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3月20日)

tqb-20230320-008.jpg

乌龙山考

□田瑛

乌龙山,若确有其山,就应该在大湘西的某个地方。但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无论怎样考证,也寻找不到它的踪迹。水运宪,人称水哥,凭借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虚拟了这座山,从而给世人制造了一个天大的谜团。

 

据知,电视剧命名纯属偶然,也充满戏剧性。此前,水哥绞尽脑汁想过很多名字,概不尽如人意。某日,在友人家喝茶,一个乌龙茶罐使他眼睛一亮,并怦然心动。眼前仿若一道山脉绵延,那里密林丛生,响马横行。那一刻,他倏然顿悟:这不就是我要的山么?于是,乌龙山由此得名。

 

没有想到,我居然和这座山扯上了干系。我来自湘西,皆因和电视剧中的匪首田大榜子同姓,就有人说我出身土匪世家,或干脆认定是榜爷的后人,令我百口莫辩。据实说来,湘西的百年匪患世人皆知,过去是有名的匪区,即土匪窝。凡男儿,若无从匪经历,便被视作没有血性,不称其为男人的。即便当地公职人员,甚至有从事教书的私塾先生,白天为人师表,天一黑就抹一脸锅灰,从床底下摸出枪来,三五成群地去剪径,干一些杀人越货的勾当。故此,土匪的名声可想而知。然进入现代生活,土匪一词已成为历史,其定义在不同人的观念中大相径庭,将土匪头衔冠以性格粗犷之人是常有的事,如我,明知是人们善意地戏谑和调侃,除了不得已接受,别无它法。作家郭小东还公然以《湘匪田瑛》为题撰写长文,在《羊城晚报》连载数日,给我无端平添了麻烦。文章被我的顶头上司王曼先生看到,这位出身东江纵队的老革命大为光火,一次见到郭小东,便劈头盖脑厉声责备:“你怎么把我们田瑛写成土匪啦?”更有甚者,我的同姓长辈兼中小学老师田应珍,一直对我视如己出、关爱有加,见到我赠送给她的小说集《大太阳》收录了郭文作为后记,义愤填膺地打来长途。电话中,我听到她几近失态的骂声:“你怎么会有郭小东这样的朋友,还不赶紧断交!”

 

遥望湘西,我无语,都是乌龙山惹的祸。乌龙山,你这莫名其妙的山,子虚乌有之山,竟让我充满好奇同向往了,若不探个究竟,心中的悬疑将如何释然?

 

