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包倬:会同记

包倬 

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滇池》文学杂志主编。

晚上十点,窗外有鸟鸣。这种鸟,我不知其名,但能确定自己曾在1980年代大凉山的密林里听见过。那是童年的某个夜晚,离上床睡觉还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孤寂地打发着时光。邻居们住在几百米甚至一公里以外,我们一家人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孤独”这个词,但孤独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能在夜里听见鸟叫声,听见了,也不评议,就那么静静地听着,直到那些声音消失。孤独,让我成了一名写作者。而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是:不太擅长在作品中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总会习惯性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看见的或看不见的)的关系。

 

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会在珠海又听见那种鸟鸣声。一时之间,我恍然觉得,窗外的鸟,就是童年时听见的那只。它从凉山起飞,一路追着我到了2024年的珠海。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我每一次听见它叫,都觉得它在喊我的名字。一只鸟在喊一个人,一声声,不知疲倦,似乎没人应就不罢休。我移步到窗前,鸟鸣声更加清晰明亮。我数次想循声而去,见见那只鸟,跟它说上几句话。但从没有这样的机会,今晚也是如此。我只能站在窗前,静静地听着。外面很安静。夜晚的黑缎子,一次次被鸟声撕破,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海在不远的地方,凉山在两千公里以外,我已离乡多年。

 

像我这样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人,总是对海充满敬畏。山与海,构成了世界。吾乡有言:宁欺山,莫欺水。山硬朗,水柔软。虽说上善若水,但也须知水滴石穿。所以人生在世,要遇恶不怕,逢善不欺。每次来到海边,都让我产生山与海的对比:山珍海味,山清水秀,山盟海誓,排山倒海。可我也深知,不管是山里还是海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故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居住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你去到这里,而不是那里;你遇见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为什么?我以宿命论之。

 

我来珠海,心怀高山对大海的热情。想起儿时在凉山,过年时贴在墙上的年画,主题是经济特区,其中有一张就是珠海:蓝色的大海,白色的高楼。对那时的我来说,那是另一个世界啊,经济发达的远方,需要把所有交通工具都使用一遍,才能抵达。从此我知道,远方有个城市叫珠海。

 

我来珠海,以文学之名。《湾韵》副刊两周年活动在会同古村举行。这些年,我参加过甚多文学活动,在小剧场、书店或大酒店的会议室。但在一个古村落里谈文学,还是第一次。这真是个绝妙的安排。要知道,会议室里可不会产生文学,但古村落里会。我们在古村落里谈文学,就像在唐古拉山谈论长江,在巴颜喀拉山谈论黄河——让一切回到源头。而且,我喜欢“会同”这个名字。

 

如果要为一个村落命名,大概没有比“会同”更好的了。会,是聚合,是团结;同,是共同,是一起。人类群居于世,会与同是精神密码。一个团结的村落,人人有着共同的愿景。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这是人类理想家园的标本。

这些年,我到过的古村至少有几十个。但很少有村落像会同村,能够找到确切的立村时间:1732年。跟今天相比,那时的中国大地上,村庄是另一种样子。就像我们看旧时人物,总被他们眼里的纯净所打动。在村庄面前,人多渺小,比如会同村的一块砖,足以见证几代人。所以,每当我走进古村,都有一种走向祖先密室的感觉。

 

我热爱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村落。那些大地上的古老事物里,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文学也是古老的。大地之上的精神庙宇,里面供奉着伟大的灵魂。换而言之,大地是文学之母。就像会同古村,既有青砖灰瓦的现实存在,又有隐于现实的精神向度。这里不仅仅是人们的家园,不是简单的“好生活”,它其实是个乡村博物馆,陈列着过去的生活。一代代中国人在像会同古村这样的地方出生、成长、离开,又回来。岂止是几条巷道和几间旧屋的事儿?我们活着,我们死去,每一个故乡都是生死场。

 

会同古村有大义,这义被记录在县志和族谱里。我在会同村看到的资料显示:雍正十年,园林小村(旧村场在今正坑村)的莫氏八世祖莫与京因“爱犁冈山水之胜”出资购地,率族并携同村鲍、谭两姓迁居会同村。莫与京“负担版筑之费”,对搬迁困难者“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故赠号会同。有高义者,福荫子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串闪耀的名字:莫仕扬、莫如恩、莫华伦、莫干生、莫藻泉……他们是爱国实业家及其他领域的知名人士,但除了这些社会身份外,他们还是一个村落的精神标志。试想一下,生活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村落,内心会有怎样的风雷激荡?

