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12月4日)

珠海的硬菜

□ 卢卫平

珠海传媒集团 张洲摄

我是几年前才知道“硬菜”这个词的。

当时几个北方的诗人朋友到珠海,我请他们吃饭。多少年来,无论是朋友请我吃饭,还是我请朋友吃饭,我都是坚持怪酒不怪菜,只有酒喝好,喝好酒,吃什么菜都是次要的。我理解的酒足饭饱就是这个意思,酒喝足了,饭就吃饱了。当我在点菜时,听到北方的诗人朋友说点几个“硬菜”,我以为“硬菜”是北方方言,尽管他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比我带湖北口音的普通话更接近北京的普通话。我对“硬菜”这个词的迟疑,让他接着说出的话,成了我对“硬菜”最初的理解。过硬的菜,拿手的菜,好吃的菜,味道道地的菜,有风味的菜,有贵宾才点的菜,当然也是价格贵的菜。一场酒喝下来,我们都在说曾经吃过的或者想吃的全国各地的“硬菜”。东北菜中的锅包肉、小鸡炖蘑菇,京菜中的烤鸭,川菜中的辣子鸡,湘菜中的剁椒鱼头,鲁菜中的糖醋里脊,沪菜中的白斩鸡,浙菜中的冰糖甲鱼,苏菜中的清蒸鲥鱼,粤菜中的烤乳猪,贵州的套全鸭,新疆的烤全羊。我们都不是美食家,但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在回味和遐想中,好像一道菜有百种风味,一顿饭能吃出千般风情。正是这风味和风情,让我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每一道“硬菜”,都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人文文化色彩。无一饭无来历,无一菜不文化。汉武帝过生日,面条成了长寿面。张仲景救穷人,发明了饺子。诸葛亮征孟获,发明了馒头。苏轼贬官眉州,创造了东坡肘子。老百姓抗议秦桧杀害岳飞,发明了油条“油炸桧”。朱元璋到处讨饭,于是鸡成了“叫化子鸡”……最硬的菜,最有来历,最有文化。文化是软实力,能让珍馐佳肴成为心灵盛宴,精神大餐。我因此对“硬菜”的最终理解,就是“硬菜”也是“软菜”,最硬的菜,就是最软的菜,最有文化的菜。

我点了珠海白蕉海鲈,清蒸,红烧和炖汤,一鱼三吃。这是我点的“硬菜”。

“硬菜”白蕉海鲈的“硬”体现在质美肉鲜的绝味诱惑和功能齐全的药膳奇珍。白蕉海鲈感官特征为背部呈青色,腹部纯白色,体色光亮,鱼体背厚肚肥、口大、吻尖、肉厚。口感特色为肉质鲜嫩、透明,入口嫩滑清甜,清香无腥味,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炖汤,都因为它的绝味诱惑而让人津津乐道。白蕉海鲈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鳃、肉都可入药。其鳃可止咳化痰,其肉可健脾益气,若手术后食用亦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

“硬菜”白蕉海鲈的“硬”还体现在它的娇生惯养,对气候条件生长环境的挑剔和水质的苛求。珠海白蕉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南海之滨,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磨刀门到崖门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终年热量丰富。海鲈在12℃以下摄食减少、生长缓慢,在12℃以上才正常摄食,22~28℃时摄食强烈、生长速度最快。在白蕉,水温长期处在适宜的范围,海鲈可在此自然越冬,实现全年养殖,比其他产区的生产期更长,更有利于鲈鱼成长,是天生天养的海鲈鱼繁殖培育的天赐福地。海鲈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虾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性成熟的亲鱼一般是3冬龄体长达600毫米左右的个体,生殖季节在于秋末,产卵场在河口半咸淡水区。白蕉的水体盐度在千分之2-20之间,为海鲈提供了优质稀缺的最佳自然生长环境。养殖白蕉海鲈的溶解氧,对生长水体的酸碱度,水的肥度和水色透明度,池塘的大小和配置,池塘地址的选择,都很苛刻。“勤换西江水,投喂鲜鱼仔”是白蕉海鲈养殖技术的核心,类似于天然环境,又有人工驯养的优势,肉质更加鲜美,口感更佳。白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在以后的30多年间,白蕉镇的海鲈养殖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白蕉海鲈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为有着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已盛销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并覆盖了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河南、山东和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等国内省市。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蕉海鲈是游得最远的鱼,在白蕉海鲈展示馆,看白蕉海鲈的销售地图,就能知道白蕉海鲈辐射和覆盖的范围有多大多广,“硬菜”珠海白蕉海鲈有多“硬”。

文化是一道“硬菜”的软实力。鲈鱼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了千年,是千年名鱼,是最有文化的鱼,历代赞誉鲈鱼美味的诗文传说和载述颇多。汉代的《春秋佐助期》:“吴中以鲈鱼为脍,苑菜为羹,鱼白如玉,菜黄若金,称为金羹玉脍,一时珍食。” 宋代掌禹锡的《嘉佑本草》载:“鲈鱼,多食宜人,尤良。”宋代谈钥所撰的《吴兴志》中记载:松江鲈“肉细美,宜羹,又可为脍,张翰所思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黑色曰卢,此鱼自质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鳃鱼。鲈出吴中,淞江尤盛。四、五月方出,长仅数寸,状微似鳜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有四鳃。”据传,吴人献松江鲈于炀帝,炀帝品尝后,大加赞赏,称其为“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三国演义》中也有“左慈掷杯戏曹操”的故事,说明鲈鱼早在三国时期已闻名天下。时至清代,鲈鱼被康熙、乾隆品尝后,誉为“天下第一鱼”,其名声更为远扬。美食之美,有了美诗的润色调味,更让人回味无穷和痴迷陶醉。鲈鱼之美,不仅美在它的味道,更美在诗词歌赋中,自古以来,没有一条鱼能像鲈鱼这样,被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皮日休、苏轼、范仲淹、陆游、范成大、辛弃疾、杨万里、郑板桥等无数的文人雅士极尽赞誉。鲈鱼是最有诗意的鱼。一代诗仙李白曾挥毫泼墨“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刘禹锡曾慨叹:“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苏东坡曾作下《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范仲淹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辛弃疾浅斟低唱“休说鲈鱼看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现代作家、教育家、语言艺术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赋诗《得鲈酬诗》:“红腮珍品喜三分,持作羹汤佐小醺。”

