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文艺评论(2023年4月7日)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647.jpg

向热血青春致敬

□仲呈祥

微信图片_20230407103221.png

电影《我们的岁月》由珠海青年导演谢悠编剧并执导,珠海山中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电影《我们的岁月》是一部正能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用唯美且诗意的表达方式打动人心。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所在。

 

这部电影描写了40年前的一段校园生活,为新时期恢复高考之后几届大学生的精神历程传神写貌。电影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创新,离不开“培根铸魂”:培中华民族之根,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不能离开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不能离开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电影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部电影就为新时期恢复高考画了像,为第一代大学生画了像。这里面有几个人物:班长曹正昌是一名热血青年,怀揣报国的热情来求学,自强不息,而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道德的青年,很具有代表性。另一名是入学仅12岁的天才少年,这个形象也有特定时代的典型审美价值。再一名是美丽的女大学生,她热爱的专业是服装设计,却偏偏考进了工业机械专业。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要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真实而丰满地刻画好这几名个性迥异的大学生形象,进而折射出那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谈何容易。但这部电影的可贵,正在于坚守了培根铸魂的宗旨,坚持电影是写人的,电影是要靠人的情感、人的心智、人的情趣去打动人,去培根铸魂。电影需要视听感官的刺激感,但绝不能止于视听感官的快感。单纯的感官刺激绝非精神美感。只有通过生理感官达于心灵,升华为精神美感,才能实现培根铸魂的宗旨。

 

《我们的岁月》坚守了正确的创作理念和美学价值,其故事讲得通俗而不低俗,写了一代青年的理想抱负,追求精神美感而自觉摒弃单纯的感官刺激。这部影片有两条情节线:一条是事业线,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特殊的学子为中华崛起而刻苦攻读;另一条是爱情线,一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的青春魅力在这批学子中掀起了情感的浪花。影片写了有梦想的年轻人的学术追求道路和他们的爱情道路的复杂关系,但并没有简单化地给予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班长完全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培育起来的大龄青年,他没有忘记那个在艰难岁月中一直与他同甘共苦的乡下妻子。影片写他对长他大约十来岁的鹊喜的情感。这是少年朦胧的感情,真实、干净且纯洁。而鹊喜对他之爱,是姐姐对弟弟的关爱。即使是写那个受流行文艺影响的奶油青年尤优,导演对他的幼稚与天真虽有几丝揶揄,但总体把握合理,他在校广播站为鹊喜“平反”的情节表现了他的真诚。类似题材的影片经常喜欢表现“三角恋”,而这部同样写了青年学子爱情纠葛的《我们的岁月》显然更胜一筹。它最终带给我们的不是激发欲望,而是激发了希望与美感。影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毕业后,班长成了民营企业家,他生产的电器誉满全球;赵以水成了高校科研骨干,从事着高科技的研究;尤优成了一名翻译家与作家;鹊喜成功转行,建立了自己的服装版图。充满了80年代时代精神的校园哺育了他们的成长。

 

这部影片选择以少年大学生赵以水的视角来构建故事展开叙事,并致力于时代与环境氛围的营造,透视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心态与人物心态。电影运用了较为丰富的电影语言,多变化的镜头运用与多变化的色彩处理,烘托了20世纪80年代校园生活的浪漫与诗情,向上的基调中有着怀旧电影特有的淡淡的忧伤,显示了电影独特的艺术格调。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要发展,就应该倡导这样的创作路子。

 

仲呈祥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诗歌“生活化”的精彩探索

——评毛岸琴诗作的几点特色

□郭道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作为反映人类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开始呈现“生活化”表达。毛岸琴作为诗人,遨游于诗化的时空,默默地进行诗歌“生活化”的探索。

 

特色一:

诗化空间的灵感捕捉

 

毛岸琴涉足诗歌领域不过十来年。对一个勤奋的人来说,十年相当于他人的几十年。她曾参加粤港澳“岭南诗歌班”研修,与来自粤港澳各地的诗人交流,感受不同语境下的写诗风格。她的文字信手拈来,在诗化空间中,总能呈现一幅幅温暖的画面。

 

