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2月13日)

食在白藤湖

□ 张 梅

白藤湖有几种东西是好吃的,莲藕、白鳝、田螺、番薯饼。

首先是莲藕,又大又粉。我第一次到斗门,是6年前,在白藤湖的边上吃到了当地产的莲藕,印象极深。以后每次去,都要找莲藕吃。讲到莲藕,记得有一首歌谣:“为花死,为花忙,为花掉进莲藕塘。”这是笑痴情男子的。但大家吃起莲藕来,却是不记得这首歌谣了。而我有时吃得高兴了,便要大声背诵给其他人听,听得大家很高兴,于是吃起莲藕来也香得多。这里做莲藕,多用来炆,放南乳或猪手炆,放在砂锅里炆,香喷喷的;或用来清炒;或和鲜百合一起炒。这莲藕也怪,炆出来是粉的,炒起来却是脆的。每上莲藕,主人都要说,这是我们的特产呵。

此地的鳝鱼也很有名,这里的鳝鱼,多用豉汁蒸,把鳝鱼切成一段段,然后盘在碟子里,叫作“豉汁蒸盘龙鳝”。盘龙鳝一上桌,大家都抢着吃。从前认识一个经理,说自己每顿饭定要吃一个菜,就是这道盘龙鳝。看他的肚子,鼓鼓的,也不知装了多少鳝鱼。

白藤湖产的田螺叫薄壳田螺,很有特色。壳特别薄,因此入味,螺肉是脆的。从前,这田螺是乡行小菜,上不了宴席。但住在白藤湖,饭桌上却经常见到,而且大受欢迎。这一次去白藤湖,是冬天,吃饭时不见田螺,于是问服务员,小姐说,冬天了,田螺不肥,我便有一些遗憾。

近来广州吃番薯叶成风。想想这番薯叶,从前是用来喂猪的,经济困难时,家的后院种了一大片。而在白藤湖,却不吃番薯叶,吃番薯饼。第一次见到番薯饼,想起红军长征时吃的粗粮,但一定没这么精工细作。这些黄澄澄的番薯饼,每次都引来了称赞声。

(摘自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此种风情谁解》)

张梅 专业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中短篇小说集《酒后的爱情观》《这里的天空》、《女人、游戏、下午茶》《随风飘荡的日子》等,出版散文集《木屐声声》《暗香浮动》《此种风情谁解》《讲什么身世飘零》《肚皮上的宝贝》《口水》《夜色依然旧》等。

白白的土豆花

□ 许理存

大凉山的山,高且大,一波一波地起伏着,也不是高得没动物生存的那种高,即便山顶上也能看到炊烟,但我们仍然感到这里是大山,所经过的山路往往是从一个山脚爬到山顶,再从山顶滑到山谷,再爬上另一个山顶,再滑到山谷,从市里到山村小学,整个过程都是这样。

那山中的石,红红的,或许是玛瑙的胚体吧,有的软,有的硬,更多的都已经风化,像硬泥。山体陡坡多而缓坡少,但即便这样的山体之上,土豆却没有一点厌恶与嫌弃,欢快地开着小小的、弱弱的、白白的花。土豆花,这么土气的名字,一点也不影响那白白的花所包含的倔强与高雅。

这大山里的土豆,生长的土地很洁净,因为昼夜温差大,土豆虽在土里,但茎与叶并花却在外面,它们要一同经受巨大温差的冲击,经过雨水的冲刷,阴天山风的咆哮,深夜寂寞的重压,可谓热不怨,寒不号。

白白的土豆花,密而生机勃勃,可它根下的土地却是那么贫瘠,一色的红壤,不!还不能叫壤,因为,更多的还是石头状的。白白的土豆花从石缝里汲取着丁点儿的营养,可营养不足的土豆花也开得洁白,开得欢乐,开得饱满,开得自信,它们想着给它们的主人长出更多更好的土豆。

经过一陡坡时,天开始下雨,我们走在人工开凿的小路上,十分小心,可山体上的土豆花勇敢地对抗着顺坡而下的流水,那根似乎扎得更紧了,那叶在摇动,像在彼此鼓劲,那花显得更小了,看上去也更白了,每一阵雨过,它们都要发出弱弱的声响,那是它们在击掌欢庆。