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早有耳闻,一是张家界。凡到此一游者,对剧中场景定不会陌生,将张家界误作乌龙山亦未可知。二是我老家永顺县城外的八阵图。这里有凭险据守的岩洞和迷宫般交错的峰林,正是当年土匪盘踞的好所在。电视剧深入人心,其背后潜在的商机是巨大的,但是精明的张家界人和湘西永顺人,居然都没有意识到用来打旅游牌做山水文章,而将机会白白让给了相邻的龙山县。因为有现成的“龙山”二字,前面加上一个“乌”字,岂不是天撮之和?由此可见龙山人的智慧。他们将边远偏僻的火岩村正式改名为“乌龙山村”,并且没有忘记始作俑者,通过选举程序,推举剧作者水运宪为名誉村长。新村名的诞生不能缺少庄重的仪式,这一天,新履职的水哥走马上任,随同前来捧场或助阵的还有一个阵容豪华的作家采风团。正值金秋季节,龙山却连日阴雨霏霏,但雨天不误农时,也无碍挂牌,仪式照常进行。汽车盘山绕岭,最后进入一道神秘山谷。龙山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这个从不知名的沟壑叫作“乌龙山大峡谷”了。天底下有多少山,就有多少谷,它们虽也有别,但通常是大同小异的。我们专程为乌龙山而来,自然不会放过它的峡谷风光。我们都是见多识广之人,常见的山光水色不足为奇,难以让我们动心,甚至懒得驻足停留多看一眼,对待乌龙山也不例外。但是因了某种特殊使命,迫使我们不得不做一回耐心的看客了。按照当地人的逻辑,既然有了响当当的山,就得有与之齐名的谷,叫个大峡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峡谷里,整天播放着电视剧主题曲,水哥亲笔手书的“乌龙山大峡谷”六个大字镌刻在村头的石壁上,还有由他的巨幅头像、电视剧简介、剧照组合而成的广告墙赫然在目。种种迹象表明,乌龙山的地名已经坐实了,毋庸置疑。柏油路穿山而来,沿着峡谷向远处延伸,接通了山外。交通的变利给山民带来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変化,过去肩挑背驮去一趟县城,要走大半天山路,现在只需要一溜烟工夫。好多山货苦于运输销不出去,从此不必再为此发愁,只要你愿意,有人定期主动上门收购,卖个好价钱,然后通过电商销往四面八方。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穷乡僻壤之地,以前哪里有外人光顾,现在游客都乘坐大车小车蜂拥而至,来看天坑,观溶洞,渡阴河。那些人迹罕至的天坑和溶洞,经过打理,铺设了台阶、护栏,配上五光十色的灯光,简直就成稀世风景了。特别是“惹迷洞”,可以堪称一颗镶嵌在峡谷深处的明珠,迷倒了无数人。不外乎一些长得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多少年来,从不见天日,一经发现,却摇身一变,成了一洞财宝。这是上苍的恩赐,只准看,不许摸,更带不走。看是要收费的,收外地人的钱,外地人有的是钱,花点钱来一饱眼福,也值。

 

易名之初,身份认证曾一度困扰过这里的老百姓。生性朴实,厚道,很难改口,一时还不适应以乌龙山人自居。当碰到有人问及他们是哪里人时,便只好如实回答:以前是火岩人,现在是乌龙山人。最易得改口的应该是蔡测海,我们都习惯称他蔡哥,他是土生土长本地人,写小说出了大名,又和水哥同事多年,在县里说话作数,成立乌龙山村一事未必不是他的主意?

 

天地作证,挂牌仪式将载入史册。赞美之词与掌声不断,贯穿了乌龙山历史上的这个下午。一直被乌龙山纠缠的我,终于得以解脱。乌龙山用不着再去考证和寻找,它就在眼前,作为一座个体的山独立存在,又融入在湘西的万山丛中。如果非要查明山的缘起,我想有两句话足以给出答案,这便是:

因为水运宪,

所以乌龙山。

田瑛 原《花城》杂志主编,作家。迄今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龙脉》《大太阳》《生还》,散文集《未来的袓先》。主要作品有:《大太阳》《炊烟起处》《早期的稼穑》《生还》《未来的祖先》等。被评论界誉为写出了另一种湘西。

松阳古村陈家铺

□张映勤

到陈家铺的时候已是下午,初冬时节的浙江丽水,了无寒意,天虽然阴着,却无风,细雨蒙蒙,疏而缓,显得有些羞涩含蓄,雾霭中断断续续地飘落着几缕雨丝,如烟如尘,似有还无,缠缠绵绵。

 

浙江丽水松阳县的古村落遍布全境,国家级的古村就有近百座,我看过的几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黄泥夯实的土墙,灰瓦铺就的屋顶,古旧质朴,色彩分明,许多村庄依山而建,呈阶梯状依次铺开,逐渐升高,层次感强,观赏效果绝佳。若是在晴天,阳光照射下的村落,在山腰一片葱绿背景的衬托下,青瓦黄墙,熠熠生辉,那景色如同挂在眼前的油画,浓墨重彩,灿烂夺目,诗情画意,风光旖旎。可惜我到陈家铺的时候是阴天,阴天有阴天的好,云雾缭绕,细雨如丝,或浓或淡,飘忽不定。团团雾气弥漫在视线尽头,目之所及,景物如薄纱遮面,亦真亦幻,别有一番韵致。

