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漫曦
著有长篇小说《租借生命》《尕西姆·马和福》《海原大地震记》。原创影视作品有四集电视连续剧《花儿四季》(1998年)、七集电视连续剧《公家人》(获第七届金鹰奖)等。1989年参加全国青创会。
珠海的树多。
早晨,走出住地,穿过马路,就走进了四五棵大树撑起的一座小广场。树下有七八个老人,分散开,坐在条椅上,享受绿荫下的安逸时光。
一个人,不论啥原因,一旦离开村子,就意味着失去了土地,丢掉了一些向往。一到春天,风沙袭来的时间里,我就想在什么地方种一棵树。在桌面上,比划出一块,这儿能种一棵树;睡在床上,除了做梦,醒着的时候,腾出一块床板,这儿能种一棵树;在心里想到的许多地方,都想种上一棵树……这么想着种了几十年,也没在任何地方种上一棵树。
于是,心里的这一念想,便成了诳语:“谁能给我一点土地种一棵树?”
退休是一个好职业,人会少许多贪欲,近乎重新生长一回。小的时候家长管,成家后妻子管,立业后社会管,退休了,该到自己管自己了。
我先购得了一根“栒子”棍,灌木,西北习武者称鞭杆。我购它,不为武艺,而是当作行路的拄棍,我拄着它去“海原地震断裂带”开展田野调查,走没有顾得上走的这段空白路。2016年4月底动身,走访了宁夏、甘肃毗邻地,共11个县市,一直走到8月初,走到了我的老家。我是沿着公路进村的,公路在村子的北面,我们家在村子的最南面。由北往南,村子里土木房,一律换成了砖瓦房,院墙也是砖墙,红红的,挺顺眼。走到我家门前,不一样的情景出现了——院墙豁了,出入不走大门。树枯了,祖父的绿荫乘不上了。空空的蜜蜂窝,荒草与蛛丝结网。高房歪斜,撑不住阳光,大房椽空,成了鸟巢……我的以往,瞬间跌倒,滑走了。
爬上高房、溜下墙头,周旋了好久,在自己的老家,没有住下自己。
返回县城,在海原招待所,我看到了一棵树,过去细瞅“树碑”,是棵梓树,又名黄花楸,1961年种植。这是哪位林学家从何地引进的?我顿时感觉他完成了一个夙愿。他给能来到这棵树下的人,不知带来了多少认知。一棵引自长江流域的品种,生长在西北的自然环境里,长成树王,受到特殊保护,真是生存的奇迹。缺水、酷暑、沙暴、霜寒,他经历了,它经历了,经历了60多轮,他可能入土了,而它,在地面上,坚守住了自己的生命,且活得旺盛。它的根发的苗、种子生的苗,在它独拥的苗圃,长了十来株。整个院子,除过停车场,梓树占地面积最大。
在极旱的黄土高原,长出了南方的水灵,它应是海原人坚强生存的精神象征。
在花繁、芬芳、籽实豆荚垂悬的枝条下,我遇到了一个面熟的人,姓杨。他现在是招待所经理,我们曾经是认识的。他说我是海原第一个穿喇叭裤的临时工,我说属实。我说他是海原第一个在家里把皮鞋擦亮、上了街道、抓把土再摸脏的农行信贷员,他说也属实。
“你在树下站了许久了。你喜欢树?”
“喜欢!
“自己有地吗?”
“有!”
“你有地?”
