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生人,祖籍山东。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广东文学院第一、二届签约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在特区叹世界》《情有独钟》和长篇小说《热屋顶上的猫》《何家芳情事》《所有子弹都有归宿》《命运的面孔》等。曾获多种文学奖。
博尔赫斯有一个短篇小说集,叫《交叉小径的花园》,在这个标题下,汇集着他六个精致的小说。交叉小径这个词和我此刻的思绪有些吻合,我想,如果1981年早春的那个下午,我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翻阅各种文学期刊时,最终选定的不是《广州文艺》,而是其他省的文学刊物,我会成为如今的粤人吗?自1985年9月作为人才招聘由江西南昌调至广东珠海工作,作为粤人已三十又五年矣。而所有的际会都是因为我当时选定投稿的刊物为《广州文艺》,在交叉小径之处,命运的骰子掷下了它的点数。
当时选择广州文艺是因为刊物散发出的那浓郁的开放、青春及时尚的气息,它在许多刊物略显严肃的注视中,在许多看起来面目彼此相似的刊物中闪身而出。我似乎听到它南国的热情的话语:同学,你好!整个下午,我都是翻阅它,这亲爱的刊物。然后我在小说责任编辑中选了一个我喜欢的名字:陈茹,我想这个名字这样好听,一定属于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编辑。再然后我将我刚刚完成的短篇小说《寒妮》寄了出去。那个年代,邮箱微信快递都蛰伏在遥远的日子,所有的一切都是慢节奏,投稿必须去邮局,然后称重,然后贴上价值相当的邮票,然后再由铁路的绿皮车厢哐当哐当地慢腾腾地跨省运输。
早春的投稿,就这么了无声息半年之久。你既不知道编辑看了还是没看,是认可还是不认可,你甚至不知道编辑是收到还是没有收到。一切都是一种朦胧的不可知状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年底,十一期的《广州文艺》刊登了《寒妮》。收到编辑部邮寄来的杂志,于我不啻收到一个大惊喜。我那时年轻,却好像懂得低调,如此大的惊喜也能包裹,我只是将杂志置于枕下,自己悄悄快活。后来班上有同学在图书馆看到杂志,奇怪小说作者和班级的王海玲一模一样。有同学彼此询问,问彼王海玲是不是此王海玲,然后有同学直接问我,《广州文艺》的那个王海玲是不是你?那小说是你写的吗?我笑笑说,是我,是我写的。看,这是不是我要的那个效果呢,低调而后的更高调,嘿嘿。
时光静走慢无声,此时敲击键盘,是2020年的最尾一天,我将目光回望,回望,在粤地的日子,三十五年,那么长的岁月就这样蜿蜒着每小时,每天,一旬旬行进;或者说每小时,每天,一旬旬消逝。你一味向前走,时光便是一种寸寸消逝的形态;而你驻足回望,那消逝的寸寸便是以一种迎迓的形态,晓风一般吹拂你。
转年的春天,1982年3月,刚刚入职南昌晚报的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一个温和亲切的女声。原来是陈茹女士的电话,她说一口广式普通话,告诉我,《寒妮》获《广州文艺》朝花奖,要我来广州领奖。陈茹说,你订好票告诉我,告诉我车厢号,我来火车站接你。后来,入粤好几年,我才知道当初那个买了站台票,站在车厢口接我的雅致知性端庄温和的陈茹是大作家陈残云的女儿,她年长我好几岁。
在《广州文艺》的颁奖活动中,我认识了广东女作家丁小莉,如果我没有记错,那一年,小莉获奖的小说是《不见了那座尼庵》,灵动的文字,凄美的故事,时过境迁三十八年,记忆至今犹清晰。远在法国的小莉,我想念你。
我还认识了获奖作品评委、大作家岑桑老师,我的恩师。
当时我对小莉表达了想来广州的愿望。我为什么对小莉这个当时名震南粤的作家,这个美丽的女子移不开我的笔触呢,是我在回望之时,以今日之世故今日方丰富起来的细微情感,花甲已过的老妪我,才领略到小莉当初对我的那一份大大的善意,为了我轻飘飘一句:我喜欢,我想来。她是那样不求回报不厌麻烦四下奔走。我和小莉,说漂亮些隆重些,是同为写作惺惺相惜;要是说马虎些,也就是比邂逅强那么一丁点。粤人之务实,于朋友之诚恳,在亲爱的小莉这里可见一斑。
从粤地领奖回赣几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大作家岑桑的来信,惊讶及惊喜难以表述我当时的心情。走笔至此,墨浓纸短,容我慢慢道来。