 

陈家铺是镶嵌在山坳中的古村落,海拔只有八百米左右,三面环山,下临深谷,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建村的历史有六百多年,村子不大,房屋百余间,村民四百多。前些年,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外出打工或迁居者众多,村里留下来守护祖屋的以老年人为主。如今的陈家铺吸引了一些人回乡务农就业,但仍然显得有些冷清寂静。

 

村子依山就势,上下落差不大,一二百米左右,石阶筑成的村道,高低纵横,洁净整齐,连接着一座座古屋旧宅,在村里漫游,如不驻足,大致浏览,两个小时足矣。

 

村口处有一座仿古的牌坊式广告屏,飞檐翘角,木质做旧的窗框内安装着彩色显示屏,里面循环播放着陈家铺的历史现状、风情风光。

 

由村口前行数十米,岔口处的木质路标指示着村里的主要景点:古道祠堂老民居,书店民宿工作室等等。村子纯粹是浙西南山区普通的民居,居住生活而已。由于村民一度的流失,陈家铺曾经沦为“空心村”,老屋旧宅仍旧,而主人多已离乡背井,全村人口最少时不足百人。房子需要人住,需要人养,长期闲置,破败的速度就会加剧。陈家铺在旧屋改造时,为发展旅游经济,吸收了一些民营实体及作家艺术家进驻古村,不仅为保护原始村落注入了活力,也同时提升了陈家铺的文化品味。

 

很难想象,在偏僻的山居小村竟然还有一处优雅高端的平民书店,这是著名的先锋书店利用村子原礼堂改建的特色书店。整座建筑,外沿保留了古村传统的建筑风貌,黄墙灰瓦木门窗,古朴厚重,素雅自然,与山村民居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融为一体,而内部则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二层木结构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扩建改造,尤其是面对峡谷的外墙设置了落地景窗,通透明亮,视野开阔,并增设了观景平台,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窗外的景色:山峦、梯田、绿树、白云通过窗口尽收眼底。店内的装饰陈列则充满了现代时尚的文化气息。进入屋里,两米高的书架摆满了各种图书两万多种,展台是精致的文创产品及松阳地方手工艺术品。人们坐在临近山景的落地窗前,手拿一册心仪的图书,喝两口清茶或咖啡,眼望外面的青山秀水,白云绿树,真是心旷神怡,好不惬意。

 

陈家铺的特点是在风景优美的山崖上保留了传统民居,但要想吸引客人,留住客人,光靠这些老房子是不够的,引进平民书局我以为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将民居活化利用,书店建在悬崖边,游客身在云雾中,人们停下脚步,放松心情,在大自然中享受时光的安宁与悠闲,在阅读休息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熏陶,实在是人生难得的体验。

 

在与工作人员的闲聊中我了解到,书店除了卖书,也成人们休闲观景的场所,文创产品及咖啡茶点也是他们的主要收益。我留意了一下,临窗的座椅上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在此小憩、消费、观景、阅读,享受的是优雅环境,体验的是文化氛围,坐拥云海伴书香,青山环抱与梦行。人们追求的诗和远方,不就是这种放松悠闲的理想状态吗?

 

陈家铺之所以在松阳的古村落中出类拔萃,注重特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松阳有江南秘境之称,全县的古村星罗棋布,村子都不大,基本上都是普通民居,既没有雕梁画栋的名人故居,也缺少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除了灵活变通地吸引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来村里租房居住,还在村里打造了一些高端的特色民宿。

 

飞鸟集——一个与泰戈尔诗集同名的时尚民宿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是融现代与古典为一体的高档客店。民宿利用村里的原有建筑,重新进行设计改造,外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内部则全部是现代装修。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考虑人们住宿舒适度的同时,充分强化了民居的观赏效果,置身其中,躺着或坐着,透过玻璃窗,夜望星空,昼观山景,如鸟入林,心情放松。

