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潘军:空山一声松子落
潘军

1957年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08tqb0325008_001_01_b.jpg

空山松子落(国画)潘军 作品

 

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中唐诗人中,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大学课堂上老师讲到唐诗五绝,势必会引用沈德潜的《说诗晬语》:“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看来韦苏州的“古淡”,历代诗论家的评价很一致。古淡这个词,字面上看起来就直白,也舒服,但解释起来又有些玄乎。在我这里也还是依字面而解,即古朴淡雅。韦应物这首五绝,落笔从容,言简意长。不求语言之华丽,却有结构之跌宕,让人读来韵味隽永。这古淡,让我想起倪云林的山水、八大山人的墨荷。

 

按王国维的划分,这首诗乃是“有我之境”。静夜听见几声落下的松子,便思念起远方的幽人,即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丘员外即丘丹,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南)人。初为诸暨令,后为尚书户部员外郎。贞元初,归隐临平山。丘丹也是中唐诗人,与韦应物是好友,二人时有唱和。如《奉酬韦苏州使君》:

 

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

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

 

几年前,我在京城寓所曾经画过一幅《霜林醉》,画上题句虽用了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取意却是韦应物的那首《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显然,这画中的人不是李白,也非韦应物,只是一个失意落魄且又满心欢喜的古时醉汉。身份不明或者没有身份。人这一生,何为得意?又何为失意?有时候界限是模糊的。一时的得意也许会换来终生的失意,现实中的艰难遭际,也可能赢得历史上的辉煌。我作这幅画,是因了那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种久别重逢的喜悦,是人生一大快意,与失意得意无关。韦应物这首五律,后两句,亦即末联,也作“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究竟是否讹传,至今没有结论。但二者的意思大不一样,一是留;一是离。但无论怎么理解,都还是说着一次“喜会”,当然也是悲欣交集。于是不禁想起了1961年,吴宓南下广州探望病中的陈寅恪,那是这两位清华故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面。离别之际,陈寅恪似有预感,遂赋诗纪念——

 

问疾宁辞蜀道难,

相逢握手泪汍澜。

暮年一晤非容易,

应作生离死别看。

 

自我回到故乡,便有机会与往昔的小学、中学的同学相见,有的同学已经是长达四十多年未见,真可谓“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但同时又因此与一些朋友疏离了——以前驻京,除京城所在的朋友彼此走动外,还时常会有外地的朋友到访,相见也是十分惬意。如今突然间失去这些,难免会有所失落。

 

夏天的时候,我因一部戏的筹备,去大连看景。一个晚上,在濒海的一座酒吧和当地的同行闲聊,不知怎的就谈起了一位朋友,或许因为他是生于这块土地的缘故吧。他的年纪稍长于我,我们也曾是同行。不过,我说他是我的朋友,其实我们之间连一面之缘也没有,我只见过他的照片,平常朴素的面貌,带着稚气的微笑,让你觉得仁义慈爱。他必定不知道我的,而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对他很牵挂。对这种关系,大家也并不觉得奇怪。我想,他也应该是他们的朋友。所谓千里神交,有如面对,虽素昧生平,却是咫尺天涯。

 

由大连回来半个月后,那天我在江南的池州,正与几位友人喝茶,忽然就从手机里看到了他离世的噩耗,不禁悲由心出!那一晚,手机里都在说着他的离去。我难过的是,竟不知上何处给他献上一束鲜花!可又一想,也为朋友感到骄傲。有的人生前轰轰烈烈,一旦归西,也就被人遗忘,忘得干干净净。这不是自然的法则,而是历史的法则。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一些清华的师生捐款为其立碑,以寄托哀思,请陈寅恪撰写碑铭,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15年前,在我第一次拜读陆建东所著《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之后,我作了一幅陈寅恪先生像,并节录了这篇碑文,题于画上。

 

今夜,我只想听得空山一声松子落……

tqb2024032508.jpg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潘军:空山一声松子落
珠海特区报 2024-03-25 13:55
潘军

