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屈指算算,从我当兵离家,至我妈去世,共计四十一载。只是开头三年,无缘探家,之后寻找种种机会,每年至少回去一趟。加上早先的书信,后来的电话,对父母情形,自认了如指掌。而这回阖家相伴我妈,追忆种种过往,好多竟为我闻所未闻。也只有这时才算明白,父母把我养大,我不曾有任何报答,便远走他乡。尽管岁岁回去团聚十天半月,形同客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旧“隔山隔水”。这么多年,没从我妈嘴里听到过一句抱怨,或是说些鞭策,希望我进个步、发个财。我妈对我的勉励,从来都是“要把伙食开好哟”。我妈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她没有文化,但她有母爱。许多川人不太介意身外之事,巴蜀俗话也是这么说的:“人行千里登上天,出息只看吃与穿。”
白昼连着夜晚,如此情境下的值守,是不曾有过的经历。我切肤有痛,此乃人生中非同寻常的忧患,但不觉得光阴漫长,也不会哀哀得无边无际。灵堂里,听不到通常治丧中的哭泣,现场反倒时而也有欢声,时而也有笑语。大人与孩子,都懂得人世恩情,又有各自内心的情感崇敬。斯时,我妈也一定在静听这些情景交融的往事。此情此景,让人百感交集:慈爱的妈妈,你将在晚辈心中快活地永生。
撰写碑文,于我而言,肯定吃力。但多年经事庞杂,时而亦会滋生浅薄的自信。话说同盟会早期成员、民国金融家康心如先生,曾是渝州作为“陪都”称谓的倡言者,1969年于大陆谢世。上世纪九十年代,康心如幼子康国雄,古稀之年,专程由京来津,邀我为其父亲的移葬撰写碑文。婉拒未遂,敬书三百余言,后经海内外康家亲友、故旧传阅认可。雕刻全文的康氏墓碑,现存京城福田公墓。
康心如先生属高端名流,有碑无文,便是缺憾,而我妈则另当别论。她的碑上,如果刻上一堆说东道西的文字,只会有损老人的素朴。思来想去,不写也罢。
上得山去,骨灰盒摆放妥帖,我妈就算迁入“新居”。从此,这片群山皆美的浩荡庭院,也就有了我妈一份。随去的墓园工匠帮助暂闭墓门。雕刻及安装事宜,他们答应加班制作,说好转天便可验收。
翌日,一场夜雨,山青天蓝,凉风习习。中午时分,按约定时辰,我们上得雷音铺,俯瞰明月江,颇有天公作美的窃喜。陵园办事稳当,果然让人放心。我面朝大理石碑门正面,逐字口诵(实则校对)。右首为我妈生卒年、月、日,左首为立碑年、月、日。正中竖雕一行正楷:母亲赵碧山之墓。偏左一行小字,由我署名敬立。再读两侧花岗岩所镌对联:明月东来福延子孙,雷音西去德随先人。横批:山高水长。待我诵毕,众人叫好。自己念着还算顺嘴,亦就释然,便双膝跪地,在鞭炮声中给我妈焚香磕头,恭请老人安息,儿子返津之前再来看您。
之后数日,忙于善后。幸亏我妈未雨绸缪,早有吩咐,不然临渴掘井,真会措手不及。家中三房一厅,赠予一位兄弟,而电器、家具、衣物之类,大多送给保姆小王。小王从老家租来一辆长挂卡车,装车刚完,天上落雨,司机飞快罩上篷布,汽车变作一座“小山”。满载而归的模样,令家常邻里,啧啧慨叹。
又一日,出人意料,我从顶板上翻出一个纸箱,内装铜壶一把。民国年间的物品,是我妈结婚之时,娘家嫁妆之一。此壶非砂模铸造,由乡间铜匠一下一下手工敲出。壶身、壶盖、壶嘴、壶把,点点叩痕,精细悦目。我六岁那年,在工厂缝纫社上班的我妈,突然下肢瘫痪。不巧我爸正借调外地,家中饮水,由我提着铜壶,至百米开外龙头接取,每趟最多半壶,且需双手同时用力。哪怕一路偏偏歪歪,对旁人帮忙,一概不要,逞勇自己能行。如是半年,稀里糊涂,不知何医何药管了大用,我妈腿疾倏忽痊愈。
北归时,这把铜壶,是我千里迢迢带走的唯一遗物。我将它搁放在起居室橱柜上,几乎天天,都会有意无意地瞄上一眼。它已深存吾心,但从未带来任何苦楚记忆,亦不会让人动辄伤感,反是常有一股骄傲泛动心头:以六岁孩儿之力,仗壶闯荡,扶助我妈,度过了一段相依为命的时光。
