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诚恳恳讲一个故事
——《平安批》创作谈

□陈继明
陈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现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出版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堕落诗》,长篇随笔《陈庄的火与土》,著有电影剧本《小田进城》《北京和尚》,中篇小说《陈万水名单》《灰汉》《圣地》,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蝴蝶》《骨头》等。
陈继明和《平安批》。 朱习 摄
《平安批》描绘了一段潮汕侨商下南洋的奋斗史。郑梦梅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人渐中年之际,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平安批”意外地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他与“侨批”结缘,进而经营批局,抗战时期九死一生打开陆上邮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抗战时期沉批博物馆”,记录了侨批的历史。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证明,更记载了当年漂泊海外中国侨民的艰辛和困苦。
《平安批》以平安批为媒介,融入了近代百年的世事变迁,写出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更写出了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中国心”。侨批与其说是郑梦梅的事业,不如说是他的灵魂所系。从一封封侨批,他触摸到了许多人真实可感的生命,切身感受到他自己以及身在海外的侨胞沉甸甸的乡愁,以侨批的形式与家乡、与祖国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系。
一
在构思阶段,我便准备好要下大功夫写好文中必然要频繁出现的书信。既然写侨批,文中就不能少了“批”。我当时估计,这将是全书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难在如何准确地还原当时的语境;难在正统文言、潮汕方言和书信文体的有机融合;难在如何把握郑梦梅这个小知识分子的身份;难在如何将书信内容和故事内容自然无痕地连接起来。
此外,在动笔之前我已想好了,这本书不追求长篇幅,并且摒弃全景式写作,力求象简意深。写风俗民情,但不陷入其中。故事结构要相对集中,谨防漫漶松散;形式上不一定现代,但现代小说理念要始终在场。所谓现代理念,在我的理解中首先指能否做到“克制”。要克制的事情有哪些?换言之,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一是不流亡化,郑梦梅不是纳博科夫、奈保尔,郑梦梅不是寻求突破的知识分子,更不是作家;二是不表象化,不简单图解任何东西;三是不传奇化,写下南洋的故事,传奇化是最方便的路子;四是不感伤化、趣味化,虽然游子、流浪者的故事不缺少感伤,也很容易趣味化。可以肯定,克制会增加写作的难度。当你要求自己写作时保持克制,实际上是在要求自己拥抱难度。设法扩展小说内部的意义空间,其中一个办法是利用好书信、讲古、潮戏、诗词,另一个办法是给故事赋予一种“多声部结构”,比如正面叙述和来往侨批、留在家里的女人们和下南洋的男人们、中国人和外国人——让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互文关系和对话关系。字数在二三十万字以内,人物以二三十人为宜,在有限篇幅内将精神触须尽量伸远。同时,让主题也成为一个结构,一个秘密的内在结构:有看得见的主题,有潜在的主题,还有更加潜在的主题;有适当逸出,也有作者无法说清的部分。
二
中华文明的老传统,无论好与坏,在潮汕保留都较为完整。他们的方言、习俗,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这些可能接近中华文明最原始的样子。当然,我去了仅仅一年,知之甚少。之所以很快就动笔写作,是因为我有明确打算,趁着知之甚少赶紧写,怕知道得多了反而写不了了。“祖地、女人和诗”是我给人物特别设定的,都和人物的家族历史和人生经验有关。
我认为,中国社会自古有两股重要潮流,一个是江湖,一个是诗书。江湖的力量往往更强大。诗书的传统是一个十分微妙的传统,或者说诗人一般同时要有点江湖气。在小说中,对来自溪前的郑梦梅来说,写诗是他的大忌之一。溪后则很江湖,圆滑、现实,有行动力,长于经营和算计。
三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要求自己放下“野心”,诚诚恳恳讲一个故事,把事情还原到当时当地,看看人们会怎么样。辛亥革命之前,在南方已发生过若干次革命了。孙中山的革命资金主要来自华侨。平时,华侨对祖国的爱可能是抽象的,但是当战争来临,华侨可能比国内民众更积极主动,更有牺牲精神,因为祖国一下子变得有“肉身性”了,比平时更具体了。
守信持义,是侨批这个职业的自身特征,有些东西不实地考察,很难让人相信。在《平安批》中写到主人公半路上遇到一个水客,人死了,身上背着几十根金条,这个情节不是虚构,是我查阅资料时看到的,当时深受震撼。美国作家福克纳说,他写作是为了寻找人身上钻石的部分。我写这本书时,经常想起福克纳这句话。
