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冯渊:我走上田埂就穿起了袜子
冯渊

男,上海市特级教师。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青春》《散文百家》《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供职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语文建设》编委。著有《逻辑的力量》《问津录》等多部。

盛夏的早晨,父亲、母亲、弟弟和我四个人,往湖荒走。湖荒是对五十年代开垦出来的那片耕地的称呼,人口增加,耕地不足,于是开垦荒地、围湖造田,二十多年来,那里早已是一片良田。

 

这是八十年代晚期“双抢”中普通的一天。水稻一年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须得立即耕田,赶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错过了季节,收成就会大减。抢种抢收,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农事。

 

父亲在镇供销社上班,母亲是农民。我在镇上中学当教师,妻子当时失业。弟弟还在读高中。家里十来亩水田,平日里只有母亲在伺候,我们父子三人,只是暑假中半个月的“双抢”回来帮她。抢插抢收,最需劳力。时间紧迫,太阳如火,气温每天都在四十度左右徘徊。即便早晨,也没有一丝凉风。

 

父亲十八岁上班,包产到户之后,他自觉请假回家劳动。他几乎什么农活都会一点,但都不是很精细。譬如挖田沟,别人挖一尺深,他特别卖力,要挖两尺深;譬如将脱粒后的稻草捆扎在板车上,他很用力拉紧麻绳系好绳扣,我在拉着这车稻草经过一片水塘时,翻车了。稻草不重,全压在我身上。父亲吓得不轻,“问人不问马”。我爬起来,告诉他没事,心里却在埋怨他根本没将稻草捆扎严实,没将绳扣锁紧。这是件巧活,他不会。堆草垛、犁田耙地,这些其他农家轻而易举的事,在我家都是难事,都要请邻居帮忙。

 

我在父亲单位附近的学校上学,一直到考上师范学校之后,没做过一天农活。乡下同龄人要放牛,跟在大人后面做农活,等分田到户时,他们轻车熟路就会挑秧、抛秧、耘田、打稻。我在考上学之后,才第一次帮家里放牛,坐在牛背上,看鲁迅的《三闲集》。

 

母亲一个人插早稻、割油菜籽、给棉花剪枝、给稻田拔草、割晚稻、摘棉花、喂牛,没有一天闲着。她所受的苦累,远远大于我的那些农家婶子嫂子。

 

走了近半小时,到了湖荒。我们先拔秧。

 

拔秧不同于拔草,草拔起来是扔掉,可以生拉硬拽;秧拔起来是为了插下去,必须保护好秧根。手指要插进秧根的泥水深处,用巧劲拽出来,决不能折断。活不是很累,但必须一直弓腰移步,保证速度。村姑柔韧的腰身在这时会占点优势,她们身上的衣服甚至很少粘上泥星。她们手指下水时是融进水里,与水融为一体,没有水花。我是噗嗤一下插到水里,水花四溅,袖子上很快就斑斑点点。

 

我还能遇到跳出农门再也不需要参加“双抢”的同学。同学骑自行车从我身边的田埂上过去。他的衬衫莹白,还有熨烫的折痕。自行车的钢圈雪亮,在太阳下反射出金属清洁的光芒。他打着车铃铛,像干净明朗的笑声,他跟我打招呼,然后踩着脚踏消失在一片绿色的庄稼中,我看见他白色的皮凉鞋也在闪光。

 

一上午拔好了秧,下午要插田。从湖荒回家,来回浪费时间,我们就在田埂上午餐。稀饭,咸菜,咸鸭蛋,开水。

 

响晴的天突然浮过来一阵乌云。节令小暑,晴热中时有暴雨。我们刚吃好饭,暴雨说来就来。旷野里没有一棵树,没有任何遮拦。

 

农民家里,再差的也有蓑衣斗笠,稍好一点的,下田的人都有自己的雨靴、雨衣,特别是早春时节,天气寒冷,不能淋湿衣服。我们家平时只有母亲一人种田,父子三人只有雨伞和球鞋,没有买专门的雨衣雨靴,而配齐这些差不多要父亲大半个月的工资。父亲干脆就省去了这笔开销,一切将就着。

 

