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一萍
朋友说,三四月间是珠海最美的时节。我来到这里后,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具有南方特质的植物——木棉、三角梅、凤凰木、菠萝蜜、马缨丹、合欢、鹤望兰、月桂、假苹婆无不顶着新绿,开着新花。就连我种植在珠海的紫花风铃木也还花期未谢。空气里既有南海的味道,也有百花的香气,或者说是混合了百花香气的大海的气息,它弥漫在整座城市里。
此行最令人难忘的,除我在珠海种下了一株紫花风铃木,让我在这座城市有了扎根的感觉,还有就是游东澳岛,这让我尤为兴奋。
之所以想去那座岛,有一个原因:我去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少水鱼》中,有一个情节是主人公李宗羲曾从东海流亡到南海,做了海盗,然后在海上建过“新唐”王国。李宗羲的海盗经历,就有清嘉庆年间大海盗张保仔的影子。而张保仔在东澳岛盘踞过,留有“万海平波”“上帝行宫”的石刻。我想去真实世界找到虚构人物留下的踪迹。
我去过很多次海边了,但海对我来说,依然是神秘的。所以,凡是跟大海有关的旅行,我都很神往。中国不少海边的城市我曾去过,但我对珠海格外钟情。这是因为它足够诗意的名字与其本身名副其实——大海和天空的蓝与无处不在的绿,让它如一颗绿色珍珠,在南海之滨熠熠生辉。
东澳岛在万山群岛中是很耀眼的。但从地图上看,不到五平方公里的它对于辽阔的大海和大陆来说,只算一个不起眼的点。
从横琴乘船到东澳岛三四十分钟即可抵达。登岛后信步而行,可见四周绿色的岛屿如星辰般散布,或大或小,形状不同,样态各异。或隐于烟岚里,或藏于雾气中,朦胧,缥缈,各样船只点缀其间,留下或长或短的白色航迹,鸥鸟鸣叫、起落,动静相宜。碧波浩渺,闪闪烁烁,无际无垠。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画卷天成。
环岛而行,沿岸多危崖陡岸,海岸礁石密布。岛上岩石垒垒,不时有奇石兀立。海水拍击着海岸,如雪生雪融,无不是海水的造化。东澳湾自湾口到湾里有一公里半,将惊涛骇浪挡在外面,成为一处风平浪静的海湾。海水湛蓝、清亮,可见海底的石头、沙子和游鱼,沙滩平缓宽阔,沙质细腻。如一弯新月,卧在海湾最里侧。海水涌上来,退回去,退回去,涌上来,把每一粒沙冲洗得干净晶莹。有阳光的时候,沙滩耀眼;没有阳光的时候,沙滩皎洁;在清晨,沙滩洁白如雪,使人不忍涉足;在夜晚,当灯光熄灭之后,它则散发着月光般的清辉——我知道人们为何把它叫做“钻石沙滩”了。
在东澳岛看到的海景总是辽阔深邃的,而岛上的山峰、林木、溪流、亭阁、路径则显得秀美简洁。岛上所见的自然风光带着原始意味,历史遗迹则成为最好的点缀。海岛风情的多姿多彩是袒露无遗的,而海底世界则神秘难测,这可能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原因。斧担山登高、蜜月阁眺海、大竹湾听涛、东澳湾观日,是东澳岛绚丽自然风光的四维,要一一去做,其实并不吃力,但需游者有心。
东澳岛在明清时期是万山群岛中最繁华的海岛。岛上百业兼具,曾有3000余居民,有建于1898年的海关遗址,如今虽只余断壁残垣、破瓷碎瓦,却可见证当年的兴盛繁华。后由于战乱,人口迁移,才失去往昔光彩。但现在又兴旺起来了。
其实,人类的足迹从未因海水的阻隔而断绝,在这个不大的岛上,就留有人类新石器时代的遗迹,这说明人类历史从一开始就与它有关。
在东澳岛澳口的山脊上,还留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铳城。其三面临海,一面背山,气势威严,是虎门外守海卫疆的前哨。据《香山县志》载,铳城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当年常驻兵士50人。石头筑起的城墙,长48米,宽20.5米,为长方形;墙既高且厚,很是坚固。城门设于东南,炮台位于西北,烽火台在铳城东北约40米处,其火膛、烟道犹存。铳城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中,并不古老,但它守望南海也很快就满三百年了,无疑已有了沧桑之感。
而最让人内心安静的,还是岛上那家书店,莫言、余华、苏童曾在这里参加过《我在岛屿读书》的节目。作家离去,书店还在,虽然清冷,但书香聚集,随风撒播于海天之间。岛屿众多,风景无边,但这个岛因为这个小小的书店,变得与众不同了。在书架前,我想起了我上午刚栽下的紫花风铃木,我感觉它的根正在生长、扎下;而书也和那株树一样,正无声地成长,已在塑造这个岛屿的灵魂。