四
我在潮汕地区待了一年多,在和当地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侨批中的平安批,最早打动了我。我意识到,侨批辉煌的身世后面隐藏着悲伤。这悲伤便在“平安批”三个字里。平安应该是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却是最高要求。于是,我决定以“平安批”为题,并始终抓住它不放。而家国情怀,则是这个故事的DNA。
五
郑梦梅是一个不能下南洋的人物。在构思环节,我首先确定了这个点。我构思中下南洋故事的主角,应该是一个因故迟迟不能如愿的人。这样故事主人公就有了特殊性,通过他的人生历程来书写完整的侨批历史。他最终下南洋时和侨批并没有关系,后来意外成为侨批商人。这个人物只上过中学,但出自书香门第,读过很多书,算是一个乡村文人,他诗词好、书法好,这样的情况符合时代特性。潮汕的旧知识分子大抵如此。另外,他要搞侨批也需要这样的素养。
六
旧时代的乡村女人形象,是大多文学作品较少涉及的,以至于在我下笔时也有些胆怯。我在构思过程中便设计好了“多声部结构”,在外的男人和在内的女人,是一个结构的两面,后者甚至更重要,是这部小说的“秘密心脏”。于是,我就写了这么一批女人,老祖、乃铿、采儿、望枝、郑黄、郑白等。这些女人我自己也很喜欢。她们有各自的性格,也有一些潮汕姿娘共有的特点。她们貌似柔软,实则刚硬。男人们走多远,她们的心就有多远。她们的心装得下整个世界。我坚信,她们是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在《平安批》中,这种表达还不够充分,以后我可能会再好好写写她们。
——评长篇小说《平安批》
□赵海霞
早期潮汕侨民过番,临行之际,耳畔总萦绕着亲人“银钱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的嘱咐。当他们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首先要做的事便是赶快寄回第一封侨批,附去少量批款,践行自己出洋前“赚钱养家”的承诺,这封信即平安批。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陈继明创作的小说《平安批》,用郑梦梅闯荡南洋成就事业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一部近代潮汕侨商的奋斗史,以平安批为物质载体和切入点,把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融入百年世事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脉络在世界潮流下的发展与重塑。
《平安批》取材于近代潮汕人海外谋生的故事,描写了潮汕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侨批,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展开中,体现了作者对潮汕文化的思考和侨商精神的表达。潮汕自古就是一个宗族观念浓厚的传统区域,血缘、地缘和乡缘重叠成了悠久的宗族文化,加之背靠南岭,面朝南海,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下南洋成为潮汕人的一条谋生之道。饶宗颐先生曾经给侨商题有一副对联:三江出海,一纸还乡。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在汕头聚集,汇成合力,奔向世界各地,潮汕人从三江出海,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和宗族文化也随着一起远涉重洋。一纸还乡,一张薄薄的纸封,寄回来的是侨商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美德,它维系着家族亲情,延续着宗族观念,承载着家风教育观、行业诚信精神和出海人叶落归根的念想。
作者陈继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细究探寻潮汕这片土地的文化秉性,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中国式的故事讲述。在小说中,作者竭力搜罗潮汕方言并用它来进行小说的情节构建和细节嵌入,夯实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地域感觉。“平安批”中的“批”字,源于广东和福建的方言,他们称呼信为“批”,回信则称为回批。侨批作为银两书信工具,它的代名词是“过番”,“过番”意味着艰难,是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连结,一端是漫长的等待,另一端是千里迢迢的遥望。早期潮汕侨民过番,尤其在清末,即使是顺风顺水也要月余才能到达,若是遇到海上大风大浪,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日。海上艰难,条件恶劣,出海在外的郑梦梅们知道,如小说中说:“离开后,家里的姿娘一定会去祈福,直到收到他寄回的平安批为止。”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潮汕女性专职拜老爷,“老爷保贺”是潮汕民众对平安的期望。