弟弟拉我跑到田埂上,田埂上也是暴雨。旁边田里有脱粒后捆扎的稻草,弟弟拿起一把顶在头上,雨还是劈头盖脸将他打得透湿。雨水从我们的发梢、鼻尖、衣角滑落。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歇了,四个人回到泥水中低头弯腰继续插田。蚂蟥很多。开始我总是避免被它咬上,但是蚂蟥咬人是毫无痛感的,当发现水面一片红时,你才去搜索自己的小腿和小臂。只要被叮咬出血,血腥味马上引来一群蚂蟥,就得不时关注裸露的皮肤。这是繁忙的劳作中很感麻烦的一件事。

 

有人把旧衣服的衣袖剪下来,套在小腿和手臂上,两头用绳扎紧,基本可以躲过蚂蟥的叮咬。我们嫌麻烦,这些袖口套在我们的四肢上一会就脱落了,所以常常被叮咬。有一次,蚂蟥伏在秧根上,我举起秧根时它掉到了我的背上。它趁势盯在我脖子上,一直到它吸饱了血,滴溜滚圆,自动脱落到水田里,我都没有发现。弟弟起身时发现我脖子红了一片,惊叫起来,我才知道。

 

不到六点种,太阳快落山了,炎威稍退,本来可以趁势多干一会活,但是蚊子上来了。席天慕地的蚊子、虫子开始了它们幸福的晚餐。

 

母亲说,这样不行。我们还是明天来吧。这块田还剩一个角没有插完,明天早晨,你们兄弟两个多睡一会,我起早一点过来。

 

父亲说,早插下去一天,稻子的收成不一样。他和弟弟留下来,让母亲和我先回家。

 

我拖泥带水,从水田里爬上田埂。母亲顺势挑了一担稻草回家。我实在没有力气了,落在后面歇了一气,在稻田边的水沟里洗净脸上、手上、胳膊、小腿上的泥污,然后,坐到田埂上,晾干双脚,穿上我的袜子和球鞋。

 

一个从水田里走上来的小姑娘从我身边走过,不停回头看我,嘴里嘀咕着,他还穿着袜子。她几乎要笑出声来。

 

我站起来,大步流星地往家走。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冯渊:我走上田埂就穿起了袜子
珠海特区报 2023-03-13 12:30
冯渊

男,上海市特级教师。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青春》《散文百家》《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供职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语文建设》编委。著有《逻辑的力量》《问津录》等多部。

盛夏的早晨,父亲、母亲、弟弟和我四个人,往湖荒走。湖荒是对五十年代开垦出来的那片耕地的称呼,人口增加,耕地不足,于是开垦荒地、围湖造田,二十多年来,那里早已是一片良田。

 

这是八十年代晚期“双抢”中普通的一天。水稻一年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须得立即耕田,赶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错过了季节,收成就会大减。抢种抢收,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农事。

 

父亲在镇供销社上班,母亲是农民。我在镇上中学当教师,妻子当时失业。弟弟还在读高中。家里十来亩水田,平日里只有母亲在伺候,我们父子三人,只是暑假中半个月的“双抢”回来帮她。抢插抢收,最需劳力。时间紧迫,太阳如火,气温每天都在四十度左右徘徊。即便早晨,也没有一丝凉风。

 

父亲十八岁上班,包产到户之后,他自觉请假回家劳动。他几乎什么农活都会一点,但都不是很精细。譬如挖田沟,别人挖一尺深,他特别卖力,要挖两尺深;譬如将脱粒后的稻草捆扎在板车上,他很用力拉紧麻绳系好绳扣,我在拉着这车稻草经过一片水塘时,翻车了。稻草不重,全压在我身上。父亲吓得不轻,“问人不问马”。我爬起来,告诉他没事,心里却在埋怨他根本没将稻草捆扎严实,没将绳扣锁紧。这是件巧活,他不会。堆草垛、犁田耙地,这些其他农家轻而易举的事,在我家都是难事,都要请邻居帮忙。

 

我在父亲单位附近的学校上学,一直到考上师范学校之后,没做过一天农活。乡下同龄人要放牛,跟在大人后面做农活,等分田到户时,他们轻车熟路就会挑秧、抛秧、耘田、打稻。我在考上学之后,才第一次帮家里放牛,坐在牛背上,看鲁迅的《三闲集》。