“我老家有园子,兄弟姊妹离开40年了,那地还在……”
他掏出手机私语几句,一个员工提着锹和蛇皮袋,匆匆过来。他指着苗圃里一棵筷子高、筷子粗的小苗,让员工挖出来。
我内心在祈祷,但愿是挖给我的。
“这棵梓树,繁殖的苗,我从不霸占,我经常把苗送给爱树的人。只有送给众人,我才对得起栽培这棵树的人。”他说。
拎着树苗,进了老家的院子,放在阴凉处,我晒了两桶水备用,然后在院子里选出合适的位置,开出平米见方的撂荒地,挖出坑深二尺、口径尺余的树窝,铺一层熟土(阳坡的土)、铺一层牛粪、铺一层黄草,总共三层,种上树苗,浇上水,把苗轻微地提一提,拉直根须,用枯枝、黄草搭个遮阳篷,心里确实美滋滋的。我总算在一平方米的土地上种了一棵树。
回到银川的家里,我把鞭杆收了起来,我得一根鞭杆,山野就少一片绿叶。
无数的草木长出的绿色原野,不要轻易伤害它。
这棵梓树长到第五年,双手一握那么粗了,开春没有发芽,说是等等看,等到桃花、杏花、梨花次第凋谢、榆钱子随风飘荡,它还没有生出卵形的对叶,别人告诉我,它死了。过去的冬天,每年在树干包裹一层御寒的麦草,去年冬天,也是如此,它怎么会冻死呢?后来明白,它是热死的。它已经遗传了耐寒的基因,无需过分地保暖了。管得宽,也会成为罪过。
生长了五年的树,死是死不彻底的,头死了根活着。四月,根部发出了九棵新苗,壮弱不一。两个月后,活下三棵,一年冒到三米,两年粗到一把攥。我刚认为这次它守住了自己的生命,转头就寻思,它什么时候开花呢?
虽然期待,但强求不得,一切皆由自然环境决定才好。期待越强烈,等待的时间会越长。
今年三月末,参加《珠海特区报》“湾韵——笔耕绿意·文韵长存”采风活动,有幸在一块三平方米的地上——远远超出了我一平方米的向往——种了一棵紫花风铃木。
这棵树种在珠海的市区里,种在“艺术林”园区里,这是我没有料到的,这是我的想象力不可及的。当我与挺拔的小树合影时,我理解了我的幸福。
在珠海参观的几天里,看到的一个特殊现象值得一提。在不缺树的珠海,爱树爱到这个地步,又是我想象不可及的。我们在斗门区夏村,发现一家的二楼窗户,伸出一枝树杈,枝繁叶茂,掩住并超出三楼的一面墙壁。问及原因,这户人家建楼时,原址有一棵香樟树,没有砍伐,全树保留下来,围绕着树建成了楼房。树杈伸出窗户,树干窜出楼顶,树冠散得很开,遮蔽了整栋楼房,似搭在楼顶的一把巨伞。
有了这棵树,屋里还开空调吗?
有了这棵树,屋里还会生虫吗?
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句话:若想富,先种树。
王漫曦
著有长篇小说《租借生命》《尕西姆·马和福》《海原大地震记》。原创影视作品有四集电视连续剧《花儿四季》(1998年)、七集电视连续剧《公家人》(获第七届金鹰奖)等。1989年参加全国青创会。
珠海的树多。
早晨,走出住地,穿过马路,就走进了四五棵大树撑起的一座小广场。树下有七八个老人,分散开,坐在条椅上,享受绿荫下的安逸时光。
一个人,不论啥原因,一旦离开村子,就意味着失去了土地,丢掉了一些向往。一到春天,风沙袭来的时间里,我就想在什么地方种一棵树。在桌面上,比划出一块,这儿能种一棵树;睡在床上,除了做梦,醒着的时候,腾出一块床板,这儿能种一棵树;在心里想到的许多地方,都想种上一棵树……这么想着种了几十年,也没在任何地方种上一棵树。
于是,心里的这一念想,便成了诳语:“谁能给我一点土地种一棵树?”