卢一萍 作家、编辑,1972年10月出生,四川南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旅26年,足迹遍及西部,原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寓言”四部曲《激情王国》《我的绝代佳人》《白山》《少水鱼》,小说集《帕米尔情歌》《天堂湾》《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荒漠》《名叫月光的骏马》《无名之地》,随笔集《世界屋脊之书》,长篇非虚构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祭奠阿里》等三十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学奖、四川文学奖等,作品曾入选鸭子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收获文学榜、芙蓉文学双年榜。现任《青年作家》副主编。
□刘合军
一面墙藏起挺拔
割完麦子的镰刀割着黄昏
黄昏包裹着明暗生烟的冷风
磨擦土地伸出的蕉叶
向南的小道落入红树林
隐入渺茫
向北的大道在疾驰末路
一河水在孤瘦中回荡
半个时辰后
群山穿上天空的青纱
万物都空了
岭南自古不断雪
在城市阳台,你看到了吗?
伶仃洋怀抱千年不浊的蓝琥珀
和渔网淘尽的万倾烟波
盛开的花骨朵
你听到了吗?
上帝
伸出彩云之手
拨动南海的明珠
一万只雪蝴蝶陷落在椰风轻唱的黄昏里
此刻我与渔女都是上帝的造物
且与沙砾为盟
与雪共化有无
刘合军 诗坛壹周诗刊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大湾区诗汇副主席,珠海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出版诗集《刘合军汉英诗集》《一寸人间》《锈蚀的锁孔》《丢失的钥匙》等,主编《诗坛-2018》《诗坛-2019》《诗坛-2020》华语好诗榜。
香炉石语(国画)郑北森 作品
□方成龙
对于珠海的夏日,我是有着深刻记忆的。
那年,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珠海正如火如荼“开发大西区,建设高栏港”时,我受单位派遣来到了珠海,成为大西区数万名建设者中的一员。
踏入工地,是春节后不久。我刚从老家安徽度完假期,身上依然穿着御寒的夹克衫,一头扎进工地,就热得浑身冒汗。那时气温已有二十五六度,俨然进入了夏天,我赶紧脱去夹克衫,换上了短袖夏衣,滋生出一丝“人勤夏来早”的感觉。工地就在金湾区南水镇的高栏港,山海相融,空旷浩远,毫无遮挡庇荫处,更添加了几分热度。我在工地上负责给拉土的翻斗车发放计数牌,来往穿梭不到半小时,浑身几乎湿透,心脏的跳动频次都加快了许多。那时的拉长,驾驶室里没有空调,更是蒸笼一样的闷热。司机手臂上缠一条毛巾,汗水蒙蔽眼睛时,就抬臂抹一把眼睛,才能看清前面的路,继续往前行。
珠海处于低纬度亚热带地区,夏天大概从四月份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十月份,且白天日照时间比较长,一般五点左右天就开始亮了,晚上七点后,天才能慢慢黑下来,这样的昼长夜短天象,也正契合我们工程建设人“白天好干活”的秉性。
那时西区的施工建设正高潮迭起,人人都充满着一腔的干劲。我们项目队队长老向年近半百,所提出的目标是“争一,保二”,就是要在三十多家土石方参战队伍中名列前茅。工友们也为此激情满满,心潮澎湃。队里规定的作息时间是上午七点半上班,十一点半下班;下午是两点半上班,六点半下班。但工友们都悄无声息地把时间改了,早晨七点不到就到了工地,拉土车、挖掘机、装载机就动了起来;晚上下班时又都延时到天黑下来,才停机收工。人人的汗水也为此多流了如许,人人的皮肤也晒黑了如许,但创造了高速度,加快了建设步伐,也夺得了一项项“第一”。记得那次召开总结会,老向从业主领导手中接过一面鲜艳的旌旗,动情地说:“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都是员工们的汗水换来的,都是这个夏天一分一秒争来的。珠海夏日长,惜时最为贵,珠海的快速发展也都是这样一分一秒争出来的!”