稀薄的空气也没有影响白白的土豆花那活泼的个性,一有微风便自顾不暇地舞动着身躯,好像它们就是这山中最快乐的花,它们确实有快乐的理由,因为,它们虽居深山,可那些黑黑的脸膛与它们相依为命。那黑的脸膛,黑的手,黑的眼睛在照顾着整个大山。大山是彝族人的,彝族人就住在这山中的沟沟坡坡上,坚韧的彝族人就像那坚韧的土豆花一样顽强地生活在这方水土之上。

高海拔的紫外线,黑了他们所有人的外表,包括眼睛,但没有黑化他们的心灵。他们的纯洁与善良,勤劳与勇敢,全写在他们的眼里,眼睛是彝族人表情的语言,有作家说过会说话的眼睛,或许他这句话只会在彝族人身上才能感悟到。

冬天的大雪往往要封山几个月,没有自来水的山中,肩膀就是水管,那些房屋低矮,门户狭小,窗子差不多只有拳头那么大,可里面却是温暖的一家人。这些人家每天都要有三次升起快乐的炊烟,那烟是从林中升起的,像雾也像云。雨天升起的是黑烟,晴天升起的是白烟,但都从同一个烟囱里爬上天空。

无风的日子,烟像芭蕾,有风的日子,那烟像探戈或摇滚。当然,烟出了烟囱就是外面的世界,彝族人只在这灶下过着自己的日子,就像那白白的土豆花,不惧寂寞,不畏艰难,不为山外的花花世界所扰,就守着这片水土,一片艰难的水土。

艰难是山外人的看法,而山里的彝族人却不这么看,山外人看到大山里陡坡上长着的白白的土豆花就为它们担心,那么陡的坡,那么稀薄的空气,那么强的紫外线,还有山洪,还有风和寂寞。可土豆花也不这么想,它们想着只有在安静而寂寞的环境下才能孕育出最好的土豆,结出最好的土豆才能让主人更好地生活。

彝族人就像这土豆花,也像这土豆,在大山里寂寞地开着白白的花,在陡坡上坚韧地守着自家的灶,在稀薄的空气里,在紫外线下,那些黑色的脸膛,健康而墩厚,快乐而美丽。那黑色的眼睛,包容了所有,包容了这方水土上的快乐与艰难,幸福与苦楚。

白白的土豆花,黑黑的大眼睛,彝族人最富足的两样宝物。

许理存 作家,60年代生人,出版散文集三部。

别有洞天

 陈敢清 摄

暮宿黄河边(散文诗三章)

□ 香 奴

为了重复《木兰辞》中我最喜欢的这句:暮宿黄河边。木兰的芳龄,被我浪费了好几次。

这么多年,藏起了长裙、黑发、红指甲。

远征人应该是瘦的、是满面尘土的,是偶尔抬头、眼睛里要有杀气的。

而我的道具,只剩黑衣、皂靴和负伤的旧衣衫。

 

高手

早晨和傍晚,她都在竹林间舞剑。带风,飕飕作响,对手已经东倒西歪一片;

她未露真容,但是我相信:这么好的功夫,没必要玄衣蒙面的虚张。

负伤的竹叶,一层一层覆盖了:她的来时路。

 

麻雀

是一只始终没有离开过的麻雀,还是新来的另外一只麻雀,不值得探究。

麻雀能飞。

却在深秋,留下来。听人们歌吟候鸟、鸿雁、天鹅、丹顶鹤,人们赋予了候鸟太多的象征和美誉。

麻雀,没有象征意义。

麻雀起早,或许也有虫吃,运气好的时候,秋后的秕谷也是她的,在大雪铺地之前,还有散布的草籽,跌落的果实。

所有剩余的季节都是她的。包括冰封的河流,积雪的群山,炊烟里的乡关。

毫无疑问,麻雀是笨鸟。

夜莺之歌,鹦鹉之舌,都不是学得来的,麻雀的自知之明很重要,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和异类都是一种上升为道德范畴的持戒。

麻雀的抒情和感慨,是从屋檐下飞到枝头,榆树繁琐的枝桠,围绕着她简单的幸福和单调的悲哀,从未打扰过任何一只麻雀。

过路人终究是过路人。麻雀一直是麻雀。

它是这座小城唯一正确的信条。

麻雀不曾离去,无需对她讲往事,用你们陈旧的语气,谙熟的套路,人之常情的俗艳。

故乡和归宿,春芽和落叶都属无意之间的呈现,我还不想,因为深情而憎恨所爱的事物。

请允许我有麻雀的样子,平凡,安静,苟且于稻粱。

香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人,现居天津。著有诗文集7部,作品若干、获奖若干。曾参加第二届(2002·青岛)、第十五届(2015·甘南)全国散文诗笔会。

