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守金 文学评论家,曾发表多篇文学评论,现居珠海。
随笔集《当教育遇上电影》初版两年旋即再版,一本书大受欢迎,不止是国人对教育和电影两大话题格外关注所致,还在于这本书文辞中闪烁出来的火花,令人敞亮和温暖。
揽阅此书,我首先感受到了行文之美,字词句段里,充盈着高贵而独到的情操和意味。观察的细深、情致的高远,以及一语道破事物本质的睿智,更令我着迷。倘把此书的文字绵延比作清澈的河流,那河面上蓝天白云的倒影或粼粼波光,皆诗情和哲理也。顺手拈几个例句吧:其一,“瓦尔瓦拉的教育理想不求回报,因为这教育实践本身就在时刻点点滴滴地回报着。”我从这句朴素的话语里,读出了几乎所有人皆可适用的普遍意义。真想把这句话送给对子女抱怨不休的老年朋友:甭再说什么孝顺不孝顺回报不回报了好不?我们养育的孩子,不是从襁褓里睁开眼对你咧嘴一笑起,就开始点点滴滴给你回报了吗?其二,“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同他们的调皮为敌,其实就是同孩子为敌。”此为至理名言,可惜许多师者和父母不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往往以正确和爱为名,伤害孩子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第三,“满眼泪花的基汀老师足可以告慰自己了,他点燃了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同时也温暖了他。”后面这两个短语,是不是比传诵千年的“教学相长”更富有人情味?还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快乐是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少年活动的灵魂”,“成功是存在,它永远不能被占有”,等等,皆为珠玑,俯拾即是。
当然,最能拨动我心弦的,还是路文彬在述评16部教育主题电影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怀和教育理念。这些电影中,大学题材的仅《心灵捕手》和《三个白痴》两部,其余14部的故事内容都是中小学教育。而在这14部电影里,竟有《乡村女教师》《鲁冰花》《凤凰琴》《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5部的故事,发生在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乡村,占到同类电影的三分之一以上。深入读下去,我还发现,除《乡村女教师》的女主角瓦尔瓦拉是个令人敬重的正面形象外,其余的老师大都是不合时宜的另类,且结局悲催:能用爱来发现并培养天才的郭云天、基汀、麦修遭到了开除,牺牲了梦想用一生的努力改变了学生改变了学校甚至还改变了社区的霍兰德被“下课”,美国的凯瑟琳和中国的张英子无奈而怅惘地别离……放眼这些电影中的学生,也少有省油的灯。不是先天有疾者如海伦、威尔、布莱德,就是劣迹斑斑的捣蛋虫、缺德鬼,或智商似乎不高成绩也不好的不受待见者。然而,就是这些师生,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脱胎换骨地变了,进而出现了天才,出现了品德高尚的人、意志坚定的人、能力超凡的人。作者令人信服地分析到,这一切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从中读到的关键词有:爱与自由、希望、快乐、个性、耐心和反抗等等。
反观当下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不能不说契合上述关键词的少之又少。能上热搜的,至今还是我戏谑了几十年的“三点式”:重点难点知识点,以及考试、打卡、学霸、刷题、听话、秩序、提分……围绕这些热词,多少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团团转晕乎乎难知轻松快乐为何物!作为一个站了四十年讲台的退休教师,我非常怜惜现在的孩子,亦不愿指责当下的同行,更同情如今的家长。故我强烈建议老师、家长和教育官员们,读一读《当教育遇上电影》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顺应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减缓他们稚嫩肩膀上的重压,进而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路文彬这部随笔,还强力佐证了我的一个观点,即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才能称之为成功?又由谁来评价和验证你的成功?高官名利,富贵权威,孔老夫子早就说了,皆浮云尔。我倒认为,唯一能够确证你成功的,只有你兢兢业业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为之付诸的工作对象。庄稼证明农民的成功,牛羊证明牧人的成功,公民证明官员的成功,病人证明医生的成功;当然了,就教师而言,学生,唯有学生,才能证明你的成功。