 

母亲一个人插早稻、割油菜籽、给棉花剪枝、给稻田拔草、割晚稻、摘棉花、喂牛,没有一天闲着。她所受的苦累,远远大于我的那些农家婶子嫂子。

 

走了近半小时,到了湖荒。我们先拔秧。

 

拔秧不同于拔草,草拔起来是扔掉,可以生拉硬拽;秧拔起来是为了插下去,必须保护好秧根。手指要插进秧根的泥水深处,用巧劲拽出来,决不能折断。活不是很累,但必须一直弓腰移步,保证速度。村姑柔韧的腰身在这时会占点优势,她们身上的衣服甚至很少粘上泥星。她们手指下水时是融进水里,与水融为一体,没有水花。我是噗嗤一下插到水里,水花四溅,袖子上很快就斑斑点点。

 

我还能遇到跳出农门再也不需要参加“双抢”的同学。同学骑自行车从我身边的田埂上过去。他的衬衫莹白,还有熨烫的折痕。自行车的钢圈雪亮,在太阳下反射出金属清洁的光芒。他打着车铃铛,像干净明朗的笑声,他跟我打招呼,然后踩着脚踏消失在一片绿色的庄稼中,我看见他白色的皮凉鞋也在闪光。

 

一上午拔好了秧,下午要插田。从湖荒回家,来回浪费时间,我们就在田埂上午餐。稀饭,咸菜,咸鸭蛋,开水。

 

响晴的天突然浮过来一阵乌云。节令小暑,晴热中时有暴雨。我们刚吃好饭,暴雨说来就来。旷野里没有一棵树,没有任何遮拦。

 

农民家里,再差的也有蓑衣斗笠,稍好一点的,下田的人都有自己的雨靴、雨衣,特别是早春时节,天气寒冷,不能淋湿衣服。我们家平时只有母亲一人种田,父子三人只有雨伞和球鞋,没有买专门的雨衣雨靴,而配齐这些差不多要父亲大半个月的工资。父亲干脆就省去了这笔开销,一切将就着。

 

弟弟拉我跑到田埂上,田埂上也是暴雨。旁边田里有脱粒后捆扎的稻草,弟弟拿起一把顶在头上,雨还是劈头盖脸将他打得透湿。雨水从我们的发梢、鼻尖、衣角滑落。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歇了,四个人回到泥水中低头弯腰继续插田。蚂蟥很多。开始我总是避免被它咬上,但是蚂蟥咬人是毫无痛感的,当发现水面一片红时,你才去搜索自己的小腿和小臂。只要被叮咬出血,血腥味马上引来一群蚂蟥,就得不时关注裸露的皮肤。这是繁忙的劳作中很感麻烦的一件事。

 

有人把旧衣服的衣袖剪下来,套在小腿和手臂上,两头用绳扎紧,基本可以躲过蚂蟥的叮咬。我们嫌麻烦,这些袖口套在我们的四肢上一会就脱落了,所以常常被叮咬。有一次,蚂蟥伏在秧根上,我举起秧根时它掉到了我的背上。它趁势盯在我脖子上,一直到它吸饱了血,滴溜滚圆,自动脱落到水田里,我都没有发现。弟弟起身时发现我脖子红了一片,惊叫起来,我才知道。

 

不到六点种,太阳快落山了,炎威稍退,本来可以趁势多干一会活,但是蚊子上来了。席天慕地的蚊子、虫子开始了它们幸福的晚餐。

 

母亲说,这样不行。我们还是明天来吧。这块田还剩一个角没有插完,明天早晨,你们兄弟两个多睡一会,我起早一点过来。

 

父亲说,早插下去一天,稻子的收成不一样。他和弟弟留下来,让母亲和我先回家。

 

我拖泥带水,从水田里爬上田埂。母亲顺势挑了一担稻草回家。我实在没有力气了,落在后面歇了一气,在稻田边的水沟里洗净脸上、手上、胳膊、小腿上的泥污,然后,坐到田埂上,晾干双脚,穿上我的袜子和球鞋。

 

一个从水田里走上来的小姑娘从我身边走过,不停回头看我,嘴里嘀咕着,他还穿着袜子。她几乎要笑出声来。

 

我站起来,大步流星地往家走。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