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兼事批评。主要诗集有《城邦之谜》《近似》《冒险岛》《她没遇见棕色的马》《我们来谈谈合适的火苗》。曾获“珠江国际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十月诗歌奖”“现代汉语双年十佳”“中国诗歌网年度十佳诗人”等奖项。
前两年,朋友们常在魏微家摊着闲聊。若谈到我,魏微必定先冷笑一声:“绿绿,我这些年是陪着玩过来的,是要哄的。”我呢,立刻从沙发上弹起,又躺回去,抱住魏微的靠枕,喝一口她泡的茶,耍赖地想: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魏微长我十岁,于我是长姐般的存在,她教训我,我都会认真听的,虽然,她说我从来听不进去。我不赞同此判断,自觉很听她的话,可还是和她大大小小吵过几次架。这事应该发生在我和魏微认识十年后,两人已经过分熟悉,并在一块干过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事了。
认识魏微前,我便读过她的一些小说。《化妆》《大老郑的女人》等,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魏微后来的写作风格愈加沉静、开阔,语言打磨得熨帖、稳定,但我认为她早期的《化妆》是不可替代的,这一篇有她不多见的粗粝感——不明显,但是有。她的小说不经意中暗含一股饱满的诗性,《大老郑的女人》处理得尤其完满。这种诗性,流动在人物与场景转换之间,是独属于她的气息。这种诗性,并不是通过语言层面的“优美”来实现的,魏微使用的语词本身极其朴素、实在,脱离了浅显的表面趣味。而在这样一种貌似不事雕琢的语言面前,所谓“优美”或“优雅”的文风会立即显得虚浮、不真实。我一向反感此类形容与文学扯上联系,甚至认为它们是文学的反面。遗憾的是,大多数普通读者对文学的鉴别力,目前仍停留在接受简单的、表面的“美”。此种美,层次单一,一眼看过去只有愉悦的感受;而且没有可以深挖的空间,容易使人厌倦,经不起反复推敲。而真正好的小说语言是不动声色的,杰出的小说家,绝不会迎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喜好,他们注定是为稀少的、成熟的、未来的读者而写。
在语言上,我和魏微的趣味比较一致。不久前,我和她聊最近读的新书,建议她了解一下国际同行的工作状态,便推荐她看了今年国际布克奖的获奖小说——法国小说家达维徳·迪奥普的《灵魂兄弟》。魏微说她只看了三章就没看了,而我也只迅速浏览了一半。我们对处理得过于光滑和有明显音乐感的小说语言,都持怀疑态度。说到底,我们希望能从小说中读出一些东西来。这个东西,不是有趣、优雅,不是指引,不是明确的思想。这个东西应该是:一种写法、一种启发;或者说,是一种我们明知道作者要写什么,但还是想了解作者将用什么方式来完成的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它不需要承载过多的思想压力。但小说不能没有思想,同时,这种“有”要处理得含蓄、不动声色,给读者深挖的余地。这个东西,不可张扬在外,它将在小说内部形成不可忽视的张力与引力。读者需要调动起认知,去主动揣测、想象、思考,才能感知到。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摆脱表演性,去拥抱日常性。这绝对不是放弃语言,而是把对语言的“讲究”做得细致与隐藏,让普通、扎实的词语组成稳定的句子、稳定的段落,在不用猛力、不做强调的气氛中更严谨地“讲究”。
