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陈再见:去44区吃砂锅粥

陈再见 广东陆丰人。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五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等。

我至今念念不忘44区的砂锅粥,时间定格在2004年。那时的味道,如今怎么样也吃不到;即使有,也吃不出来了。小文人的怀旧情结总是让我喜欢旧地重游,回到那些曾经居住的地方,在面目全非的景象里,寻找一点一滴残留的记忆。某棵树,某个店铺,甚至是街角某一处顽固的残缺,似乎都形同按钮,瞬间揿开记忆的亮光。

2004年8月,我初到宝安,在一个工厂上班,工厂对面是海滨中学,侧面是翻身路,越过翻身路,便是被当时的我们誉为“美食街”的44区。现在看来,44区那条街太普通了。深圳,尤其是关外,随处可见那样的街道。白天其实就是街市,两边摆摊,卖什么的都有,吃的、用的、穿的;一到晚上,街两边的摊位即消失不见,那些白天闭门的店铺都隆重开张,灯火明亮,桌位摆出街面,一直到路两边的树下。为了区别店铺之间的范围,他们用的是不同颜色的椅子,所以一眼看过去,一段红色,一段蓝色,一段黄色,整条街便显得鲜艳起来。店铺几乎都是潮汕砂锅粥,老板也都来自潮汕,煮的是正宗的砂锅粥。那时,为了分辨哪个店的砂锅粥正宗与否,第一件事便是和店里人说话,试探其口音。

去44区吃砂锅粥,在那一年里,似乎成了一个符号,或者一句幸福的咒语。工厂无疑是枯燥的,便需要另外的事物来冲淡和稀解——约好去44区吃砂锅粥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几个穷老乡,没办法做到天天晚上都往44区跑,只能偶尔,因为偶尔,才显得隆重而不可多得。通常是轮流请——那时的砂锅粥也不贵,一个人十块钱就能吃饱,另加几支啤酒,一个拼盘,奢侈的时候到街对面烤点鸡翅和韭菜,如此吃下来,不超百元。几个老乡那会都没结婚,也没女朋友,正处在热衷于结伴到处跑的时候。喝了点酒,几碗砂锅粥下肚,人开始活泛起来,胆子也大了,眼睛盯着街上妖艳的女子看。靠近宝安大道处便是当时宝安出名的歌舞厅自由城,附近自然美女如云。

因生意存在着竞争,砂锅粥的老板都热情好客,时不时出来敬烟,笑着,一个桌子一个桌子招呼下去。潮汕人会做生意,从砂锅粥老板身上便可以体现出来。因为长期在一个店铺吃,成了熟客,便和老板成了朋友。有时从夜晚七八点吃到凌晨三四点,实际上就在聊天,聊某个女孩,聊每个人可能到来的未来——占了一晚上的桌椅,老板也没有不悦的表现,还得不时过来冲茶敬烟。

凌晨的44区又是另一番况味。热闹的气氛正在一点一丝消去,街上的人不多,因而人们说话的声音也显得大了,清晰可辨。街对面的烧烤摊还在冒着白烟,烟雾带着孜然粉伴油炙烤鸡翅的香味,弥漫满街。从自由城出来的年轻男女,成群结队,看样子喝高了,歪歪斜斜走过,大声说话,甚至把酒瓶子砸碎在路中央,嘭的一声炸响,把整条街的人都吓一跳。

从44区回翻身路对面的工厂宿舍,那一段路不长。可每次走回,我都会怅然若失。为什么?似乎每次都是在告别一种有趣味的生活而正走向一个漫漫无期的未来。那种情绪很顽固,纠缠不去。我不知道其他老乡是否也有。我们都闭口不语,在回去的路上,和来时截然相反。至今回想:深夜空旷的翻身路上几个青年穿越而过,昏黄的灯光拖出他们的身影,黑黝黝,如同他们随身携带的心事……

前不久,和妻女去图书馆,回来时走了宝安大道,经过44区,便拐了进去。每走一步,我都能激动地说出所到之处八年前是什么样的景象。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陈再见:去44区吃砂锅粥
珠海特区报 2024-01-29 11:09

