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每回探家,我醉心于两件事:一是陪伴我妈摆龙门阵,一是聚合亲朋吃转转席。
有一年,下午落屋,晚饭后跟我妈闲聊。话题刚到人来客往,我妈语气迟疑起来:“芙康,给你说个事。”然后告诉我,前一阵她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早了噻。”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妈笑笑,轻声说道:“这事莫得早迟,总是要去嘛。城外公墓走遍,就那塌敞亮。又是民政局承头,莫人敢搞鬼哩。”
次日上午,侄儿开车,出城往东,翻过雷音铺山顶,又跑了几分钟,便见到我妈选中的墓园。这位侄儿,文学青年,向来对我言听事行。路上一如往日健谈,此地如何世外桃源,风情故事又如何有板有眼;公墓建成数年,行情如何似春笋攀升……进得大门,序牌指路,沿右手甬道,一阶阶登上去,修剪有序的松柏,已呈林荫气象。两侧排排坟茔,虽大小有异(由价码而定),但布局齐整。徜徉其间,顿觉人生落幕,终须讲究一场。不知不觉间,竟被浓浓肃穆包裹。
来到我妈买下的地块,垒砌已告完工。位置居中,规模适度,两侧石屏拱护,栏头石狮娇憨,墓前空地可供五六人同时祭扫。与左邻右舍相比,不显富庶,亦不觉寒碜。侄儿说,“设计师”是幺姑婆自己哟,她看了四周坟墓,舍短补长,再让画出图来交墓园施工。我听过大为惊讶,返身四望,整片坟山,占尽天时、地利,一面阳坡阔大,同众多远峰近岭连接,罩满灿灿春晖。
我告诉侄儿,公墓地势不俗,你幺姑婆能干,相信她自有感应,亮亮堂堂全是风景。雷音铺一带,我其实极熟。说着指给他看,山下波光闪闪一条河,古称明月江。侄儿说他晓得,还特地走过江上石拱老桥。这一说,眼中小伙好像忘年知音,又添几分可人。此桥规模、造型、年代,项项声名远播。天津家中厅内,悬有古桥雄姿,借以映衬少年岁月,仍离我相隔不久。我曾闲笔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便叫《悠悠明月江》,刊于1984年《山花》杂志第四期头条,后获客居城市年度佳作奖。再试笔短篇小说若干,同样川东、川北的人事勾绘,悉数问世,亦有获奖。之后断然瓦盆洗手,不再捉笔染指小说。
从城里上山,不远不近。当年十六七岁光景,时常借助达州、万州间这条省道,呼朋唤友,脚踏车追逐。寒来暑往,或是携盐巴、肥皂,入农户换鸡易蛋,或是带锅魁、凉面,野餐后凫水摸鱼。反正,少年的心,总难安分,学校歇课,大街上的热闹固然要凑,亦不愿误掉这方登山临水的野趣。
此刻,立足久违的故地,眼中墓园,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竹木葱茏,鸟鸣啾啾。一个多小时的盘桓,竟无置身坟山的沉郁,直叫人觉得,凡俗之辈,劳碌一生,最终能歇息于如此明山秀水,福分不浅,算是修来十足的终其天年。祥瑞在心,不由得佩服我妈,平常为人处事,让人说不出闲话;后事思量上,不贪恋人世,看开想透。这般货真价实的超脱,是许多老太太做不来的。
我妈小时没进过学堂,成人后扫盲班亦未读过。老人家虽是文盲,仍多少识得几字。比如“四川”,是她终生相依的祖籍;比如“北京”,是我当兵的地方;比如“天津”,是她熟悉的所在(曾两度来津,各住半年)。此外,我爸我妈加上我,三人姓名的九个字,以及阿拉伯数字,她都认识。退休后,时常光顾大院传达室,有时邮递员刚走,收发尚未分拣,我妈自己动手,只消三五下,便“甄别”出我寄回的家书。
自从装上电话,我便偷懒,不再写信。我爸去世后,我会每天跟我妈通通电话。我妈嘴里从来愁事少,乃至无;始终趣事多,盈耳也。电话打去,问她在做啥,回答往往是“打毛线”。除去夏天,春、秋、冬三季,我妈似乎都在织毛活。从年轻时起,已成她独有的业余爱好,包揽了全家的毛帽、毛袜、毛衣、毛裤。我妈擅长“盲打”,技艺出众,平针、平反针、罗纹针、元宝针,尽可玩弄于股掌,并无偿指导几代学徒。