自在与拷问

 □ 梁永利

花朵的感伤从雨季开始

隐喻终将亮出一爿颜色

山椹果蔫枯,因蜜蜂断刺

向远方的献歌,浪子唱个通宵

河流直涌,鱼虾必定负伤游弋

波浪仅流于形式

爱与泪选择秋天交织

答案遗落在脚下的赤土

梁永利 《湛江文学》杂志社主编,湛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诗选刊》《绿风》《诗林》《诗潮》等100多家刊物,曾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出版个人专著5部,主编、合编图书7部。

01
旷野的清芬(外一首)

□ 叶 耳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摄

你看水多清澈

河流是一面镜子

 

你看鹅多自在

鹅是自己的美学家

 

在哪里游动

哪里游动的水

就是自己的家

 

十五种燃烧的语言

只有诗人可以读取

 

红色的嘴

与洁白的羽毛

它们是山川重叠的线条

 

叙事的树

被大地上的构思遗忘

几朵隐于枝头的白雪

 

它们的回忆与经历

都将被河流的寂静融化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不死

仍旧是一粒”

远看是春天

近看不过是初雪的冬日

 

一只鹅,如果你重复

一只鹅十五种清波的默写

 

我相信蔚蓝的底色

能打开一朵旷野的清芬

 

从一数到五

 

喜乐的池水

是五只鸭群的治愈

 

就像手指的咳嗽

从一数到五,从手纹到心尖

 

你同我说过要一起走走

我说过要你同一起去走走

 

出门的太阳充满笋岗的绿道

闪耀的光芒也是一种天气

 

水很静也很细。你的骑行特别

成为了叙事文本的独白

 

这样完整的宁静

只有宁静才能屏住呼吸

 

我给你办理了一张副卡

没有手机确实有诸多不便

 

羽毛在谜语深处燃烧

那只环顾世界的黑脖子眼神

 

百花路照见一位摆摊卖书的老人

我问哈珀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多少钱

 

有了手机太多同学要加微信

下午你主动提出要去楼下打羽毛球

 

当我们停下来

白云与地铁口的风也恰好路过

叶耳 青年作家,作品散见于多种文学报刊。现居深圳。

静静的香炉湾(油画)

刘文伟 作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大家(2023年2月13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2-13 13:27

食在白藤湖

□ 张 梅

白藤湖有几种东西是好吃的,莲藕、白鳝、田螺、番薯饼。

首先是莲藕,又大又粉。我第一次到斗门,是6年前,在白藤湖的边上吃到了当地产的莲藕,印象极深。以后每次去,都要找莲藕吃。讲到莲藕,记得有一首歌谣:“为花死,为花忙,为花掉进莲藕塘。”这是笑痴情男子的。但大家吃起莲藕来,却是不记得这首歌谣了。而我有时吃得高兴了,便要大声背诵给其他人听,听得大家很高兴,于是吃起莲藕来也香得多。这里做莲藕,多用来炆,放南乳或猪手炆,放在砂锅里炆,香喷喷的;或用来清炒;或和鲜百合一起炒。这莲藕也怪,炆出来是粉的,炒起来却是脆的。每上莲藕,主人都要说,这是我们的特产呵。

此地的鳝鱼也很有名,这里的鳝鱼,多用豉汁蒸,把鳝鱼切成一段段,然后盘在碟子里,叫作“豉汁蒸盘龙鳝”。盘龙鳝一上桌,大家都抢着吃。从前认识一个经理,说自己每顿饭定要吃一个菜,就是这道盘龙鳝。看他的肚子,鼓鼓的,也不知装了多少鳝鱼。

白藤湖产的田螺叫薄壳田螺,很有特色。壳特别薄,因此入味,螺肉是脆的。从前,这田螺是乡行小菜,上不了宴席。但住在白藤湖,饭桌上却经常见到,而且大受欢迎。这一次去白藤湖,是冬天,吃饭时不见田螺,于是问服务员,小姐说,冬天了,田螺不肥,我便有一些遗憾。

近来广州吃番薯叶成风。想想这番薯叶,从前是用来喂猪的,经济困难时,家的后院种了一大片。而在白藤湖,却不吃番薯叶,吃番薯饼。第一次见到番薯饼,想起红军长征时吃的粗粮,但一定没这么精工细作。这些黄澄澄的番薯饼,每次都引来了称赞声。

(摘自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此种风情谁解》)

