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4年3月20日)

穿越一条旧街

□ 梁冬霓

梁冠贤 摄

十里春风徜徉大地,我如闲云漫步旧街。这条旧街流动着温婉的色彩,与斗门镇逾千年的历史交融,太多的话语在这里沉积。一路走过,融合了中西方古典建筑精华的骑楼古色古香,满目皆是石柱、石雕、木雕、青砖、画檐、牌匾……引人急欲扫视一番,而旧街气定神闲,仿佛在颔首微笑地提示:品韵,切莫心浮气躁。

19世纪至20世纪初,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布匹店和药店、米铺、钱庄、百货店在旧街拔地而起,用嘹亮的招徕声谱写了一支斗门墟镇繁华昌盛的乐曲。一个多世纪已去,百年风云静默在骑楼的斑驳中。凡尘俗世里的吆喝声,曾把小镇里的生活喊得火热火热的,然而,跟大多数老街一样,在社会的变迁中,斗门墟镇终究由热闹归于沉寂。如今,经政府修葺后,旧街一洗疲惫的风尘,往日容颜再现,韵味就那般落入我们的心中。

穿越旧街,一开始就有一间糖水店映入眼帘。里面竹灯盏盏,浅光摇曳,洒落在古朴的砖墙上。只那一眼,便似醉看微雨,江山温柔。众多客人,在里面品尝汤圆与糍水。汤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甜的,但斗门的却是“咸汤甜汤圆”。走进去吃一碗,身心舒畅,唇齿留香。汤里有炒过的虾米、鱿鱼等配料,舌尖直抵一种水乡风情的咸,又有一种温软的甜。吃一次,就记住了斗门,也记住了似是旧时的味道。

琳琅满目的陶艺馆,擦亮游人的眼:洁白的、多彩的、轻俏的、庄重的……精致的陶器让人目不暇接。一张桌子上摆着一沓明信片,画面都是老街风貌。古迈的墙面,巷道里走出的阿婆和老黄狗……我拿起一张,只见上面写着“这里的歌甜花香,香甜的感觉没有人能抵挡”。老街的韵,定是藏在岁月深处,我手中的明信片,虽然轻薄,却沉淀着厚重的时光、风情和一代代人的记忆。

往前走一段,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鼻而来。那是一家中草药店。草药的清香,闻之即提神醒脑。各种保健配方贴在墙上,墙上还挂着精致的香囊。我随手拿起两个,一个上面绣着“晴朗如月,自在如风”,另一个则绣着“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素花朵朵,字字禅机,看着它们,纷繁意念皆去,只留一片澄明。

旧街转弯处是手工编织店。五颜六色的披肩、帽子、手袋等织物,勾起我对奶奶编织毛衣的回忆。各种编织物似乎留着手指的余温,把日子勾勒成镂空的花朵。那是现代机器批量生产无法比拟的精致与用心。看着一件件款式别致的小毛衣和堆放着的毛线,我又重返一次旧时光。也许老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让人重温过去,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一缕风,体会日子在缓慢中细水长流的味道。

街上还有目不暇接的公鸡碗、迷彩书包、琉璃托盘……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多次来旧街,依然像初游那样欢喜了。旧街之物,都是经典之物。她身上的色彩,柔和、典雅、朦胧。太亮,则一眼看穿;太暗,则压抑沉重。而这色彩,刚刚好,带着怀旧的味道,又带着岁月的素简。

让我惊喜的,是游客服务中心二楼居然有一间书店。原木书架上,各种书籍皆有,可借、可卖、可读。窗边有木桌木凳,供游客休息阅读。四周有绿植,春天的阳光透进窗户,简约雅致的环境让经过此处的心流连忘返。我拿起一本《非常文化 非能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斗门》细细看起来,忽然觉得这个春天,旧街还有了一种别样的气息。那是文化的温润、精神的醇厚与气质的沉淀。

不远处,“风流桥”在沧桑中翻阅春风。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桥,原叫“洗杉塘桥”,后改名为“风流桥”,经几次改建、重修,如今在春风中醒来。河边春草蔓生,一片祥和宁静。