方守金 文学评论家,曾发表多篇文学评论,现居珠海。
随笔集《当教育遇上电影》初版两年旋即再版,一本书大受欢迎,不止是国人对教育和电影两大话题格外关注所致,还在于这本书文辞中闪烁出来的火花,令人敞亮和温暖。
揽阅此书,我首先感受到了行文之美,字词句段里,充盈着高贵而独到的情操和意味。观察的细深、情致的高远,以及一语道破事物本质的睿智,更令我着迷。倘把此书的文字绵延比作清澈的河流,那河面上蓝天白云的倒影或粼粼波光,皆诗情和哲理也。顺手拈几个例句吧:其一,“瓦尔瓦拉的教育理想不求回报,因为这教育实践本身就在时刻点点滴滴地回报着。”我从这句朴素的话语里,读出了几乎所有人皆可适用的普遍意义。真想把这句话送给对子女抱怨不休的老年朋友:甭再说什么孝顺不孝顺回报不回报了好不?我们养育的孩子,不是从襁褓里睁开眼对你咧嘴一笑起,就开始点点滴滴给你回报了吗?其二,“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同他们的调皮为敌,其实就是同孩子为敌。”此为至理名言,可惜许多师者和父母不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往往以正确和爱为名,伤害孩子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第三,“满眼泪花的基汀老师足可以告慰自己了,他点燃了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同时也温暖了他。”后面这两个短语,是不是比传诵千年的“教学相长”更富有人情味?还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快乐是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少年活动的灵魂”,“成功是存在,它永远不能被占有”,等等,皆为珠玑,俯拾即是。
当然,最能拨动我心弦的,还是路文彬在述评16部教育主题电影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怀和教育理念。这些电影中,大学题材的仅《心灵捕手》和《三个白痴》两部,其余14部的故事内容都是中小学教育。而在这14部电影里,竟有《乡村女教师》《鲁冰花》《凤凰琴》《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5部的故事,发生在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乡村,占到同类电影的三分之一以上。深入读下去,我还发现,除《乡村女教师》的女主角瓦尔瓦拉是个令人敬重的正面形象外,其余的老师大都是不合时宜的另类,且结局悲催:能用爱来发现并培养天才的郭云天、基汀、麦修遭到了开除,牺牲了梦想用一生的努力改变了学生改变了学校甚至还改变了社区的霍兰德被“下课”,美国的凯瑟琳和中国的张英子无奈而怅惘地别离……放眼这些电影中的学生,也少有省油的灯。不是先天有疾者如海伦、威尔、布莱德,就是劣迹斑斑的捣蛋虫、缺德鬼,或智商似乎不高成绩也不好的不受待见者。然而,就是这些师生,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脱胎换骨地变了,进而出现了天才,出现了品德高尚的人、意志坚定的人、能力超凡的人。作者令人信服地分析到,这一切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从中读到的关键词有:爱与自由、希望、快乐、个性、耐心和反抗等等。
反观当下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不能不说契合上述关键词的少之又少。能上热搜的,至今还是我戏谑了几十年的“三点式”:重点难点知识点,以及考试、打卡、学霸、刷题、听话、秩序、提分……围绕这些热词,多少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团团转晕乎乎难知轻松快乐为何物!作为一个站了四十年讲台的退休教师,我非常怜惜现在的孩子,亦不愿指责当下的同行,更同情如今的家长。故我强烈建议老师、家长和教育官员们,读一读《当教育遇上电影》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顺应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减缓他们稚嫩肩膀上的重压,进而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路文彬这部随笔,还强力佐证了我的一个观点,即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才能称之为成功?又由谁来评价和验证你的成功?高官名利,富贵权威,孔老夫子早就说了,皆浮云尔。我倒认为,唯一能够确证你成功的,只有你兢兢业业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为之付诸的工作对象。庄稼证明农民的成功,牛羊证明牧人的成功,公民证明官员的成功,病人证明医生的成功;当然了,就教师而言,学生,唯有学生,才能证明你的成功。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