 

村口下方则是新建的云夕共享度假村,这是一座四层的现代建筑,主要墙体为米黄色涂料,间以黑色屋顶与围栏,总体风格趋同村中古屋。

 

经木质廊桥进入大厅,透过两侧玻璃落地窗尽揽窗外景色。宽敞的大厅时尚现代,营造出一种雅致祥和的气氛。

 

夜宿云夕,山村静得像空气凝固了一般,习惯了喧嚣城市生活的我,在这样静谧的夜晚竟有一种耳鸣的感觉。我起身走到露台,木质地板上摆放着黑色铁艺桌椅。我坐在那,悠闲地望着不远处沉入梦乡的陈家铺,桔黄色的灯光微弱稀疏,星星点点,更加衬托出小村的幽静与安宁。

 

一夜无梦,睡得格外沉实。黎明即起,没有庭院可扫,我便信步到村里走走。我和朋友徜徉在狭窄的村道上,看云起云落,听雨丝淅沥,山上的雾气在一点点升腾,飘移,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雨滴在挣脱屋瓦的羁绊,“滴答、滴答”慢慢地落在石板路上。眼前的陈家铺,正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那种动态之美、朦胧之美、宁静之美实在令人心醉神迷。

张映勤 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口红与猫》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tqb0320008_004_01_b.jpg

慢时光 孟波 摄

 

 

午后(外三首)

□罗春柏 

 

睡到自然醒

看到你的微信后

我一阵发呆

坐在茶台前

煮一盏老树普洱

自斟自品

抽了两根中华

吐出的烟圈

在窗前那盆

未开的蝴蝶兰上消散

金毛吃完肉条

眯着眼睛伏在膝下

 

我来到阳台上

拿着的手机

抬起放下

放下又抬起

不知如何回复你

只是望着城头

飘动的雾霾

门前那棵榕树

一片片黄叶掉落

 

岁末

街巷沉静

一阵风吹来

金钱树的叶子落下

划伤你的眼睛

路草沾满霜的泪痕

 

乌云涌起

罩住你的庭院

没有雀儿飞来了

只见一只黑猫

伏在窗下似睡似醒

 

一阵阵阴雨

飘落屋檐

湿透你的肋骨

炼狱的鞭痕

有无声的苦吟

 

在岁末

谁点亮了风灯

以咒语辞别昨天

只希望你走出

昏暗的围城

 

晚冬

暖阳洒落的银光

在黄杨河上闪动

流水漂洗着四季悲喜

绕过湾道逶迤而去

 

风无序吹拂

拭去昏鸦的啼声

两只水鸭飞落滩头

追逐戏水的梦呓

 

你站在岸上

披着垂柳的枝条

烟波深处

悬着你默默的守望

 

一艘小船划进视野

扬起渔女的长辫

疍家人的歌声

恍惚逸动水仙的清香

 

你轻轻露出笑容

吐出的烟圈飘升

空中荡起雪莱

冬天诗句的回音

 

一夜三帖

1

华灯已上

光明街还在奔忙

人们追赶一天

最后的时光

一身灰色西服的人

站着不动,伸出手

想遮蔽那盏刺目的灯光

我看到遮住的

却是他自己的眼睛

 

2

深夜,笼里的画眉

收住歌喉,窗外的知了

停止了鸣叫,一切都安睡了

只有门前那棵木棉

高高地站着

每一片叶子,把风飘摇

我把耳朵,交给

醒着的风铃,想听听

天空深处的声音

 

3

黎明了,不闻鸡啼

麻雀,没有飞上树梢

东边还不见曙色

母亲,像往日一样

在院子里,划动扫帚

老爷子在门前

没有说话,只望着

笼罩板樟山的云

一口一口吸着

他手中的空烟斗

罗春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第三届理事。诗歌作品见于国家多种名刊。有作品入选多种中国年度诗歌选本。诗集《枝头的绿羽》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奖。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大家(2023年3月20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3-20 13:24

tqb-20230320-008.jpg

乌龙山考

□田瑛

乌龙山,若确有其山,就应该在大湘西的某个地方。但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无论怎样考证,也寻找不到它的踪迹。水运宪,人称水哥,凭借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虚拟了这座山,从而给世人制造了一个天大的谜团。

