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向阳草暖》等。曾获安徽省社科奖(文学类)、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等。
过去,村子一年里总要唱上一两台大戏,唱戏得搭台,搭台的事非梁叔不可。
搭台是个讲究活,文戏、武戏要在台上演,又是唱又是跳,又是追又是逃,又是打又是闹,戏台搭得不牢靠,再好的戏也演不出味来。
梁叔的台搭得好,四梁八柱稳稳当当,台面平整不说,台底下还能当个化妆间,演出时换个服装也方便。
四梁八柱是梁叔自备的,八根柱子是大碗口粗的杉木,四根梁是两棵大松树劈开的,一面平整,另一面是松树的原状,挺得起蹦蹦跳跳的重量。
戏台呈长方形,梁叔先埋四柱,四柱是台柱子,最为重要,之后,在四边再补上一个柱子。埋柱子要挖坑,平地凿眼,这个活梁叔亲自干,坑要挖到位,坑要大小适当,柱子埋下去左右腾挪的空间才小。梁实际上是台面的筋骨,四梁铺上,用绳子固定牢靠了,戏台基本上就成形了,随后铺上门板之类,单等着“操台锣”响起,大戏唱起来。
一些年,梁叔是跟着“戏班子”跑的,“戏班子”到哪儿去,梁叔就跟着把台搭到哪儿。唱戏多在农闲季节,不误农活,梁叔过足了戏瘾不说,还能挣些个小钱。
梁叔最初搭台是胡子没长丰满时,撵着看大戏,不知怎就喜欢上了演丫鬟子的小青。小青长相好看,却在戏台上总是演可怜巴巴的角色,让梁叔心疼。特别是在一次邻村的演出时,台坍了,小青摔得不轻。
轮到自家村子唱大戏,梁叔主动请缨,戏台由他来搭。
还别说,梁叔首次搭台就取得了成功,“戏班子”交口称赞,老少爷们也看得高兴。邻村坍台,自家村子成功,为村子长了脸。
再演出,“戏班子”认上了梁叔,要演,台必须由梁叔搭。梁叔由此有了个业计,冬天里跟着“戏班子”搭台。搭好台就趴在台边,猴急猴急地看戏。
戏台归戏台搭,另一样台梁叔没耽误,生生地把小青追到了手,小青成了梁叔的媳妇。这下好了,梁叔搭台小青演戏,没几年小青也由丫鬟演成了主角,成了“戏班子”的台柱子。
一个搭台,一个唱戏,一时间传为佳话。梁叔和小青恩爱得很。有人打小青的主意,可梁叔总在小青的身边,气得打小青主意的人牙痒。
可好景不长,“戏班子”的戏突然不让演了,小青的主角唱不成,梁叔的戏台也不需要搭了。
好在都是业余的事,梁叔和小青本来都是“泥糊腿”干农活的人,戏不演、台不搭,饭还是有得吃的。
梁叔的台不搭,但四梁八柱还是堆在家中一角的。四梁八柱可是好材料,小青和梁叔商量,用这四梁八柱打些家具。梁叔一口拒绝了,说:是个念想,有一天戏台肯定是要搭的。小青脸一红,说自己眼皮浅了,依了梁叔。
还真的有一天,大队通知梁叔搭台,不过不是戏台,是会议台。不管是什么台,总之是个台,梁叔用心搭了。会开得好,大队人高兴就给梁叔计了不少工分。大队的会名目多,台时不时要搭,梁叔工分没少赚。
梁叔把搭台当作正事、大事做,但还是把台搭坍了。
坍台是梁叔故意的。大队革委会开批斗教书先生黄校长的会,黄校长是梁叔的老师,也是小青的老师。这台梁叔是一百个不愿意搭的,但拗不过革委会的人。搭就搭吧,梁叔做了手脚,柱立得不稳,梁捆得不牢,在主持人大喊把黄校长押上台时,台竟坍了。台下一片哄笑,把一次批斗会闹黄了。
梁叔是故意的,于是工分没计成,还挨了次批斗。不过没搭台子,谁搭呢?批斗会就在平地上开,小青陪着挨斗。梁叔嬉皮笑脸,小青站的是舞台上的姿式。
梁叔的戏台自此不要搭了,小青偶尔还会唱上一段,做上几个甩袖的动作,四梁八柱和梁叔当观众。
一晃许多年,村改社区,文化活动多起来,社区建了广场,广场上要搭戏台,不过是固定的台子。梁叔伸直颈子,把自家存了多年的四梁八柱扛来,亲自指挥,忙活了十几天,搭建了一个漂亮大气的舞台。舞台的台面对着广场,后台有进场、出场的口子,一个叫入相,一个叫出将。
戏台终是梁叔搭的,算是个交待。
一到晚上,小青如今已是青婶或青奶,就带上一班人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甩着零乱的水袖,灯光闪烁,乐乐呵呵的。
梁叔是逢演必到,端把椅子看得入神,老伙计们开玩笑,说:不放心呀,没人抢你的小青。梁叔回答也好:搭台,搭台。
台下的观众少,来看不就是捧场搭台。