那篇发在《广州文艺》的《寒妮》之后,附了一位名家点评,点评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岑桑老师。颁奖会间隙,同为评委的岑桑老师和黄秋耘老师约我这个外省的作者小叙。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这面旗帜在祖国大地猎猎飘扬,《广州文艺》你这南国小小的刊物,你一个年度奖,邀请的评委竟然如此显赫如此重量级。小叙处是宾馆的一个亭台,我端坐一侧,恭敬地仰望两位老师。两位老师说话亲切,仿佛拉家常。两位老师说,本来《寒妮》刊物定的是三等奖,他们看后,提出定一等奖,但力争不成,两位老师退而求其次,说,你们给不了一等奖,那至少给作者二等奖。这件事从某个角度属于内幕,属于需要遮掩的部分,但老师们满脸笑意,用粤人普通话慢慢道来。所谓的提携之恩说的就是我这两位恩师,端坐的我万万没想到和两位前辈初次见面,叙谈竟然如此有趣如此亲切,拘谨一风而吹。分别时,两位老师和我紧紧握手,老师们对我说,你年轻,在创作这条路上你要努力前行,取得成绩。两位前辈予我的善意,虽三十八年弹指,恍然如昨。人生如一叶浮萍,随水漂流。这看似非人力的漂与流实则暗藏密码,我这叶小小浮萍仿佛得上天之眷顾,命运的密码深谙于心,一路漂流,虽曲折然一直得许多前行的助力。
展读岑桑老师的信,原句已记不准确。大意是,他从丁小莉处得知我想来珠海,便向珠海有关方面说明了我的情况,推荐之。珠海方面已同意接受我们夫妇俩。随信岑桑老师还附来两张表格。并在信中嘱咐,调动事珠海方面已妥。王海玲,你只需填好表格,贴八分钱邮票寄回珠海就行。
年轻时,神经有些大条,但当初读信的感受依然存于今,温暖且备受鼓舞。小莉、岑桑老师,你们合力烘出的那份情谊及真诚,今日之回味,是我拣起秃笔叙述的动力。
将填好的表格装进信封,写上地址,再贴上八分钱邮票,信件就重托于街面的邮筒。啊,啊,写及此,不胜惆怅。那些曾经遍布城市街头的邮筒,那些着一袭绿衣的缄默者也在岁月中淹没了身影。
2020年底行笔时,岑桑老师还健在。
此刻鹏凯兄向我约稿,我在电脑里将这段整理出来时,眼里已满是泪花。岑桑老师在去年2月26日已仙去。消息是广州女作家宋晓琪告诉我的,我们在上届的省作代会认识,那次我和晓琪、管琼一并去看望了特邀参会的岑桑老师。岑桑老师还批评我为啥连个电话也没有?唉唉,我这个人就是一个不打电话的人,总觉得打电话就是打扰别人,我错了。和晓琪紧急商量后知道,去广州送行因为疫情已不可能,追悼会总人数限制五十人。思量来思量去,最后还是通过省出版社的同志送上一份白金,虽菲薄,一寄托哀思,二出自己一份小力。
一九五六年生人,祖籍山东。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广东文学院第一、二届签约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在特区叹世界》《情有独钟》和长篇小说《热屋顶上的猫》《何家芳情事》《所有子弹都有归宿》《命运的面孔》等。曾获多种文学奖。
博尔赫斯有一个短篇小说集,叫《交叉小径的花园》,在这个标题下,汇集着他六个精致的小说。交叉小径这个词和我此刻的思绪有些吻合,我想,如果1981年早春的那个下午,我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翻阅各种文学期刊时,最终选定的不是《广州文艺》,而是其他省的文学刊物,我会成为如今的粤人吗?自1985年9月作为人才招聘由江西南昌调至广东珠海工作,作为粤人已三十又五年矣。而所有的际会都是因为我当时选定投稿的刊物为《广州文艺》,在交叉小径之处,命运的骰子掷下了它的点数。
当时选择广州文艺是因为刊物散发出的那浓郁的开放、青春及时尚的气息,它在许多刊物略显严肃的注视中,在许多看起来面目彼此相似的刊物中闪身而出。我似乎听到它南国的热情的话语:同学,你好!整个下午,我都是翻阅它,这亲爱的刊物。然后我在小说责任编辑中选了一个我喜欢的名字:陈茹,我想这个名字这样好听,一定属于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编辑。再然后我将我刚刚完成的短篇小说《寒妮》寄了出去。那个年代,邮箱微信快递都蛰伏在遥远的日子,所有的一切都是慢节奏,投稿必须去邮局,然后称重,然后贴上价值相当的邮票,然后再由铁路的绿皮车厢哐当哐当地慢腾腾地跨省运输。
早春的投稿,就这么了无声息半年之久。你既不知道编辑看了还是没看,是认可还是不认可,你甚至不知道编辑是收到还是没有收到。一切都是一种朦胧的不可知状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年底,十一期的《广州文艺》刊登了《寒妮》。收到编辑部邮寄来的杂志,于我不啻收到一个大惊喜。我那时年轻,却好像懂得低调,如此大的惊喜也能包裹,我只是将杂志置于枕下,自己悄悄快活。后来班上有同学在图书馆看到杂志,奇怪小说作者和班级的王海玲一模一样。有同学彼此询问,问彼王海玲是不是此王海玲,然后有同学直接问我,《广州文艺》的那个王海玲是不是你?那小说是你写的吗?我笑笑说,是我,是我写的。看,这是不是我要的那个效果呢,低调而后的更高调,嘿嘿。