 

据知,电视剧命名纯属偶然,也充满戏剧性。此前,水哥绞尽脑汁想过很多名字,概不尽如人意。某日,在友人家喝茶,一个乌龙茶罐使他眼睛一亮,并怦然心动。眼前仿若一道山脉绵延,那里密林丛生,响马横行。那一刻,他倏然顿悟:这不就是我要的山么?于是,乌龙山由此得名。

 

没有想到,我居然和这座山扯上了干系。我来自湘西,皆因和电视剧中的匪首田大榜子同姓,就有人说我出身土匪世家,或干脆认定是榜爷的后人,令我百口莫辩。据实说来,湘西的百年匪患世人皆知,过去是有名的匪区,即土匪窝。凡男儿,若无从匪经历,便被视作没有血性,不称其为男人的。即便当地公职人员,甚至有从事教书的私塾先生,白天为人师表,天一黑就抹一脸锅灰,从床底下摸出枪来,三五成群地去剪径,干一些杀人越货的勾当。故此,土匪的名声可想而知。然进入现代生活,土匪一词已成为历史,其定义在不同人的观念中大相径庭,将土匪头衔冠以性格粗犷之人是常有的事,如我,明知是人们善意地戏谑和调侃,除了不得已接受,别无它法。作家郭小东还公然以《湘匪田瑛》为题撰写长文,在《羊城晚报》连载数日,给我无端平添了麻烦。文章被我的顶头上司王曼先生看到,这位出身东江纵队的老革命大为光火,一次见到郭小东,便劈头盖脑厉声责备:“你怎么把我们田瑛写成土匪啦?”更有甚者,我的同姓长辈兼中小学老师田应珍,一直对我视如己出、关爱有加,见到我赠送给她的小说集《大太阳》收录了郭文作为后记,义愤填膺地打来长途。电话中,我听到她几近失态的骂声:“你怎么会有郭小东这样的朋友,还不赶紧断交!”

 

遥望湘西,我无语,都是乌龙山惹的祸。乌龙山,你这莫名其妙的山,子虚乌有之山,竟让我充满好奇同向往了,若不探个究竟,心中的悬疑将如何释然?

 

