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2023年4月28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4-28 14:05

微信图片_20230428123625.jpg

人的幽灵

——评陈崇正诗集《时光积木》

□ 谢乔羽

在《时光积木》中,陈崇正是贴着人来写诗歌的,大部分诗歌背后都有个隐隐显现的人影。写人,或者写人之间的你来我往,是诗人在讨论时间、生死、爱情等命题时频频涉及的元素。这个“人”,不仅是诗歌所描述的对象,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借由人类的演绎而非器物或自然物来理解躯体之外的复杂世界,即使引入自然物,也通常以拟人形态呈现出来,这便是“人的幽灵”。

 

借人类来演绎的讲述方式,可以从与书名同题的诗歌《时光积木》说起。诗人以块状积木的叠垒功能喻指时光“从来都是一块块垒上去的”,接着用三组意象从不同维度摹刻积木形态的时光。通过具象化的视觉呈现来定义抽象概念,这是极为常见的手法。若从整诗来看,诗人在此处所运用的三组对象物:脚板与肩膀、隐私与阴影、风与风,由具象人类肢体进入肢体内部的形而上神思,再脱出肢体而来到外在世界,它们分别统率着诗歌此后的三部分。比如诗歌第二段写到眼睛,“我的眼正看着你的眼”,由人类器官眼睛勾连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而“温柔而无声的伤害就此发生”,此处已经转向了心灵情感上的人际关联。第三段则进一步描述人类联系,“厌倦在驱逐厌倦/柔情来自谷底,来自渺无人烟的空旷”。可见,在描述时光图景时,人是其中的核心构成,人与人之间充满浪漫但危险的伤害,我们在困境或孤独中遇见柔情,然而往往流于厌倦。“柔情”与“厌倦”是人际的两种不定状态,是受时光与环境影响下不断流动堆叠的人类情绪。

 

从第四段中被形容为“没有规矩”的旋风开始,诗人便转向描述外在阻力,它是某些外在于自我、突如其来、无定性的力量,时刻预备着摧毁人生的积木。不过,即使被世界的藤蔓所缠绕、被皮鞭所伤害,我们既无法离开也无法拒绝,尽力维持着艰难的命运。这是世俗人生观教会我们的道理,当然也是人最朴素的人生目的,即活下去。诗歌最后的发问:“而亲爱的,你口中虚构的念念不忘/究竟又是什么”,又在消极的幻象世界中重新去追问支撑命运前行的美好时光。

 

诗人用人生和记忆来书写自己对时光的理解与想象,或者说以时光为表征来讨论生命与记忆的意义。

 

“人的幽灵”还体现在诗人对自然物的引用中。比如《兄妹》中,诗人以“老房子开始想念童年”来比喻“我”神经衰弱、尾骨疼痛;《要学会看夕阳》:“山会是什么颜色呢?什么颜色都好;仅仅因为不需要向谁屈服/它们都生长得这么乖巧美丽”;《山脉本是大地的伤疤》:“应该将山脉处理成大地的伤疤/好不了的伤疤,撼不动抹不走的伤疤”……诗人时常使用人类视角来观照叙述对象,以感官体验与虚构想象来赋予对象物以情感色彩。

 

那么,陈崇正诗歌中的人大多是什么样的呢?是深沉缅怀过往记忆的,是一种被现代生活方式“缩小”的人,以至于他的目光逐渐只能聚焦于当下,比如《朋友》中说“不再提及一生这样的词语”,《关于梨和苹果的讨论》写道:“不用去管流年里怪石横生的小溪/我们把水龙头一拧/就是哗啦哗啦的幸福”。诗人将人的情感与欲望袒露给人看。在《我亲爱的孤独》中,“快乐的草树”与皱眉、白发并置,“我”可以一边习惯性忧郁,一边称自己为天才;一边说自己的孤独无药可治,一边还继续用写作来记录闪电和雷声。

 

但是诗人并不消极,而是一种“反向的积极努力”,可以是接受“你所有的不好,都变得可以原谅”(《三行六节》),也可以是拒绝“所有头也不回的离开都不被原谅”(《三行六节》)。诗人尝试坦诚世界的真实,也不忘为我们寻找一个突破绝望的豁口,体现了诗人对世界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

 

诗人依托人的场景、人的动作、人的交互,为日常生活作个人化的注解。诗人描述人的困境,用诗歌的形式来寻找人生的答案,“人的幽灵”在其中飘荡。他写外物与人时,两者的关系通常是类比,而不是互动,物的形态与实质在这种描述中变形变异。无论是写动物的《那只鹅》还是写植物的《血莲花》《是西瓜自己》,作为主体的始终是隐形于外物背后的人。当我们不仅聚焦于人,减弱这些拟人态的描述,将其还原为它本身,便能真正体会到诗人视角的宽广与深刻。