选择了如此写作,便是选择了难度。写作者在每篇小说的一开始要先定好语调,对全局反复思量,哪一笔放到哪处心里要有数,一个字还没写呢,脑海里已经对将写的小说过了两三遍了。当然我不是说,小说家在写之前就要把小说中的每个细节都定好,写的过程必然会引起很多新的想法,从而改变小说家的一些原始意图以及小说人物的命运。但是,杰出小说家定会有超群的控制力——而控制力好不好,往往取决于小说家的敏感程度、对世事的体察和理解能力等。这样的小说家不好当,而且伴随着小说家的成长,其面临的写作难度还会不断提高。
魏微即是我心目中做到了上述“讲究”的小说家。有的小说适合节选一些出彩的片段来读,但魏微的小说却是必须从头到尾整篇读完。她有一口凝住的气,从开篇吊到结尾,读者不好打断的。读她的小说或可形容为是一种“浸润式”阅读,读者的情绪不会大起大落。她的叙述是疏离的、淡淡的,偶尔几笔点一下你,下手绝对不重,只轻轻地点在你某个共情的穴位上。刚读完她的小说,读者大概只会喃喃地说:“哦,是这样。”但是日后,读者将在许多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回忆起这篇小说,惆怅地重复一句:“哦,是这样。”
魏微小说里的叙述者或可看作是她本人,气质十分接近。我对魏微最初的认识,就来自其小说的语气。后来熟悉后,发现她就是这样的。
2005年秋天,我第一次见她。那是一个饭局。她来得晚,齐耳短发,浅黄色格子上衣,有些拘谨地坐下,和周围人客气地打招呼。我那时年纪小,十分腼腆,坐在饭桌边缘基本上不和人说话,也不和魏微说话,虽然我对她特别有兴趣。我害羞、紧张得不得了,完全不可能对她说:“我特别喜欢你的小说。”当面称赞一个人,对我来说太难了,除非已经有过亲密的互动,才可能有勇气直接称赞对方。几年前,《魏微十三篇》这本小说集出来,在广州的学而优书店做活动,魏微叫我去玩。来的人都要说两句,我就谈了一些想法。魏微说,认识绿绿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听她夸我。我才意识到,相识十几年我都没告诉她,我几乎读过她全部的小说。她以为我不读她的。
我们在一起聊文学,聊的都是别人的作品。偶尔谈到我的诗,魏微是要讽刺的,说:“我怎么读不懂你的诗。”我正要来劲辩驳,她又得意地笑:“可是吧,对那些一眼能看明白的诗,我又不以为然。”小说家厉害吧,把我拿捏得相当稳,我很吃这一套。
第一次见魏微,我就对她有了信任,这是小说家的写作魅力产生的联动效应。你读了她的小说,便知道这个人大致是怎样。藏不住的。我指的是风格,写作的风格,以及由此透露出的小说家本人的风格。小说可以虚构,风格却是骨子里的东西,掩饰不来的。语调再怎么变化,形式再多样,敏锐的读者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抓住徜徉在文字中的个体风格。我想将之称为“小说家愿意投入自我的诚意”。
魏微自认是偏感性的写作者,但是我认为她把理性裹挟在了感性之中。理性不是来源于她对世界的分析,是她在入世的生活和阅读中由经验得来的。她接纳了经验,处理了经验,保存有效的认知,再将认知投射到她的感知上。这个复杂的过程,我以为,如同她挑战平静的语言一样,她再次不动声色地完成了。
初次见面后,我和魏微几年没见过,也没联系。后来怎么熟悉的,我忘了。问魏微,她也忘了。记忆里,我的生活再次衔接上魏微的生活时,我俩已经好到能在她家住了。那段时间,我和她的关系真是太好了。我在她家里住着舍不得走,两个人每天有说不完的话,但似乎也不说什么正经事。文学是很少谈的,多谈些女人之间最常谈的事,也就是化妆、买衣服之类。
一个小说家经过岁月的历练与知识积累,她为自己设置了无数门槛,克服平行的障碍已经不能满足她对写作的喜悦。她不知不觉抬高跨越的高度,其中的艰难,只有写作的人才能体会。她关注的重心,不再是写作道路上具体的风景,风景与他人、与物、与她个人,已构成了一段凝滞的时间,而她正在拨开这段时间的迷雾,找寻另一个她。她有不寻常的耐心。我一直在等待魏微的长篇写完,现在,她的长篇小说《烟霞里》终于出来了!
