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官塘历史
卓炳权今年80岁,是土生土长的官塘村人。他在村里的供销社做过店员,也当过小学校长。退休后,他牵头成立官塘村文物维修小组,修葺了村里不少庙宇、宗祠。
曲曲折折的村巷里,依然保留着几百年前的青石板路。后人在上面修修补补,新与旧之间,时间的痕迹在脚下依次铺开。往村子深处走去,一抬头,便看到一座建于百年前的屋宇。青砖黛瓦、木梁雕窗,大门牌匾刻着的“震山卓公祠”为清代学士黄玉堂的题字。震山卓公祠,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是官塘卓氏六世祖卓震山的祠堂。“1958年前,这里曾是前进生产队的队址。空置后,重修回了祠堂。”卓炳权一边介绍一边掏出包里的钥匙上前开锁。门堂前双掩的木门,清晰地留着两行粉笔字,一行写着“寻根请致电”,一行留着卓炳权的手机号码。
推门而入,眼前的主座面阔三间,规整地摆放着祖先的牌位,近门处设有两条走廊,中间夹着一个天井。香烟袅袅,漏斗式的敞顶空间让阳光倾泻而下,细腻地描摹着堂里的每件物品。飞檐翘角、翠叶低窗,时间的庄重感扑面而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环顾走廊长达52米的官塘村卓氏家族族谱。族谱由卓炳权一笔一画手写而成,公正的隶书字体配合着吊线大族谱,将卓氏十七世人家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震山卓公祠是2010年由卓炳权牵头、村民集资重修。在官塘村,这样的祠堂庙宇现存20座。
宗祠成为人们祭祖和团圆的重要场所。节假日里,村民会在此祭拜祖先,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平日里,祠堂也常有人拜访,不少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以及海外的华侨会前来寻根拜祖。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的师生也会到村里研学,了解官塘村的历史文化。
卓炳权当起了志愿讲解员,留在木门上的电话常常响起。他自己也算不清每年要接待多少人、讲解多少故事。
编写村史: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保护好老建筑,守护好古村文化,官塘村先辈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卓炳权说。
在70岁的时候,卓炳权编撰了一本书——《官塘村史话》,手写20万字,将他这些年来对村庄的所见所闻、资料收集、文物查证等进行归纳编册,详细介绍官塘村的来历、资源、人物、民俗文化等内容。
写书时,卓炳权检查出患有直肠癌,癌细胞甚至一度扩散到了肺部。化疗是痛苦的,卓炳权几乎每天都会呕吐,头昏眼花,“当时觉得快挺不住了,可是《官塘村史话》还没定稿出版,我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这本书面世。”即使病痛难忍,卓炳权依旧加紧赶工,每天至少写上一万字,与死神抢时间。好在,卓炳权等到了书的出版,他的病也挺过去了。
《官塘村史话》记载着许多趣事,还有很多优秀族人的英雄事迹,包括广东近代交通建筑专家卓康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县县长卓历庵等。内容丰富、文字风趣,读起来让人意犹未尽。当问及“这些故事如何收集”时,卓炳权回答:“听村里的老人们讲。”
一片热土孕育一份乡情。卓炳权爱听老人们讲故事,事实上,并不是因为要写村史才去听,而是因为听了很多,想着要把故事记下来。“编写村史,是让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文字永久保存,留住乡村的根与魂。”卓炳权说。
默默付出,努力耕耘。2015年,卓炳权获评“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获评“珠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23年入选全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
保护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官塘历史
卓炳权今年80岁,是土生土长的官塘村人。他在村里的供销社做过店员,也当过小学校长。退休后,他牵头成立官塘村文物维修小组,修葺了村里不少庙宇、宗祠。
曲曲折折的村巷里,依然保留着几百年前的青石板路。后人在上面修修补补,新与旧之间,时间的痕迹在脚下依次铺开。往村子深处走去,一抬头,便看到一座建于百年前的屋宇。青砖黛瓦、木梁雕窗,大门牌匾刻着的“震山卓公祠”为清代学士黄玉堂的题字。震山卓公祠,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是官塘卓氏六世祖卓震山的祠堂。“1958年前,这里曾是前进生产队的队址。空置后,重修回了祠堂。”卓炳权一边介绍一边掏出包里的钥匙上前开锁。门堂前双掩的木门,清晰地留着两行粉笔字,一行写着“寻根请致电”,一行留着卓炳权的手机号码。
推门而入,眼前的主座面阔三间,规整地摆放着祖先的牌位,近门处设有两条走廊,中间夹着一个天井。香烟袅袅,漏斗式的敞顶空间让阳光倾泻而下,细腻地描摹着堂里的每件物品。飞檐翘角、翠叶低窗,时间的庄重感扑面而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环顾走廊长达52米的官塘村卓氏家族族谱。族谱由卓炳权一笔一画手写而成,公正的隶书字体配合着吊线大族谱,将卓氏十七世人家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震山卓公祠是2010年由卓炳权牵头、村民集资重修。在官塘村,这样的祠堂庙宇现存20座。
宗祠成为人们祭祖和团圆的重要场所。节假日里,村民会在此祭拜祖先,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平日里,祠堂也常有人拜访,不少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以及海外的华侨会前来寻根拜祖。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的师生也会到村里研学,了解官塘村的历史文化。
卓炳权当起了志愿讲解员,留在木门上的电话常常响起。他自己也算不清每年要接待多少人、讲解多少故事。
编写村史: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保护好老建筑,守护好古村文化,官塘村先辈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卓炳权说。
在70岁的时候,卓炳权编撰了一本书——《官塘村史话》,手写20万字,将他这些年来对村庄的所见所闻、资料收集、文物查证等进行归纳编册,详细介绍官塘村的来历、资源、人物、民俗文化等内容。
写书时,卓炳权检查出患有直肠癌,癌细胞甚至一度扩散到了肺部。化疗是痛苦的,卓炳权几乎每天都会呕吐,头昏眼花,“当时觉得快挺不住了,可是《官塘村史话》还没定稿出版,我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这本书面世。”即使病痛难忍,卓炳权依旧加紧赶工,每天至少写上一万字,与死神抢时间。好在,卓炳权等到了书的出版,他的病也挺过去了。
《官塘村史话》记载着许多趣事,还有很多优秀族人的英雄事迹,包括广东近代交通建筑专家卓康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县县长卓历庵等。内容丰富、文字风趣,读起来让人意犹未尽。当问及“这些故事如何收集”时,卓炳权回答:“听村里的老人们讲。”
一片热土孕育一份乡情。卓炳权爱听老人们讲故事,事实上,并不是因为要写村史才去听,而是因为听了很多,想着要把故事记下来。“编写村史,是让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文字永久保存,留住乡村的根与魂。”卓炳权说。
默默付出,努力耕耘。2015年,卓炳权获评“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获评“珠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23年入选全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