家国的概念在老一辈的侨商心中,是无法抹去的祖国烙印,平安批是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的重要象征。平安批信件的开头都会写上“敬禀者”“跪禀者”等,顶格书写并且单独成行,用来表示对收信亲族的尊重,称谓后面加上敬语,对父母用“膝下”,对长辈则用“尊前”,结尾还会写“顿首”“拜禀”等启禀语,不仅呈现出潮汕的礼数周全,更彰显了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底蕴。作者直言,创作小说时,每一封信,他都要再三琢磨,在最好的时间,用最好的状态去写,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同时,小说用“平安批”作为切入点,撬动了潮汕商人的奋斗史,并把它置于波澜壮阔历史长河中,让人物内在的家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得以呈现。
作者曾说:“跳出潮汕看潮汕,把潮汕故事当成中国故事去写,甚至当成人类故事去写。迁徙、流落、求生、逃亡、土地、回归、文化认同,这些命题事实上的确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但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得的确更强烈,更极端,更有意味。”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闽粤人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大迁徙现象。但与走西口、闯关东不同,以潮汕代表的东南沿海居民,跨越海洋前往东南亚各国,是传统中国和现代世界的一次接轨。这场跨越发生在近代中国巨变的过程中,因直接融入到世界格局发展进程,形成一种地方性和世界性交错的形态。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旧有的价值伦理,在这场冲击中也必然要经历现代衍变。小说主人公的个人奋斗史和溪前溪后剪不断理还乱的家族史,始终是现代中国民族史的勾连,当旧的价值系统坍塌,传统中国的精神和理念需要在时代浪潮和世界场域中重塑。小说在处理“家国”价值体系时,用平安批牵系人世和国事,当国的问题解决后,家的困境也得以和解,溪前和溪后从分崩离析走向合围,家族叙事与宏大的国族叙事紧密结合,共同呼应了“平安批”大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郑梦梅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身的理想人物,他严谨修身、诚信笃信、开拓进取,深晓民族大义。当他50岁的时候,事业如日中天,名下有批局、种子公司、电灯公司、抽纱公司、女子学校、医院和钱庄,他还创办了纯公益的义庄、善堂。在抗战期间,当侨批的水路被截断,他开辟陆路,继续为乡亲服务,在事关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他毫不含糊,筹赈难民、爱国护乡是他最大的责任。在这部侨商的奋斗史和心灵史中,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激励中展开,地域风情、民族历史、民间传奇和主人公的个人命运融合,潮汕商人的创业史被放置到广阔的历史空间和世界背景中展现,大大扩充了故事中的家国情怀和现代意义。
《平安批》用金木水火土五卷,娓娓道来,一卷卷铺开,淋漓尽致地渲染着侨商精神和潮汕风情。主人公郑梦梅的命运,最终汇入了民族的命运,在抗战大背景中,小说完成了以英雄为中心的宏大叙事,从“平安批”这个小小的工具,到人物形象的升华,侨商身上的文化传统与近现代以来的家国情怀和国族意识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了主题的崇高和超越。一部《平安批》,凝聚了潮汕情、侨商史、中国心,为地域文化的书写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一个典范。
赵海霞 文学博士、澳门近代文学学会副理事长
——我看《平安批》
□ 宋嘉美
近期,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郑梦梅肩负重振溪前家业的使命,人渐中年之际,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经营批局意外地成了他一生的事业。抗战爆发,潮汕侨商以各种方式抗日救国、赈济难民。海上邮路阻断,郑梦梅与乃诚父子深明家国大义,毅然决然投入了报效祖国的洪流,走陆路送番批,开辟了一条新的在战火中运送番批及抗战物资、捐款的“生命线”,体现着重情守义的“中国心”。
小说中有不少的潮汕方言,比如“孥仔”指小孩、“姿娘”指女性、“番姿娘”指外国女人、“起过不少房子”指建过不少房子等,在书还未开篇时就已经做好了注解,让不是潮汕人的我也能一看就明了。
“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收到一份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批”是闽南语,即“信”的意思,平安批,即平安信。这让我想起了安史之乱时,诗人杜甫被困在长安,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在战火连续不断的年代,一封家书可以胜过“万金”。同样的,在《平安批》中,在海外的潮汕华侨们,以平安批为媒介,向国内的家人们传递他们的一片深情,体现了对亲情的重视、对家庭的重视,写出了潮汕、闽南华侨的精神世界,更写出了他们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心。
