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家园(2023年3月19日)

tqb2023031904.jpg

牛歌中秋咏不绝,鸡拍桑梓情悠悠
——探访珠海非遗鸡山牛歌的前世今生

□ 詹泽仪 苏昱芬 曾梓淇

夏天的珠海,炎热中夹杂着一丝海水的清凉气息。从鸡山牌坊处进入,再绕过几条安静的小巷,我们便看见古朴典雅的松鹤唐公祠在烈日下庄重地矗立。祠堂外墙悬挂的鸡山村村史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对歌会传承基地的牌匾,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百年的故事。

 

“鸡拍”是鸡山村的古称。其因该村背山面海,坐南朝北,后山奇异多姿,林木苍翠,一眼望去,俨如展翅腾飞之雄鸡。鸡山牛歌是鸡山村的特色民俗,原本是牧牛人在田间闲时自编自唱的民谣,后受到当地人的喜爱,逐渐从民谣发展成为一种小调,并形成了中秋对歌会的传统。鸡山牛歌从明末传唱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后经过多方努力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鸡山牛歌的前世今生,我们几人来到珠海市唐家湾镇鸡山村,拜访鸡山牛歌非遗传承人唐章雄和鸡山村村史馆馆长唐燕玲。唐章雄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对答流利。在交谈中,唐章雄一直尽量用普通话与我们交流,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才偶尔用粤语表达,由唐燕玲转述。

 

唐章雄是目前鸡山牛歌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已过世的鸡山牛歌重要推广和保护者唐贻程先生的女婿。鸡山牛歌在20世纪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唐贻程先生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于2006年复办并延续至今。

 

关于鸡山牛歌的起源和中秋对歌会的寓意,唐章雄介绍到,过去的人们在劳动时要抒发心情、娱乐心灵,由此便产生了牛歌。后来,人们在中秋八月十五的晚上集中庆贺中秋,举办对歌会。目的不在于争胜负,只为讨个吉利,图个兆头。歌会的胜负结果只为预测第二年是“鱼虾大汛——好江海”或 “五谷丰登——好收成”。

 

关于鸡山牛歌歌词的记录,唐燕玲说:“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牛歌的歌词都是阿公(唐贻程)靠记忆记下来的。阿公那时候七八十岁了。每天四点钟他就起来记录牛歌歌词。”濒临失传的牛歌就这样被一点点抢救回来,变成悠扬的旋律,回荡在鸡山村内。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鸡山村史》按照内容分类收录了牛歌歌词,清晰明了。由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文化中心编印《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歌集》则反映了牛歌的新内容、新发展和新风尚。这白纸黑字记录着鸡山人民的美好期待,凝结着多方的辛勤付出,回荡着鸡山的历史余韵。

 

翻看鸡山牛歌的歌词记录,我们发现鸡山牛歌只记录歌词而没有音乐的调值。那么对于不了解鸡山牛歌的人,看到这个歌词要怎么演唱呢?对于我们的这个疑问,唐章雄为我们表演了一段鸡山牛歌。“八月十五系中秋,中秋明月照当头;人哋阿爹有钱吃月饼,我哋阿爹冇钱吃芋头糕。”歌声余韵悠长,我们都沉浸在鸡山牛歌的独特韵味中,仿佛回到鸡山牛歌起源的田间地头,倾听属于人民、属于生活的最质朴美好的期待和向往。“只看我们鸡山牛歌的歌词,谁都不会唱。只有我们会唱这个调,所以我们就希望把我们祖先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唐章雄满怀自豪地说。

 

从2006年中秋节起,在唐贻程等人的努力下,由唐家湾镇文化中心和鸡山社区居委会牵头,举办了大型中秋对歌会。此后中秋对歌会便延续至今。2009年,中秋对歌会入选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中秋对歌会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6年,珠海高新区在鸡山社区设立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非遗传承基地。中秋对歌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喜爱。

 

听闻早前的中秋对歌会比较简单。“以前场地都是长满野草的。我们要办对歌会,就叫人去割草。”而如今,鸡山村的文化广场、松鹤唐公祠(村史馆和中秋对歌会非遗传承基地)等设施十分完善,资金也更加充足,中秋对歌会的活动内容也就日益丰富。除了对歌,中秋对歌会还有醒狮、舞蹈、太极、咏春等表演活动。

 

