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丨羽衣蹁跹,非遗舞起来
卷首语

2004年8月28日,中国正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六个缔约国,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我们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坚定决心。

如今,珠海的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在青春的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三灶鹤舞翩跹,沙田民歌悠扬,烙画技艺独特,蔡李佛拳刚劲……近20个非遗项目,如繁星般散落在校园里,学子们在亲身体验中,领略和传承非遗的智慧与情怀。

今年,定格专栏特别策划推出“非遗正青春”系列报道,探寻珠海少年的“非遗所思”,与大家一起共觅文化根源,感受青春力量。

仰头呼啸,回身啄羽,低头觅食……

在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

孩子们身披白羽鹤衣,

踩着鼓点变换动作,

不仅生动还原了滨海白鹤的优美姿态,

也为这项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灶鹤舞,

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022年9月,珠海乡村工匠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工作室在三灶镇海澄小学揭牌,何三兰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图为何三兰在指导学生鹤舞的动作。

三灶鹤舞传承人邓爱珍为学生们指导鹤舞的动作。

当然,要读懂三灶鹤舞的生命力,

首先要读懂它的前世今生。

这也是海澄小学鹤舞队的孩子们

所要上的第一课。

将时光倒流至宋代,

位处南海之滨的三灶岛

绿树葱茂、水草肥美,

吸引了白鹤、灰鹤长居海隅山林。

最初的三灶岛民们观其行,

听其鸣,仿其舞,看其形,

进而扎制鹤衣,创作鹤舞,演唱鹤歌,

三灶鹤舞由此成形。

传统鹤衣。

何三兰在鹤舞道具室里查看道具的摆放。

海澄小学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鹤舞文化氛围。图为学校“等鹤来”凉亭。

两名鹤舞学员在校园鹤舞雕塑旁练习。

2007年,三灶鹤舞入选

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灶鹤舞被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播,

悠扬的鹤歌也开始在三灶校园响起。

唱鹤歌

2008年,三灶镇海澄小学

鹤舞队迎来了第一批“小白鹤”。

他们身披简易的鹤衣,

在村里老人的指导下练习鹤舞的动作,

再将一招一式教给低年级的孩子们。

这一传,就是16年。

学校也成立了工作室,

将三灶鹤舞打造为新的校园名片。

低年级的孩子们看着鹤舞,

眼里散发的光芒,

一如传承的火炬般明亮。

在海澄小学鹤舞队里,

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

在跟随父母来到珠海、

来到三灶之前,

他们对于鹤舞并不了解。

通过接触鹤舞、学习鹤舞、

表演鹤舞,

他们找到了知心的朋友,

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可以说,正是通过练习鹤舞,

孩子们找到了联结本土文化的纽带,

续写着历史渊源流传的情怀。

而他们灵动的舞姿,

相伴不远处珠海机场繁忙起降的航班,

又让人们有了新的思考。

小白鹤与大飞机的同框,

述说着传承的不易与困惑

——曾经学习三灶鹤舞的孩子们,

总有一天要飞向更远的天地。

他们会不会坚持热爱鹤舞,

会不会想念当初练舞的快乐?

“无论如何,能为孩子们在心里

埋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

喜爱三灶鹤舞的种子,

就是校园鹤舞传承下去的

最大意义和动力。”

珠海乡村工匠工作室(三灶鹤舞)

主持人何三兰说道。

29.jpg

海澄小学鹤舞队在日月贝广场演出。

 

图片
图片
万千定格,不拘一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珠海的时候,

看到的是什么?

 

是伶仃洋里长桥卧波,

是情侣路上风情万种;

是平凡生活的人间烟火,

是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

是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是产业宏图不断延展;

是青春之城的少年意气,

是沧海桑田的时代之变。

奔波的脚步、奋斗的身影、幸福的笑脸……

拼接出了城市的模样。

有温度、有力度的影像

能够穿透岁月、直抵人心。

 

捕捉真实瞬间,传递身边感动,

这就是《定格》

——一座城市的影像志

 

珠海传媒集团

全媒体摄影专栏《定格》,

为我们不拘一格的城市

留下万千定格,敬请垂注。

图片

监制丨廖明山、李蓉
执行监制丨杨秋敏、李建束
文字:甘丰恺 图片:张洲 制图:刘轶男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
定格丨羽衣蹁跹,非遗舞起来
卷首语