朱光潜曾说,诗歌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并力求“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毛岸琴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又在生活空间和想象空间里寻找巧妙的场景、朴实的字词。她的一些诗作,生活空间虚与实结合,恰到好处让诗化空间不断延伸。如《转身的往事》一诗:

 

站在思念的心尖

遥望当年用键盘敲出的爱恋

尘封的十年

湮灭了多少深情往事

 

不痛不痒地存在于某个角落

你我的方向

注定没有交集

错过相遇徒增伤悲

 

手里的信笺

如乱花飞过

你我倔强地一转身

一切了无痕

 

捕捉诗化空间的灵感,需要敏锐的思绪。她将人物、记忆、意象及细节等各种元素汇集在一起,使诗作在形态上呈现空间立体感。俄国诗人勃留索夫(1873-1924)曾说,“艺术的任务自古以来就在于鲜明生动地描绘出人们恍然大悟感觉的瞬间”,并说“诗歌截取的只是无数感情和不断进行着的事件的某些瞬间和场面”。毛岸琴的诗作印证了以上观点。

 

特色二:

姿态与气质的自然流露

 

她善于观察与思考,不论对于生活或工作还是人生,诗行的行吟总会透出以诗人为主体的姿态与气质。

 

她在诗歌《阳光里的幼师》中这样追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她还是女孩的年龄

被青春撞到这

懵懂中最好的韶华

交付于不谙世事的娃

 

闹钟惊醒了梦的纷扰

费力挣扎昨日的疲惫

日复一日地机警应对

纤细刻上了厚茧

 

细细碎碎风蚀了

青春飞扬的激情

努力想破茧而出

让温柔如丝绽放

 

一路跨越心酸

抱着身体取暖

卑微如尘埃

却被捧上头顶

肆意的纯真让抱怨

瞬间如烟般消散

 

此诗的叙述风格,彰显了作者自然随性的心态,如诗中的“闹钟”与“厚茧”,痛快淋漓地描述存在状态,并以此为引,情节就此展开。

 

再来看看《午休》一诗,诗人写道:

 

有节奏的鼾声

伴随梦呓中的一阵儿语

让我瞬间触摸到了

幸福的脚尖

一双小手

伸向空中迎接自由

嘴角的一丝丝浅笑

绽放在春天里

春风唤醒了酣睡的天使

花开的声音

在阳光和花的陪伴下

尽情奔跑

 

细读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读出诗人追寻儿童世界之美,也是作者心灵世界的素描和特写。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言,“诗歌是以修辞方式坚守那一半——科学无法触及的那一半——诗人心灵的部分,那种无人可知的忧虑,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无能为力的忧虑。”作者在构思诗歌时,无疑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由此诗歌有了自己的独特气质。

 

特色三:

亲情与情怀充分表达

 

新加坡作家林锦曾说,“爱的坦诚与吟唱促使女性情怀得以呈现;而情的细腻与深切是女性情怀的真实描摹。”古人讲文如其人,在毛岸琴的诗作中得以应验。

 

在《回不去的惆怅》一诗中,她这样写道:

 

双节

两张昂贵的高铁票

把海的阳光收藏

暖了绵绵细雨

 

世故的风

把身体吹到城市的边缘

欲望

始终没能丰盈

内心的贫穷

 

毛岸琴的文字像光滑的石头留在河滩上,无数浮尘被风吹走,它也被清风吹拂,能看到它的心声和精神血液的搏动。

 

诗歌是人类情绪的产品。不论酸甜苦辣,都能在诗行中得到倾诉。她的亲情与情怀偶尔直接偶尔间接地在诗行里呈现。《粽叶》这样描述:

 

清曲流觞后

只剩下

略带清香的一片

静卧在

不知名儿的一隅

 

粽叶是诗化空间的意象,成为思乡及乡愁的象征。这既是对亲情与一种情怀的审美表达,又是从点到面地折射人们在社会变迁中不同的生活际遇。

 

诗歌创作需要不断探索,而毛岸琴则是默默前行的诗写者。因其诗歌创作起步较晚,在创作技巧、人生经验渗透入诗的手法上略显粗砺,但其“生活化”的精彩探索独具一格。她通过持续创作,不断调整创作理念,最终以诗化思维创作出“生活化”的精神产品,体现女性诗歌的价值,推动女性诗歌发展。