中秋对歌会的宣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据二人回忆,过去主要是由一位村里的老人义务地在村里敲锣宣传活动。可见村人对村内事务和鸡山牛歌的热情。而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秋对歌会的宣传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一个微信群就能通知到村里的人,在网上能看到中秋对歌会的精彩视频。珠海的主流媒体也前来报道这一独特民俗。

 

鸡山牛歌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带头作用。作为鸡山牛歌非遗传承人,唐章雄承担着鸡山牛歌传承与发展的重任。除了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义务,如掌握保护鸡山牛歌的基本唱法,做好保密工作等,唐章雄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牛歌的保护和发展找路径,扩渠道。每年的中秋对歌会,唐章雄都会到场。他也登上讲台,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播下传承鸡山牛歌的种子。鸡山村内的唐国安纪念学校在每周一、三、五的最后一节课会教学生唱牛歌。唐章雄不顾年岁渐长,坚持到场教学。青少年渐渐能独当一面,在近几年的中秋对歌会上演唱既继承传统韵调,又彰显时代风采的鸡山牛歌。随着时代发展,鸡山牛歌也需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时俱进。据唐章雄介绍,他们每年会做新的歌词来记录和反映时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他就创作了新的牛歌。

 

通过进一步交流,我们了解到,尽管鸡山牛歌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但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一方面,部分牛歌传承人因为年龄和健康原因,没有办法继续参加牛歌演出、教学等活动。如今,主要是唐章雄一人扛起牛歌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鸡山牛歌的受众也渐渐收窄。如今,鸡山村也在尝试推进鸡山牛歌录制,将鸡山牛歌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也慢慢加入到牛歌的录制、教学等环节中。

 

在傍晚的舒适温度里,我们和唐章雄、唐燕玲作别。在夕阳的温情注视里,松鹤唐公祠无言矗立,闪烁着温和的光。一大群孩子在松鹤唐公祠里嬉戏打闹。热热闹闹的声音让这古朴低调的村居充满了蓬勃的朝气,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牛歌中秋咏不绝,鸡拍桑梓情悠悠。鸡山牛歌是鸡山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岭南音乐与文化特色的体现,是联结故乡与游子的精神纽带。百年鸡山牛歌在前辈的努力下,在青年的助力下,在少年的接力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新时代的光彩。鸡山牛歌的传承与保护彰显了村民对家乡文化的款款深情,展现了政府、社会等力量的合力支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示范。

 

作为自五湖四海来到珠海学习生活的“外来者”,我们走进鸡山,了解这传唱百年的牛歌,聆听传承人的朴素心愿,记录中秋对歌,领悟乡情绵长。在珠海,我们感受这座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里的人间烟火与车水马龙。珠海生活里的种种如同海浪,一层层地翻涌,谁也不知会冲刷出什么来,只是每次翻涌都有清脆悦耳的海浪声,韵味悠长。

微信截图_20230319074448.png

珠海·爱情邮局灯塔。钟凡手绘

我和我的日子/ □ 冯嘉雯

我总是感慨时光易逝

任时光游走于恍惚之间

为何昔日朝夕相伴的朋友

如今渐行渐远

想要询问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终究 归咎于成长的无言

我知道每天的朝阳都是新的

日子再平淡也不会重复

我学过许多关于离别的诗

但诗句并未教会我如何面对离别

 

我从未仔细观察过候鸟往哪飞

也不明白为何诗人离别时

梨花都会落尽

海棠总会失眠

还爱将杨柳折断

 

终日彷徨于囹圄

浮沉于黄粱美梦

我该如何对我逝去的日子说

我住在你那里,却未曾抚摸过你

我周游了你的疆域,却未曾见过你

 

我决定去寻求生活的答案

于是 我在某个清晨迈开了脚步

向落花问思念

未曾想

却吹来了春风几度

 

后来

我明白了候鸟是往南飞的

也理解诗人总爱写眼前的景物

我庆幸自己没有两手空空

 

我捡起了落花

也抓住了春风

邂逅珠海之韵/ □ 邓诗敏

如果可以,我想在这个盛夏,微风不燥,邀你一起邂逅珠海的万千雅韵。

 

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洒落大地,海上浪潮在不停地翻涌,这里的有关椰子的故事也不断用情感续写着。一颗椰子的掉落不会引起我身体的微微颤抖,可当苏轼用椰子酿酒,椰壳做帽,椰子不再是普通的椰子,除了它的清甜,它的可口,还有诗人阔达恬淡的高雅韵致,这些都形成一种湾区情怀。

