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强雯:夏隙有风

强雯 女,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刊物,被《小说月报》等转载,著有小说集《石燕》,长篇小说《养羞人》《吃鲸鱼的骡子》,散文集《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曾获两届重庆文学奖等。

 

滚滚烈日,夏隙有风。

风是一种旨意。内观的刻度。

有风的早上,阳台晾晒的衣裾在动。七里香和忍冬的叶片在动。如果起床够早而天色又刚亮,就能捕捉到连晴40℃的三周以来,天气微薄的恩赐。

能称作恩赐的东西,肯定不会如滔滔江水般,狂奔席卷,而是灵动如萤火,全凭自我的捕捉。

之后汲取,细水长流般的精神支援。

酷暑令人狂躁,恩赐的微风,便有了内在的神光。在这样的暑热里,适合做一些缓慢的事情。

缓慢一:我在这难得的宁静里喜欢翻阅《汤头歌诀》。其中有谈到“六和汤”,虽然是药单方剂,但读来却不乏文学之趣。

“六和霍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这四句诗里提到的藿香、浓朴、砂仁、半夏、木瓜、赤茯苓、白术、人参、扁豆、甘草……煎煮之后能御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名曰六和。

听上去虽然有些十全十美,“既能攻子之矛,又能攻子之盾”,但其实不然,因单味剂量的轻重,便功效不同,而藿香若多,则更适合疗愈夏天里的伤暑。

人人都知道伤寒,却未必知道伤暑。

伤暑必然伤气。而气是人之魂魄,没有气,瘫软、躺平、无所事事、无所而为。天之气,影响人之气,气,看不见摸不到,却游走于万事万物,肉体七窍。

夏日常常饮用的清凉饮料里,经常会卡到藿香、半夏、甘草、扁豆等,而其中提到的霍香,我的最爱。在重庆火炉之城,妇孺老幼,壮男青汉,人人都会三五天,甚至每天喝一支藿香正气液,“没有副作用”,若有人拒绝,总会众口一词劝这么一句。这已经成为防暑必备,外地人夏日来重庆,也会禁不住手持一瓶。他们心里揣度着“是药三分毒”,没病不吃药,但一瓶而已,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差池。

夏季暑气当令,饮食生冷不净,损耗脾胃阳气,而六合汤作为古代的一味药剂,方中诸药,相配可怯暑,化湿,健脾和胃,此乃缓解伤暑之饮食。

这本书原是清代汪昂撰写的医方著作,刊于1694年。时至今日,版本换了无数,现代版本有更多图片、手绘,标注中草药、植物的形态,说是科普书、文学书,也未尝不可。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这七言歌诀又不是全然罗列,还注重押韵,民谣之美跃然纸上。

微风荡漾之片刻,字字入脑,虽没有食用单子上的东西,却获得心灵上的太和。

缓慢二:遍浇诸物。

酷暑将阳台上的绿植、花卉晒得奄奄一息。尽管每日补水,仍旧抵不住高温的毒杀。虽也疑惑,小区、广场、景观道上的敞放植物,可以生生不息,但仍不得不叹息生命的脆弱与反复。

提壶浇水。青黄不接的文竹,黄了半身的君子兰,迎进家门不到一周的茶花,尽管有一半的叶子已经簌簌掉落,但仍有绿意,盎然耐受的是忍冬、七里香,虽然高温下难以开花,仍旧维持着生命,已属不易。

它们皆是我所托之物,因为所托,所以心安。

宋哲宗时期,诗人苏轼在惠州曾设想有一间自己的“容安亭”,先写下一文《名容安亭》,安放身体和灵魂,不想官宦漂泊,人生羁旅。宋代学者洪迈对苏轼极其敬重,让他名扬千秋的《容斋随笔》,也是赓续、发挥苏轼容安亭之意义。俯仰自得的精神家园,自此出发,自此善终。

这是一种气象,不管是为文,为人,为心。

缓慢三:风已逝,燥热渐盛。一日之晨课似乎也抵达了终点。起身踏步,卷腹吐气。

汗从毛孔里渗透出,罅隙处的风停下了脚步。远方的蓝天没有一丝游云,天气预报显示着高温红色预警。

六和似在别处,又慧在一心。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强雯:夏隙有风
珠海特区报 2023-06-26 13:29