诚诚恳恳讲一个故事
——《平安批》创作谈

□陈继明
陈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现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出版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堕落诗》,长篇随笔《陈庄的火与土》,著有电影剧本《小田进城》《北京和尚》,中篇小说《陈万水名单》《灰汉》《圣地》,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蝴蝶》《骨头》等。
陈继明和《平安批》。 朱习 摄
《平安批》描绘了一段潮汕侨商下南洋的奋斗史。郑梦梅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人渐中年之际,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平安批”意外地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他与“侨批”结缘,进而经营批局,抗战时期九死一生打开陆上邮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抗战时期沉批博物馆”,记录了侨批的历史。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证明,更记载了当年漂泊海外中国侨民的艰辛和困苦。
《平安批》以平安批为媒介,融入了近代百年的世事变迁,写出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更写出了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中国心”。侨批与其说是郑梦梅的事业,不如说是他的灵魂所系。从一封封侨批,他触摸到了许多人真实可感的生命,切身感受到他自己以及身在海外的侨胞沉甸甸的乡愁,以侨批的形式与家乡、与祖国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系。
一
在构思阶段,我便准备好要下大功夫写好文中必然要频繁出现的书信。既然写侨批,文中就不能少了“批”。我当时估计,这将是全书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难在如何准确地还原当时的语境;难在正统文言、潮汕方言和书信文体的有机融合;难在如何把握郑梦梅这个小知识分子的身份;难在如何将书信内容和故事内容自然无痕地连接起来。
此外,在动笔之前我已想好了,这本书不追求长篇幅,并且摒弃全景式写作,力求象简意深。写风俗民情,但不陷入其中。故事结构要相对集中,谨防漫漶松散;形式上不一定现代,但现代小说理念要始终在场。所谓现代理念,在我的理解中首先指能否做到“克制”。要克制的事情有哪些?换言之,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一是不流亡化,郑梦梅不是纳博科夫、奈保尔,郑梦梅不是寻求突破的知识分子,更不是作家;二是不表象化,不简单图解任何东西;三是不传奇化,写下南洋的故事,传奇化是最方便的路子;四是不感伤化、趣味化,虽然游子、流浪者的故事不缺少感伤,也很容易趣味化。可以肯定,克制会增加写作的难度。当你要求自己写作时保持克制,实际上是在要求自己拥抱难度。设法扩展小说内部的意义空间,其中一个办法是利用好书信、讲古、潮戏、诗词,另一个办法是给故事赋予一种“多声部结构”,比如正面叙述和来往侨批、留在家里的女人们和下南洋的男人们、中国人和外国人——让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互文关系和对话关系。字数在二三十万字以内,人物以二三十人为宜,在有限篇幅内将精神触须尽量伸远。同时,让主题也成为一个结构,一个秘密的内在结构:有看得见的主题,有潜在的主题,还有更加潜在的主题;有适当逸出,也有作者无法说清的部分。
二
中华文明的老传统,无论好与坏,在潮汕保留都较为完整。他们的方言、习俗,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这些可能接近中华文明最原始的样子。当然,我去了仅仅一年,知之甚少。之所以很快就动笔写作,是因为我有明确打算,趁着知之甚少赶紧写,怕知道得多了反而写不了了。“祖地、女人和诗”是我给人物特别设定的,都和人物的家族历史和人生经验有关。
我认为,中国社会自古有两股重要潮流,一个是江湖,一个是诗书。江湖的力量往往更强大。诗书的传统是一个十分微妙的传统,或者说诗人一般同时要有点江湖气。在小说中,对来自溪前的郑梦梅来说,写诗是他的大忌之一。溪后则很江湖,圆滑、现实,有行动力,长于经营和算计。
三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要求自己放下“野心”,诚诚恳恳讲一个故事,把事情还原到当时当地,看看人们会怎么样。辛亥革命之前,在南方已发生过若干次革命了。孙中山的革命资金主要来自华侨。平时,华侨对祖国的爱可能是抽象的,但是当战争来临,华侨可能比国内民众更积极主动,更有牺牲精神,因为祖国一下子变得有“肉身性”了,比平时更具体了。
守信持义,是侨批这个职业的自身特征,有些东西不实地考察,很难让人相信。在《平安批》中写到主人公半路上遇到一个水客,人死了,身上背着几十根金条,这个情节不是虚构,是我查阅资料时看到的,当时深受震撼。美国作家福克纳说,他写作是为了寻找人身上钻石的部分。我写这本书时,经常想起福克纳这句话。
四