穿越一条旧街,就穿越了旷远岁月,穿越了斗门墟镇从繁荣到寥落,从寥落到生辉的历程。光阴不息,这里的精彩将在世世代代中延续。

会同的静

□ 李春鹏

梁冠贤 摄

走进会同,我像一滴水融入一个静谧的世界。

一口大水塘,明净如镜,波澜不惊。一片大草地,平坦开阔,绿意盈盈。一块大石头,上刻“时和年丰”四个大字,在水一方,卓然而立。

苍翠的樟树林,隔开外界浮尘喧嚣,会同便多了一份清静的隐幽。这些大树,伸开巨大手臂,荫蔽炎炎烈日,拥抱蓝天白云。他们默然而立,彼此守望。我走近其中一棵,虔诚地阅读悬于树身的“身份证”,166岁了,从近代一路走来,观世纪风云,历百年沧桑,依然蓊蓊郁郁,绿意盎然。他的枝干苍老粗壮,叶浑厚墨绿,根屈曲盘旋。抚摸着鳞片般起伏的树身,我贴耳倾听他朴拙深沉的心声。一棵树,分明就是一位世纪老人,秉持沉着与坚韧,静观岁月流变。

走在会同的街面上,就像走在一幅水墨画里。微风吹来,带走夏日午后的燠热疲惫,留下舒适的清凉惬意,心就在不知不觉间安静下来。山环水绕的会同,堪称岭南近代史的活标本。两百多年来,以莫氏家族为代表,这里人才辈出,会同古村落,凝聚着百年来香山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三街八巷垂直交错的布局,兼具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意和西方村镇规划的现代意识,成为建筑学上中西合璧的典范。

下横街是三街里最为重要的一条,沿街分布着保存完好的建筑物。调梅祠,会同祠,莫氏大宗祠。硬山顶,青砖墙,灰瓦面;砖雕,木雕,石雕,灰雕,瓷画;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混合木结构,木柱石柱并用。宗祠承载着一个宗族聚落的文化渊源,早已成为物化缩影的这些标志性建筑物,正默默诉说着这个村庄的过往。风雨交加亦或晴天丽日,多少人从这里走出去,又有多少人从外面走进来?这些进进出出的人,曾经想过些什么?宽阔的青石板街面,经由历史车轮与时间脚步的碾磨,或笔直,或曲折,陈述着数不清的故事,藏匿起繁华与荣光,恪守着朴素与宁静。

会同的小巷,狭长,逼仄,幽深。时间在这里沉淀,空间在这里游移。青砖砌就的高墙,触手可及,清凉、粗砺、厚重,如同历史的黑白胶片,单曲循环着悠悠往事。突然传来的清脆钟声,叮当一下,就带你穿越到了过去的时光。举伞的女子,斜倚巷壁回眸一笑,留下优雅、娴静、端庄的倩影。小巷深处藏着被岁月浸润的老店,怡坊,琴月园,秀芳居,京霞小筑,老屋咖啡……虚掩的门,庭院深深,曲径通幽。一把茶壶,两只茶杯。一张圆桌,两把朴素藤椅。一蓬翠竹,几朵淡紫小花。蓝雪花,紫花翠芦莉,莲叶秋海棠,沿着院墙长成游客眼中的风景。一只麻灰色的猫,眸子晶亮传神,独自与斜射的阳光嬉戏,一米多高的水池,跳上跃下,跃下跳上,乐此不疲。巷子尽头,我与一只翠鸟不期而遇。她闲立墙头,不慌不忙地与隐身树木深处的同伴应和欢鸣。刚体会了“潭影空人心”的意境,此刻,我又领会了“山光悦鸟性”的情趣。

这里的碉楼饱经沧桑,肃静庄严,巍然耸立。它们如同一支支倒悬的巨笔,在蓝色天幕上书写会同的古今传奇。一座村头,一座村尾。一座村南,一座村北。

登高,望远。瞭望台,射击孔。斗转星移,百年遭际。风起云飞,潮落潮起。它们送走漫漫暗夜,迎来黎明曙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护佑这方土地,和平安宁,生生不息。曾经的呐喊,唤醒多少沉睡的乡亲;曾经的伤痛,早已镌刻成历久弥新的记忆。

走进会同,我像一滴水融入一个静谧的世界。

岭南,岭南 (节选)

□ 宋庆发

岭南烟雨

谁说烟雨只倾心三月?

谁说烟雨只钟情江南?