 

海风下的椰子树在摇曳,优雅的音韵娓娓而来。路过贩卖风筝的老人,牵走一只,放飞在蓝蓝的天上,心也跟着云朵在飘飘然。耳边传来海浪不断拍打沙滩的声响,这是大自然的呢喃,也是大自然的问候,于是声韵万千,有海浪声、海鸥鸣叫声、戏耍声、心声……闭上眼睛细听,远方还有朗朗读书声,演绎着中国风情,这座城的独特韵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源远流长。

 

在氤氲潮湿的空气里,在海边可以做尽人间浪漫事,像是一首写不完的情诗,可以是捧一束花向倾慕已久的她告白,可以是一家三口手拉手漫步,可以是白发老人在读报品茶,可以是三两朋友把酒当歌,可以是独自一人记录生活……这里有诗意花酒茶,也有柴米油盐醋。你可以看见匆匆而过的送报人眼里对每一天炙热的光芒,可以闻到不远巷口处传来串烧烟火味,可以听见广场中央的歌舞声荡漾,这座城市如此将人间的动与静相融。

 

在星空斑斓的夜里,向大海许愿,将心事糅碎在海风里。我许愿更多的、如你一般的知己友人会在明天到来,在四面环海的岛上,眼看水波温柔,吟诗化做海鸥,飞掠在青春之城。

 

在慢生活的珠海,迎着风可以走得再慢一点点,面朝大海,雅趣从来不是我,而是你。光着脚丫拾遍百岛的贝壳,轻抚每一块海石,任凭海水冲走海滩上青春的足迹,留下美好回忆,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回味,这都可以是你我与这个城市的独特记忆。

丹桂飘香/ □ 洪乐宜

九月秋风起,十月桂花香。每年,当第一缕桂花香从枝头悠悠传来,我便会想起家乡的桂花糕。我的故乡,是有上千年文化传承的古镇,家乡的那些小屋,屋外总有那么一两棵桂花树,秋风吹过,那点点桂花,便从梢间落下,轻轻地、柔柔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桂花糕的传统,而其中最出名的是邻家三婶,她的桂花糕,晶莹剔透,晒在上面的桂花,明净可爱,咬上一小口桂花糕,沁人心脾。据说三婶做桂花糕特别用心,糯米粉是上好的,而桂花,必须是用簸箕收集,沾着露水,没有掉落到地上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三乡五里的人,都想吃到她的桂花糕。

 

但是我并没有能时时的吃到这桂花糕,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经常回家乡。大人们总抱怨泥土的公路坑坑洼洼,而回到家乡,除了几栋小洋楼,大部分还是一些朴素的小平房。河面总是漂浮着一些垃圾袋,而洗手间,蚊虫盘绕。以至于年少时的我会取笑爸爸:“您说的 ‘小桥流水’呢?”爸爸总是喃喃地说:“会变好的。”

 

上一年国庆,爸爸兴冲冲地说要回故乡,说路修好了。我们驱车千里,以前的泥土路,现在都变成柏油公路了。到了村口,广场上停满了全省各地车牌的小车,我们的小村庄,竟然成为了旅游胜地,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循着桂花香味,赶紧往三婶家里跑。跑到门口,我却愣住了,三婶家已经变成了一家古香古色的小吃店,好几桌客人,品着桂花糕,闻着桂花香,还轮流和墙面上桂花糕历史介绍拍照。我们走进去,三婶赶紧端出了我梦魂牵绕的桂花糕,好一口桂香沁人心!

 

爸爸好奇地问三婶怎么开了店,三婶笑着说:“政府政策好哩,我们村道路通了,大家来往方便了。村委会说我们是千年古村,有很多历史文化可以挖掘。所以,出钱给我们修缮了旧屋,还根据村里的文化特点,打造了好几个旅游景点和网红店。你看,我就是有这个做桂花糕的手艺,他们说这就是文化传承,开了这家小店,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我现在都要开班教学徒啦,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丢,我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三婶还说有了这小店自己收入好了许多,村里组织建了统一的楼房,自己也搬了新家。“好多原来去外面打工的年轻人,都回乡创业呢!”爸爸细细听着,脸上欣慰的笑容在桂花香中显得格外柔和。

 