2004年8月28日,中国正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六个缔约国,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我们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坚定决心。

如今,珠海的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在青春的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三灶鹤舞翩跹,沙田民歌悠扬,烙画技艺独特,蔡李佛拳刚劲……近20个非遗项目,如繁星般散落在校园里,学子们在亲身体验中,领略和传承非遗的智慧与情怀。

今年,定格专栏特别策划推出“非遗正青春”系列报道,探寻珠海少年的“非遗所思”,与大家一起共觅文化根源,感受青春力量。

仰头呼啸,回身啄羽,低头觅食……

在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

孩子们身披白羽鹤衣,

踩着鼓点变换动作,

不仅生动还原了滨海白鹤的优美姿态,

也为这项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灶鹤舞,

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022年9月,珠海乡村工匠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工作室在三灶镇海澄小学揭牌,何三兰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图为何三兰在指导学生鹤舞的动作。

三灶鹤舞传承人邓爱珍为学生们指导鹤舞的动作。

当然,要读懂三灶鹤舞的生命力,

首先要读懂它的前世今生。

这也是海澄小学鹤舞队的孩子们

所要上的第一课。

将时光倒流至宋代,

位处南海之滨的三灶岛

绿树葱茂、水草肥美,

吸引了白鹤、灰鹤长居海隅山林。

最初的三灶岛民们观其行,

听其鸣,仿其舞,看其形,

进而扎制鹤衣,创作鹤舞,演唱鹤歌,

三灶鹤舞由此成形。

传统鹤衣。

何三兰在鹤舞道具室里查看道具的摆放。

海澄小学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鹤舞文化氛围。图为学校“等鹤来”凉亭。

两名鹤舞学员在校园鹤舞雕塑旁练习。

2007年,三灶鹤舞入选

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灶鹤舞被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播,

悠扬的鹤歌也开始在三灶校园响起。

唱鹤歌

2008年,三灶镇海澄小学

鹤舞队迎来了第一批“小白鹤”。

他们身披简易的鹤衣,

在村里老人的指导下练习鹤舞的动作,

再将一招一式教给低年级的孩子们。

这一传,就是16年。

学校也成立了工作室,

将三灶鹤舞打造为新的校园名片。

低年级的孩子们看着鹤舞,

眼里散发的光芒,

一如传承的火炬般明亮。

在海澄小学鹤舞队里,

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

在跟随父母来到珠海、

来到三灶之前,

他们对于鹤舞并不了解。

通过接触鹤舞、学习鹤舞、

表演鹤舞,

他们找到了知心的朋友,

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可以说,正是通过练习鹤舞,

孩子们找到了联结本土文化的纽带,

续写着历史渊源流传的情怀。

而他们灵动的舞姿,

相伴不远处珠海机场繁忙起降的航班,

又让人们有了新的思考。

小白鹤与大飞机的同框,

述说着传承的不易与困惑

——曾经学习三灶鹤舞的孩子们,

总有一天要飞向更远的天地。

他们会不会坚持热爱鹤舞,

会不会想念当初练舞的快乐?

“无论如何,能为孩子们在心里

埋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

喜爱三灶鹤舞的种子,

就是校园鹤舞传承下去的

最大意义和动力。”

珠海乡村工匠工作室(三灶鹤舞)

主持人何三兰说道。

29.jpg

海澄小学鹤舞队在日月贝广场演出。

 

图片
图片
万千定格,不拘一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珠海的时候,

看到的是什么?

 

是伶仃洋里长桥卧波,

是情侣路上风情万种;

是平凡生活的人间烟火,

是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

是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是产业宏图不断延展;

是青春之城的少年意气,

是沧海桑田的时代之变。

奔波的脚步、奋斗的身影、幸福的笑脸……

拼接出了城市的模样。

有温度、有力度的影像

能够穿透岁月、直抵人心。

 

捕捉真实瞬间,传递身边感动,

这就是《定格》

——一座城市的影像志

 

珠海传媒集团

全媒体摄影专栏《定格》,

为我们不拘一格的城市

留下万千定格,敬请垂注。

图片

监制丨廖明山、李蓉
执行监制丨杨秋敏、李建束
文字:甘丰恺 图片:张洲 制图:刘轶男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