岭南春来早,

岭南烟雨迟。

岭南烟雨,不拖泥,只带水。

岭南烟雨,不催杨柳绿,共倚木棉红。

岭南烟雨,长留游子意,轻唤紫燕归。

岭南烟雨,斜披岁月的风衣,打马北上;

岭南烟雨,慢送历史的蛩音,犁江远征。

岭南烟雨,粤语一般,氤氲一域晨昏;

岭南烟雨,早茶一般,缭绕百味乡愁。

 

岭南山水

 

山清,水远。

既是追求,亦是宿命。

疏也好,密也好,相间即相宜;浓也行,淡也行,相反即相成;疾也罢,徐也罢,相从即相应。

谁不愿置一壶清明酒,伴清风,敬山还愿?谁不想拢一色天青气,等烟雨泼墨,等秋草写生?谁不爱怀一生高远志,藉明月,随波逐流?

天地无为,万物有灵。

你我谁共,山一程,水一程,江海寄余生?

如是,美兮幽兮,且古且远且清。

斗门接霞庄 

钟凡 绘

立春

□ 杨 权

吱嘎作响的邮车

投递了野狸岛的初春

 

清新而润泽的土壤

以一曲春歌描绘雨水的去向

竹仙洞的桃树

最早绽放绚丽的粉色花瓣

——这是滋润的另一种形态

映照春雨如酥的景象

 

风筝划出春雨的弧线

白鹭衔起雨洗的好时光

万物向生,向荣

立在其中

 

在望海楼,你高声喊上一句立春

就有浪花的回响

其余二十三个节气

随之起舞

春天来了 组诗

□ 邢继学

春天来了

 

一阵欢快的脚步声

伴随地平线的跳动

穿过凝霜的阻挡

穿过沉睡的旷野

穿过年少的山岗

穿过我的青丝白发

追赶着晨曦中的新光

她悄悄告诉我

春天来了!

 

一缕清馨的芬芳

告别冬眠的寂寥

越过喧闹的大街

越过内敛的小巷

越过久违的嫩绿

越过欣喜的车窗

和着斑马线婉约的音阶

她在大声咏唱

春天来了!

 

向云端

 

游走岁末

与冬至不期而遇

北风似发狂的猛兽

撞击我的心门

往日伊人的簕杜鹃

婀娜被摇曳

妩媚已零落

尚存的些许芬芳

簇拥着我的足迹

不时地迎风起舞

不时地飞向云端

 

推开夜晚凝固的那扇窗

让思绪在冰冷中喘息

虽然凛冽扑面

但心愿还在眷恋盛夏的太阳

火红地怦然跳动

仿佛在用炽热的双手

揉捏着我的灵魂

让我的心志变暖

让我枕着云端的甘甜

聆听星河小夜曲入睡

 

心中的太阳

 

如果没有太阳

我将放弃执着选择昏睡

如果没有太阳

我将被虚假的诺言包围

如果没有太阳

我将如何品尝流年的滋味

 

如果没有太阳

不,太阳每天都会升起

从鱼肚白到夕霞绚丽

她将自己闪烁的话语

倾囊赠与了白昼和贫瘠

她是我的忠贞伴侣

让我的灵魂不再颠沛流离

 

如果没有太阳

不,我心中的太阳恒久存在

我要采摘她的色彩

拭去眼前的灰霾

我要将心中的太阳高高举起

让她点燃黑夜中的善意

让她熔化所有生灵的顽疾

让她照亮孤独漂泊的沙粒

 

 

山场路的木棉

□ 游 海

钟凡摄

珠海山场路的木棉,春天时最好看。

山场路,隶属香洲区,背靠梅华西路,东眺香炉湾畔,北依凤凰山脉。因近年道路两旁开发臻进,“瓦肆”栉比,广厦林立,市集繁茂,遮住了部分暖阳,于是山场路的春天比珠海大道一带敞亮的地方成熟得稍晚一些。都说向阳花木易为春,山场路的木棉花便只是入得个晚春,但也还是春意浓郁,在暖风习习中层层叠叠。

一场春雨,催醒了每一片绿叶,也是春天递给山场路的一封信。

一叶绿,天下春。山场路上,人影幢幢,春色满道,前起银桦西,后止迎宾北,全长1200余米,错落有致地排列着800多棵木棉,大小不一,粗细相间,有数十年树龄的老树,也有因一次次台风吹倒后补栽的“新宠”。漫步山场路,每天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道路两旁错落着市场、银行、药店、小吃店,还有颇具现代风格的世派街,这些显出了山场路的热闹、神秘和繁华。