张梅 专业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中短篇小说集《酒后的爱情观》《这里的天空》、《女人、游戏、下午茶》《随风飘荡的日子》等,出版散文集《木屐声声》《暗香浮动》《此种风情谁解》《讲什么身世飘零》《肚皮上的宝贝》《口水》《夜色依然旧》等。

白白的土豆花

□ 许理存

大凉山的山,高且大,一波一波地起伏着,也不是高得没动物生存的那种高,即便山顶上也能看到炊烟,但我们仍然感到这里是大山,所经过的山路往往是从一个山脚爬到山顶,再从山顶滑到山谷,再爬上另一个山顶,再滑到山谷,从市里到山村小学,整个过程都是这样。

那山中的石,红红的,或许是玛瑙的胚体吧,有的软,有的硬,更多的都已经风化,像硬泥。山体陡坡多而缓坡少,但即便这样的山体之上,土豆却没有一点厌恶与嫌弃,欢快地开着小小的、弱弱的、白白的花。土豆花,这么土气的名字,一点也不影响那白白的花所包含的倔强与高雅。

这大山里的土豆,生长的土地很洁净,因为昼夜温差大,土豆虽在土里,但茎与叶并花却在外面,它们要一同经受巨大温差的冲击,经过雨水的冲刷,阴天山风的咆哮,深夜寂寞的重压,可谓热不怨,寒不号。

白白的土豆花,密而生机勃勃,可它根下的土地却是那么贫瘠,一色的红壤,不!还不能叫壤,因为,更多的还是石头状的。白白的土豆花从石缝里汲取着丁点儿的营养,可营养不足的土豆花也开得洁白,开得欢乐,开得饱满,开得自信,它们想着给它们的主人长出更多更好的土豆。

经过一陡坡时,天开始下雨,我们走在人工开凿的小路上,十分小心,可山体上的土豆花勇敢地对抗着顺坡而下的流水,那根似乎扎得更紧了,那叶在摇动,像在彼此鼓劲,那花显得更小了,看上去也更白了,每一阵雨过,它们都要发出弱弱的声响,那是它们在击掌欢庆。

稀薄的空气也没有影响白白的土豆花那活泼的个性,一有微风便自顾不暇地舞动着身躯,好像它们就是这山中最快乐的花,它们确实有快乐的理由,因为,它们虽居深山,可那些黑黑的脸膛与它们相依为命。那黑的脸膛,黑的手,黑的眼睛在照顾着整个大山。大山是彝族人的,彝族人就住在这山中的沟沟坡坡上,坚韧的彝族人就像那坚韧的土豆花一样顽强地生活在这方水土之上。

高海拔的紫外线,黑了他们所有人的外表,包括眼睛,但没有黑化他们的心灵。他们的纯洁与善良,勤劳与勇敢,全写在他们的眼里,眼睛是彝族人表情的语言,有作家说过会说话的眼睛,或许他这句话只会在彝族人身上才能感悟到。

冬天的大雪往往要封山几个月,没有自来水的山中,肩膀就是水管,那些房屋低矮,门户狭小,窗子差不多只有拳头那么大,可里面却是温暖的一家人。这些人家每天都要有三次升起快乐的炊烟,那烟是从林中升起的,像雾也像云。雨天升起的是黑烟,晴天升起的是白烟,但都从同一个烟囱里爬上天空。

无风的日子,烟像芭蕾,有风的日子,那烟像探戈或摇滚。当然,烟出了烟囱就是外面的世界,彝族人只在这灶下过着自己的日子,就像那白白的土豆花,不惧寂寞,不畏艰难,不为山外的花花世界所扰,就守着这片水土,一片艰难的水土。

艰难是山外人的看法,而山里的彝族人却不这么看,山外人看到大山里陡坡上长着的白白的土豆花就为它们担心,那么陡的坡,那么稀薄的空气,那么强的紫外线,还有山洪,还有风和寂寞。可土豆花也不这么想,它们想着只有在安静而寂寞的环境下才能孕育出最好的土豆,结出最好的土豆才能让主人更好地生活。

彝族人就像这土豆花,也像这土豆,在大山里寂寞地开着白白的花,在陡坡上坚韧地守着自家的灶,在稀薄的空气里,在紫外线下,那些黑色的脸膛,健康而墩厚,快乐而美丽。那黑色的眼睛,包容了所有,包容了这方水土上的快乐与艰难,幸福与苦楚。

白白的土豆花,黑黑的大眼睛,彝族人最富足的两样宝物。

许理存 作家,60年代生人,出版散文集三部。

别有洞天

 陈敢清 摄

暮宿黄河边(散文诗三章)