后来我假期回老家探望爸妈。妈妈见到我又黑又瘦,有几分怜惜,就唠叨了起来,但当听我说起珠海的夏季多出几个月、白天又多出几小时后,眼神立马亮了起来,响脆又坚定地说:“那敢情好,可以多干活了。要珍惜这光阴,好好干。”我听后,想起与老向所说的意思是同出一辙,也就记住了她的叮嘱,也从此在脑海里刻下了“珠海夏日长”。
岁月如梭,屈指算起来,我离开珠海已有三十余年了。每当从朋友处、从报纸电视媒体上听到看到珠海的变化发展时,眼帘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夏天的工地,想起“珠海夏日长”,想起西区工地队长老向的话语,想起妈妈那殷殷的叮嘱……
方成龙 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胡水根
骆驼刺
大口大口地喝掉风,就能把石头喝成山
大口大口地喝掉山,就能把石头喝成海
如果你能敲响其中一粒
那我们就来聊聊光芒
金黄或者粉红,都适合种子居家
或者,一支笔在纸上落草
一片比一片白
一片比一片现代
拿住了寒冷,就拿住了草命
就可以和石头较劲,就可以让石头出土
没有伤痕,只有慈悲
灯笼从屋檐转到菜园,从菜园转到山上
从山上转到街上,越转越亮
越转越红,越转越像个活人
不需要蜡烛,也不需要煤油
每一滴雨都是天空的儿女
水做的骨,水做的肉
我要招募天下的山脉让你缠绕
我要招募天下的花木让你浸润
我深爱这个世界,哪怕是土,也要与你
相知成泥。我不为你宽衣
因为你是赤条条的,也不为你穿衣
还是因为你是赤条条的。我要跟着你走
或者就在你心里走
不做石相,也不做书相
我要打壶好酒
与风饮
与雨饮,与冰饮,我们各坐一方
饮到骨子里头冷
饮到血液里冷,饮到山头冷
饮到星星躲进云层
饮到月亮躲进云层
饮到那个叫春的家伙再也忍不住
出来走走看看
饮到雷霆一怒
多情的人,一块烟火足够把心磨破
虚空或者树
这么多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它有时候在肩头、腋窝,有时候在手臂
或者足背上。我曾靠它辨别东西
也曾将满满的心事灌输于它
它向云。曾用几片叶子拨动下河流
世界就安静了。它的尾声即是开始
有时候也会为了开始而断尾
它总有得选择
每前攀一次就是一段岁月,每弯一次
可能就想起了一个你。
它的身上留过我的皮
而我只在春天用一次
就让我看到了它的疯长
看到了自己的模样。天空放下青草
只为让老牛用白天去换晚上咀嚼
提着灯笼过年
小时候没这么多灯。父亲把煤油交给我
我把煤油交给铁。铁把铁角交给竹
竹把心交给布。布把薄交给红
苋菜的红,萝卜的红
年夜饭的红,木蔸的红
雪红的红,辣酱的红
铳花的红,龙头龙尾的红
大堂的红,中堂的红,烛红
其实,都叫春红。我现在把红提出来
偶尔照照来路,迎宾桥下的水
就一页一页地翻,就一页一页地红
诗少了一行
读初中的时候喜欢写四行
读高中的时候喜欢写八行
后来好多年没写了
写了好多年以后,喜欢把八行打成四行
把四行打成十行,大丫头端着枪
站在我面前
“不许动。”
诗就少了一行
胡水根 诗歌实践者,江西南昌人。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光阴深处一根骨头在奔跑》《向阳花开》《沧浪海昏》(长篇叙事诗,合著)等。现任中国诗人杂志社副社长。
□江左融
眸
黑夜里总有一双眼
它凝视、看透、击穿我
让我的灵肉在烈焰下烧灼、炙烤
堆成灰烬
还要在日光下表现另一种云淡风轻
我找不到更好的理由辩解、抗争
为自己
为被琐碎淹没的庸常
请原谅我,很长时间里
我选择荒郊野岭的独行
飞身去文字里渡劫
只有一些扑面而来的寂寞
会心疼和销蚀我
我终于懂得,在这料峭的人间
有太多的东西无可复盘
雨中即景
那么多的黑云堆积山头
雨色涌动、翻滚、覆压
天河水汇成倾泻之势
它们悬成一条条绳索
从天际撕裂处垂落