广东人大都知道木棉花不仅好看,晒干后还可以用来煲汤,有清热祛湿的功效。渐入佳期的木棉花如一个个羞涩的少女睁开了朦胧的双眼,出落成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大姑娘,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有时在树下走上一会儿,一个人,形单影只,寻寻觅觅,仿佛自己变成了一棵栽在异乡的木棉,行迹孤独,却生了根,感慨命运就此注定,木棉都随机可长,也就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清代诗人陈恭尹在他的《木绵花歌》中颂:“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华开”。木棉花总是先开繁花,后长绿叶。光秃秃的枝头,无须一片绿叶陪衬,开得忘乎所以,遒劲有力。自顾一揽春风,万树竞艳,负重,刚柔,傲向苍穹。木棉花,总是无声地裂开,又悄悄地弥合,纵使香消玉殒,跌落泥土,也要站着扑向大地,像不屈的英雄,滴出血泪,留下一地缤纷。而木棉花树姿巍峨,不论是植为园林庭院的观赏树,还是城市的风景树和行道树都是极好的选择。

在山场路,边走边注视着这些木棉,难免小心翼翼,生怕惊醒时间深处的一首诗。如今的山场路,你只要随便停留在一棵树下,读一片枝头傲立的繁花,就是一个下午。一个诗人,就有一种意象的木棉,不一样的诗人眼里有不一样的木棉。

木棉,作为一种植物符号,在珠海,已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珠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全年鲜花盛开,四季常绿,而在万千妖娆中,要说用一种花来代表她,确实难以选择。在我看来,紫荆花开得浓密,但略显单薄;凤凰花细碎繁琐,但显示不出珠海的气势如虹;三角梅娇艳欲滴,但容纳不下珠海的沧桑往昔和日新月异。唯有木棉花,朵大,粗犷,像火苗,总是扬着笑脸,总是燃烧在料峭的春寒里。不像江南的桃花那样妖娆,也不像江北的银杏那般矫情!稳重,鲜红,色彩斑斓;团结,谦卑,热情似火!

春天的珠海一步一步走向崭新的时代。山场路的木棉可以作证,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特区、新珠海已经崛起!她正以木棉树的高挺之姿,木棉花的满腔热忱,迎接八方来客、四海宾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家园(2024年3月20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3-20 11:51

穿越一条旧街

□ 梁冬霓

梁冠贤 摄

十里春风徜徉大地,我如闲云漫步旧街。这条旧街流动着温婉的色彩,与斗门镇逾千年的历史交融,太多的话语在这里沉积。一路走过,融合了中西方古典建筑精华的骑楼古色古香,满目皆是石柱、石雕、木雕、青砖、画檐、牌匾……引人急欲扫视一番,而旧街气定神闲,仿佛在颔首微笑地提示:品韵,切莫心浮气躁。

19世纪至20世纪初,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布匹店和药店、米铺、钱庄、百货店在旧街拔地而起,用嘹亮的招徕声谱写了一支斗门墟镇繁华昌盛的乐曲。一个多世纪已去,百年风云静默在骑楼的斑驳中。凡尘俗世里的吆喝声,曾把小镇里的生活喊得火热火热的,然而,跟大多数老街一样,在社会的变迁中,斗门墟镇终究由热闹归于沉寂。如今,经政府修葺后,旧街一洗疲惫的风尘,往日容颜再现,韵味就那般落入我们的心中。

穿越旧街,一开始就有一间糖水店映入眼帘。里面竹灯盏盏,浅光摇曳,洒落在古朴的砖墙上。只那一眼,便似醉看微雨,江山温柔。众多客人,在里面品尝汤圆与糍水。汤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甜的,但斗门的却是“咸汤甜汤圆”。走进去吃一碗,身心舒畅,唇齿留香。汤里有炒过的虾米、鱿鱼等配料,舌尖直抵一种水乡风情的咸,又有一种温软的甜。吃一次,就记住了斗门,也记住了似是旧时的味道。

琳琅满目的陶艺馆,擦亮游人的眼:洁白的、多彩的、轻俏的、庄重的……精致的陶器让人目不暇接。一张桌子上摆着一沓明信片,画面都是老街风貌。古迈的墙面,巷道里走出的阿婆和老黄狗……我拿起一张,只见上面写着“这里的歌甜花香,香甜的感觉没有人能抵挡”。老街的韵,定是藏在岁月深处,我手中的明信片,虽然轻薄,却沉淀着厚重的时光、风情和一代代人的记忆。