生活本就似“装台”

□李柯漂

生活就像是一堆零零碎碎的道具,需要精心装台布景,才能完美地呈现出精彩。

 

看完电视连续剧《装台》,屏幕里的戏虽已完美落幕了,然而屏幕外的戏才重装登场。闭上眼睛已分不清屏幕内与外。刁顺子、大雀儿、疤叔……那一群人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某吗?虽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的感觉是电视剧《装台》里的人物压根就不是在演,分明是在过着跟我们一样的日子。

 

很少追剧的我,为了《装台》追了一回,从头到尾一集不落。该剧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一群靠苦力生存的人,以真实的生活片段打动了追剧的观众。本真到鲜活的剧中人就是我们的邻居,我们身边的朋友。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坦然面对形形色色的困难,再拿出百倍的勇气去逐一克服。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幸福的日子就在后头。

 

《装台》以刁顺子及其周围一群人的生活状态为主线,尽管卑微如蝼蚁般在城市的狭缝中生存,他们却仿佛被舞台正中央的追光灯照亮,凸显出勇于面对生活挫折的坚强力量。刁顺子面对两次失败的婚姻,养育一个叛逆刁蛮的亲生女儿刁菊花,一个乖巧懂事的继女韩梅。他的善良倔强,他的执着隐忍,最终赢得了两个女儿的尊重。勤劳、朴实、憨厚在刁顺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段剧情是刁顺子在文艺演出中客串演一只狗,结果狗头掉了。他害怕之前商定好的200元酬劳泡汤,回家闷闷不乐。思来想去,提着礼物给导演拜年。本想去缓和气氛,结果得到的却是意外的惊喜。不但没有因掉了狗头而演砸,反倒因这次失误备受观众好评。200元酬劳之外还有奖励,他回到家向妻子蔡素芬要酒喝,啃着鸡腿,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作为普通人,这点成就感已足够他乐很久了。

 

大雀儿的生活就没有那么惬意了。为了省钱给不幸烧伤的女儿植皮,他从不和兄弟们一起聚餐吃饭。为了挣钱,在交通管制路段,他扛起三轮车通过,把生活的艰辛演绎得让人感动又心疼,后来的结局更让人心酸。这就是生活的不期而遇,既然遇到又怎能回避?

 

还有被生活所迫的蔡素芬,看似玩世不恭的疤叔,戏份不多的黑总,负责任追求真爱的富二代,雁过拔毛的铁扣,一直死缠烂打、到关键时刻退出的三皮……所有的角色都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群体。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各自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真实可贵、饱含温度。

 

电视剧的名字叫《装台》,原意是组装舞台。也就是搭台,灯架灯光调试,然后台上的戏演结束再将舞台设备装箱,从头到尾就是个体力活。剧中刁顺子却称其为艺术活,端的是艺术碗,吃的是艺术饭。这其实也是在装台,为自己的脸面装台。刁大军在南方闯荡江湖多年,回到故里,开上“四环素”(奥迪)。其实,他包里掏不出多少钱来,甚至把送弟媳的钻戒要回去抵赌债。台面装得够大,内心空空如也。活着的人都会装台,疤叔为了疤婶装台,黑总无偿捐赠了自己的所有,住在没有轮子的车里过日子,还要在街坊邻居面前装台隐瞒自己,他的善举到最后才让人识破,怎不叫人刮目相看。

 

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很多来自乡村。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身边的人,每天挤早高峰的男男女女,在街巷里穿梭的拾荒者,蹲在立交桥底下趴活的各路匠人,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为自己所在的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这些人的生活状态,映射出世态万象,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的资本,逢年过节偶尔在自己亲人面前装装台面又怎么了?人就要生活得自信满满。

 

《装台》中那一群普通得“掉渣”的人,过着“烟火生活”,踏实做事,他们笑对人生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传递着人与人之间友善和睦的正能量,把住在城市里的边缘人的心声坦露在我们面前,不加掩饰地感染着我们,展示出向善向美的崇高力量。一群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境遇传递出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就像片头曲唱的那样:“生活虐我千遍万遍,我待它如同初恋,高高地仰起我的脸,不懂就问问苍天。”

 

