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潘军:我的第一个画展
潘军

安徽怀宁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08tqb0731008_002_01_b.jpg

张爱玲(国画) 潘军 作品

 

去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泊心堂墨意——潘军画集》,分为人物、山水、戏曲人物及扇面三大卷,反响挺好,于是大家就建议我办一个画展。依然延用了“泊心堂墨意”这个称谓。这是我的第一个画展。

开幕式这天,来了很多朋友,气氛非常热烈。这情形让我很感动,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游走于体制之外,不参加任何协会,不担任任何职务,不申报任何奖项,连职称都放弃了。但是朋友们并没有因此疏离我,但凡我做点什么,大家都来捧场。我这么做也不是追求所谓的纯粹,完全是因为没有必要。在我看来,创作永远是个人行为,是心灵和情怀的表达,无论是写作、拍戏还是绘画。我一生热爱文艺,但是,我并不喜欢文艺界——文艺界是个江湖,书画界犹胜,到处都能见到以大师自居的人,到处都能见到袖里乾坤式的廉价赞美,让人不齿。

或许因为作家身份,我的画常被人称为“文人画”。其实“文人画”不等于文人的画,这是两码事。我以前在文章里有这样的表述——“文人画”这个称谓,最初是由明代的董其昌提出的,但可以追溯到汉。它的精髓之处,是主张让中国画进入到一个诗、书、画、印相通交融的境界。画中有诗意,有墨趣,有性情,有思想。无论是王维的“以诗入画”,还是苏轼的“以书入画”,为的都是这个,与当时的民间工匠画和宫廷绘画有着显著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谓文人画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文人表达主观情怀的载体。倪瓒讲“自娱”,顾恺之讲“形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力图寻求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抒发自我的情怀。

这次画展的作品,创作年代跨度正好是20年。最早的一幅人物画《陈寅恪》,作于2003年,当时我刚读完陆健东的《陈寅恪最后的30年》,又值北京闹“非典”,我便在寓所里完成了这幅画。我最早就是学画的,完全自学。长期以来,我往往都是在完成一部小说,或者拍完一部电视剧,才会回到案头提笔作画,总是意犹未尽。那时我就制订了一份人生计划:六十岁之前舞文,之后弄墨——舞文弄墨就是我的人生设计,也算是“诗意的栖息”。去年我编剧导演的一部40集电视剧《分界线》播出,我想,六十岁对于我也是一条“分界线”。

于是,2017年的大年初五,我离开了居住近二十年的京城,驱车长途奔袭一千多公里,回到了故乡安庆。这一年是我的本命年,时光不经意间过去了一个甲子,我也到了该践约的时候了。我在长江边上重新购置了一套房产,取名“泊心堂”——我的斋号。“泊心堂墨意”就是这么来的。这次画展,绝大多数作品是在2017年之后完成于泊心堂的。

看着那么多人喜欢我的画,我当然很高兴。如同一个厨师,做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自己不动筷子,在一旁看着大家欢聚一堂,推杯换盏。那种高兴才是真的高兴。

有记者问我:书画对你意味着什么?

我说:此一刻最佳的生命支点;这一生最后的精神家园。

tqb202307310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潘军:我的第一个画展
珠海特区报 2023-07-31 13:12
潘军

安徽怀宁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08tqb0731008_002_01_b.jpg

张爱玲(国画) 潘军 作品

 

去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泊心堂墨意——潘军画集》,分为人物、山水、戏曲人物及扇面三大卷,反响挺好,于是大家就建议我办一个画展。依然延用了“泊心堂墨意”这个称谓。这是我的第一个画展。

开幕式这天,来了很多朋友,气氛非常热烈。这情形让我很感动,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游走于体制之外,不参加任何协会,不担任任何职务,不申报任何奖项,连职称都放弃了。但是朋友们并没有因此疏离我,但凡我做点什么,大家都来捧场。我这么做也不是追求所谓的纯粹,完全是因为没有必要。在我看来,创作永远是个人行为,是心灵和情怀的表达,无论是写作、拍戏还是绘画。我一生热爱文艺,但是,我并不喜欢文艺界——文艺界是个江湖,书画界犹胜,到处都能见到以大师自居的人,到处都能见到袖里乾坤式的廉价赞美,让人不齿。

或许因为作家身份,我的画常被人称为“文人画”。其实“文人画”不等于文人的画,这是两码事。我以前在文章里有这样的表述——“文人画”这个称谓,最初是由明代的董其昌提出的,但可以追溯到汉。它的精髓之处,是主张让中国画进入到一个诗、书、画、印相通交融的境界。画中有诗意,有墨趣,有性情,有思想。无论是王维的“以诗入画”,还是苏轼的“以书入画”,为的都是这个,与当时的民间工匠画和宫廷绘画有着显著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谓文人画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文人表达主观情怀的载体。倪瓒讲“自娱”,顾恺之讲“形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力图寻求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抒发自我的情怀。

这次画展的作品,创作年代跨度正好是20年。最早的一幅人物画《陈寅恪》,作于2003年,当时我刚读完陆健东的《陈寅恪最后的30年》,又值北京闹“非典”,我便在寓所里完成了这幅画。我最早就是学画的,完全自学。长期以来,我往往都是在完成一部小说,或者拍完一部电视剧,才会回到案头提笔作画,总是意犹未尽。那时我就制订了一份人生计划:六十岁之前舞文,之后弄墨——舞文弄墨就是我的人生设计,也算是“诗意的栖息”。去年我编剧导演的一部40集电视剧《分界线》播出,我想,六十岁对于我也是一条“分界线”。

于是,2017年的大年初五,我离开了居住近二十年的京城,驱车长途奔袭一千多公里,回到了故乡安庆。这一年是我的本命年,时光不经意间过去了一个甲子,我也到了该践约的时候了。我在长江边上重新购置了一套房产,取名“泊心堂”——我的斋号。“泊心堂墨意”就是这么来的。这次画展,绝大多数作品是在2017年之后完成于泊心堂的。

看着那么多人喜欢我的画,我当然很高兴。如同一个厨师,做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自己不动筷子,在一旁看着大家欢聚一堂,推杯换盏。那种高兴才是真的高兴。

有记者问我:书画对你意味着什么?

我说:此一刻最佳的生命支点;这一生最后的精神家园。

tqb202307310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