往前走一段,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鼻而来。那是一家中草药店。草药的清香,闻之即提神醒脑。各种保健配方贴在墙上,墙上还挂着精致的香囊。我随手拿起两个,一个上面绣着“晴朗如月,自在如风”,另一个则绣着“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素花朵朵,字字禅机,看着它们,纷繁意念皆去,只留一片澄明。

旧街转弯处是手工编织店。五颜六色的披肩、帽子、手袋等织物,勾起我对奶奶编织毛衣的回忆。各种编织物似乎留着手指的余温,把日子勾勒成镂空的花朵。那是现代机器批量生产无法比拟的精致与用心。看着一件件款式别致的小毛衣和堆放着的毛线,我又重返一次旧时光。也许老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让人重温过去,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一缕风,体会日子在缓慢中细水长流的味道。

街上还有目不暇接的公鸡碗、迷彩书包、琉璃托盘……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多次来旧街,依然像初游那样欢喜了。旧街之物,都是经典之物。她身上的色彩,柔和、典雅、朦胧。太亮,则一眼看穿;太暗,则压抑沉重。而这色彩,刚刚好,带着怀旧的味道,又带着岁月的素简。

让我惊喜的,是游客服务中心二楼居然有一间书店。原木书架上,各种书籍皆有,可借、可卖、可读。窗边有木桌木凳,供游客休息阅读。四周有绿植,春天的阳光透进窗户,简约雅致的环境让经过此处的心流连忘返。我拿起一本《非常文化 非能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斗门》细细看起来,忽然觉得这个春天,旧街还有了一种别样的气息。那是文化的温润、精神的醇厚与气质的沉淀。

不远处,“风流桥”在沧桑中翻阅春风。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桥,原叫“洗杉塘桥”,后改名为“风流桥”,经几次改建、重修,如今在春风中醒来。河边春草蔓生,一片祥和宁静。

穿越一条旧街,就穿越了旷远岁月,穿越了斗门墟镇从繁荣到寥落,从寥落到生辉的历程。光阴不息,这里的精彩将在世世代代中延续。

会同的静

□ 李春鹏

梁冠贤 摄

走进会同,我像一滴水融入一个静谧的世界。

一口大水塘,明净如镜,波澜不惊。一片大草地,平坦开阔,绿意盈盈。一块大石头,上刻“时和年丰”四个大字,在水一方,卓然而立。

苍翠的樟树林,隔开外界浮尘喧嚣,会同便多了一份清静的隐幽。这些大树,伸开巨大手臂,荫蔽炎炎烈日,拥抱蓝天白云。他们默然而立,彼此守望。我走近其中一棵,虔诚地阅读悬于树身的“身份证”,166岁了,从近代一路走来,观世纪风云,历百年沧桑,依然蓊蓊郁郁,绿意盎然。他的枝干苍老粗壮,叶浑厚墨绿,根屈曲盘旋。抚摸着鳞片般起伏的树身,我贴耳倾听他朴拙深沉的心声。一棵树,分明就是一位世纪老人,秉持沉着与坚韧,静观岁月流变。

走在会同的街面上,就像走在一幅水墨画里。微风吹来,带走夏日午后的燠热疲惫,留下舒适的清凉惬意,心就在不知不觉间安静下来。山环水绕的会同,堪称岭南近代史的活标本。两百多年来,以莫氏家族为代表,这里人才辈出,会同古村落,凝聚着百年来香山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三街八巷垂直交错的布局,兼具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意和西方村镇规划的现代意识,成为建筑学上中西合璧的典范。

下横街是三街里最为重要的一条,沿街分布着保存完好的建筑物。调梅祠,会同祠,莫氏大宗祠。硬山顶,青砖墙,灰瓦面;砖雕,木雕,石雕,灰雕,瓷画;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混合木结构,木柱石柱并用。宗祠承载着一个宗族聚落的文化渊源,早已成为物化缩影的这些标志性建筑物,正默默诉说着这个村庄的过往。风雨交加亦或晴天丽日,多少人从这里走出去,又有多少人从外面走进来?这些进进出出的人,曾经想过些什么?宽阔的青石板街面,经由历史车轮与时间脚步的碾磨,或笔直,或曲折,陈述着数不清的故事,藏匿起繁华与荣光,恪守着朴素与宁静。