急吼吼的
乱入了人间
我站在楼上看风景
不远处的豆角、丝瓜、辣椒、红苋菜
它们各据菜畦的一隅
在相同的生命中
彼此喜欢
而我们之间
却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能够借助这场庞大的雨势
落下闲来之笔
风信子摇落的春天
想到许多年后
反视自己羸弱不堪的一生
我不确信
会不会依然记得
那场春天的遇见
山坡上风信子摇响的铃铛
还会不会惊醒那枝蓝色的鸢尾花
那时候多美呀
我们在满是星光的夜色中
打捞云朵、花香与情话
似乎正是这些虚幻的事物
才让我们虚幻的一生
在无常中贴切了某种实质
旷野的风一直在吹
我早早便睡去了
在梦里,在旷野下
诵读星光与诗歌
我甚至还看见一尾粉色的鱼
跃出了水面,不再与河流牵手
它扑腾在岸边挣扎
双腮抖动,嘴巴一翕一合
摆动渐渐失去水分的身体
或许它并不懂得
它想撞击天空的胸膛
见证奇迹的举动
只是一场愚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只能在凡常的日光下
掩隐种种生活的内核
可旷野的风一直在吹,在吹
有雨,欲落未落
融雪的树林
我见过最后融雪的树林
是在早春的清晨
那些闪着银光的白色精灵
薄薄一层蛇行遁走沟壑之间
轻轻覆压四季桂的枯枝败叶
它们最后的孤光
映照我倦怠的眼眸
我知道,从此
融雪将不再流经我的世界
林间寂寞、清冷
江左融 湖南张家界人,教育行业任职,湖南省作协会员,有作品见《绿风》《诗林》《海外文摘》《中国诗人》等。
□ 卢一萍
朋友说,三四月间是珠海最美的时节。我来到这里后,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具有南方特质的植物——木棉、三角梅、凤凰木、菠萝蜜、马缨丹、合欢、鹤望兰、月桂、假苹婆无不顶着新绿,开着新花。就连我种植在珠海的紫花风铃木也还花期未谢。空气里既有南海的味道,也有百花的香气,或者说是混合了百花香气的大海的气息,它弥漫在整座城市里。
此行最令人难忘的,除我在珠海种下了一株紫花风铃木,让我在这座城市有了扎根的感觉,还有就是游东澳岛,这让我尤为兴奋。
之所以想去那座岛,有一个原因:我去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少水鱼》中,有一个情节是主人公李宗羲曾从东海流亡到南海,做了海盗,然后在海上建过“新唐”王国。李宗羲的海盗经历,就有清嘉庆年间大海盗张保仔的影子。而张保仔在东澳岛盘踞过,留有“万海平波”“上帝行宫”的石刻。我想去真实世界找到虚构人物留下的踪迹。
我去过很多次海边了,但海对我来说,依然是神秘的。所以,凡是跟大海有关的旅行,我都很神往。中国不少海边的城市我曾去过,但我对珠海格外钟情。这是因为它足够诗意的名字与其本身名副其实——大海和天空的蓝与无处不在的绿,让它如一颗绿色珍珠,在南海之滨熠熠生辉。
东澳岛在万山群岛中是很耀眼的。但从地图上看,不到五平方公里的它对于辽阔的大海和大陆来说,只算一个不起眼的点。
从横琴乘船到东澳岛三四十分钟即可抵达。登岛后信步而行,可见四周绿色的岛屿如星辰般散布,或大或小,形状不同,样态各异。或隐于烟岚里,或藏于雾气中,朦胧,缥缈,各样船只点缀其间,留下或长或短的白色航迹,鸥鸟鸣叫、起落,动静相宜。碧波浩渺,闪闪烁烁,无际无垠。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画卷天成。
环岛而行,沿岸多危崖陡岸,海岸礁石密布。岛上岩石垒垒,不时有奇石兀立。海水拍击着海岸,如雪生雪融,无不是海水的造化。东澳湾自湾口到湾里有一公里半,将惊涛骇浪挡在外面,成为一处风平浪静的海湾。海水湛蓝、清亮,可见海底的石头、沙子和游鱼,沙滩平缓宽阔,沙质细腻。如一弯新月,卧在海湾最里侧。海水涌上来,退回去,退回去,涌上来,把每一粒沙冲洗得干净晶莹。有阳光的时候,沙滩耀眼;没有阳光的时候,沙滩皎洁;在清晨,沙滩洁白如雪,使人不忍涉足;在夜晚,当灯光熄灭之后,它则散发着月光般的清辉——我知道人们为何把它叫做“钻石沙滩”了。