又一阵风吹来,淡淡桂花香,怡人又温柔,开在“新农村”的桂花别样香。

attachment_16215783891732.jpg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丨家园(2023年3月19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3-19 08:36

tqb2023031904.jpg

牛歌中秋咏不绝,鸡拍桑梓情悠悠
——探访珠海非遗鸡山牛歌的前世今生

□ 詹泽仪 苏昱芬 曾梓淇

夏天的珠海,炎热中夹杂着一丝海水的清凉气息。从鸡山牌坊处进入,再绕过几条安静的小巷,我们便看见古朴典雅的松鹤唐公祠在烈日下庄重地矗立。祠堂外墙悬挂的鸡山村村史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对歌会传承基地的牌匾,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百年的故事。

 

“鸡拍”是鸡山村的古称。其因该村背山面海,坐南朝北,后山奇异多姿,林木苍翠,一眼望去,俨如展翅腾飞之雄鸡。鸡山牛歌是鸡山村的特色民俗,原本是牧牛人在田间闲时自编自唱的民谣,后受到当地人的喜爱,逐渐从民谣发展成为一种小调,并形成了中秋对歌会的传统。鸡山牛歌从明末传唱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后经过多方努力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鸡山牛歌的前世今生,我们几人来到珠海市唐家湾镇鸡山村,拜访鸡山牛歌非遗传承人唐章雄和鸡山村村史馆馆长唐燕玲。唐章雄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对答流利。在交谈中,唐章雄一直尽量用普通话与我们交流,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才偶尔用粤语表达,由唐燕玲转述。

 

唐章雄是目前鸡山牛歌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已过世的鸡山牛歌重要推广和保护者唐贻程先生的女婿。鸡山牛歌在20世纪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唐贻程先生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于2006年复办并延续至今。

 

关于鸡山牛歌的起源和中秋对歌会的寓意,唐章雄介绍到,过去的人们在劳动时要抒发心情、娱乐心灵,由此便产生了牛歌。后来,人们在中秋八月十五的晚上集中庆贺中秋,举办对歌会。目的不在于争胜负,只为讨个吉利,图个兆头。歌会的胜负结果只为预测第二年是“鱼虾大汛——好江海”或 “五谷丰登——好收成”。

 

关于鸡山牛歌歌词的记录,唐燕玲说:“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牛歌的歌词都是阿公(唐贻程)靠记忆记下来的。阿公那时候七八十岁了。每天四点钟他就起来记录牛歌歌词。”濒临失传的牛歌就这样被一点点抢救回来,变成悠扬的旋律,回荡在鸡山村内。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鸡山村史》按照内容分类收录了牛歌歌词,清晰明了。由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文化中心编印《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歌集》则反映了牛歌的新内容、新发展和新风尚。这白纸黑字记录着鸡山人民的美好期待,凝结着多方的辛勤付出,回荡着鸡山的历史余韵。

 

翻看鸡山牛歌的歌词记录,我们发现鸡山牛歌只记录歌词而没有音乐的调值。那么对于不了解鸡山牛歌的人,看到这个歌词要怎么演唱呢?对于我们的这个疑问,唐章雄为我们表演了一段鸡山牛歌。“八月十五系中秋,中秋明月照当头;人哋阿爹有钱吃月饼,我哋阿爹冇钱吃芋头糕。”歌声余韵悠长,我们都沉浸在鸡山牛歌的独特韵味中,仿佛回到鸡山牛歌起源的田间地头,倾听属于人民、属于生活的最质朴美好的期待和向往。“只看我们鸡山牛歌的歌词,谁都不会唱。只有我们会唱这个调,所以我们就希望把我们祖先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唐章雄满怀自豪地说。

 

从2006年中秋节起,在唐贻程等人的努力下,由唐家湾镇文化中心和鸡山社区居委会牵头,举办了大型中秋对歌会。此后中秋对歌会便延续至今。2009年,中秋对歌会入选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中秋对歌会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6年,珠海高新区在鸡山社区设立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非遗传承基地。中秋对歌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喜爱。

 

听闻早前的中秋对歌会比较简单。“以前场地都是长满野草的。我们要办对歌会,就叫人去割草。”而如今,鸡山村的文化广场、松鹤唐公祠(村史馆和中秋对歌会非遗传承基地)等设施十分完善,资金也更加充足,中秋对歌会的活动内容也就日益丰富。除了对歌,中秋对歌会还有醒狮、舞蹈、太极、咏春等表演活动。

 