退休是一个好职业,人会少许多贪欲,近乎重新生长一回。小的时候家长管,成家后妻子管,立业后社会管,退休了,该到自己管自己了。
我先购得了一根“栒子”棍,灌木,西北习武者称鞭杆。我购它,不为武艺,而是当作行路的拄棍,我拄着它去“海原地震断裂带”开展田野调查,走没有顾得上走的这段空白路。2016年4月底动身,走访了宁夏、甘肃毗邻地,共11个县市,一直走到8月初,走到了我的老家。我是沿着公路进村的,公路在村子的北面,我们家在村子的最南面。由北往南,村子里土木房,一律换成了砖瓦房,院墙也是砖墙,红红的,挺顺眼。走到我家门前,不一样的情景出现了——院墙豁了,出入不走大门。树枯了,祖父的绿荫乘不上了。空空的蜜蜂窝,荒草与蛛丝结网。高房歪斜,撑不住阳光,大房椽空,成了鸟巢……我的以往,瞬间跌倒,滑走了。
爬上高房、溜下墙头,周旋了好久,在自己的老家,没有住下自己。
返回县城,在海原招待所,我看到了一棵树,过去细瞅“树碑”,是棵梓树,又名黄花楸,1961年种植。这是哪位林学家从何地引进的?我顿时感觉他完成了一个夙愿。他给能来到这棵树下的人,不知带来了多少认知。一棵引自长江流域的品种,生长在西北的自然环境里,长成树王,受到特殊保护,真是生存的奇迹。缺水、酷暑、沙暴、霜寒,他经历了,它经历了,经历了60多轮,他可能入土了,而它,在地面上,坚守住了自己的生命,且活得旺盛。它的根发的苗、种子生的苗,在它独拥的苗圃,长了十来株。整个院子,除过停车场,梓树占地面积最大。
在极旱的黄土高原,长出了南方的水灵,它应是海原人坚强生存的精神象征。
在花繁、芬芳、籽实豆荚垂悬的枝条下,我遇到了一个面熟的人,姓杨。他现在是招待所经理,我们曾经是认识的。他说我是海原第一个穿喇叭裤的临时工,我说属实。我说他是海原第一个在家里把皮鞋擦亮、上了街道、抓把土再摸脏的农行信贷员,他说也属实。
“你在树下站了许久了。你喜欢树?”
“喜欢!
“自己有地吗?”
“有!”
“你有地?”
“我老家有园子,兄弟姊妹离开40年了,那地还在……”
他掏出手机私语几句,一个员工提着锹和蛇皮袋,匆匆过来。他指着苗圃里一棵筷子高、筷子粗的小苗,让员工挖出来。
我内心在祈祷,但愿是挖给我的。
“这棵梓树,繁殖的苗,我从不霸占,我经常把苗送给爱树的人。只有送给众人,我才对得起栽培这棵树的人。”他说。
拎着树苗,进了老家的院子,放在阴凉处,我晒了两桶水备用,然后在院子里选出合适的位置,开出平米见方的撂荒地,挖出坑深二尺、口径尺余的树窝,铺一层熟土(阳坡的土)、铺一层牛粪、铺一层黄草,总共三层,种上树苗,浇上水,把苗轻微地提一提,拉直根须,用枯枝、黄草搭个遮阳篷,心里确实美滋滋的。我总算在一平方米的土地上种了一棵树。
回到银川的家里,我把鞭杆收了起来,我得一根鞭杆,山野就少一片绿叶。
无数的草木长出的绿色原野,不要轻易伤害它。
这棵梓树长到第五年,双手一握那么粗了,开春没有发芽,说是等等看,等到桃花、杏花、梨花次第凋谢、榆钱子随风飘荡,它还没有生出卵形的对叶,别人告诉我,它死了。过去的冬天,每年在树干包裹一层御寒的麦草,去年冬天,也是如此,它怎么会冻死呢?后来明白,它是热死的。它已经遗传了耐寒的基因,无需过分地保暖了。管得宽,也会成为罪过。
生长了五年的树,死是死不彻底的,头死了根活着。四月,根部发出了九棵新苗,壮弱不一。两个月后,活下三棵,一年冒到三米,两年粗到一把攥。我刚认为这次它守住了自己的生命,转头就寻思,它什么时候开花呢?
虽然期待,但强求不得,一切皆由自然环境决定才好。期待越强烈,等待的时间会越长。
今年三月末,参加《珠海特区报》“湾韵——笔耕绿意·文韵长存”采风活动,有幸在一块三平方米的地上——远远超出了我一平方米的向往——种了一棵紫花风铃木。
这棵树种在珠海的市区里,种在“艺术林”园区里,这是我没有料到的,这是我的想象力不可及的。当我与挺拔的小树合影时,我理解了我的幸福。
在珠海参观的几天里,看到的一个特殊现象值得一提。在不缺树的珠海,爱树爱到这个地步,又是我想象不可及的。我们在斗门区夏村,发现一家的二楼窗户,伸出一枝树杈,枝繁叶茂,掩住并超出三楼的一面墙壁。问及原因,这户人家建楼时,原址有一棵香樟树,没有砍伐,全树保留下来,围绕着树建成了楼房。树杈伸出窗户,树干窜出楼顶,树冠散得很开,遮蔽了整栋楼房,似搭在楼顶的一把巨伞。
有了这棵树,屋里还开空调吗?
有了这棵树,屋里还会生虫吗?
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句话:若想富,先种树。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