我妈的毛线,一直打到耳聪目明的八十多岁。有回电话刚通,我开个玩笑:“又为谁忙?”我妈笑了:“小王。”保姆小王,照顾我妈,已有六年。小王不会打毛线,只会挽线团,她为自己的丈夫(在老家务农)、女儿、女婿(在广东打工)挽了数不清的线团。最后经由我妈,一针一线地织成小王全家的冬衣。
毫无征兆,我跟我妈的电话,会在那一天戛然而止。2010年8月12日晚10时许,从长春打电话回家。我妈和小王刚从老铁桥回来,句句喜悦,说桥上入夜就像赶场(赶集),都图河风凉快,安逸赛过空调。因第二天要去延边,通完话我便关机睡觉。清晨醒来,见老弟来过五次电话,急忙回复,得知我妈半夜脑溢血,已住进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我告别好不容易聚拢的朋友,赶去机场,飞至重庆。侄儿驾车接回达州,赶到医院,已是黄昏。
监护室开恩,破例允我探视片刻。我妈昏迷着(直到离世,未曾醒来),我挨近她,叫了两声“妈”,我妈没有应我。端详她的面容,仍如往常,平和,慈祥,好像刚刚入睡。多年以来,每回同我妈聊天,喜欢看着她说话。从年纪轻轻,到上了岁数,我妈脸上,对人总是和颜悦色,遇事总是不卑不亢。从我妈脸上,能窥见她内心的干净,是那种本色的文明。而恰恰因为我妈并无文化,让我体会到文明与文化之间,虽一字之别,却画不得省事的等号。
终究回天无力,六天六夜后,我妈悄然而去。初初让人恍惚,有些半信半疑。很快振作起来,在兄弟协助下,操办老人的后事。
整整两夜一天半的守灵,众人都不回家。即或谁有事外出,也会快去快回。围坐一起,话题全与我妈有关。又时时会有人去灵床探视,回来再报告我妈始终如一的安详,这让我特别心安,表明我妈走得虽是突然,但无牵无挂。我妈六位哥哥,她是老幺,又是唯一的妹子,从小得父母及兄长宠护。我妈成人后,投桃报李,尽其所能帮助娘家老老少少。她的去世,等于宣告,在这个地老天荒的人间,我家上一代人,均已仙逝。
编审。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每回探家,我醉心于两件事:一是陪伴我妈摆龙门阵,一是聚合亲朋吃转转席。
有一年,下午落屋,晚饭后跟我妈闲聊。话题刚到人来客往,我妈语气迟疑起来:“芙康,给你说个事。”然后告诉我,前一阵她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早了噻。”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妈笑笑,轻声说道:“这事莫得早迟,总是要去嘛。城外公墓走遍,就那塌敞亮。又是民政局承头,莫人敢搞鬼哩。”
次日上午,侄儿开车,出城往东,翻过雷音铺山顶,又跑了几分钟,便见到我妈选中的墓园。这位侄儿,文学青年,向来对我言听事行。路上一如往日健谈,此地如何世外桃源,风情故事又如何有板有眼;公墓建成数年,行情如何似春笋攀升……进得大门,序牌指路,沿右手甬道,一阶阶登上去,修剪有序的松柏,已呈林荫气象。两侧排排坟茔,虽大小有异(由价码而定),但布局齐整。徜徉其间,顿觉人生落幕,终须讲究一场。不知不觉间,竟被浓浓肃穆包裹。
来到我妈买下的地块,垒砌已告完工。位置居中,规模适度,两侧石屏拱护,栏头石狮娇憨,墓前空地可供五六人同时祭扫。与左邻右舍相比,不显富庶,亦不觉寒碜。侄儿说,“设计师”是幺姑婆自己哟,她看了四周坟墓,舍短补长,再让画出图来交墓园施工。我听过大为惊讶,返身四望,整片坟山,占尽天时、地利,一面阳坡阔大,同众多远峰近岭连接,罩满灿灿春晖。
我告诉侄儿,公墓地势不俗,你幺姑婆能干,相信她自有感应,亮亮堂堂全是风景。雷音铺一带,我其实极熟。说着指给他看,山下波光闪闪一条河,古称明月江。侄儿说他晓得,还特地走过江上石拱老桥。这一说,眼中小伙好像忘年知音,又添几分可人。此桥规模、造型、年代,项项声名远播。天津家中厅内,悬有古桥雄姿,借以映衬少年岁月,仍离我相隔不久。我曾闲笔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便叫《悠悠明月江》,刊于1984年《山花》杂志第四期头条,后获客居城市年度佳作奖。再试笔短篇小说若干,同样川东、川北的人事勾绘,悉数问世,亦有获奖。之后断然瓦盆洗手,不再捉笔染指小说。