编审。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屈指算算,从我当兵离家,至我妈去世,共计四十一载。只是开头三年,无缘探家,之后寻找种种机会,每年至少回去一趟。加上早先的书信,后来的电话,对父母情形,自认了如指掌。而这回阖家相伴我妈,追忆种种过往,好多竟为我闻所未闻。也只有这时才算明白,父母把我养大,我不曾有任何报答,便远走他乡。尽管岁岁回去团聚十天半月,形同客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旧“隔山隔水”。这么多年,没从我妈嘴里听到过一句抱怨,或是说些鞭策,希望我进个步、发个财。我妈对我的勉励,从来都是“要把伙食开好哟”。我妈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她没有文化,但她有母爱。许多川人不太介意身外之事,巴蜀俗话也是这么说的:“人行千里登上天,出息只看吃与穿。”
白昼连着夜晚,如此情境下的值守,是不曾有过的经历。我切肤有痛,此乃人生中非同寻常的忧患,但不觉得光阴漫长,也不会哀哀得无边无际。灵堂里,听不到通常治丧中的哭泣,现场反倒时而也有欢声,时而也有笑语。大人与孩子,都懂得人世恩情,又有各自内心的情感崇敬。斯时,我妈也一定在静听这些情景交融的往事。此情此景,让人百感交集:慈爱的妈妈,你将在晚辈心中快活地永生。
撰写碑文,于我而言,肯定吃力。但多年经事庞杂,时而亦会滋生浅薄的自信。话说同盟会早期成员、民国金融家康心如先生,曾是渝州作为“陪都”称谓的倡言者,1969年于大陆谢世。上世纪九十年代,康心如幼子康国雄,古稀之年,专程由京来津,邀我为其父亲的移葬撰写碑文。婉拒未遂,敬书三百余言,后经海内外康家亲友、故旧传阅认可。雕刻全文的康氏墓碑,现存京城福田公墓。
康心如先生属高端名流,有碑无文,便是缺憾,而我妈则另当别论。她的碑上,如果刻上一堆说东道西的文字,只会有损老人的素朴。思来想去,不写也罢。
上得山去,骨灰盒摆放妥帖,我妈就算迁入“新居”。从此,这片群山皆美的浩荡庭院,也就有了我妈一份。随去的墓园工匠帮助暂闭墓门。雕刻及安装事宜,他们答应加班制作,说好转天便可验收。
翌日,一场夜雨,山青天蓝,凉风习习。中午时分,按约定时辰,我们上得雷音铺,俯瞰明月江,颇有天公作美的窃喜。陵园办事稳当,果然让人放心。我面朝大理石碑门正面,逐字口诵(实则校对)。右首为我妈生卒年、月、日,左首为立碑年、月、日。正中竖雕一行正楷:母亲赵碧山之墓。偏左一行小字,由我署名敬立。再读两侧花岗岩所镌对联:明月东来福延子孙,雷音西去德随先人。横批:山高水长。待我诵毕,众人叫好。自己念着还算顺嘴,亦就释然,便双膝跪地,在鞭炮声中给我妈焚香磕头,恭请老人安息,儿子返津之前再来看您。
之后数日,忙于善后。幸亏我妈未雨绸缪,早有吩咐,不然临渴掘井,真会措手不及。家中三房一厅,赠予一位兄弟,而电器、家具、衣物之类,大多送给保姆小王。小王从老家租来一辆长挂卡车,装车刚完,天上落雨,司机飞快罩上篷布,汽车变作一座“小山”。满载而归的模样,令家常邻里,啧啧慨叹。
又一日,出人意料,我从顶板上翻出一个纸箱,内装铜壶一把。民国年间的物品,是我妈结婚之时,娘家嫁妆之一。此壶非砂模铸造,由乡间铜匠一下一下手工敲出。壶身、壶盖、壶嘴、壶把,点点叩痕,精细悦目。我六岁那年,在工厂缝纫社上班的我妈,突然下肢瘫痪。不巧我爸正借调外地,家中饮水,由我提着铜壶,至百米开外龙头接取,每趟最多半壶,且需双手同时用力。哪怕一路偏偏歪歪,对旁人帮忙,一概不要,逞勇自己能行。如是半年,稀里糊涂,不知何医何药管了大用,我妈腿疾倏忽痊愈。
北归时,这把铜壶,是我千里迢迢带走的唯一遗物。我将它搁放在起居室橱柜上,几乎天天,都会有意无意地瞄上一眼。它已深存吾心,但从未带来任何苦楚记忆,亦不会让人动辄伤感,反是常有一股骄傲泛动心头:以六岁孩儿之力,仗壶闯荡,扶助我妈,度过了一段相依为命的时光。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