 

人是故乡的产物。我们行走于世,每个人都带着故土的印记。江南温婉,西北粗犷,西南神秘,如果生在会同村,则兼具山的坚实和水的灵动。出生在这里,注定要远游,放眼之处,大海苍茫如幕。乘一艘船,去看世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开宗明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换而言之,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中国乡村,是礼俗社会,熟人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扶持。那日在会同村,巷道里不时有时尚男女以古旧之物为背景,打卡留念。我想,真正令人们追忆的,正是失落已久的乡土精神。

 

而这样的乡土精神,在会同古村里。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包倬:会同记
珠海特区报 2024-05-27 14:44

包倬 

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滇池》文学杂志主编。

晚上十点,窗外有鸟鸣。这种鸟,我不知其名,但能确定自己曾在1980年代大凉山的密林里听见过。那是童年的某个夜晚,离上床睡觉还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孤寂地打发着时光。邻居们住在几百米甚至一公里以外,我们一家人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孤独”这个词,但孤独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能在夜里听见鸟叫声,听见了,也不评议,就那么静静地听着,直到那些声音消失。孤独,让我成了一名写作者。而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是:不太擅长在作品中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总会习惯性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看见的或看不见的)的关系。

 

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会在珠海又听见那种鸟鸣声。一时之间,我恍然觉得,窗外的鸟,就是童年时听见的那只。它从凉山起飞,一路追着我到了2024年的珠海。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我每一次听见它叫,都觉得它在喊我的名字。一只鸟在喊一个人,一声声,不知疲倦,似乎没人应就不罢休。我移步到窗前,鸟鸣声更加清晰明亮。我数次想循声而去,见见那只鸟,跟它说上几句话。但从没有这样的机会,今晚也是如此。我只能站在窗前,静静地听着。外面很安静。夜晚的黑缎子,一次次被鸟声撕破,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海在不远的地方,凉山在两千公里以外,我已离乡多年。

 

像我这样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人,总是对海充满敬畏。山与海,构成了世界。吾乡有言:宁欺山,莫欺水。山硬朗,水柔软。虽说上善若水,但也须知水滴石穿。所以人生在世,要遇恶不怕,逢善不欺。每次来到海边,都让我产生山与海的对比:山珍海味,山清水秀,山盟海誓,排山倒海。可我也深知,不管是山里还是海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故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居住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你去到这里,而不是那里;你遇见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为什么?我以宿命论之。

 

我来珠海,心怀高山对大海的热情。想起儿时在凉山,过年时贴在墙上的年画,主题是经济特区,其中有一张就是珠海:蓝色的大海,白色的高楼。对那时的我来说,那是另一个世界啊,经济发达的远方,需要把所有交通工具都使用一遍,才能抵达。从此我知道,远方有个城市叫珠海。

 

我来珠海,以文学之名。《湾韵》副刊两周年活动在会同古村举行。这些年,我参加过甚多文学活动,在小剧场、书店或大酒店的会议室。但在一个古村落里谈文学,还是第一次。这真是个绝妙的安排。要知道,会议室里可不会产生文学,但古村落里会。我们在古村落里谈文学,就像在唐古拉山谈论长江,在巴颜喀拉山谈论黄河——让一切回到源头。而且,我喜欢“会同”这个名字。

 

如果要为一个村落命名,大概没有比“会同”更好的了。会,是聚合,是团结;同,是共同,是一起。人类群居于世,会与同是精神密码。一个团结的村落,人人有着共同的愿景。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这是人类理想家园的标本。

这些年,我到过的古村至少有几十个。但很少有村落像会同村,能够找到确切的立村时间:1732年。跟今天相比,那时的中国大地上,村庄是另一种样子。就像我们看旧时人物,总被他们眼里的纯净所打动。在村庄面前,人多渺小,比如会同村的一块砖,足以见证几代人。所以,每当我走进古村,都有一种走向祖先密室的感觉。

 

我热爱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村落。那些大地上的古老事物里,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文学也是古老的。大地之上的精神庙宇,里面供奉着伟大的灵魂。换而言之,大地是文学之母。就像会同古村,既有青砖灰瓦的现实存在,又有隐于现实的精神向度。这里不仅仅是人们的家园,不是简单的“好生活”,它其实是个乡村博物馆,陈列着过去的生活。一代代中国人在像会同古村这样的地方出生、成长、离开,又回来。岂止是几条巷道和几间旧屋的事儿?我们活着,我们死去,每一个故乡都是生死场。

 

会同古村有大义,这义被记录在县志和族谱里。我在会同村看到的资料显示:雍正十年,园林小村(旧村场在今正坑村)的莫氏八世祖莫与京因“爱犁冈山水之胜”出资购地,率族并携同村鲍、谭两姓迁居会同村。莫与京“负担版筑之费”,对搬迁困难者“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故赠号会同。有高义者,福荫子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串闪耀的名字:莫仕扬、莫如恩、莫华伦、莫干生、莫藻泉……他们是爱国实业家及其他领域的知名人士,但除了这些社会身份外,他们还是一个村落的精神标志。试想一下,生活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村落,内心会有怎样的风雷激荡?

 

人是故乡的产物。我们行走于世,每个人都带着故土的印记。江南温婉,西北粗犷,西南神秘,如果生在会同村,则兼具山的坚实和水的灵动。出生在这里,注定要远游,放眼之处,大海苍茫如幕。乘一艘船,去看世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开宗明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换而言之,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中国乡村,是礼俗社会,熟人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扶持。那日在会同村,巷道里不时有时尚男女以古旧之物为背景,打卡留念。我想,真正令人们追忆的,正是失落已久的乡土精神。

 

而这样的乡土精神,在会同古村里。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