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早有耳闻,一是张家界。凡到此一游者,对剧中场景定不会陌生,将张家界误作乌龙山亦未可知。二是我老家永顺县城外的八阵图。这里有凭险据守的岩洞和迷宫般交错的峰林,正是当年土匪盘踞的好所在。电视剧深入人心,其背后潜在的商机是巨大的,但是精明的张家界人和湘西永顺人,居然都没有意识到用来打旅游牌做山水文章,而将机会白白让给了相邻的龙山县。因为有现成的“龙山”二字,前面加上一个“乌”字,岂不是天撮之和?由此可见龙山人的智慧。他们将边远偏僻的火岩村正式改名为“乌龙山村”,并且没有忘记始作俑者,通过选举程序,推举剧作者水运宪为名誉村长。新村名的诞生不能缺少庄重的仪式,这一天,新履职的水哥走马上任,随同前来捧场或助阵的还有一个阵容豪华的作家采风团。正值金秋季节,龙山却连日阴雨霏霏,但雨天不误农时,也无碍挂牌,仪式照常进行。汽车盘山绕岭,最后进入一道神秘山谷。龙山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这个从不知名的沟壑叫作“乌龙山大峡谷”了。天底下有多少山,就有多少谷,它们虽也有别,但通常是大同小异的。我们专程为乌龙山而来,自然不会放过它的峡谷风光。我们都是见多识广之人,常见的山光水色不足为奇,难以让我们动心,甚至懒得驻足停留多看一眼,对待乌龙山也不例外。但是因了某种特殊使命,迫使我们不得不做一回耐心的看客了。按照当地人的逻辑,既然有了响当当的山,就得有与之齐名的谷,叫个大峡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峡谷里,整天播放着电视剧主题曲,水哥亲笔手书的“乌龙山大峡谷”六个大字镌刻在村头的石壁上,还有由他的巨幅头像、电视剧简介、剧照组合而成的广告墙赫然在目。种种迹象表明,乌龙山的地名已经坐实了,毋庸置疑。柏油路穿山而来,沿着峡谷向远处延伸,接通了山外。交通的变利给山民带来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変化,过去肩挑背驮去一趟县城,要走大半天山路,现在只需要一溜烟工夫。好多山货苦于运输销不出去,从此不必再为此发愁,只要你愿意,有人定期主动上门收购,卖个好价钱,然后通过电商销往四面八方。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穷乡僻壤之地,以前哪里有外人光顾,现在游客都乘坐大车小车蜂拥而至,来看天坑,观溶洞,渡阴河。那些人迹罕至的天坑和溶洞,经过打理,铺设了台阶、护栏,配上五光十色的灯光,简直就成稀世风景了。特别是“惹迷洞”,可以堪称一颗镶嵌在峡谷深处的明珠,迷倒了无数人。不外乎一些长得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多少年来,从不见天日,一经发现,却摇身一变,成了一洞财宝。这是上苍的恩赐,只准看,不许摸,更带不走。看是要收费的,收外地人的钱,外地人有的是钱,花点钱来一饱眼福,也值。

 

易名之初,身份认证曾一度困扰过这里的老百姓。生性朴实,厚道,很难改口,一时还不适应以乌龙山人自居。当碰到有人问及他们是哪里人时,便只好如实回答:以前是火岩人,现在是乌龙山人。最易得改口的应该是蔡测海,我们都习惯称他蔡哥,他是土生土长本地人,写小说出了大名,又和水哥同事多年,在县里说话作数,成立乌龙山村一事未必不是他的主意?

 

天地作证,挂牌仪式将载入史册。赞美之词与掌声不断,贯穿了乌龙山历史上的这个下午。一直被乌龙山纠缠的我,终于得以解脱。乌龙山用不着再去考证和寻找,它就在眼前,作为一座个体的山独立存在,又融入在湘西的万山丛中。如果非要查明山的缘起,我想有两句话足以给出答案,这便是:

因为水运宪,

所以乌龙山。

田瑛 原《花城》杂志主编,作家。迄今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龙脉》《大太阳》《生还》,散文集《未来的袓先》。主要作品有:《大太阳》《炊烟起处》《早期的稼穑》《生还》《未来的祖先》等。被评论界誉为写出了另一种湘西。

松阳古村陈家铺

□张映勤

到陈家铺的时候已是下午,初冬时节的浙江丽水,了无寒意,天虽然阴着,却无风,细雨蒙蒙,疏而缓,显得有些羞涩含蓄,雾霭中断断续续地飘落着几缕雨丝,如烟如尘,似有还无,缠缠绵绵。

 

浙江丽水松阳县的古村落遍布全境,国家级的古村就有近百座,我看过的几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黄泥夯实的土墙,灰瓦铺就的屋顶,古旧质朴,色彩分明,许多村庄依山而建,呈阶梯状依次铺开,逐渐升高,层次感强,观赏效果绝佳。若是在晴天,阳光照射下的村落,在山腰一片葱绿背景的衬托下,青瓦黄墙,熠熠生辉,那景色如同挂在眼前的油画,浓墨重彩,灿烂夺目,诗情画意,风光旖旎。可惜我到陈家铺的时候是阴天,阴天有阴天的好,云雾缭绕,细雨如丝,或浓或淡,飘忽不定。团团雾气弥漫在视线尽头,目之所及,景物如薄纱遮面,亦真亦幻,别有一番韵致。

