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蒋力:珠海叠印
蒋力

中央歌剧院研究员、歌剧音乐剧制作人兼导演、作家、评论家,有《墓歌集》《书生札记》《杨联陞别传》《王叔晖画传》等十种文艺专著出版。

最近一次的珠海之行,是与珠海戏剧界的同仁一起研讨剧作家张林枝的剧本新作《南来的大雁北去的风》。剧本中的主人公是画家古元,珠海唐家湾那洲村人,我四十年前认识的美术界前辈。剧作者张林枝,我三十年前认识的戏剧界长者。剧本写的是青年古元在延安成名的故事。我对1942年前后那段历史极有兴趣,做过实地考察和专门研究。兼之我退而未休的戏剧人身份,种种理由,把我推到了研讨会第一个发言的位置。会前的一个细节:林枝大姐将一位小女子拉到我身边,介绍说,这是她的助手,名叫梁彦。

 

这样的会,一般只开半天,此次亦不例外。中午吃饭时,林枝说:下午的时间自由安排,我陪你们去唐家吧。这个日程,本来排到了次日,我已预留了大半天的时间,现在要提前,我也不反对。可惜的是另两位外请的专家都不得空,这参观几乎就成了专为我安排的项目。

 

去唐家的路上,我贪看着车窗外的风景,总想找到些印记,可以与我三十年前来此采访时的印象有所叠印。我那次到珠海的准确时间是1990年,珠海建特区十周年之际,采访期间,大略了解了1980年之前的珠海概貌。那篇报告的最后,落在海边的雕塑珠海渔女处,提到那之前美术界对这件雕塑的争论。那时,似乎还没有情侣路之说,而三十年后的情侣路,已向两端伸展,成了情侣北路、中路、南路。珠海渔女仍在,倒比以前显得更为含蓄、内敛、融和了。

 

继续入眼的景观是以日月贝造型夺人眼球的珠海大剧院。以前,建市之前,这里只有一家勉强可以放映电影的流动渔民会堂,1984年建成的珠海影剧院,5年后成为珠海举办国际艺术节的主场。我在那里的艺苑招待所住了好几天,自然不会忘记。这次看到珠海大剧院,尽管是远观,没时间进去观赏,也很心舒了。心舒的一个理由:它是中国人的设计。

 

再往前行,路的左侧出现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楼群。听说还有北师大珠海校区。

 

车在唐家古镇边停了一下,接上了梁彦。我方意识到,午饭时她没有和与会者在一起。接下来的参观,尤其是在古镇的参观,她倒像是导游,更像是主人了。

 

唐家湾那洲村,进村不远,即见到古元故居那个小院,是一栋面阔三间、二进夹一天井的房子。迎面立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的古元胸像,很是醒目。室内悬挂了多幅古元画作的复制品和照片。他早年的自画像、青年时期创作的一系列木刻、晚年画家乡的大榕树、临终前一年写的“情系乡土,饮水思源”等字画,都吸引我驻足品味,与我印象中的古元先生叠进淡出。解说员让我注意建筑的特色,尤其是门楣上的彩绘和灰雕。侧面小院里,可欣赏到侧墙上的灰雕,梁彦拍了照片,让我更清楚地看到灰雕精湛的工艺。又一个细节也是我关心的:据介绍,古元的骨灰一分为三,其一送到了延安,其二撒在北京的玉渊潭,其三带回到家乡这个小院。没有见到院内有墓,但我意识到,我的“墓歌系列”写作,又添入了一个我尊敬的历史人物。

 

共乐吧的对面就是共乐园园门之一。园在山上,山不高,其名鹅岭。初为私家花园,几年后即易名“共乐园”。园内的柠檬桉树、盘石孤榕、观星阁、信鸽巢、罗汉松、石桌椅等无字景点,与石牌坊、“翠耸丹流”碑等有字处交相辉映,如斜阳般衬出近代史的一页。

 

折返,拐进一个窄巷,巷口有“唐家曲艺社”的木牌,林枝说,若是周末来,在巷口就能听到曲艺社的动静了。梁彦的工作室在一栋老房子里,说来也有奇缘。自小喜爱粤剧的梁彦,拥有的第一套粤剧碟片是唐涤生的《帝女花》;报考广东粤剧学校时,她唱的是唐涤生的作品;到珠海工作后,来唐家湾游玩,无意间在这间老房子前拍了照片,后来才知道唐涤生故居就在旁边。三年前,她在这里办了“涤生粤剧班”,最初只有三个孩子,现在发展到在珠海其他各区都有分号、有了一百多个小演员的“涤生青少年粤剧团”。这些小朋友目前掌握的剧目已可撑起一台晚会,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都有。经常演出的剧目中,包括梁彦自己创作的《涤生从艺记》和《过伶仃洋》。参加省上的戏剧小梅花比赛,为珠海拿到第一块金牌,今年的交流演出,演到了港澳两地。

 

仓促而来,无法看到孩子们演粤剧了,我看到的是几十套戏装、几十幅剧照、精致的琵琶、海报、书画等等。有一幅字,写的是“红船弟子”。“红船”乃粤剧的代称,其后的“弟子”即一代代的粤剧演员,作为一个粤剧的传承人,年轻的梁彦,好有担当!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蒋力:珠海叠印
珠海特区报 2023-11-13 12:24
蒋力