张建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向阳草暖》等。曾获安徽省社科奖(文学类)、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等。
过去,村子一年里总要唱上一两台大戏,唱戏得搭台,搭台的事非梁叔不可。
搭台是个讲究活,文戏、武戏要在台上演,又是唱又是跳,又是追又是逃,又是打又是闹,戏台搭得不牢靠,再好的戏也演不出味来。
梁叔的台搭得好,四梁八柱稳稳当当,台面平整不说,台底下还能当个化妆间,演出时换个服装也方便。
四梁八柱是梁叔自备的,八根柱子是大碗口粗的杉木,四根梁是两棵大松树劈开的,一面平整,另一面是松树的原状,挺得起蹦蹦跳跳的重量。
戏台呈长方形,梁叔先埋四柱,四柱是台柱子,最为重要,之后,在四边再补上一个柱子。埋柱子要挖坑,平地凿眼,这个活梁叔亲自干,坑要挖到位,坑要大小适当,柱子埋下去左右腾挪的空间才小。梁实际上是台面的筋骨,四梁铺上,用绳子固定牢靠了,戏台基本上就成形了,随后铺上门板之类,单等着“操台锣”响起,大戏唱起来。
一些年,梁叔是跟着“戏班子”跑的,“戏班子”到哪儿去,梁叔就跟着把台搭到哪儿。唱戏多在农闲季节,不误农活,梁叔过足了戏瘾不说,还能挣些个小钱。
梁叔最初搭台是胡子没长丰满时,撵着看大戏,不知怎就喜欢上了演丫鬟子的小青。小青长相好看,却在戏台上总是演可怜巴巴的角色,让梁叔心疼。特别是在一次邻村的演出时,台坍了,小青摔得不轻。
轮到自家村子唱大戏,梁叔主动请缨,戏台由他来搭。
还别说,梁叔首次搭台就取得了成功,“戏班子”交口称赞,老少爷们也看得高兴。邻村坍台,自家村子成功,为村子长了脸。
再演出,“戏班子”认上了梁叔,要演,台必须由梁叔搭。梁叔由此有了个业计,冬天里跟着“戏班子”搭台。搭好台就趴在台边,猴急猴急地看戏。
戏台归戏台搭,另一样台梁叔没耽误,生生地把小青追到了手,小青成了梁叔的媳妇。这下好了,梁叔搭台小青演戏,没几年小青也由丫鬟演成了主角,成了“戏班子”的台柱子。
一个搭台,一个唱戏,一时间传为佳话。梁叔和小青恩爱得很。有人打小青的主意,可梁叔总在小青的身边,气得打小青主意的人牙痒。
可好景不长,“戏班子”的戏突然不让演了,小青的主角唱不成,梁叔的戏台也不需要搭了。
好在都是业余的事,梁叔和小青本来都是“泥糊腿”干农活的人,戏不演、台不搭,饭还是有得吃的。
梁叔的台不搭,但四梁八柱还是堆在家中一角的。四梁八柱可是好材料,小青和梁叔商量,用这四梁八柱打些家具。梁叔一口拒绝了,说:是个念想,有一天戏台肯定是要搭的。小青脸一红,说自己眼皮浅了,依了梁叔。
还真的有一天,大队通知梁叔搭台,不过不是戏台,是会议台。不管是什么台,总之是个台,梁叔用心搭了。会开得好,大队人高兴就给梁叔计了不少工分。大队的会名目多,台时不时要搭,梁叔工分没少赚。
梁叔把搭台当作正事、大事做,但还是把台搭坍了。
坍台是梁叔故意的。大队革委会开批斗教书先生黄校长的会,黄校长是梁叔的老师,也是小青的老师。这台梁叔是一百个不愿意搭的,但拗不过革委会的人。搭就搭吧,梁叔做了手脚,柱立得不稳,梁捆得不牢,在主持人大喊把黄校长押上台时,台竟坍了。台下一片哄笑,把一次批斗会闹黄了。
梁叔是故意的,于是工分没计成,还挨了次批斗。不过没搭台子,谁搭呢?批斗会就在平地上开,小青陪着挨斗。梁叔嬉皮笑脸,小青站的是舞台上的姿式。
梁叔的戏台自此不要搭了,小青偶尔还会唱上一段,做上几个甩袖的动作,四梁八柱和梁叔当观众。
一晃许多年,村改社区,文化活动多起来,社区建了广场,广场上要搭戏台,不过是固定的台子。梁叔伸直颈子,把自家存了多年的四梁八柱扛来,亲自指挥,忙活了十几天,搭建了一个漂亮大气的舞台。舞台的台面对着广场,后台有进场、出场的口子,一个叫入相,一个叫出将。
戏台终是梁叔搭的,算是个交待。
一到晚上,小青如今已是青婶或青奶,就带上一班人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甩着零乱的水袖,灯光闪烁,乐乐呵呵的。
梁叔是逢演必到,端把椅子看得入神,老伙计们开玩笑,说:不放心呀,没人抢你的小青。梁叔回答也好:搭台,搭台。
台下的观众少,来看不就是捧场搭台。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