会同的小巷,狭长,逼仄,幽深。时间在这里沉淀,空间在这里游移。青砖砌就的高墙,触手可及,清凉、粗砺、厚重,如同历史的黑白胶片,单曲循环着悠悠往事。突然传来的清脆钟声,叮当一下,就带你穿越到了过去的时光。举伞的女子,斜倚巷壁回眸一笑,留下优雅、娴静、端庄的倩影。小巷深处藏着被岁月浸润的老店,怡坊,琴月园,秀芳居,京霞小筑,老屋咖啡……虚掩的门,庭院深深,曲径通幽。一把茶壶,两只茶杯。一张圆桌,两把朴素藤椅。一蓬翠竹,几朵淡紫小花。蓝雪花,紫花翠芦莉,莲叶秋海棠,沿着院墙长成游客眼中的风景。一只麻灰色的猫,眸子晶亮传神,独自与斜射的阳光嬉戏,一米多高的水池,跳上跃下,跃下跳上,乐此不疲。巷子尽头,我与一只翠鸟不期而遇。她闲立墙头,不慌不忙地与隐身树木深处的同伴应和欢鸣。刚体会了“潭影空人心”的意境,此刻,我又领会了“山光悦鸟性”的情趣。

这里的碉楼饱经沧桑,肃静庄严,巍然耸立。它们如同一支支倒悬的巨笔,在蓝色天幕上书写会同的古今传奇。一座村头,一座村尾。一座村南,一座村北。

登高,望远。瞭望台,射击孔。斗转星移,百年遭际。风起云飞,潮落潮起。它们送走漫漫暗夜,迎来黎明曙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护佑这方土地,和平安宁,生生不息。曾经的呐喊,唤醒多少沉睡的乡亲;曾经的伤痛,早已镌刻成历久弥新的记忆。

走进会同,我像一滴水融入一个静谧的世界。

岭南,岭南 (节选)

□ 宋庆发

岭南烟雨

谁说烟雨只倾心三月?

谁说烟雨只钟情江南?

岭南春来早,

岭南烟雨迟。

岭南烟雨,不拖泥,只带水。

岭南烟雨,不催杨柳绿,共倚木棉红。

岭南烟雨,长留游子意,轻唤紫燕归。

岭南烟雨,斜披岁月的风衣,打马北上;

岭南烟雨,慢送历史的蛩音,犁江远征。

岭南烟雨,粤语一般,氤氲一域晨昏;

岭南烟雨,早茶一般,缭绕百味乡愁。

 

岭南山水

 

山清,水远。

既是追求,亦是宿命。

疏也好,密也好,相间即相宜;浓也行,淡也行,相反即相成;疾也罢,徐也罢,相从即相应。

谁不愿置一壶清明酒,伴清风,敬山还愿?谁不想拢一色天青气,等烟雨泼墨,等秋草写生?谁不爱怀一生高远志,藉明月,随波逐流?

天地无为,万物有灵。

你我谁共,山一程,水一程,江海寄余生?

如是,美兮幽兮,且古且远且清。

斗门接霞庄 

钟凡 绘

立春

□ 杨 权

吱嘎作响的邮车

投递了野狸岛的初春

 

清新而润泽的土壤

以一曲春歌描绘雨水的去向

竹仙洞的桃树

最早绽放绚丽的粉色花瓣

——这是滋润的另一种形态

映照春雨如酥的景象

 

风筝划出春雨的弧线

白鹭衔起雨洗的好时光

万物向生,向荣

立在其中

 

在望海楼,你高声喊上一句立春

就有浪花的回响

其余二十三个节气

随之起舞

春天来了 组诗

□ 邢继学

春天来了

 

一阵欢快的脚步声

伴随地平线的跳动

穿过凝霜的阻挡

穿过沉睡的旷野

穿过年少的山岗

穿过我的青丝白发

追赶着晨曦中的新光

她悄悄告诉我

春天来了!

 

一缕清馨的芬芳

告别冬眠的寂寥

越过喧闹的大街

越过内敛的小巷

越过久违的嫩绿

越过欣喜的车窗

和着斑马线婉约的音阶

她在大声咏唱

春天来了!