1957年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6卷)、《潘军作品》(3卷)、《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并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分界线》等。

08tqb0325008_001_01_b.jpg

空山松子落(国画)潘军 作品

 

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中唐诗人中,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大学课堂上老师讲到唐诗五绝,势必会引用沈德潜的《说诗晬语》:“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看来韦苏州的“古淡”,历代诗论家的评价很一致。古淡这个词,字面上看起来就直白,也舒服,但解释起来又有些玄乎。在我这里也还是依字面而解,即古朴淡雅。韦应物这首五绝,落笔从容,言简意长。不求语言之华丽,却有结构之跌宕,让人读来韵味隽永。这古淡,让我想起倪云林的山水、八大山人的墨荷。

 

按王国维的划分,这首诗乃是“有我之境”。静夜听见几声落下的松子,便思念起远方的幽人,即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丘员外即丘丹,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南)人。初为诸暨令,后为尚书户部员外郎。贞元初,归隐临平山。丘丹也是中唐诗人,与韦应物是好友,二人时有唱和。如《奉酬韦苏州使君》:

 

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

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

 

几年前,我在京城寓所曾经画过一幅《霜林醉》,画上题句虽用了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取意却是韦应物的那首《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显然,这画中的人不是李白,也非韦应物,只是一个失意落魄且又满心欢喜的古时醉汉。身份不明或者没有身份。人这一生,何为得意?又何为失意?有时候界限是模糊的。一时的得意也许会换来终生的失意,现实中的艰难遭际,也可能赢得历史上的辉煌。我作这幅画,是因了那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种久别重逢的喜悦,是人生一大快意,与失意得意无关。韦应物这首五律,后两句,亦即末联,也作“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究竟是否讹传,至今没有结论。但二者的意思大不一样,一是留;一是离。但无论怎么理解,都还是说着一次“喜会”,当然也是悲欣交集。于是不禁想起了1961年,吴宓南下广州探望病中的陈寅恪,那是这两位清华故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面。离别之际,陈寅恪似有预感,遂赋诗纪念——

 

问疾宁辞蜀道难,

相逢握手泪汍澜。

暮年一晤非容易,

应作生离死别看。

 

自我回到故乡,便有机会与往昔的小学、中学的同学相见,有的同学已经是长达四十多年未见,真可谓“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但同时又因此与一些朋友疏离了——以前驻京,除京城所在的朋友彼此走动外,还时常会有外地的朋友到访,相见也是十分惬意。如今突然间失去这些,难免会有所失落。

 

夏天的时候,我因一部戏的筹备,去大连看景。一个晚上,在濒海的一座酒吧和当地的同行闲聊,不知怎的就谈起了一位朋友,或许因为他是生于这块土地的缘故吧。他的年纪稍长于我,我们也曾是同行。不过,我说他是我的朋友,其实我们之间连一面之缘也没有,我只见过他的照片,平常朴素的面貌,带着稚气的微笑,让你觉得仁义慈爱。他必定不知道我的,而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对他很牵挂。对这种关系,大家也并不觉得奇怪。我想,他也应该是他们的朋友。所谓千里神交,有如面对,虽素昧生平,却是咫尺天涯。

 

由大连回来半个月后,那天我在江南的池州,正与几位友人喝茶,忽然就从手机里看到了他离世的噩耗,不禁悲由心出!那一晚,手机里都在说着他的离去。我难过的是,竟不知上何处给他献上一束鲜花!可又一想,也为朋友感到骄傲。有的人生前轰轰烈烈,一旦归西,也就被人遗忘,忘得干干净净。这不是自然的法则,而是历史的法则。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一些清华的师生捐款为其立碑,以寄托哀思,请陈寅恪撰写碑铭,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15年前,在我第一次拜读陆建东所著《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之后,我作了一幅陈寅恪先生像,并节录了这篇碑文,题于画上。

 

今夜,我只想听得空山一声松子落……

tqb2024032508.jpg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