中央歌剧院研究员、歌剧音乐剧制作人兼导演、作家、评论家,有《墓歌集》《书生札记》《杨联陞别传》《王叔晖画传》等十种文艺专著出版。

最近一次的珠海之行,是与珠海戏剧界的同仁一起研讨剧作家张林枝的剧本新作《南来的大雁北去的风》。剧本中的主人公是画家古元,珠海唐家湾那洲村人,我四十年前认识的美术界前辈。剧作者张林枝,我三十年前认识的戏剧界长者。剧本写的是青年古元在延安成名的故事。我对1942年前后那段历史极有兴趣,做过实地考察和专门研究。兼之我退而未休的戏剧人身份,种种理由,把我推到了研讨会第一个发言的位置。会前的一个细节:林枝大姐将一位小女子拉到我身边,介绍说,这是她的助手,名叫梁彦。

 

这样的会,一般只开半天,此次亦不例外。中午吃饭时,林枝说:下午的时间自由安排,我陪你们去唐家吧。这个日程,本来排到了次日,我已预留了大半天的时间,现在要提前,我也不反对。可惜的是另两位外请的专家都不得空,这参观几乎就成了专为我安排的项目。

 

去唐家的路上,我贪看着车窗外的风景,总想找到些印记,可以与我三十年前来此采访时的印象有所叠印。我那次到珠海的准确时间是1990年,珠海建特区十周年之际,采访期间,大略了解了1980年之前的珠海概貌。那篇报告的最后,落在海边的雕塑珠海渔女处,提到那之前美术界对这件雕塑的争论。那时,似乎还没有情侣路之说,而三十年后的情侣路,已向两端伸展,成了情侣北路、中路、南路。珠海渔女仍在,倒比以前显得更为含蓄、内敛、融和了。

 

继续入眼的景观是以日月贝造型夺人眼球的珠海大剧院。以前,建市之前,这里只有一家勉强可以放映电影的流动渔民会堂,1984年建成的珠海影剧院,5年后成为珠海举办国际艺术节的主场。我在那里的艺苑招待所住了好几天,自然不会忘记。这次看到珠海大剧院,尽管是远观,没时间进去观赏,也很心舒了。心舒的一个理由:它是中国人的设计。

 

再往前行,路的左侧出现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楼群。听说还有北师大珠海校区。

 

车在唐家古镇边停了一下,接上了梁彦。我方意识到,午饭时她没有和与会者在一起。接下来的参观,尤其是在古镇的参观,她倒像是导游,更像是主人了。

 

唐家湾那洲村,进村不远,即见到古元故居那个小院,是一栋面阔三间、二进夹一天井的房子。迎面立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的古元胸像,很是醒目。室内悬挂了多幅古元画作的复制品和照片。他早年的自画像、青年时期创作的一系列木刻、晚年画家乡的大榕树、临终前一年写的“情系乡土,饮水思源”等字画,都吸引我驻足品味,与我印象中的古元先生叠进淡出。解说员让我注意建筑的特色,尤其是门楣上的彩绘和灰雕。侧面小院里,可欣赏到侧墙上的灰雕,梁彦拍了照片,让我更清楚地看到灰雕精湛的工艺。又一个细节也是我关心的:据介绍,古元的骨灰一分为三,其一送到了延安,其二撒在北京的玉渊潭,其三带回到家乡这个小院。没有见到院内有墓,但我意识到,我的“墓歌系列”写作,又添入了一个我尊敬的历史人物。

 

共乐吧的对面就是共乐园园门之一。园在山上,山不高,其名鹅岭。初为私家花园,几年后即易名“共乐园”。园内的柠檬桉树、盘石孤榕、观星阁、信鸽巢、罗汉松、石桌椅等无字景点,与石牌坊、“翠耸丹流”碑等有字处交相辉映,如斜阳般衬出近代史的一页。

 

折返,拐进一个窄巷,巷口有“唐家曲艺社”的木牌,林枝说,若是周末来,在巷口就能听到曲艺社的动静了。梁彦的工作室在一栋老房子里,说来也有奇缘。自小喜爱粤剧的梁彦,拥有的第一套粤剧碟片是唐涤生的《帝女花》;报考广东粤剧学校时,她唱的是唐涤生的作品;到珠海工作后,来唐家湾游玩,无意间在这间老房子前拍了照片,后来才知道唐涤生故居就在旁边。三年前,她在这里办了“涤生粤剧班”,最初只有三个孩子,现在发展到在珠海其他各区都有分号、有了一百多个小演员的“涤生青少年粤剧团”。这些小朋友目前掌握的剧目已可撑起一台晚会,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都有。经常演出的剧目中,包括梁彦自己创作的《涤生从艺记》和《过伶仃洋》。参加省上的戏剧小梅花比赛,为珠海拿到第一块金牌,今年的交流演出,演到了港澳两地。

 

仓促而来,无法看到孩子们演粤剧了,我看到的是几十套戏装、几十幅剧照、精致的琵琶、海报、书画等等。有一幅字,写的是“红船弟子”。“红船”乃粤剧的代称,其后的“弟子”即一代代的粤剧演员,作为一个粤剧的传承人,年轻的梁彦,好有担当!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