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6时,
盛夏朝阳照在荷麻溪上。
今年60岁的梁金转
准时出现在西安渡口。
个子不高的她,
大步一跨,
轻松上了渡船。
不到5分钟,
由她操纵的渡船平稳地
穿过370米宽的河面,
停靠在对岸的围头渡口。

西安-围头渡口
西安渡口(下方)与对岸的围头渡口。
西安渡口,
当地人习惯称为西安码头,
坐落于莲洲镇红星村,
依偎在荷麻溪旁。
满载乘客的渡船即将靠岸。
渡船停靠在西安渡口。
“转姐,早晨。”
大家亲切地打着招呼上船。
自34岁开始,
梁金转便驾船往来于两岸间,
其单程用时约5分钟,
从早上6时一直持续到晚上。
摆渡荷麻溪,
落日数峰青。
莲洲镇红星村西安渡口的渡船船长梁金转与乘客交谈。
梁金转撕下船上褪色的对联。
作为见证时代变迁的摆渡人,
梁金转目睹着潮起潮落,
也见证了交通建设的日新月异,
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女船长梁金转帮乘客推车。
梁金转在等待乘客的间隙择菜叶。
珠江八道门,
四道过斗门。
大江、大河,
河涌交错、水网密布……
构成了令人惊叹的
斗门水情风景线。
到码头乘凉的居民。
傍晚,周边的居民来到码头上乘凉和看日落。
不知不觉已经明月当空。
有水就有船,
有船就有渡口。
渡船一度是
斗门人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社会的殷实,
斗门加快构建
内畅外联交通格局,
一座座大桥架设在江河之上,
一条条大道宽敞平坦,
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顺畅。
西安渡口上休息的女船长。
晚饭后到码头乘凉的周边居民。
傍晚,从西安渡口眺望围头渡口。
渡船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正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所言:
人间枝头,各自乘流;
各有渡口,各有归舟。
从西安渡口前往围头渡口的乘客冯叔。
另一位渡船女船长吴连妹(右一)走下渡船。
船长下班了就住在码头上。
《斗门县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9月第一版)第213页记载:
斗门在1985年
还存有51处横水渡口。

虾山-东湾渡口
白蕉镇虾山渡口。
1991年-2000年,
斗门多处渡口逐渐被桥梁替代,
渡口自然减少。
到如今仅剩渡口8个、
渡运线路有5条
(西安-围头、虾山-东湾、
布洲-中山板芙、上栏-禾丰、
新益-新会八顷)。
从莲洲镇东湾渡口往白蕉镇虾山渡口行驶的渡船。
渡船上的乘客。
从虾山渡口下船的乘客。
下班的工人准备在虾山渡口坐渡船前往对岸。
渡口不语,
守候潮起潮落;
摆渡人,
在潮落潮起间
“摆渡”岁月与乡愁。
岸上站立着来打卡的市民。
专门前来体验渡船的年轻人。
点击观看视频
▼





当照片会呼吸,
每一幅画面都会带着时间的温度,
它们能够让我们感受到——
那一刻的风,
那一刻的光,
甚至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的气息。
它们让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
找到了一个可以停驻、可以回望的港湾;
让我们在每一次凝视中,
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捕捉真实瞬间,传递身边感动,
这就是《定格》
——一座城市的影像志。
珠海传媒集团
全媒体摄影专栏《定格》,
为我们不拘一格的城市
留下万千定格,敬请垂注。
图片:梁冠贤 文字:张帆 制图:刘轶男 执行监制:杨秋敏、李建束 监制:廖明山、李蓉编辑:杨秋敏 责任编辑:蓝辉龙

早上6时,
盛夏朝阳照在荷麻溪上。
今年60岁的梁金转
准时出现在西安渡口。
个子不高的她,
大步一跨,
轻松上了渡船。
不到5分钟,
由她操纵的渡船平稳地
穿过370米宽的河面,
停靠在对岸的围头渡口。

西安-围头渡口
西安渡口(下方)与对岸的围头渡口。
西安渡口,
当地人习惯称为西安码头,
坐落于莲洲镇红星村,
依偎在荷麻溪旁。
满载乘客的渡船即将靠岸。
渡船停靠在西安渡口。
“转姐,早晨。”
大家亲切地打着招呼上船。
自34岁开始,
梁金转便驾船往来于两岸间,
其单程用时约5分钟,
从早上6时一直持续到晚上。
摆渡荷麻溪,
落日数峰青。
莲洲镇红星村西安渡口的渡船船长梁金转与乘客交谈。
梁金转撕下船上褪色的对联。
作为见证时代变迁的摆渡人,
梁金转目睹着潮起潮落,
也见证了交通建设的日新月异,
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女船长梁金转帮乘客推车。
梁金转在等待乘客的间隙择菜叶。
珠江八道门,
四道过斗门。
大江、大河,
河涌交错、水网密布……
构成了令人惊叹的
斗门水情风景线。
到码头乘凉的居民。
傍晚,周边的居民来到码头上乘凉和看日落。
不知不觉已经明月当空。
有水就有船,
有船就有渡口。
渡船一度是
斗门人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社会的殷实,
斗门加快构建
内畅外联交通格局,
一座座大桥架设在江河之上,
一条条大道宽敞平坦,
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顺畅。
西安渡口上休息的女船长。
晚饭后到码头乘凉的周边居民。
傍晚,从西安渡口眺望围头渡口。
渡船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正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所言:
人间枝头,各自乘流;
各有渡口,各有归舟。
从西安渡口前往围头渡口的乘客冯叔。
另一位渡船女船长吴连妹(右一)走下渡船。
船长下班了就住在码头上。
《斗门县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9月第一版)第213页记载:
斗门在1985年
还存有51处横水渡口。

虾山-东湾渡口
白蕉镇虾山渡口。
1991年-2000年,
斗门多处渡口逐渐被桥梁替代,
渡口自然减少。
到如今仅剩渡口8个、
渡运线路有5条
(西安-围头、虾山-东湾、
布洲-中山板芙、上栏-禾丰、
新益-新会八顷)。
从莲洲镇东湾渡口往白蕉镇虾山渡口行驶的渡船。
渡船上的乘客。
从虾山渡口下船的乘客。
下班的工人准备在虾山渡口坐渡船前往对岸。
渡口不语,
守候潮起潮落;
摆渡人,
在潮落潮起间
“摆渡”岁月与乡愁。
岸上站立着来打卡的市民。
专门前来体验渡船的年轻人。
点击观看视频
▼





当照片会呼吸,
每一幅画面都会带着时间的温度,
它们能够让我们感受到——
那一刻的风,
那一刻的光,
甚至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的气息。
它们让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
找到了一个可以停驻、可以回望的港湾;
让我们在每一次凝视中,
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捕捉真实瞬间,传递身边感动,
这就是《定格》
——一座城市的影像志。
珠海传媒集团
全媒体摄影专栏《定格》,
为我们不拘一格的城市
留下万千定格,敬请垂注。
图片:梁冠贤 文字:张帆 制图:刘轶男 执行监制:杨秋敏、李建束 监制:廖明山、李蓉编辑:杨秋敏 责任编辑:蓝辉龙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