生活本就似装台。我们为别人装着台,奉献光鲜亮丽。别人也会为我们装台,我们就成了生活的主角,相互帮衬,砥砺前行。

拨开云雾见天明

——古元水彩画《淡淡阳光》赏析

微信图片_20230407104814.jpg

《淡淡阳光》 1977年 30×39cm 水彩画

 

这幅《淡淡阳光》创作于1977年,取材于九江长江客运港,古元写生的地点位于“九江第一楼”庾亮楼前的江堤上。画面中停靠着两艘轮船,其中停靠在大码头的是往来于渝沪的“东方红”客轮平底船,另一处停靠的是一艘小客轮,往来于九江地区湖口石钟山、彭泽县。九江古称浔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临长江,南靠庐山,是一处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的绝佳赏景之地。白居易曾在这里留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爱好写生的古元慕名而来。

 

画面中江面开阔、平静,颇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画面笔触充满冷暖、虚实的对比,岸堤和江面都采用暖色调的赭色、朱色晕染,两艘客轮和码头则用绿色、蓝色进行了精细刻画,是画面的焦点。画面上方是到用紫色、墨绿色大肆渲染出的乌云,乌云不是简单的一团,富有层次感,古元利用纸张和颜料的特性特意制造的颗粒感突出了乌云厚重的质感。而此时一束束清透的光线正穿破云雾,照耀江面,预示着暴风雨已经离去。

 

江上天气变幻莫测,古元用他独到而精妙的技法捕捉暴风雨后江面迎来阳光的特殊时刻。为了恰到好处地描绘乌云中射出的阳光,古元充分利用了水彩画的特性。据他自己回忆,当时是先画好浓浓的乌云,在水彩变干之前,用事先准备好的棉花在乌云中从上往下按照太阳照射的方向迅速擦出几道阳光,制造出光线穿透乌云的生动效果。

 

描摹长江的画作数量巨大,其中大多以表现雄伟气势或临江怀古为切入点。古元没有刻意表现长江的宽广宏伟,也没有传达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画面中,宁静、开阔的江面有着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敞亮与豁达,一如古元本人的心境。

(文图均由古元美术馆提供)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文艺评论(2023年4月7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4-07 11:15

微信图片_20230407102647.jpg

向热血青春致敬

□仲呈祥

微信图片_20230407103221.png

电影《我们的岁月》由珠海青年导演谢悠编剧并执导,珠海山中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电影《我们的岁月》是一部正能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用唯美且诗意的表达方式打动人心。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所在。

 

这部电影描写了40年前的一段校园生活,为新时期恢复高考之后几届大学生的精神历程传神写貌。电影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创新,离不开“培根铸魂”:培中华民族之根,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不能离开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不能离开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电影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部电影就为新时期恢复高考画了像,为第一代大学生画了像。这里面有几个人物:班长曹正昌是一名热血青年,怀揣报国的热情来求学,自强不息,而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道德的青年,很具有代表性。另一名是入学仅12岁的天才少年,这个形象也有特定时代的典型审美价值。再一名是美丽的女大学生,她热爱的专业是服装设计,却偏偏考进了工业机械专业。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要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真实而丰满地刻画好这几名个性迥异的大学生形象,进而折射出那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谈何容易。但这部电影的可贵,正在于坚守了培根铸魂的宗旨,坚持电影是写人的,电影是要靠人的情感、人的心智、人的情趣去打动人,去培根铸魂。电影需要视听感官的刺激感,但绝不能止于视听感官的快感。单纯的感官刺激绝非精神美感。只有通过生理感官达于心灵,升华为精神美感,才能实现培根铸魂的宗旨。

 