时光静走慢无声,此时敲击键盘,是2020年的最尾一天,我将目光回望,回望,在粤地的日子,三十五年,那么长的岁月就这样蜿蜒着每小时,每天,一旬旬行进;或者说每小时,每天,一旬旬消逝。你一味向前走,时光便是一种寸寸消逝的形态;而你驻足回望,那消逝的寸寸便是以一种迎迓的形态,晓风一般吹拂你。
转年的春天,1982年3月,刚刚入职南昌晚报的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一个温和亲切的女声。原来是陈茹女士的电话,她说一口广式普通话,告诉我,《寒妮》获《广州文艺》朝花奖,要我来广州领奖。陈茹说,你订好票告诉我,告诉我车厢号,我来火车站接你。后来,入粤好几年,我才知道当初那个买了站台票,站在车厢口接我的雅致知性端庄温和的陈茹是大作家陈残云的女儿,她年长我好几岁。
在《广州文艺》的颁奖活动中,我认识了广东女作家丁小莉,如果我没有记错,那一年,小莉获奖的小说是《不见了那座尼庵》,灵动的文字,凄美的故事,时过境迁三十八年,记忆至今犹清晰。远在法国的小莉,我想念你。
我还认识了获奖作品评委、大作家岑桑老师,我的恩师。
当时我对小莉表达了想来广州的愿望。我为什么对小莉这个当时名震南粤的作家,这个美丽的女子移不开我的笔触呢,是我在回望之时,以今日之世故今日方丰富起来的细微情感,花甲已过的老妪我,才领略到小莉当初对我的那一份大大的善意,为了我轻飘飘一句:我喜欢,我想来。她是那样不求回报不厌麻烦四下奔走。我和小莉,说漂亮些隆重些,是同为写作惺惺相惜;要是说马虎些,也就是比邂逅强那么一丁点。粤人之务实,于朋友之诚恳,在亲爱的小莉这里可见一斑。
从粤地领奖回赣几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大作家岑桑的来信,惊讶及惊喜难以表述我当时的心情。走笔至此,墨浓纸短,容我慢慢道来。
那篇发在《广州文艺》的《寒妮》之后,附了一位名家点评,点评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岑桑老师。颁奖会间隙,同为评委的岑桑老师和黄秋耘老师约我这个外省的作者小叙。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这面旗帜在祖国大地猎猎飘扬,《广州文艺》你这南国小小的刊物,你一个年度奖,邀请的评委竟然如此显赫如此重量级。小叙处是宾馆的一个亭台,我端坐一侧,恭敬地仰望两位老师。两位老师说话亲切,仿佛拉家常。两位老师说,本来《寒妮》刊物定的是三等奖,他们看后,提出定一等奖,但力争不成,两位老师退而求其次,说,你们给不了一等奖,那至少给作者二等奖。这件事从某个角度属于内幕,属于需要遮掩的部分,但老师们满脸笑意,用粤人普通话慢慢道来。所谓的提携之恩说的就是我这两位恩师,端坐的我万万没想到和两位前辈初次见面,叙谈竟然如此有趣如此亲切,拘谨一风而吹。分别时,两位老师和我紧紧握手,老师们对我说,你年轻,在创作这条路上你要努力前行,取得成绩。两位前辈予我的善意,虽三十八年弹指,恍然如昨。人生如一叶浮萍,随水漂流。这看似非人力的漂与流实则暗藏密码,我这叶小小浮萍仿佛得上天之眷顾,命运的密码深谙于心,一路漂流,虽曲折然一直得许多前行的助力。
展读岑桑老师的信,原句已记不准确。大意是,他从丁小莉处得知我想来珠海,便向珠海有关方面说明了我的情况,推荐之。珠海方面已同意接受我们夫妇俩。随信岑桑老师还附来两张表格。并在信中嘱咐,调动事珠海方面已妥。王海玲,你只需填好表格,贴八分钱邮票寄回珠海就行。
年轻时,神经有些大条,但当初读信的感受依然存于今,温暖且备受鼓舞。小莉、岑桑老师,你们合力烘出的那份情谊及真诚,今日之回味,是我拣起秃笔叙述的动力。
将填好的表格装进信封,写上地址,再贴上八分钱邮票,信件就重托于街面的邮筒。啊,啊,写及此,不胜惆怅。那些曾经遍布城市街头的邮筒,那些着一袭绿衣的缄默者也在岁月中淹没了身影。
2020年底行笔时,岑桑老师还健在。
此刻鹏凯兄向我约稿,我在电脑里将这段整理出来时,眼里已满是泪花。岑桑老师在去年2月26日已仙去。消息是广州女作家宋晓琪告诉我的,我们在上届的省作代会认识,那次我和晓琪、管琼一并去看望了特邀参会的岑桑老师。岑桑老师还批评我为啥连个电话也没有?唉唉,我这个人就是一个不打电话的人,总觉得打电话就是打扰别人,我错了。和晓琪紧急商量后知道,去广州送行因为疫情已不可能,追悼会总人数限制五十人。思量来思量去,最后还是通过省出版社的同志送上一份白金,虽菲薄,一寄托哀思,二出自己一份小力。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