中秋对歌会的宣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据二人回忆,过去主要是由一位村里的老人义务地在村里敲锣宣传活动。可见村人对村内事务和鸡山牛歌的热情。而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秋对歌会的宣传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一个微信群就能通知到村里的人,在网上能看到中秋对歌会的精彩视频。珠海的主流媒体也前来报道这一独特民俗。

 

鸡山牛歌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带头作用。作为鸡山牛歌非遗传承人,唐章雄承担着鸡山牛歌传承与发展的重任。除了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义务,如掌握保护鸡山牛歌的基本唱法,做好保密工作等,唐章雄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牛歌的保护和发展找路径,扩渠道。每年的中秋对歌会,唐章雄都会到场。他也登上讲台,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播下传承鸡山牛歌的种子。鸡山村内的唐国安纪念学校在每周一、三、五的最后一节课会教学生唱牛歌。唐章雄不顾年岁渐长,坚持到场教学。青少年渐渐能独当一面,在近几年的中秋对歌会上演唱既继承传统韵调,又彰显时代风采的鸡山牛歌。随着时代发展,鸡山牛歌也需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时俱进。据唐章雄介绍,他们每年会做新的歌词来记录和反映时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他就创作了新的牛歌。

 

通过进一步交流,我们了解到,尽管鸡山牛歌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但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一方面,部分牛歌传承人因为年龄和健康原因,没有办法继续参加牛歌演出、教学等活动。如今,主要是唐章雄一人扛起牛歌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鸡山牛歌的受众也渐渐收窄。如今,鸡山村也在尝试推进鸡山牛歌录制,将鸡山牛歌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也慢慢加入到牛歌的录制、教学等环节中。

 

在傍晚的舒适温度里,我们和唐章雄、唐燕玲作别。在夕阳的温情注视里,松鹤唐公祠无言矗立,闪烁着温和的光。一大群孩子在松鹤唐公祠里嬉戏打闹。热热闹闹的声音让这古朴低调的村居充满了蓬勃的朝气,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牛歌中秋咏不绝,鸡拍桑梓情悠悠。鸡山牛歌是鸡山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岭南音乐与文化特色的体现,是联结故乡与游子的精神纽带。百年鸡山牛歌在前辈的努力下,在青年的助力下,在少年的接力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新时代的光彩。鸡山牛歌的传承与保护彰显了村民对家乡文化的款款深情,展现了政府、社会等力量的合力支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示范。

 

作为自五湖四海来到珠海学习生活的“外来者”,我们走进鸡山,了解这传唱百年的牛歌,聆听传承人的朴素心愿,记录中秋对歌,领悟乡情绵长。在珠海,我们感受这座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里的人间烟火与车水马龙。珠海生活里的种种如同海浪,一层层地翻涌,谁也不知会冲刷出什么来,只是每次翻涌都有清脆悦耳的海浪声,韵味悠长。

微信截图_20230319074448.png

珠海·爱情邮局灯塔。钟凡手绘

我和我的日子/ □ 冯嘉雯

我总是感慨时光易逝

任时光游走于恍惚之间

为何昔日朝夕相伴的朋友

如今渐行渐远

想要询问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终究 归咎于成长的无言

我知道每天的朝阳都是新的

日子再平淡也不会重复

我学过许多关于离别的诗

但诗句并未教会我如何面对离别

 

我从未仔细观察过候鸟往哪飞

也不明白为何诗人离别时

梨花都会落尽

海棠总会失眠

还爱将杨柳折断

 

终日彷徨于囹圄

浮沉于黄粱美梦

我该如何对我逝去的日子说

我住在你那里,却未曾抚摸过你

我周游了你的疆域,却未曾见过你

 

我决定去寻求生活的答案

于是 我在某个清晨迈开了脚步

向落花问思念

未曾想

却吹来了春风几度

 

后来

我明白了候鸟是往南飞的

也理解诗人总爱写眼前的景物

我庆幸自己没有两手空空

 

我捡起了落花

也抓住了春风

邂逅珠海之韵/ □ 邓诗敏

如果可以,我想在这个盛夏,微风不燥,邀你一起邂逅珠海的万千雅韵。

 

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洒落大地,海上浪潮在不停地翻涌,这里的有关椰子的故事也不断用情感续写着。一颗椰子的掉落不会引起我身体的微微颤抖,可当苏轼用椰子酿酒,椰壳做帽,椰子不再是普通的椰子,除了它的清甜,它的可口,还有诗人阔达恬淡的高雅韵致,这些都形成一种湾区情怀。