陈再见 广东陆丰人。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五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等。

我至今念念不忘44区的砂锅粥,时间定格在2004年。那时的味道,如今怎么样也吃不到;即使有,也吃不出来了。小文人的怀旧情结总是让我喜欢旧地重游,回到那些曾经居住的地方,在面目全非的景象里,寻找一点一滴残留的记忆。某棵树,某个店铺,甚至是街角某一处顽固的残缺,似乎都形同按钮,瞬间揿开记忆的亮光。

2004年8月,我初到宝安,在一个工厂上班,工厂对面是海滨中学,侧面是翻身路,越过翻身路,便是被当时的我们誉为“美食街”的44区。现在看来,44区那条街太普通了。深圳,尤其是关外,随处可见那样的街道。白天其实就是街市,两边摆摊,卖什么的都有,吃的、用的、穿的;一到晚上,街两边的摊位即消失不见,那些白天闭门的店铺都隆重开张,灯火明亮,桌位摆出街面,一直到路两边的树下。为了区别店铺之间的范围,他们用的是不同颜色的椅子,所以一眼看过去,一段红色,一段蓝色,一段黄色,整条街便显得鲜艳起来。店铺几乎都是潮汕砂锅粥,老板也都来自潮汕,煮的是正宗的砂锅粥。那时,为了分辨哪个店的砂锅粥正宗与否,第一件事便是和店里人说话,试探其口音。

去44区吃砂锅粥,在那一年里,似乎成了一个符号,或者一句幸福的咒语。工厂无疑是枯燥的,便需要另外的事物来冲淡和稀解——约好去44区吃砂锅粥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几个穷老乡,没办法做到天天晚上都往44区跑,只能偶尔,因为偶尔,才显得隆重而不可多得。通常是轮流请——那时的砂锅粥也不贵,一个人十块钱就能吃饱,另加几支啤酒,一个拼盘,奢侈的时候到街对面烤点鸡翅和韭菜,如此吃下来,不超百元。几个老乡那会都没结婚,也没女朋友,正处在热衷于结伴到处跑的时候。喝了点酒,几碗砂锅粥下肚,人开始活泛起来,胆子也大了,眼睛盯着街上妖艳的女子看。靠近宝安大道处便是当时宝安出名的歌舞厅自由城,附近自然美女如云。

因生意存在着竞争,砂锅粥的老板都热情好客,时不时出来敬烟,笑着,一个桌子一个桌子招呼下去。潮汕人会做生意,从砂锅粥老板身上便可以体现出来。因为长期在一个店铺吃,成了熟客,便和老板成了朋友。有时从夜晚七八点吃到凌晨三四点,实际上就在聊天,聊某个女孩,聊每个人可能到来的未来——占了一晚上的桌椅,老板也没有不悦的表现,还得不时过来冲茶敬烟。

凌晨的44区又是另一番况味。热闹的气氛正在一点一丝消去,街上的人不多,因而人们说话的声音也显得大了,清晰可辨。街对面的烧烤摊还在冒着白烟,烟雾带着孜然粉伴油炙烤鸡翅的香味,弥漫满街。从自由城出来的年轻男女,成群结队,看样子喝高了,歪歪斜斜走过,大声说话,甚至把酒瓶子砸碎在路中央,嘭的一声炸响,把整条街的人都吓一跳。

从44区回翻身路对面的工厂宿舍,那一段路不长。可每次走回,我都会怅然若失。为什么?似乎每次都是在告别一种有趣味的生活而正走向一个漫漫无期的未来。那种情绪很顽固,纠缠不去。我不知道其他老乡是否也有。我们都闭口不语,在回去的路上,和来时截然相反。至今回想:深夜空旷的翻身路上几个青年穿越而过,昏黄的灯光拖出他们的身影,黑黝黝,如同他们随身携带的心事……

前不久,和妻女去图书馆,回来时走了宝安大道,经过44区,便拐了进去。每走一步,我都能激动地说出所到之处八年前是什么样的景象。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