 

陈家铺是镶嵌在山坳中的古村落,海拔只有八百米左右,三面环山,下临深谷,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建村的历史有六百多年,村子不大,房屋百余间,村民四百多。前些年,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外出打工或迁居者众多,村里留下来守护祖屋的以老年人为主。如今的陈家铺吸引了一些人回乡务农就业,但仍然显得有些冷清寂静。

 

村子依山就势,上下落差不大,一二百米左右,石阶筑成的村道,高低纵横,洁净整齐,连接着一座座古屋旧宅,在村里漫游,如不驻足,大致浏览,两个小时足矣。

 

村口处有一座仿古的牌坊式广告屏,飞檐翘角,木质做旧的窗框内安装着彩色显示屏,里面循环播放着陈家铺的历史现状、风情风光。

 

由村口前行数十米,岔口处的木质路标指示着村里的主要景点:古道祠堂老民居,书店民宿工作室等等。村子纯粹是浙西南山区普通的民居,居住生活而已。由于村民一度的流失,陈家铺曾经沦为“空心村”,老屋旧宅仍旧,而主人多已离乡背井,全村人口最少时不足百人。房子需要人住,需要人养,长期闲置,破败的速度就会加剧。陈家铺在旧屋改造时,为发展旅游经济,吸收了一些民营实体及作家艺术家进驻古村,不仅为保护原始村落注入了活力,也同时提升了陈家铺的文化品味。

 

很难想象,在偏僻的山居小村竟然还有一处优雅高端的平民书店,这是著名的先锋书店利用村子原礼堂改建的特色书店。整座建筑,外沿保留了古村传统的建筑风貌,黄墙灰瓦木门窗,古朴厚重,素雅自然,与山村民居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融为一体,而内部则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二层木结构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扩建改造,尤其是面对峡谷的外墙设置了落地景窗,通透明亮,视野开阔,并增设了观景平台,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窗外的景色:山峦、梯田、绿树、白云通过窗口尽收眼底。店内的装饰陈列则充满了现代时尚的文化气息。进入屋里,两米高的书架摆满了各种图书两万多种,展台是精致的文创产品及松阳地方手工艺术品。人们坐在临近山景的落地窗前,手拿一册心仪的图书,喝两口清茶或咖啡,眼望外面的青山秀水,白云绿树,真是心旷神怡,好不惬意。

 

陈家铺的特点是在风景优美的山崖上保留了传统民居,但要想吸引客人,留住客人,光靠这些老房子是不够的,引进平民书局我以为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将民居活化利用,书店建在悬崖边,游客身在云雾中,人们停下脚步,放松心情,在大自然中享受时光的安宁与悠闲,在阅读休息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熏陶,实在是人生难得的体验。

 

在与工作人员的闲聊中我了解到,书店除了卖书,也成人们休闲观景的场所,文创产品及咖啡茶点也是他们的主要收益。我留意了一下,临窗的座椅上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在此小憩、消费、观景、阅读,享受的是优雅环境,体验的是文化氛围,坐拥云海伴书香,青山环抱与梦行。人们追求的诗和远方,不就是这种放松悠闲的理想状态吗?

 

陈家铺之所以在松阳的古村落中出类拔萃,注重特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松阳有江南秘境之称,全县的古村星罗棋布,村子都不大,基本上都是普通民居,既没有雕梁画栋的名人故居,也缺少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除了灵活变通地吸引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来村里租房居住,还在村里打造了一些高端的特色民宿。

 

飞鸟集——一个与泰戈尔诗集同名的时尚民宿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是融现代与古典为一体的高档客店。民宿利用村里的原有建筑,重新进行设计改造,外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内部则全部是现代装修。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考虑人们住宿舒适度的同时,充分强化了民居的观赏效果,置身其中,躺着或坐着,透过玻璃窗,夜望星空,昼观山景,如鸟入林,心情放松。