□ 香 奴

为了重复《木兰辞》中我最喜欢的这句:暮宿黄河边。木兰的芳龄,被我浪费了好几次。

这么多年,藏起了长裙、黑发、红指甲。

远征人应该是瘦的、是满面尘土的,是偶尔抬头、眼睛里要有杀气的。

而我的道具,只剩黑衣、皂靴和负伤的旧衣衫。

 

高手

早晨和傍晚,她都在竹林间舞剑。带风,飕飕作响,对手已经东倒西歪一片;

她未露真容,但是我相信:这么好的功夫,没必要玄衣蒙面的虚张。

负伤的竹叶,一层一层覆盖了:她的来时路。

 

麻雀

是一只始终没有离开过的麻雀,还是新来的另外一只麻雀,不值得探究。

麻雀能飞。

却在深秋,留下来。听人们歌吟候鸟、鸿雁、天鹅、丹顶鹤,人们赋予了候鸟太多的象征和美誉。

麻雀,没有象征意义。

麻雀起早,或许也有虫吃,运气好的时候,秋后的秕谷也是她的,在大雪铺地之前,还有散布的草籽,跌落的果实。

所有剩余的季节都是她的。包括冰封的河流,积雪的群山,炊烟里的乡关。

毫无疑问,麻雀是笨鸟。

夜莺之歌,鹦鹉之舌,都不是学得来的,麻雀的自知之明很重要,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和异类都是一种上升为道德范畴的持戒。

麻雀的抒情和感慨,是从屋檐下飞到枝头,榆树繁琐的枝桠,围绕着她简单的幸福和单调的悲哀,从未打扰过任何一只麻雀。

过路人终究是过路人。麻雀一直是麻雀。

它是这座小城唯一正确的信条。

麻雀不曾离去,无需对她讲往事,用你们陈旧的语气,谙熟的套路,人之常情的俗艳。

故乡和归宿,春芽和落叶都属无意之间的呈现,我还不想,因为深情而憎恨所爱的事物。

请允许我有麻雀的样子,平凡,安静,苟且于稻粱。

香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人,现居天津。著有诗文集7部,作品若干、获奖若干。曾参加第二届(2002·青岛)、第十五届(2015·甘南)全国散文诗笔会。

自在与拷问

 □ 梁永利

花朵的感伤从雨季开始

隐喻终将亮出一爿颜色

山椹果蔫枯,因蜜蜂断刺

向远方的献歌,浪子唱个通宵

河流直涌,鱼虾必定负伤游弋

波浪仅流于形式

爱与泪选择秋天交织

答案遗落在脚下的赤土

梁永利 《湛江文学》杂志社主编,湛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诗选刊》《绿风》《诗林》《诗潮》等100多家刊物,曾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出版个人专著5部,主编、合编图书7部。

01
旷野的清芬(外一首)

□ 叶 耳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摄

你看水多清澈

河流是一面镜子

 

你看鹅多自在

鹅是自己的美学家

 

在哪里游动

哪里游动的水

就是自己的家

 

十五种燃烧的语言

只有诗人可以读取

 

红色的嘴

与洁白的羽毛

它们是山川重叠的线条

 

叙事的树

被大地上的构思遗忘

几朵隐于枝头的白雪

 

它们的回忆与经历

都将被河流的寂静融化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不死

仍旧是一粒”

远看是春天

近看不过是初雪的冬日

 

一只鹅,如果你重复

一只鹅十五种清波的默写

 

我相信蔚蓝的底色

能打开一朵旷野的清芬

 

从一数到五

 

喜乐的池水

是五只鸭群的治愈

 

就像手指的咳嗽

从一数到五,从手纹到心尖

 

你同我说过要一起走走

我说过要你同一起去走走

 

出门的太阳充满笋岗的绿道

闪耀的光芒也是一种天气

 

水很静也很细。你的骑行特别

成为了叙事文本的独白

 

这样完整的宁静

只有宁静才能屏住呼吸

 

我给你办理了一张副卡

没有手机确实有诸多不便

 

羽毛在谜语深处燃烧

那只环顾世界的黑脖子眼神

 

百花路照见一位摆摊卖书的老人

我问哈珀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多少钱

 

有了手机太多同学要加微信

下午你主动提出要去楼下打羽毛球

 

当我们停下来

白云与地铁口的风也恰好路过

叶耳 青年作家,作品散见于多种文学报刊。现居深圳。

静静的香炉湾(油画)

刘文伟 作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