少年的成长与蜕变

——长篇小说《少年奔跑在田间》赏析

□ 刘敬

《少年奔跑在田间》是作家陈伟军新近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小说紧扣时代脉搏,直击社会热点,既关乎少年的成长与蜕变,亦关乎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山溪淙流般的行文,鲜活又诗意的语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令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后又栖身于乡村中学以教书为业、读书为乐的我痴痴然陷溺其间,不忍释卷。

 

曾有人说,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城市少年顾小森的“成长”便始于五年级暑假的那场离别。与绝大多数同学一样,顾小森是在蜜罐里泡大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虽成绩优异,还身兼班长,但在他的认知里,“花生一定是挂在高高的树上,成串成串地垂下来,就像学校连廊处四五月间的紫藤萝瀑布”。比他大12岁的姐姐大学毕业后执意要伴奶奶左右开民宿、做网销,素来对乡村生活毫无兴趣的顾小森“主动请缨”,誓要让姐姐回心转意、离乡返城。未料,当顾小森信心满满地采用从同桌好友皮克那里学来的“釜底抽薪”之法,与新伙伴林图图“密谋”截住了西瓜商的电话,从而断了姐姐顾晓芸和诸人辛劳付出的“后路”时,换来的却是自己怎么也没料到的结果。

 

小说采取双线交织的形式,一方面精彩地描述了顾小森与同学皮克别样的乡村暑假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劳动过程中悄然发生的身心蜕变之旅;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姐姐顾晓芸等人以曾是“上海知青”后来一辈子坚守在农村当村医的奶奶为榜样,心定志坚地扛起“乡村振兴”的大旗,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风采。作家匠心独运,既巧妙地利用少年视角来捕捉乡村的美丽嬗变,又毫不避讳地以成人视角来反思当下教育的某些弊端,以及部分人对美好乡村建设的隔膜、误解等,令读者心潮澎湃,进而躬身自省。

 

当顾小森历经与同学、小伙伴的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又在姐姐、奶奶、皮克爸爸、阿宽伯伯等人的关爱与感染下,一路跌跌撞撞完成了“想办法帮村里的西瓜销出去”“一周内辨清田里的作物名称”“帮阿宽伯伯守夜及割稻”等多项任务时,他的收获早已远远地超过了下乡的初衷……尤其是顾小森义无反顾地冲进暴风骤雨中去寻找阿秀奶奶的果敢行为,不仅让他悟出“聪明的人类总在努力地改变着世界,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我们依然需要敬畏白然,因为在灾难面前,我们渺小得如草木毫末”的道理,与入村前那个父母的“掌中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彰显出一个小男子汉的善良、大爱与责任感,可谓破茧成蝶。

 

除了顾小森,皮克、林图图、阿秀及祥根等少年,亦是作家倾心描摹的对象。通过溪中捕鱼、挥镰割稻、守夜斗“贼”、渔村叫卖等细节,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机灵好胜、关键时刻两肋插刀的皮克,调皮热情、心怀悲悯的“骑猪男孩”林图图,被生活逼迫成了“小小生意人”的留守少年祥根……他们都是彼此的良师益友,大家一起经历,结下深厚的友谊,共同成长进步。

 

在小说的结尾,“每一个人都是璀璨星河里的一颗星,都以不同的方式努力散发自己的光芒,点亮了自己,也照亮着别人”。少年在如诗如画的乡村奔跑着长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如晓芸姐一样,选择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挥洒汗水、播洒智慧,“点点微光正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乡村的天地”。

千古文章如烹小鲜

——读散文集《提着灯笼逛天街》札记

□ 汪破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作家廖立新既要做仁者,又要做智者,他平日喜欢旅行和垂钓,这两项运动可谓动静结合、张驰有度,他的文字亦是如此,表面云淡风轻,实则厚重如山。

 

在第一辑《行走》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静默如斯,只为等你》。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远方,每个人看到的远方都是不一样的。譬如梵净山,廖立新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身躯伟岸的大山,更多的则是姿容俏丽的竹林、溪水、卵石、游鱼、飞鸟,这些都是无比亲切、触手可及的。“一片一片的页岩,有的积压成峰,好似摞叠的经书,不知其有几十万卷;有的散轶道旁,恰如残章断简,独自诉说着满腹心酸;有的剥蚀成锥,倒扣山崖,活脱脱一枚翻天印;有的倚山望海,棱角突出,扑愣愣振翅欲飞”,这样的描写俯拾皆是。