 

村口下方则是新建的云夕共享度假村,这是一座四层的现代建筑,主要墙体为米黄色涂料,间以黑色屋顶与围栏,总体风格趋同村中古屋。

 

经木质廊桥进入大厅,透过两侧玻璃落地窗尽揽窗外景色。宽敞的大厅时尚现代,营造出一种雅致祥和的气氛。

 

夜宿云夕,山村静得像空气凝固了一般,习惯了喧嚣城市生活的我,在这样静谧的夜晚竟有一种耳鸣的感觉。我起身走到露台,木质地板上摆放着黑色铁艺桌椅。我坐在那,悠闲地望着不远处沉入梦乡的陈家铺,桔黄色的灯光微弱稀疏,星星点点,更加衬托出小村的幽静与安宁。

 

一夜无梦,睡得格外沉实。黎明即起,没有庭院可扫,我便信步到村里走走。我和朋友徜徉在狭窄的村道上,看云起云落,听雨丝淅沥,山上的雾气在一点点升腾,飘移,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雨滴在挣脱屋瓦的羁绊,“滴答、滴答”慢慢地落在石板路上。眼前的陈家铺,正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那种动态之美、朦胧之美、宁静之美实在令人心醉神迷。

张映勤 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口红与猫》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tqb0320008_004_01_b.jpg

慢时光 孟波 摄

 

 

午后(外三首)

□罗春柏 

 

睡到自然醒

看到你的微信后

我一阵发呆

坐在茶台前

煮一盏老树普洱

自斟自品

抽了两根中华

吐出的烟圈

在窗前那盆

未开的蝴蝶兰上消散

金毛吃完肉条

眯着眼睛伏在膝下

 

我来到阳台上

拿着的手机

抬起放下

放下又抬起

不知如何回复你

只是望着城头

飘动的雾霾

门前那棵榕树

一片片黄叶掉落

 

岁末

街巷沉静

一阵风吹来

金钱树的叶子落下

划伤你的眼睛

路草沾满霜的泪痕

 

乌云涌起

罩住你的庭院

没有雀儿飞来了

只见一只黑猫

伏在窗下似睡似醒

 

一阵阵阴雨

飘落屋檐

湿透你的肋骨

炼狱的鞭痕

有无声的苦吟

 

在岁末

谁点亮了风灯

以咒语辞别昨天

只希望你走出

昏暗的围城

 

晚冬

暖阳洒落的银光

在黄杨河上闪动

流水漂洗着四季悲喜

绕过湾道逶迤而去

 

风无序吹拂

拭去昏鸦的啼声

两只水鸭飞落滩头

追逐戏水的梦呓

 

你站在岸上

披着垂柳的枝条

烟波深处

悬着你默默的守望

 

一艘小船划进视野

扬起渔女的长辫

疍家人的歌声

恍惚逸动水仙的清香

 

你轻轻露出笑容

吐出的烟圈飘升

空中荡起雪莱

冬天诗句的回音

 

一夜三帖

1

华灯已上

光明街还在奔忙

人们追赶一天

最后的时光

一身灰色西服的人

站着不动,伸出手

想遮蔽那盏刺目的灯光

我看到遮住的

却是他自己的眼睛

 

2

深夜,笼里的画眉

收住歌喉,窗外的知了

停止了鸣叫,一切都安睡了

只有门前那棵木棉

高高地站着

每一片叶子,把风飘摇

我把耳朵,交给

醒着的风铃,想听听

天空深处的声音

 

3

黎明了,不闻鸡啼

麻雀,没有飞上树梢

东边还不见曙色

母亲,像往日一样

在院子里,划动扫帚

老爷子在门前

没有说话,只望着

笼罩板樟山的云

一口一口吸着

他手中的空烟斗

罗春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第三届理事。诗歌作品见于国家多种名刊。有作品入选多种中国年度诗歌选本。诗集《枝头的绿羽》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奖。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