我在潮汕地区待了一年多,在和当地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侨批中的平安批,最早打动了我。我意识到,侨批辉煌的身世后面隐藏着悲伤。这悲伤便在“平安批”三个字里。平安应该是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却是最高要求。于是,我决定以“平安批”为题,并始终抓住它不放。而家国情怀,则是这个故事的DNA。
五
郑梦梅是一个不能下南洋的人物。在构思环节,我首先确定了这个点。我构思中下南洋故事的主角,应该是一个因故迟迟不能如愿的人。这样故事主人公就有了特殊性,通过他的人生历程来书写完整的侨批历史。他最终下南洋时和侨批并没有关系,后来意外成为侨批商人。这个人物只上过中学,但出自书香门第,读过很多书,算是一个乡村文人,他诗词好、书法好,这样的情况符合时代特性。潮汕的旧知识分子大抵如此。另外,他要搞侨批也需要这样的素养。
六
旧时代的乡村女人形象,是大多文学作品较少涉及的,以至于在我下笔时也有些胆怯。我在构思过程中便设计好了“多声部结构”,在外的男人和在内的女人,是一个结构的两面,后者甚至更重要,是这部小说的“秘密心脏”。于是,我就写了这么一批女人,老祖、乃铿、采儿、望枝、郑黄、郑白等。这些女人我自己也很喜欢。她们有各自的性格,也有一些潮汕姿娘共有的特点。她们貌似柔软,实则刚硬。男人们走多远,她们的心就有多远。她们的心装得下整个世界。我坚信,她们是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在《平安批》中,这种表达还不够充分,以后我可能会再好好写写她们。
——评长篇小说《平安批》
□赵海霞
早期潮汕侨民过番,临行之际,耳畔总萦绕着亲人“银钱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的嘱咐。当他们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首先要做的事便是赶快寄回第一封侨批,附去少量批款,践行自己出洋前“赚钱养家”的承诺,这封信即平安批。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陈继明创作的小说《平安批》,用郑梦梅闯荡南洋成就事业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一部近代潮汕侨商的奋斗史,以平安批为物质载体和切入点,把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融入百年世事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脉络在世界潮流下的发展与重塑。
《平安批》取材于近代潮汕人海外谋生的故事,描写了潮汕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侨批,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展开中,体现了作者对潮汕文化的思考和侨商精神的表达。潮汕自古就是一个宗族观念浓厚的传统区域,血缘、地缘和乡缘重叠成了悠久的宗族文化,加之背靠南岭,面朝南海,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下南洋成为潮汕人的一条谋生之道。饶宗颐先生曾经给侨商题有一副对联:三江出海,一纸还乡。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在汕头聚集,汇成合力,奔向世界各地,潮汕人从三江出海,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和宗族文化也随着一起远涉重洋。一纸还乡,一张薄薄的纸封,寄回来的是侨商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美德,它维系着家族亲情,延续着宗族观念,承载着家风教育观、行业诚信精神和出海人叶落归根的念想。
作者陈继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细究探寻潮汕这片土地的文化秉性,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中国式的故事讲述。在小说中,作者竭力搜罗潮汕方言并用它来进行小说的情节构建和细节嵌入,夯实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地域感觉。“平安批”中的“批”字,源于广东和福建的方言,他们称呼信为“批”,回信则称为回批。侨批作为银两书信工具,它的代名词是“过番”,“过番”意味着艰难,是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连结,一端是漫长的等待,另一端是千里迢迢的遥望。早期潮汕侨民过番,尤其在清末,即使是顺风顺水也要月余才能到达,若是遇到海上大风大浪,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日。海上艰难,条件恶劣,出海在外的郑梦梅们知道,如小说中说:“离开后,家里的姿娘一定会去祈福,直到收到他寄回的平安批为止。”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潮汕女性专职拜老爷,“老爷保贺”是潮汕民众对平安的期望。