《我们的岁月》坚守了正确的创作理念和美学价值,其故事讲得通俗而不低俗,写了一代青年的理想抱负,追求精神美感而自觉摒弃单纯的感官刺激。这部影片有两条情节线:一条是事业线,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特殊的学子为中华崛起而刻苦攻读;另一条是爱情线,一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的青春魅力在这批学子中掀起了情感的浪花。影片写了有梦想的年轻人的学术追求道路和他们的爱情道路的复杂关系,但并没有简单化地给予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班长完全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培育起来的大龄青年,他没有忘记那个在艰难岁月中一直与他同甘共苦的乡下妻子。影片写他对长他大约十来岁的鹊喜的情感。这是少年朦胧的感情,真实、干净且纯洁。而鹊喜对他之爱,是姐姐对弟弟的关爱。即使是写那个受流行文艺影响的奶油青年尤优,导演对他的幼稚与天真虽有几丝揶揄,但总体把握合理,他在校广播站为鹊喜“平反”的情节表现了他的真诚。类似题材的影片经常喜欢表现“三角恋”,而这部同样写了青年学子爱情纠葛的《我们的岁月》显然更胜一筹。它最终带给我们的不是激发欲望,而是激发了希望与美感。影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毕业后,班长成了民营企业家,他生产的电器誉满全球;赵以水成了高校科研骨干,从事着高科技的研究;尤优成了一名翻译家与作家;鹊喜成功转行,建立了自己的服装版图。充满了80年代时代精神的校园哺育了他们的成长。

 

这部影片选择以少年大学生赵以水的视角来构建故事展开叙事,并致力于时代与环境氛围的营造,透视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心态与人物心态。电影运用了较为丰富的电影语言,多变化的镜头运用与多变化的色彩处理,烘托了20世纪80年代校园生活的浪漫与诗情,向上的基调中有着怀旧电影特有的淡淡的忧伤,显示了电影独特的艺术格调。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要发展,就应该倡导这样的创作路子。

 

仲呈祥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诗歌“生活化”的精彩探索

——评毛岸琴诗作的几点特色

□郭道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作为反映人类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开始呈现“生活化”表达。毛岸琴作为诗人,遨游于诗化的时空,默默地进行诗歌“生活化”的探索。

 

特色一:

诗化空间的灵感捕捉

 

毛岸琴涉足诗歌领域不过十来年。对一个勤奋的人来说,十年相当于他人的几十年。她曾参加粤港澳“岭南诗歌班”研修,与来自粤港澳各地的诗人交流,感受不同语境下的写诗风格。她的文字信手拈来,在诗化空间中,总能呈现一幅幅温暖的画面。

 

朱光潜曾说,诗歌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并力求“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毛岸琴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又在生活空间和想象空间里寻找巧妙的场景、朴实的字词。她的一些诗作,生活空间虚与实结合,恰到好处让诗化空间不断延伸。如《转身的往事》一诗:

 

站在思念的心尖

遥望当年用键盘敲出的爱恋

尘封的十年

湮灭了多少深情往事

 

不痛不痒地存在于某个角落

你我的方向

注定没有交集

错过相遇徒增伤悲

 

手里的信笺

如乱花飞过

你我倔强地一转身

一切了无痕

 

捕捉诗化空间的灵感,需要敏锐的思绪。她将人物、记忆、意象及细节等各种元素汇集在一起,使诗作在形态上呈现空间立体感。俄国诗人勃留索夫(1873-1924)曾说,“艺术的任务自古以来就在于鲜明生动地描绘出人们恍然大悟感觉的瞬间”,并说“诗歌截取的只是无数感情和不断进行着的事件的某些瞬间和场面”。毛岸琴的诗作印证了以上观点。

 

特色二:

姿态与气质的自然流露

 

她善于观察与思考,不论对于生活或工作还是人生,诗行的行吟总会透出以诗人为主体的姿态与气质。

 

她在诗歌《阳光里的幼师》中这样追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她还是女孩的年龄

被青春撞到这

懵懂中最好的韶华

交付于不谙世事的娃

 

闹钟惊醒了梦的纷扰

费力挣扎昨日的疲惫

日复一日地机警应对

纤细刻上了厚茧

 

细细碎碎风蚀了

青春飞扬的激情

努力想破茧而出

让温柔如丝绽放

 

一路跨越心酸

抱着身体取暖

卑微如尘埃

却被捧上头顶

肆意的纯真让抱怨

瞬间如烟般消散

 

此诗的叙述风格,彰显了作者自然随性的心态,如诗中的“闹钟”与“厚茧”,痛快淋漓地描述存在状态,并以此为引,情节就此展开。

 

再来看看《午休》一诗,诗人写道:

 