强雯 女,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刊物,被《小说月报》等转载,著有小说集《石燕》,长篇小说《养羞人》《吃鲸鱼的骡子》,散文集《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曾获两届重庆文学奖等。

 

滚滚烈日,夏隙有风。

风是一种旨意。内观的刻度。

有风的早上,阳台晾晒的衣裾在动。七里香和忍冬的叶片在动。如果起床够早而天色又刚亮,就能捕捉到连晴40℃的三周以来,天气微薄的恩赐。

能称作恩赐的东西,肯定不会如滔滔江水般,狂奔席卷,而是灵动如萤火,全凭自我的捕捉。

之后汲取,细水长流般的精神支援。

酷暑令人狂躁,恩赐的微风,便有了内在的神光。在这样的暑热里,适合做一些缓慢的事情。

缓慢一:我在这难得的宁静里喜欢翻阅《汤头歌诀》。其中有谈到“六和汤”,虽然是药单方剂,但读来却不乏文学之趣。

“六和霍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这四句诗里提到的藿香、浓朴、砂仁、半夏、木瓜、赤茯苓、白术、人参、扁豆、甘草……煎煮之后能御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名曰六和。

听上去虽然有些十全十美,“既能攻子之矛,又能攻子之盾”,但其实不然,因单味剂量的轻重,便功效不同,而藿香若多,则更适合疗愈夏天里的伤暑。

人人都知道伤寒,却未必知道伤暑。

伤暑必然伤气。而气是人之魂魄,没有气,瘫软、躺平、无所事事、无所而为。天之气,影响人之气,气,看不见摸不到,却游走于万事万物,肉体七窍。

夏日常常饮用的清凉饮料里,经常会卡到藿香、半夏、甘草、扁豆等,而其中提到的霍香,我的最爱。在重庆火炉之城,妇孺老幼,壮男青汉,人人都会三五天,甚至每天喝一支藿香正气液,“没有副作用”,若有人拒绝,总会众口一词劝这么一句。这已经成为防暑必备,外地人夏日来重庆,也会禁不住手持一瓶。他们心里揣度着“是药三分毒”,没病不吃药,但一瓶而已,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差池。

夏季暑气当令,饮食生冷不净,损耗脾胃阳气,而六合汤作为古代的一味药剂,方中诸药,相配可怯暑,化湿,健脾和胃,此乃缓解伤暑之饮食。

这本书原是清代汪昂撰写的医方著作,刊于1694年。时至今日,版本换了无数,现代版本有更多图片、手绘,标注中草药、植物的形态,说是科普书、文学书,也未尝不可。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这七言歌诀又不是全然罗列,还注重押韵,民谣之美跃然纸上。

微风荡漾之片刻,字字入脑,虽没有食用单子上的东西,却获得心灵上的太和。

缓慢二:遍浇诸物。

酷暑将阳台上的绿植、花卉晒得奄奄一息。尽管每日补水,仍旧抵不住高温的毒杀。虽也疑惑,小区、广场、景观道上的敞放植物,可以生生不息,但仍不得不叹息生命的脆弱与反复。

提壶浇水。青黄不接的文竹,黄了半身的君子兰,迎进家门不到一周的茶花,尽管有一半的叶子已经簌簌掉落,但仍有绿意,盎然耐受的是忍冬、七里香,虽然高温下难以开花,仍旧维持着生命,已属不易。

它们皆是我所托之物,因为所托,所以心安。

宋哲宗时期,诗人苏轼在惠州曾设想有一间自己的“容安亭”,先写下一文《名容安亭》,安放身体和灵魂,不想官宦漂泊,人生羁旅。宋代学者洪迈对苏轼极其敬重,让他名扬千秋的《容斋随笔》,也是赓续、发挥苏轼容安亭之意义。俯仰自得的精神家园,自此出发,自此善终。

这是一种气象,不管是为文,为人,为心。

缓慢三:风已逝,燥热渐盛。一日之晨课似乎也抵达了终点。起身踏步,卷腹吐气。

汗从毛孔里渗透出,罅隙处的风停下了脚步。远方的蓝天没有一丝游云,天气预报显示着高温红色预警。

六和似在别处,又慧在一心。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