家国的概念在老一辈的侨商心中,是无法抹去的祖国烙印,平安批是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的重要象征。平安批信件的开头都会写上“敬禀者”“跪禀者”等,顶格书写并且单独成行,用来表示对收信亲族的尊重,称谓后面加上敬语,对父母用“膝下”,对长辈则用“尊前”,结尾还会写“顿首”“拜禀”等启禀语,不仅呈现出潮汕的礼数周全,更彰显了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底蕴。作者直言,创作小说时,每一封信,他都要再三琢磨,在最好的时间,用最好的状态去写,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同时,小说用“平安批”作为切入点,撬动了潮汕商人的奋斗史,并把它置于波澜壮阔历史长河中,让人物内在的家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得以呈现。
作者曾说:“跳出潮汕看潮汕,把潮汕故事当成中国故事去写,甚至当成人类故事去写。迁徙、流落、求生、逃亡、土地、回归、文化认同,这些命题事实上的确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但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得的确更强烈,更极端,更有意味。”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闽粤人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大迁徙现象。但与走西口、闯关东不同,以潮汕代表的东南沿海居民,跨越海洋前往东南亚各国,是传统中国和现代世界的一次接轨。这场跨越发生在近代中国巨变的过程中,因直接融入到世界格局发展进程,形成一种地方性和世界性交错的形态。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旧有的价值伦理,在这场冲击中也必然要经历现代衍变。小说主人公的个人奋斗史和溪前溪后剪不断理还乱的家族史,始终是现代中国民族史的勾连,当旧的价值系统坍塌,传统中国的精神和理念需要在时代浪潮和世界场域中重塑。小说在处理“家国”价值体系时,用平安批牵系人世和国事,当国的问题解决后,家的困境也得以和解,溪前和溪后从分崩离析走向合围,家族叙事与宏大的国族叙事紧密结合,共同呼应了“平安批”大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郑梦梅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身的理想人物,他严谨修身、诚信笃信、开拓进取,深晓民族大义。当他50岁的时候,事业如日中天,名下有批局、种子公司、电灯公司、抽纱公司、女子学校、医院和钱庄,他还创办了纯公益的义庄、善堂。在抗战期间,当侨批的水路被截断,他开辟陆路,继续为乡亲服务,在事关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他毫不含糊,筹赈难民、爱国护乡是他最大的责任。在这部侨商的奋斗史和心灵史中,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激励中展开,地域风情、民族历史、民间传奇和主人公的个人命运融合,潮汕商人的创业史被放置到广阔的历史空间和世界背景中展现,大大扩充了故事中的家国情怀和现代意义。
《平安批》用金木水火土五卷,娓娓道来,一卷卷铺开,淋漓尽致地渲染着侨商精神和潮汕风情。主人公郑梦梅的命运,最终汇入了民族的命运,在抗战大背景中,小说完成了以英雄为中心的宏大叙事,从“平安批”这个小小的工具,到人物形象的升华,侨商身上的文化传统与近现代以来的家国情怀和国族意识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了主题的崇高和超越。一部《平安批》,凝聚了潮汕情、侨商史、中国心,为地域文化的书写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一个典范。
赵海霞 文学博士、澳门近代文学学会副理事长
——我看《平安批》
□ 宋嘉美
近期,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郑梦梅肩负重振溪前家业的使命,人渐中年之际,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经营批局意外地成了他一生的事业。抗战爆发,潮汕侨商以各种方式抗日救国、赈济难民。海上邮路阻断,郑梦梅与乃诚父子深明家国大义,毅然决然投入了报效祖国的洪流,走陆路送番批,开辟了一条新的在战火中运送番批及抗战物资、捐款的“生命线”,体现着重情守义的“中国心”。
小说中有不少的潮汕方言,比如“孥仔”指小孩、“姿娘”指女性、“番姿娘”指外国女人、“起过不少房子”指建过不少房子等,在书还未开篇时就已经做好了注解,让不是潮汕人的我也能一看就明了。
“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收到一份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批”是闽南语,即“信”的意思,平安批,即平安信。这让我想起了安史之乱时,诗人杜甫被困在长安,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在战火连续不断的年代,一封家书可以胜过“万金”。同样的,在《平安批》中,在海外的潮汕华侨们,以平安批为媒介,向国内的家人们传递他们的一片深情,体现了对亲情的重视、对家庭的重视,写出了潮汕、闽南华侨的精神世界,更写出了他们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心。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