从城里上山,不远不近。当年十六七岁光景,时常借助达州、万州间这条省道,呼朋唤友,脚踏车追逐。寒来暑往,或是携盐巴、肥皂,入农户换鸡易蛋,或是带锅魁、凉面,野餐后凫水摸鱼。反正,少年的心,总难安分,学校歇课,大街上的热闹固然要凑,亦不愿误掉这方登山临水的野趣。
此刻,立足久违的故地,眼中墓园,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竹木葱茏,鸟鸣啾啾。一个多小时的盘桓,竟无置身坟山的沉郁,直叫人觉得,凡俗之辈,劳碌一生,最终能歇息于如此明山秀水,福分不浅,算是修来十足的终其天年。祥瑞在心,不由得佩服我妈,平常为人处事,让人说不出闲话;后事思量上,不贪恋人世,看开想透。这般货真价实的超脱,是许多老太太做不来的。
我妈小时没进过学堂,成人后扫盲班亦未读过。老人家虽是文盲,仍多少识得几字。比如“四川”,是她终生相依的祖籍;比如“北京”,是我当兵的地方;比如“天津”,是她熟悉的所在(曾两度来津,各住半年)。此外,我爸我妈加上我,三人姓名的九个字,以及阿拉伯数字,她都认识。退休后,时常光顾大院传达室,有时邮递员刚走,收发尚未分拣,我妈自己动手,只消三五下,便“甄别”出我寄回的家书。
自从装上电话,我便偷懒,不再写信。我爸去世后,我会每天跟我妈通通电话。我妈嘴里从来愁事少,乃至无;始终趣事多,盈耳也。电话打去,问她在做啥,回答往往是“打毛线”。除去夏天,春、秋、冬三季,我妈似乎都在织毛活。从年轻时起,已成她独有的业余爱好,包揽了全家的毛帽、毛袜、毛衣、毛裤。我妈擅长“盲打”,技艺出众,平针、平反针、罗纹针、元宝针,尽可玩弄于股掌,并无偿指导几代学徒。
我妈的毛线,一直打到耳聪目明的八十多岁。有回电话刚通,我开个玩笑:“又为谁忙?”我妈笑了:“小王。”保姆小王,照顾我妈,已有六年。小王不会打毛线,只会挽线团,她为自己的丈夫(在老家务农)、女儿、女婿(在广东打工)挽了数不清的线团。最后经由我妈,一针一线地织成小王全家的冬衣。
毫无征兆,我跟我妈的电话,会在那一天戛然而止。2010年8月12日晚10时许,从长春打电话回家。我妈和小王刚从老铁桥回来,句句喜悦,说桥上入夜就像赶场(赶集),都图河风凉快,安逸赛过空调。因第二天要去延边,通完话我便关机睡觉。清晨醒来,见老弟来过五次电话,急忙回复,得知我妈半夜脑溢血,已住进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我告别好不容易聚拢的朋友,赶去机场,飞至重庆。侄儿驾车接回达州,赶到医院,已是黄昏。
监护室开恩,破例允我探视片刻。我妈昏迷着(直到离世,未曾醒来),我挨近她,叫了两声“妈”,我妈没有应我。端详她的面容,仍如往常,平和,慈祥,好像刚刚入睡。多年以来,每回同我妈聊天,喜欢看着她说话。从年纪轻轻,到上了岁数,我妈脸上,对人总是和颜悦色,遇事总是不卑不亢。从我妈脸上,能窥见她内心的干净,是那种本色的文明。而恰恰因为我妈并无文化,让我体会到文明与文化之间,虽一字之别,却画不得省事的等号。
终究回天无力,六天六夜后,我妈悄然而去。初初让人恍惚,有些半信半疑。很快振作起来,在兄弟协助下,操办老人的后事。
整整两夜一天半的守灵,众人都不回家。即或谁有事外出,也会快去快回。围坐一起,话题全与我妈有关。又时时会有人去灵床探视,回来再报告我妈始终如一的安详,这让我特别心安,表明我妈走得虽是突然,但无牵无挂。我妈六位哥哥,她是老幺,又是唯一的妹子,从小得父母及兄长宠护。我妈成人后,投桃报李,尽其所能帮助娘家老老少少。她的去世,等于宣告,在这个地老天荒的人间,我家上一代人,均已仙逝。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