在东澳岛看到的海景总是辽阔深邃的,而岛上的山峰、林木、溪流、亭阁、路径则显得秀美简洁。岛上所见的自然风光带着原始意味,历史遗迹则成为最好的点缀。海岛风情的多姿多彩是袒露无遗的,而海底世界则神秘难测,这可能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原因。斧担山登高、蜜月阁眺海、大竹湾听涛、东澳湾观日,是东澳岛绚丽自然风光的四维,要一一去做,其实并不吃力,但需游者有心。
东澳岛在明清时期是万山群岛中最繁华的海岛。岛上百业兼具,曾有3000余居民,有建于1898年的海关遗址,如今虽只余断壁残垣、破瓷碎瓦,却可见证当年的兴盛繁华。后由于战乱,人口迁移,才失去往昔光彩。但现在又兴旺起来了。
其实,人类的足迹从未因海水的阻隔而断绝,在这个不大的岛上,就留有人类新石器时代的遗迹,这说明人类历史从一开始就与它有关。
在东澳岛澳口的山脊上,还留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铳城。其三面临海,一面背山,气势威严,是虎门外守海卫疆的前哨。据《香山县志》载,铳城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当年常驻兵士50人。石头筑起的城墙,长48米,宽20.5米,为长方形;墙既高且厚,很是坚固。城门设于东南,炮台位于西北,烽火台在铳城东北约40米处,其火膛、烟道犹存。铳城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中,并不古老,但它守望南海也很快就满三百年了,无疑已有了沧桑之感。
而最让人内心安静的,还是岛上那家书店,莫言、余华、苏童曾在这里参加过《我在岛屿读书》的节目。作家离去,书店还在,虽然清冷,但书香聚集,随风撒播于海天之间。岛屿众多,风景无边,但这个岛因为这个小小的书店,变得与众不同了。在书架前,我想起了我上午刚栽下的紫花风铃木,我感觉它的根正在生长、扎下;而书也和那株树一样,正无声地成长,已在塑造这个岛屿的灵魂。
卢一萍 作家、编辑,1972年10月出生,四川南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旅26年,足迹遍及西部,原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寓言”四部曲《激情王国》《我的绝代佳人》《白山》《少水鱼》,小说集《帕米尔情歌》《天堂湾》《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荒漠》《名叫月光的骏马》《无名之地》,随笔集《世界屋脊之书》,长篇非虚构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祭奠阿里》等三十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学奖、四川文学奖等,作品曾入选鸭子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收获文学榜、芙蓉文学双年榜。现任《青年作家》副主编。
□刘合军
一面墙藏起挺拔
割完麦子的镰刀割着黄昏
黄昏包裹着明暗生烟的冷风
磨擦土地伸出的蕉叶
向南的小道落入红树林
隐入渺茫
向北的大道在疾驰末路
一河水在孤瘦中回荡
半个时辰后
群山穿上天空的青纱
万物都空了
岭南自古不断雪
在城市阳台,你看到了吗?
伶仃洋怀抱千年不浊的蓝琥珀
和渔网淘尽的万倾烟波
盛开的花骨朵
你听到了吗?