 

向云端

 

游走岁末

与冬至不期而遇

北风似发狂的猛兽

撞击我的心门

往日伊人的簕杜鹃

婀娜被摇曳

妩媚已零落

尚存的些许芬芳

簇拥着我的足迹

不时地迎风起舞

不时地飞向云端

 

推开夜晚凝固的那扇窗

让思绪在冰冷中喘息

虽然凛冽扑面

但心愿还在眷恋盛夏的太阳

火红地怦然跳动

仿佛在用炽热的双手

揉捏着我的灵魂

让我的心志变暖

让我枕着云端的甘甜

聆听星河小夜曲入睡

 

心中的太阳

 

如果没有太阳

我将放弃执着选择昏睡

如果没有太阳

我将被虚假的诺言包围

如果没有太阳

我将如何品尝流年的滋味

 

如果没有太阳

不,太阳每天都会升起

从鱼肚白到夕霞绚丽

她将自己闪烁的话语

倾囊赠与了白昼和贫瘠

她是我的忠贞伴侣

让我的灵魂不再颠沛流离

 

如果没有太阳

不,我心中的太阳恒久存在

我要采摘她的色彩

拭去眼前的灰霾

我要将心中的太阳高高举起

让她点燃黑夜中的善意

让她熔化所有生灵的顽疾

让她照亮孤独漂泊的沙粒

 

 

山场路的木棉

□ 游 海

钟凡摄

珠海山场路的木棉,春天时最好看。

山场路,隶属香洲区,背靠梅华西路,东眺香炉湾畔,北依凤凰山脉。因近年道路两旁开发臻进,“瓦肆”栉比,广厦林立,市集繁茂,遮住了部分暖阳,于是山场路的春天比珠海大道一带敞亮的地方成熟得稍晚一些。都说向阳花木易为春,山场路的木棉花便只是入得个晚春,但也还是春意浓郁,在暖风习习中层层叠叠。

一场春雨,催醒了每一片绿叶,也是春天递给山场路的一封信。

一叶绿,天下春。山场路上,人影幢幢,春色满道,前起银桦西,后止迎宾北,全长1200余米,错落有致地排列着800多棵木棉,大小不一,粗细相间,有数十年树龄的老树,也有因一次次台风吹倒后补栽的“新宠”。漫步山场路,每天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道路两旁错落着市场、银行、药店、小吃店,还有颇具现代风格的世派街,这些显出了山场路的热闹、神秘和繁华。

广东人大都知道木棉花不仅好看,晒干后还可以用来煲汤,有清热祛湿的功效。渐入佳期的木棉花如一个个羞涩的少女睁开了朦胧的双眼,出落成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大姑娘,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有时在树下走上一会儿,一个人,形单影只,寻寻觅觅,仿佛自己变成了一棵栽在异乡的木棉,行迹孤独,却生了根,感慨命运就此注定,木棉都随机可长,也就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清代诗人陈恭尹在他的《木绵花歌》中颂:“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华开”。木棉花总是先开繁花,后长绿叶。光秃秃的枝头,无须一片绿叶陪衬,开得忘乎所以,遒劲有力。自顾一揽春风,万树竞艳,负重,刚柔,傲向苍穹。木棉花,总是无声地裂开,又悄悄地弥合,纵使香消玉殒,跌落泥土,也要站着扑向大地,像不屈的英雄,滴出血泪,留下一地缤纷。而木棉花树姿巍峨,不论是植为园林庭院的观赏树,还是城市的风景树和行道树都是极好的选择。

在山场路,边走边注视着这些木棉,难免小心翼翼,生怕惊醒时间深处的一首诗。如今的山场路,你只要随便停留在一棵树下,读一片枝头傲立的繁花,就是一个下午。一个诗人,就有一种意象的木棉,不一样的诗人眼里有不一样的木棉。

木棉,作为一种植物符号,在珠海,已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珠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全年鲜花盛开,四季常绿,而在万千妖娆中,要说用一种花来代表她,确实难以选择。在我看来,紫荆花开得浓密,但略显单薄;凤凰花细碎繁琐,但显示不出珠海的气势如虹;三角梅娇艳欲滴,但容纳不下珠海的沧桑往昔和日新月异。唯有木棉花,朵大,粗犷,像火苗,总是扬着笑脸,总是燃烧在料峭的春寒里。不像江南的桃花那样妖娆,也不像江北的银杏那般矫情!稳重,鲜红,色彩斑斓;团结,谦卑,热情似火!

春天的珠海一步一步走向崭新的时代。山场路的木棉可以作证,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特区、新珠海已经崛起!她正以木棉树的高挺之姿,木棉花的满腔热忱,迎接八方来客、四海宾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