 

因为职业的关系,廖立新被“禁锢”在一方小天地里,一旦有闲暇,便不会放过每一个出走的机会。每到一处,他都会与当地风景对话,实际上他在通过观察来认识、打量那一份陌生,用写实的笔触、浪漫的情怀,赋予从陌生到熟识的过程以内涵和情感。

 

廖立新来自赣鄱山村,对于自己生活过的故乡,总是有理不清、剪不断的情缘。于是,他又选择与故乡对话,在第二辑《乡村》中,不难在字里行间看出他对故土充满了深沉的爱。《斫柴记》《种豆南山下》《老水车》《老榨坊》《雪里蕻,舐犊情》《推着儿子去上学》,等等,没有华丽的修饰和花哨的词句,写人叙事多为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作者不刻意雕饰、不刻意煽情,无不是以事喻理,读来甚至觉得稍显平淡,这正是廖立新的节制,含蓄、朴实、真挚、干净,文中的情感却是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让人感受到了“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反倒更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廖立新的散文看似轻描淡写,却不留痕迹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露重霜寒泪潸然》中,为了给妹妹治病,只相信科学的父亲变得神神道道起来,不管什么偏方都不惜一试,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把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妹妹不治,与作者一家阴阳相隔,让人唏嘘。在《父亲的出诊箱》中,“半农半医”的父亲不分昼夜、翻山越岭为乡亲们治病解痛,一个勤劳、善良的“赤脚医生”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两篇文章虽然没有被作者归类在同一个小辑中,但我认为要连在一起看才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一个拥有精湛医术的父亲,帮助不计其数的病人战胜了病痛,赢回了健康,但是对自己爱女的病痛却束手无策,把一个父亲痛失爱女的无助、失落和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看得感同身受。

 

廖立新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仿佛是一个人说了半截子话,剩下的你得自己去想去悟。大象非大,任人驱使;豹子不大,不怒自威。同理,廖立新的散文也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

 

廖立新有一种近乎苛刻的文字情怀,深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要想写出这样朴实无华的文章是要一些功夫的,就像评判一个湘菜厨子的手艺正宗不正宗,不是品尝他做的“红煨鱼翅”“腊味合蒸”“面包全鸭”,而是品尝他做的小炒肉。

病榻床头万卷书

□ 申功晶

病来如山倒,且来得杳无声息,来得毫无征兆,先是喉咙嘶哑、声带充血,接着咳嗽发热。在医院挂完点滴,单位领导通情达理准了我半个月病假,并嘱咐我好生调养身子。

 

记得少时,每逢卧病在床,总是习惯性在枕头上多加一个靠垫,然后从被窝里探出一只小手,持书默读以消遣时光,南宋大文豪陆游说:“病须书卷作良医”。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一旦捧起了书,头脑就不再胡思乱想。等把一本书从头页翻到尾页,病也将养得差不多了。

 

浮生半月闲,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厚书,掸了掸扉页上的尘埃。这场病,似是老天爷催我偿还书债来着。对于大多数陷于职场、疲于生计的80后、90后而言,鲜少能挤出点闲余时间好好读书。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病真好,可以堂而皇之打着“养病”的幌子,大把大把挥霍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必亡命职场、通宵达旦,无须敷衍人情、客套世故,更不用为碎屑细事劳心劳神。只要不至于“呜呼哀哉”,没有大痛苦,便能如鲁迅先生所言“不看正经书”,“大享生病之福”。

 

此间身子虚弱,兼之药力作用,易催生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此刻,捧书而读,恍惚之间,灵魂似飘然出窍,飘进了书本里。人在病中,情绪低落,更容易与书中的悲观氛围产生共鸣。比如,在读到《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下,黛玉又犯了咳疾,她强撑着病躯,一盏孤灯,写下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那一刻,书中的她在窗下剧咳,书外的我倚在床头咳嗽,书里书外,我和她已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读曹丕《燕歌行》“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须臾间,滋生出一番绵绵伤感之思。这位“桀逆遗丑”的君王夺嫡、欺母、逼君、篡汉……颇遭后人口诛笔伐。然鲜为人知的是,他自幼不为父母所喜,为一展胸中鸿图之志,抱着痨病之躯,如履薄冰,一步步从世子成为新帝;为国之生民大计,他励精图治,不顾宗室反对,推行新政。诗为心声,此时的我方读懂那狰狞血腥的帝袍下实则包裹着一颗柔软善良、多愁善感的心。