 

海风下的椰子树在摇曳,优雅的音韵娓娓而来。路过贩卖风筝的老人,牵走一只,放飞在蓝蓝的天上,心也跟着云朵在飘飘然。耳边传来海浪不断拍打沙滩的声响,这是大自然的呢喃,也是大自然的问候,于是声韵万千,有海浪声、海鸥鸣叫声、戏耍声、心声……闭上眼睛细听,远方还有朗朗读书声,演绎着中国风情,这座城的独特韵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源远流长。

 

在氤氲潮湿的空气里,在海边可以做尽人间浪漫事,像是一首写不完的情诗,可以是捧一束花向倾慕已久的她告白,可以是一家三口手拉手漫步,可以是白发老人在读报品茶,可以是三两朋友把酒当歌,可以是独自一人记录生活……这里有诗意花酒茶,也有柴米油盐醋。你可以看见匆匆而过的送报人眼里对每一天炙热的光芒,可以闻到不远巷口处传来串烧烟火味,可以听见广场中央的歌舞声荡漾,这座城市如此将人间的动与静相融。

 

在星空斑斓的夜里,向大海许愿,将心事糅碎在海风里。我许愿更多的、如你一般的知己友人会在明天到来,在四面环海的岛上,眼看水波温柔,吟诗化做海鸥,飞掠在青春之城。

 

在慢生活的珠海,迎着风可以走得再慢一点点,面朝大海,雅趣从来不是我,而是你。光着脚丫拾遍百岛的贝壳,轻抚每一块海石,任凭海水冲走海滩上青春的足迹,留下美好回忆,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回味,这都可以是你我与这个城市的独特记忆。

丹桂飘香/ □ 洪乐宜

九月秋风起,十月桂花香。每年,当第一缕桂花香从枝头悠悠传来,我便会想起家乡的桂花糕。我的故乡,是有上千年文化传承的古镇,家乡的那些小屋,屋外总有那么一两棵桂花树,秋风吹过,那点点桂花,便从梢间落下,轻轻地、柔柔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桂花糕的传统,而其中最出名的是邻家三婶,她的桂花糕,晶莹剔透,晒在上面的桂花,明净可爱,咬上一小口桂花糕,沁人心脾。据说三婶做桂花糕特别用心,糯米粉是上好的,而桂花,必须是用簸箕收集,沾着露水,没有掉落到地上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三乡五里的人,都想吃到她的桂花糕。

 

但是我并没有能时时的吃到这桂花糕,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经常回家乡。大人们总抱怨泥土的公路坑坑洼洼,而回到家乡,除了几栋小洋楼,大部分还是一些朴素的小平房。河面总是漂浮着一些垃圾袋,而洗手间,蚊虫盘绕。以至于年少时的我会取笑爸爸:“您说的 ‘小桥流水’呢?”爸爸总是喃喃地说:“会变好的。”

 

上一年国庆,爸爸兴冲冲地说要回故乡,说路修好了。我们驱车千里,以前的泥土路,现在都变成柏油公路了。到了村口,广场上停满了全省各地车牌的小车,我们的小村庄,竟然成为了旅游胜地,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循着桂花香味,赶紧往三婶家里跑。跑到门口,我却愣住了,三婶家已经变成了一家古香古色的小吃店,好几桌客人,品着桂花糕,闻着桂花香,还轮流和墙面上桂花糕历史介绍拍照。我们走进去,三婶赶紧端出了我梦魂牵绕的桂花糕,好一口桂香沁人心!

 

爸爸好奇地问三婶怎么开了店,三婶笑着说:“政府政策好哩,我们村道路通了,大家来往方便了。村委会说我们是千年古村,有很多历史文化可以挖掘。所以,出钱给我们修缮了旧屋,还根据村里的文化特点,打造了好几个旅游景点和网红店。你看,我就是有这个做桂花糕的手艺,他们说这就是文化传承,开了这家小店,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我现在都要开班教学徒啦,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丢,我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三婶还说有了这小店自己收入好了许多,村里组织建了统一的楼房,自己也搬了新家。“好多原来去外面打工的年轻人,都回乡创业呢!”爸爸细细听着,脸上欣慰的笑容在桂花香中显得格外柔和。

 

又一阵风吹来,淡淡桂花香,怡人又温柔,开在“新农村”的桂花别样香。

attachment_16215783891732.jpg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