诗人,兼事批评。主要诗集有《城邦之谜》《近似》《冒险岛》《她没遇见棕色的马》《我们来谈谈合适的火苗》。曾获“珠江国际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十月诗歌奖”“现代汉语双年十佳”“中国诗歌网年度十佳诗人”等奖项。
前两年,朋友们常在魏微家摊着闲聊。若谈到我,魏微必定先冷笑一声:“绿绿,我这些年是陪着玩过来的,是要哄的。”我呢,立刻从沙发上弹起,又躺回去,抱住魏微的靠枕,喝一口她泡的茶,耍赖地想: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魏微长我十岁,于我是长姐般的存在,她教训我,我都会认真听的,虽然,她说我从来听不进去。我不赞同此判断,自觉很听她的话,可还是和她大大小小吵过几次架。这事应该发生在我和魏微认识十年后,两人已经过分熟悉,并在一块干过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事了。
认识魏微前,我便读过她的一些小说。《化妆》《大老郑的女人》等,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魏微后来的写作风格愈加沉静、开阔,语言打磨得熨帖、稳定,但我认为她早期的《化妆》是不可替代的,这一篇有她不多见的粗粝感——不明显,但是有。她的小说不经意中暗含一股饱满的诗性,《大老郑的女人》处理得尤其完满。这种诗性,流动在人物与场景转换之间,是独属于她的气息。这种诗性,并不是通过语言层面的“优美”来实现的,魏微使用的语词本身极其朴素、实在,脱离了浅显的表面趣味。而在这样一种貌似不事雕琢的语言面前,所谓“优美”或“优雅”的文风会立即显得虚浮、不真实。我一向反感此类形容与文学扯上联系,甚至认为它们是文学的反面。遗憾的是,大多数普通读者对文学的鉴别力,目前仍停留在接受简单的、表面的“美”。此种美,层次单一,一眼看过去只有愉悦的感受;而且没有可以深挖的空间,容易使人厌倦,经不起反复推敲。而真正好的小说语言是不动声色的,杰出的小说家,绝不会迎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喜好,他们注定是为稀少的、成熟的、未来的读者而写。
在语言上,我和魏微的趣味比较一致。不久前,我和她聊最近读的新书,建议她了解一下国际同行的工作状态,便推荐她看了今年国际布克奖的获奖小说——法国小说家达维徳·迪奥普的《灵魂兄弟》。魏微说她只看了三章就没看了,而我也只迅速浏览了一半。我们对处理得过于光滑和有明显音乐感的小说语言,都持怀疑态度。说到底,我们希望能从小说中读出一些东西来。这个东西,不是有趣、优雅,不是指引,不是明确的思想。这个东西应该是:一种写法、一种启发;或者说,是一种我们明知道作者要写什么,但还是想了解作者将用什么方式来完成的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它不需要承载过多的思想压力。但小说不能没有思想,同时,这种“有”要处理得含蓄、不动声色,给读者深挖的余地。这个东西,不可张扬在外,它将在小说内部形成不可忽视的张力与引力。读者需要调动起认知,去主动揣测、想象、思考,才能感知到。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摆脱表演性,去拥抱日常性。这绝对不是放弃语言,而是把对语言的“讲究”做得细致与隐藏,让普通、扎实的词语组成稳定的句子、稳定的段落,在不用猛力、不做强调的气氛中更严谨地“讲究”。
选择了如此写作,便是选择了难度。写作者在每篇小说的一开始要先定好语调,对全局反复思量,哪一笔放到哪处心里要有数,一个字还没写呢,脑海里已经对将写的小说过了两三遍了。当然我不是说,小说家在写之前就要把小说中的每个细节都定好,写的过程必然会引起很多新的想法,从而改变小说家的一些原始意图以及小说人物的命运。但是,杰出小说家定会有超群的控制力——而控制力好不好,往往取决于小说家的敏感程度、对世事的体察和理解能力等。这样的小说家不好当,而且伴随着小说家的成长,其面临的写作难度还会不断提高。