 

人在病中,肉体孱弱,可头脑却尤为清明。在平日看来,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文道理,此刻读来,宛如电石火花,更似菩提灌顶,须臾之间,见心明性、顿悟通达。颇有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三境界之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大二下学期,我得了一场大病,医院开病假让我休学半年。躺在病床上,盯着空荡荡的天花板,一阵阵空虚、焦虑感凌乱无章朝我袭来。父亲担心我忧思过重而影响康复,于是,跑去文化市场直接搬了一大箱子书回来。拆开纸箱,里面都是我生平最喜爱的文史类书籍。有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帝王系列,有姚雪垠的《李自成》,有金庸的全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可谓“知女莫若父”,乐得我立马从床上弹跳起来,爱不释手地一本接着一本摩挲,父亲将这些书像砌砖一样从床头砌至床尾。翻开书,那一个个锄强扶弱、快意江湖的身影活跃在眼前,看得人心潮澎湃。虽不能身至,然心向往之。于是,我便将内心所思所想付诸于笔端,开始码字、投稿,从最初刊登在报纸副刊上的小“豆腐干”到后来给电视台写故事剧本。当年,一个剧本的稿费差不多能抵我一个月的生活开销。编辑时常在回信中鼓励我“想象力丰富”“颇有潜力”。这些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原是理工科出身,毕业后,却转行做起了记者、编辑、专栏撰稿人……

 

如今,我躺在病榻上,手里依旧捧着《全唐诗》,当读到“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会心一笑。很多年前,一个女孩,在这三尺宽、六尺长的床上整整卧病半年,病榻上的“万卷书”为她开拓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也开启了她生命中的春天。

一本书温暖一生

□刘士帅

多年以后,当我再一次捧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内心仍旧难以平静。记忆的闸门开启,和《边城》相连的是我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河堤上边放羊边看书的经历,羊走远了,我还沉浸在故事中。那时的天空很蓝,阳光很暖,我的心却好沉好沉……

 

那年夏天,在外教书的姐姐回家过暑假,带回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课外书——《边城》。对于我们这些除了课本之外几乎就没见过任何课外读物的乡下孩子来说,它的出现的确给了我一份极大的惊喜。我翻开它,看到里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竟萌生了想将它看完读懂的愿望。姐姐不无担心地说:“过几年再看吧,姐给你留着。”我执意要看。姐姐把书递到我手上,我并不知道,就是这一递一接的瞬间,我的世界里从此进驻了一个永生难忘的名字:沈从文。他讲述的故事,给我原本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光带来了一丝感伤,而在感伤的同时,又让我的人生从此与书结缘,与爱相伴,平添了无穷无尽的美丽。

 

湘西的小山城,载客的渡船,慈爱的爷爷,单纯的翠翠,忠诚的黄狗……《边城》在一开篇就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或许是因为我的家乡也有一条河,河里也一条渡船,我竟觉得如此亲近。带着这份亲近感,我走进了沈从文编织的故事里。沈从文的文字精致简洁,文风雅致,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淡淡的愁绪随着情节的铺开而弥漫延伸,不由自主就会沉醉其间,陪他一起思索一起感怀。

 

《边城》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当然,这是长大后的我反复读阅才得出的感悟。可在当年,十几岁的我读着读着竟也真的落下泪来。那个暑假,我不快乐,因为我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想起翠翠,想起爷爷,想起翠翠等的那个人,有时候做梦都会梦见那个湘西的小村子……

 

正是因为看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才暗下决心:我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将来也成为一个写字出书的人。为了充实自己,我不倦地读书、做笔记、写心得。直到现在,每天临睡前我总要看上至少半小时书才会觉得踏实,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多年。书籍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边城》是我精神世界里梦想的源头。

 

17岁那年,我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3个月后,我用平生拿到的第一笔稿费买下了期待已久的《边城》。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如今,那本《边城》还在我身边珍藏着。长大后的我发现,《边城》一方面启发我用文字去表达自己、挥洒自己,另一方面让我对人世间的真情有了一种执着而美丽的期待,让我学会用感恩的心去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身处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时自己难免也会沾染一些浮泛之气。然而,每当看到沈先生的《边城》,我心里都会有一种来自梦想源头的力量,它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路,让我坚守住心灵家园的宁静与淡泊。我终于明白,这才是自己精神世界里灵魂高飞的图腾。

 

逝去的日子,虽不再重来。曾经的心动,却足以温暖我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