然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我感觉过得很充实。我听从了内心的召唤,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
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灵动
——品读张远伦《野猫与拙石》
□彭忠富
“万物都在与诗人对话,说着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语言,声部由高而中而低而耳语而密语而沉默。”譬如成滴成浪或成涛的长江水,就经常问询闲坐沙洲之上的张远伦,“过得如何?名利日益诱人何以挣脱?”张远伦喜欢和长江聊天,用听觉和视觉感受江水冲击的力量,感受沧海桑田和人情冷暖。不过,二者之间的聊天方式只能是单向的,尽管长江水不断地分化为浪头,像成群的动物般,发出特有的鸣叫,向高处攀升。但诗人面对长江发出的问询,唯有选择沉默以对,因为他认为沉默是所有语言的总和,是所有答案的总和,是所有时间的总和。
张远伦认为,中国诗歌在经历“第三代诗歌运动”后,进入了平稳、丰裕、深厚的积聚期,佳作频现,渐成气象,然而,具有明显革新气质的诗歌并不多见。张远伦指出,诗歌是有温度的,它必然具有人情味和悲悯性;诗歌是有风度的,它必然具有语言美和风情美;诗歌是有深度的,它必然掘进人性深处;诗歌是有维度的,它是生存、生活、生命、情绪、信念、信仰的综合体。诗人最后拼的是自己的心性。诗人和诗歌密不可分,两位一体,气质自然流露,水到渠成,终成格局和气象。
“在龙凤寺边隐秘的香火里,在苇丛深处不为人知的祭祀里,我意外撞见了时间的痛苦,所有火苗都在翻卷……”张远伦以散文为肉,诗意为骨,走出了独具个性的写作之路,塑造了非同一般的心灵宇宙。张远伦的散文极具辨识度,他用隽永空灵的文笔,诗意盎然的叙述,带来诗意的阅读体验。正如他在散文《诗歌说》中所言,“真正抵达了词语的磁场,穿梭于自由时空”。张远伦认为,诗歌与散文的创作具有共性,“写底层,要超越苦难;写爱情,要超越轻佻;写批判,要超越愤怒。”只有避免惯性写作与同质化,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路。
张远伦最新出版的《野猫与拙石》收录了《两斤半》《面对大河》等14篇散文,描写了乡间充满生机和灵气的万事万物,以及重庆等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作者生动再现了过往乡村生活中的职业、景象,描写生死相随的亲人及生活遭际等,文笔流畅隽永,人物塑造立体可感,字里行间饱含情感。张远伦善于从平凡日常中发掘艺术性、哲思性的成分,倡导从自然的纯净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作者以散文的笔调勾画了其曾创造的属于个人地标的诗歌的“诸佛村”,深入探索人与自然、乡村的关系,表达了“重返乡村”的思索和主张。
譬如在散文《多年》中,作者通过梳理诸佛村、母亲和自己身上多年来的变化,刻绘了社会变迁及个人心路历程。多年前,“我的村子是困苦而又美好的。我就是我家,我家就是我的旷野,我的大地”。而多年后,作者的村子是安详而又孤寂的。他的片言只语就是他家,他家就是他的生命地图,他的精神谱系。作者只能邀请客人在自己的诗歌里,体味诸佛村曾经的过往,而现实中的诸佛村,早已物是人非。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