有节奏的鼾声

伴随梦呓中的一阵儿语

让我瞬间触摸到了

幸福的脚尖

一双小手

伸向空中迎接自由

嘴角的一丝丝浅笑

绽放在春天里

春风唤醒了酣睡的天使

花开的声音

在阳光和花的陪伴下

尽情奔跑

 

细读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读出诗人追寻儿童世界之美,也是作者心灵世界的素描和特写。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言,“诗歌是以修辞方式坚守那一半——科学无法触及的那一半——诗人心灵的部分,那种无人可知的忧虑,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无能为力的忧虑。”作者在构思诗歌时,无疑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由此诗歌有了自己的独特气质。

 

特色三:

亲情与情怀充分表达

 

新加坡作家林锦曾说,“爱的坦诚与吟唱促使女性情怀得以呈现;而情的细腻与深切是女性情怀的真实描摹。”古人讲文如其人,在毛岸琴的诗作中得以应验。

 

在《回不去的惆怅》一诗中,她这样写道:

 

双节

两张昂贵的高铁票

把海的阳光收藏

暖了绵绵细雨

 

世故的风

把身体吹到城市的边缘

欲望

始终没能丰盈

内心的贫穷

 

毛岸琴的文字像光滑的石头留在河滩上,无数浮尘被风吹走,它也被清风吹拂,能看到它的心声和精神血液的搏动。

 

诗歌是人类情绪的产品。不论酸甜苦辣,都能在诗行中得到倾诉。她的亲情与情怀偶尔直接偶尔间接地在诗行里呈现。《粽叶》这样描述:

 

清曲流觞后

只剩下

略带清香的一片

静卧在

不知名儿的一隅

 

粽叶是诗化空间的意象,成为思乡及乡愁的象征。这既是对亲情与一种情怀的审美表达,又是从点到面地折射人们在社会变迁中不同的生活际遇。

 

诗歌创作需要不断探索,而毛岸琴则是默默前行的诗写者。因其诗歌创作起步较晚,在创作技巧、人生经验渗透入诗的手法上略显粗砺,但其“生活化”的精彩探索独具一格。她通过持续创作,不断调整创作理念,最终以诗化思维创作出“生活化”的精神产品,体现女性诗歌的价值,推动女性诗歌发展。

生活本就似“装台”

□李柯漂

生活就像是一堆零零碎碎的道具,需要精心装台布景,才能完美地呈现出精彩。

 

看完电视连续剧《装台》,屏幕里的戏虽已完美落幕了,然而屏幕外的戏才重装登场。闭上眼睛已分不清屏幕内与外。刁顺子、大雀儿、疤叔……那一群人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某吗?虽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的感觉是电视剧《装台》里的人物压根就不是在演,分明是在过着跟我们一样的日子。

 

很少追剧的我,为了《装台》追了一回,从头到尾一集不落。该剧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一群靠苦力生存的人,以真实的生活片段打动了追剧的观众。本真到鲜活的剧中人就是我们的邻居,我们身边的朋友。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坦然面对形形色色的困难,再拿出百倍的勇气去逐一克服。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幸福的日子就在后头。

 

《装台》以刁顺子及其周围一群人的生活状态为主线,尽管卑微如蝼蚁般在城市的狭缝中生存,他们却仿佛被舞台正中央的追光灯照亮,凸显出勇于面对生活挫折的坚强力量。刁顺子面对两次失败的婚姻,养育一个叛逆刁蛮的亲生女儿刁菊花,一个乖巧懂事的继女韩梅。他的善良倔强,他的执着隐忍,最终赢得了两个女儿的尊重。勤劳、朴实、憨厚在刁顺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段剧情是刁顺子在文艺演出中客串演一只狗,结果狗头掉了。他害怕之前商定好的200元酬劳泡汤,回家闷闷不乐。思来想去,提着礼物给导演拜年。本想去缓和气氛,结果得到的却是意外的惊喜。不但没有因掉了狗头而演砸,反倒因这次失误备受观众好评。200元酬劳之外还有奖励,他回到家向妻子蔡素芬要酒喝,啃着鸡腿,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作为普通人,这点成就感已足够他乐很久了。

 

大雀儿的生活就没有那么惬意了。为了省钱给不幸烧伤的女儿植皮,他从不和兄弟们一起聚餐吃饭。为了挣钱,在交通管制路段,他扛起三轮车通过,把生活的艰辛演绎得让人感动又心疼,后来的结局更让人心酸。这就是生活的不期而遇,既然遇到又怎能回避?