魏微即是我心目中做到了上述“讲究”的小说家。有的小说适合节选一些出彩的片段来读,但魏微的小说却是必须从头到尾整篇读完。她有一口凝住的气,从开篇吊到结尾,读者不好打断的。读她的小说或可形容为是一种“浸润式”阅读,读者的情绪不会大起大落。她的叙述是疏离的、淡淡的,偶尔几笔点一下你,下手绝对不重,只轻轻地点在你某个共情的穴位上。刚读完她的小说,读者大概只会喃喃地说:“哦,是这样。”但是日后,读者将在许多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回忆起这篇小说,惆怅地重复一句:“哦,是这样。”
魏微小说里的叙述者或可看作是她本人,气质十分接近。我对魏微最初的认识,就来自其小说的语气。后来熟悉后,发现她就是这样的。
2005年秋天,我第一次见她。那是一个饭局。她来得晚,齐耳短发,浅黄色格子上衣,有些拘谨地坐下,和周围人客气地打招呼。我那时年纪小,十分腼腆,坐在饭桌边缘基本上不和人说话,也不和魏微说话,虽然我对她特别有兴趣。我害羞、紧张得不得了,完全不可能对她说:“我特别喜欢你的小说。”当面称赞一个人,对我来说太难了,除非已经有过亲密的互动,才可能有勇气直接称赞对方。几年前,《魏微十三篇》这本小说集出来,在广州的学而优书店做活动,魏微叫我去玩。来的人都要说两句,我就谈了一些想法。魏微说,认识绿绿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听她夸我。我才意识到,相识十几年我都没告诉她,我几乎读过她全部的小说。她以为我不读她的。
我们在一起聊文学,聊的都是别人的作品。偶尔谈到我的诗,魏微是要讽刺的,说:“我怎么读不懂你的诗。”我正要来劲辩驳,她又得意地笑:“可是吧,对那些一眼能看明白的诗,我又不以为然。”小说家厉害吧,把我拿捏得相当稳,我很吃这一套。
第一次见魏微,我就对她有了信任,这是小说家的写作魅力产生的联动效应。你读了她的小说,便知道这个人大致是怎样。藏不住的。我指的是风格,写作的风格,以及由此透露出的小说家本人的风格。小说可以虚构,风格却是骨子里的东西,掩饰不来的。语调再怎么变化,形式再多样,敏锐的读者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抓住徜徉在文字中的个体风格。我想将之称为“小说家愿意投入自我的诚意”。
魏微自认是偏感性的写作者,但是我认为她把理性裹挟在了感性之中。理性不是来源于她对世界的分析,是她在入世的生活和阅读中由经验得来的。她接纳了经验,处理了经验,保存有效的认知,再将认知投射到她的感知上。这个复杂的过程,我以为,如同她挑战平静的语言一样,她再次不动声色地完成了。
初次见面后,我和魏微几年没见过,也没联系。后来怎么熟悉的,我忘了。问魏微,她也忘了。记忆里,我的生活再次衔接上魏微的生活时,我俩已经好到能在她家住了。那段时间,我和她的关系真是太好了。我在她家里住着舍不得走,两个人每天有说不完的话,但似乎也不说什么正经事。文学是很少谈的,多谈些女人之间最常谈的事,也就是化妆、买衣服之类。
一个小说家经过岁月的历练与知识积累,她为自己设置了无数门槛,克服平行的障碍已经不能满足她对写作的喜悦。她不知不觉抬高跨越的高度,其中的艰难,只有写作的人才能体会。她关注的重心,不再是写作道路上具体的风景,风景与他人、与物、与她个人,已构成了一段凝滞的时间,而她正在拨开这段时间的迷雾,找寻另一个她。她有不寻常的耐心。我一直在等待魏微的长篇写完,现在,她的长篇小说《烟霞里》终于出来了!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