上帝
伸出彩云之手
拨动南海的明珠
一万只雪蝴蝶陷落在椰风轻唱的黄昏里
此刻我与渔女都是上帝的造物
且与沙砾为盟
与雪共化有无
刘合军 诗坛壹周诗刊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大湾区诗汇副主席,珠海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出版诗集《刘合军汉英诗集》《一寸人间》《锈蚀的锁孔》《丢失的钥匙》等,主编《诗坛-2018》《诗坛-2019》《诗坛-2020》华语好诗榜。
香炉石语(国画)郑北森 作品
□方成龙
对于珠海的夏日,我是有着深刻记忆的。
那年,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珠海正如火如荼“开发大西区,建设高栏港”时,我受单位派遣来到了珠海,成为大西区数万名建设者中的一员。
踏入工地,是春节后不久。我刚从老家安徽度完假期,身上依然穿着御寒的夹克衫,一头扎进工地,就热得浑身冒汗。那时气温已有二十五六度,俨然进入了夏天,我赶紧脱去夹克衫,换上了短袖夏衣,滋生出一丝“人勤夏来早”的感觉。工地就在金湾区南水镇的高栏港,山海相融,空旷浩远,毫无遮挡庇荫处,更添加了几分热度。我在工地上负责给拉土的翻斗车发放计数牌,来往穿梭不到半小时,浑身几乎湿透,心脏的跳动频次都加快了许多。那时的拉长,驾驶室里没有空调,更是蒸笼一样的闷热。司机手臂上缠一条毛巾,汗水蒙蔽眼睛时,就抬臂抹一把眼睛,才能看清前面的路,继续往前行。
珠海处于低纬度亚热带地区,夏天大概从四月份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十月份,且白天日照时间比较长,一般五点左右天就开始亮了,晚上七点后,天才能慢慢黑下来,这样的昼长夜短天象,也正契合我们工程建设人“白天好干活”的秉性。
那时西区的施工建设正高潮迭起,人人都充满着一腔的干劲。我们项目队队长老向年近半百,所提出的目标是“争一,保二”,就是要在三十多家土石方参战队伍中名列前茅。工友们也为此激情满满,心潮澎湃。队里规定的作息时间是上午七点半上班,十一点半下班;下午是两点半上班,六点半下班。但工友们都悄无声息地把时间改了,早晨七点不到就到了工地,拉土车、挖掘机、装载机就动了起来;晚上下班时又都延时到天黑下来,才停机收工。人人的汗水也为此多流了如许,人人的皮肤也晒黑了如许,但创造了高速度,加快了建设步伐,也夺得了一项项“第一”。记得那次召开总结会,老向从业主领导手中接过一面鲜艳的旌旗,动情地说:“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都是员工们的汗水换来的,都是这个夏天一分一秒争来的。珠海夏日长,惜时最为贵,珠海的快速发展也都是这样一分一秒争出来的!”
后来我假期回老家探望爸妈。妈妈见到我又黑又瘦,有几分怜惜,就唠叨了起来,但当听我说起珠海的夏季多出几个月、白天又多出几小时后,眼神立马亮了起来,响脆又坚定地说:“那敢情好,可以多干活了。要珍惜这光阴,好好干。”我听后,想起与老向所说的意思是同出一辙,也就记住了她的叮嘱,也从此在脑海里刻下了“珠海夏日长”。
岁月如梭,屈指算起来,我离开珠海已有三十余年了。每当从朋友处、从报纸电视媒体上听到看到珠海的变化发展时,眼帘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夏天的工地,想起“珠海夏日长”,想起西区工地队长老向的话语,想起妈妈那殷殷的叮嘱……
方成龙 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胡水根
骆驼刺
大口大口地喝掉风,就能把石头喝成山
大口大口地喝掉山,就能把石头喝成海
如果你能敲响其中一粒
那我们就来聊聊光芒
金黄或者粉红,都适合种子居家
或者,一支笔在纸上落草
一片比一片白
一片比一片现代
拿住了寒冷,就拿住了草命
就可以和石头较劲,就可以让石头出土
没有伤痕,只有慈悲
灯笼从屋檐转到菜园,从菜园转到山上
从山上转到街上,越转越亮
越转越红,越转越像个活人
不需要蜡烛,也不需要煤油