 

还有被生活所迫的蔡素芬,看似玩世不恭的疤叔,戏份不多的黑总,负责任追求真爱的富二代,雁过拔毛的铁扣,一直死缠烂打、到关键时刻退出的三皮……所有的角色都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群体。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各自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真实可贵、饱含温度。

 

电视剧的名字叫《装台》,原意是组装舞台。也就是搭台,灯架灯光调试,然后台上的戏演结束再将舞台设备装箱,从头到尾就是个体力活。剧中刁顺子却称其为艺术活,端的是艺术碗,吃的是艺术饭。这其实也是在装台,为自己的脸面装台。刁大军在南方闯荡江湖多年,回到故里,开上“四环素”(奥迪)。其实,他包里掏不出多少钱来,甚至把送弟媳的钻戒要回去抵赌债。台面装得够大,内心空空如也。活着的人都会装台,疤叔为了疤婶装台,黑总无偿捐赠了自己的所有,住在没有轮子的车里过日子,还要在街坊邻居面前装台隐瞒自己,他的善举到最后才让人识破,怎不叫人刮目相看。

 

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很多来自乡村。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身边的人,每天挤早高峰的男男女女,在街巷里穿梭的拾荒者,蹲在立交桥底下趴活的各路匠人,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为自己所在的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这些人的生活状态,映射出世态万象,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的资本,逢年过节偶尔在自己亲人面前装装台面又怎么了?人就要生活得自信满满。

 

《装台》中那一群普通得“掉渣”的人,过着“烟火生活”,踏实做事,他们笑对人生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传递着人与人之间友善和睦的正能量,把住在城市里的边缘人的心声坦露在我们面前,不加掩饰地感染着我们,展示出向善向美的崇高力量。一群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境遇传递出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就像片头曲唱的那样:“生活虐我千遍万遍,我待它如同初恋,高高地仰起我的脸,不懂就问问苍天。”

 

生活本就似装台。我们为别人装着台,奉献光鲜亮丽。别人也会为我们装台,我们就成了生活的主角,相互帮衬,砥砺前行。

拨开云雾见天明

——古元水彩画《淡淡阳光》赏析

微信图片_20230407104814.jpg

《淡淡阳光》 1977年 30×39cm 水彩画

 

这幅《淡淡阳光》创作于1977年,取材于九江长江客运港,古元写生的地点位于“九江第一楼”庾亮楼前的江堤上。画面中停靠着两艘轮船,其中停靠在大码头的是往来于渝沪的“东方红”客轮平底船,另一处停靠的是一艘小客轮,往来于九江地区湖口石钟山、彭泽县。九江古称浔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临长江,南靠庐山,是一处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的绝佳赏景之地。白居易曾在这里留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爱好写生的古元慕名而来。

 

画面中江面开阔、平静,颇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画面笔触充满冷暖、虚实的对比,岸堤和江面都采用暖色调的赭色、朱色晕染,两艘客轮和码头则用绿色、蓝色进行了精细刻画,是画面的焦点。画面上方是到用紫色、墨绿色大肆渲染出的乌云,乌云不是简单的一团,富有层次感,古元利用纸张和颜料的特性特意制造的颗粒感突出了乌云厚重的质感。而此时一束束清透的光线正穿破云雾,照耀江面,预示着暴风雨已经离去。

 

江上天气变幻莫测,古元用他独到而精妙的技法捕捉暴风雨后江面迎来阳光的特殊时刻。为了恰到好处地描绘乌云中射出的阳光,古元充分利用了水彩画的特性。据他自己回忆,当时是先画好浓浓的乌云,在水彩变干之前,用事先准备好的棉花在乌云中从上往下按照太阳照射的方向迅速擦出几道阳光,制造出光线穿透乌云的生动效果。

 

描摹长江的画作数量巨大,其中大多以表现雄伟气势或临江怀古为切入点。古元没有刻意表现长江的宽广宏伟,也没有传达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画面中,宁静、开阔的江面有着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敞亮与豁达,一如古元本人的心境。

(文图均由古元美术馆提供)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