每一滴雨都是天空的儿女
水做的骨,水做的肉
我要招募天下的山脉让你缠绕
我要招募天下的花木让你浸润
我深爱这个世界,哪怕是土,也要与你
相知成泥。我不为你宽衣
因为你是赤条条的,也不为你穿衣
还是因为你是赤条条的。我要跟着你走
或者就在你心里走
不做石相,也不做书相
我要打壶好酒
与风饮
与雨饮,与冰饮,我们各坐一方
饮到骨子里头冷
饮到血液里冷,饮到山头冷
饮到星星躲进云层
饮到月亮躲进云层
饮到那个叫春的家伙再也忍不住
出来走走看看
饮到雷霆一怒
多情的人,一块烟火足够把心磨破
虚空或者树
这么多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它有时候在肩头、腋窝,有时候在手臂
或者足背上。我曾靠它辨别东西
也曾将满满的心事灌输于它
它向云。曾用几片叶子拨动下河流
世界就安静了。它的尾声即是开始
有时候也会为了开始而断尾
它总有得选择
每前攀一次就是一段岁月,每弯一次
可能就想起了一个你。
它的身上留过我的皮
而我只在春天用一次
就让我看到了它的疯长
看到了自己的模样。天空放下青草
只为让老牛用白天去换晚上咀嚼
提着灯笼过年
小时候没这么多灯。父亲把煤油交给我
我把煤油交给铁。铁把铁角交给竹
竹把心交给布。布把薄交给红
苋菜的红,萝卜的红
年夜饭的红,木蔸的红
雪红的红,辣酱的红
铳花的红,龙头龙尾的红
大堂的红,中堂的红,烛红
其实,都叫春红。我现在把红提出来
偶尔照照来路,迎宾桥下的水
就一页一页地翻,就一页一页地红
诗少了一行
读初中的时候喜欢写四行
读高中的时候喜欢写八行
后来好多年没写了
写了好多年以后,喜欢把八行打成四行
把四行打成十行,大丫头端着枪
站在我面前
“不许动。”
诗就少了一行
胡水根 诗歌实践者,江西南昌人。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光阴深处一根骨头在奔跑》《向阳花开》《沧浪海昏》(长篇叙事诗,合著)等。现任中国诗人杂志社副社长。
□江左融
眸
黑夜里总有一双眼
它凝视、看透、击穿我
让我的灵肉在烈焰下烧灼、炙烤
堆成灰烬
还要在日光下表现另一种云淡风轻
我找不到更好的理由辩解、抗争
为自己
为被琐碎淹没的庸常
请原谅我,很长时间里
我选择荒郊野岭的独行
飞身去文字里渡劫
只有一些扑面而来的寂寞
会心疼和销蚀我
我终于懂得,在这料峭的人间
有太多的东西无可复盘
雨中即景
那么多的黑云堆积山头
雨色涌动、翻滚、覆压
天河水汇成倾泻之势
它们悬成一条条绳索
从天际撕裂处垂落
急吼吼的
乱入了人间
我站在楼上看风景
不远处的豆角、丝瓜、辣椒、红苋菜
它们各据菜畦的一隅
在相同的生命中
彼此喜欢
而我们之间
却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能够借助这场庞大的雨势
落下闲来之笔
风信子摇落的春天
想到许多年后
反视自己羸弱不堪的一生
我不确信
会不会依然记得
那场春天的遇见
山坡上风信子摇响的铃铛
还会不会惊醒那枝蓝色的鸢尾花
那时候多美呀
我们在满是星光的夜色中
打捞云朵、花香与情话
似乎正是这些虚幻的事物
才让我们虚幻的一生
在无常中贴切了某种实质
旷野的风一直在吹
我早早便睡去了
在梦里,在旷野下
诵读星光与诗歌
我甚至还看见一尾粉色的鱼
跃出了水面,不再与河流牵手
它扑腾在岸边挣扎
双腮抖动,嘴巴一翕一合
摆动渐渐失去水分的身体
或许它并不懂得
它想撞击天空的胸膛
见证奇迹的举动
只是一场愚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只能在凡常的日光下
掩隐种种生活的内核
可旷野的风一直在吹,在吹
有雨,欲落未落
融雪的树林
我见过最后融雪的树林
是在早春的清晨
那些闪着银光的白色精灵
薄薄一层蛇行遁走沟壑之间
轻轻覆压四季桂的枯枝败叶
它们最后的孤光
映照我倦怠的眼眸
我知道,从此
融雪将不再流经我的世界
林间寂寞、清冷
江左融 湖南张家界人,教育行业任职,湖南省作协会员,有作品见《绿风》《诗林》《海外文摘》《中国诗人》等。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