白蕉海鲈是鲈鱼中的极品,是我在珠海宴请全国各地来的文朋诗友必点的最硬的“硬菜”,也是在推杯换盏大快朵颐时吟诗歌赋最意犹未尽的“软菜”。

卢卫平 当代诗人,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各就各位》《浊酒杯》《打开天空的钥匙》《一万或万一》《留言簿》《我后悔让这块石头开花》《蒙尘的镜子》《瓷上的火焰》等诗集十二部。三次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前十名,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8年《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07年首届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2018年首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第四届中国“李杜诗歌奖”等诗歌奖。

珠海水乡 (水彩)

尚燕 作品

内罗毕的李大姐

□ 张 鸿

内罗毕很像欧洲的小镇,历史上它是英属殖民地。但考察非洲的传统文化,内罗毕是必选的,没有之一。不要把内罗毕想象得很穷困,可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秩序井然的城市。

我们与市政府的文化部门交流时,翻译是一位中国人,河南小伙子,曾经在深圳居住过几年,后来,来到内罗毕大学上学,就留了下来,他的个性稍显木讷,翻译得也不是很到位。于是,第二天给我们换了一个翻译。

我的同事们先见到她,李女士,她已经年过五十了,比我们团队的最年长的团员小两岁。同为女性,她和我走得更近一些。她担任翻译,怎么说呢?也许民间可以,但官方的翻译她还是力不从心,好在我和另一位团员还能补台。

李大姐个子不高,不胖不瘦,纹着黑黑的眼线,已经洇开了,像两个大的黑眼圈,她没有化妆,还是显老态的,操着京腔,声音略粗哑,也许是因为她一直抽烟吧。

李大姐来自北京,在内罗毕近二十年,她有五年没有回国了。出国前,她在北京的一个街道工厂工作,早早地就下了岗。下岗不久就离了婚,孩子才三岁。娘家负担也重,加之父母本来就不同意她的婚事,所以她也不回娘家。她说她那会儿那个难呀,谁能帮她养育孩子,她就跟着谁。她自己也没闲着,啥事儿来钱就做啥。后来,孩子也长大了,上小学了,调皮得不行,不好好读书。她有一个拐弯抹角的朋友在内罗毕做小生意,她就在1990年的春节时跟着朋友到了内罗毕。

她说,起初在一个小店面卖从国内倒来的电子元件,后来就啥都卖,钱赚得不多,自己过日子没问题。儿子放在妈妈家,生活费、学费啥的她都寄回去,所以这么一来,她的生活又紧张了。随着国内出国旅游、公干的人多了,她们一个小“团伙”就与国内的旅行社联系上,在肯尼亚做地陪。“中国人的钱还是好赚,大方。”她吐了一口烟。

我问她想不想回国,她说回去干啥?她在北京一无所有,除了老妈还活着。出来二十年,只回去过两次,一次是爸死了,一次是换护照。现在儿子也来了,在内罗毕卖电子产品,现在中国的电子产品可不是当年那些元件了,只要非洲人的脑子想得到的,中国都有。

离开内罗毕的前一晚,李大姐来到我的房间,客气地说明天她就不随行了,然后,她从背包里拿出几条披巾,说是国际一流品牌,80美元一条,让别的团员也买。我说,天晚了,其他人都休息了,我买就行了。我肯定这是国内的仿品,其次,我对国际一流大牌无感,但我还是买了,她手上的四条我都买下了。

张鸿 女,一级作家、出版策划人、资深文学编辑。已出版作品集《指尖上的复调》《香巴拉的背影》《没错,我是一个女巫》《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人物传记《高剑父》,文学评论集《编辑手记》,编著《大地上的标记——中国实力散文五十家》等,策划主编“现代性五面孔”作家精品选系列丛书。现任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兼副主编,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微小的叙事 (组诗)

□ 刘合军

微小的叙事

 

一阵平常的风

几片平常的叶子

随平常飞

 

它们飞不了多远

在接近消失前像蝴蝶

滚动盛开过的美好

 

一条小道握住夕阳

一寸一寸地扎紧光阴的丝线,

天空的一半慢慢暗下来

 

松上日

 

依山傍水有些许倾角

这是晚秋由峭壁折下的某一段

鱼池与水、在松叶间闲坐,观赏的人

不希望那种耸立和满绿连成一片让微澜的光晕,躲进

弯曲的空寂里

树叶在风中翻覆

修饰过的云朵伸出手掌

按住岁月的心跳和一个爱鱼的人

一边接受光的喂养,

一边让密枝

空出喘息的空隙

 

立冬日

 

风吹流水,风吹回头之岸

风吹古国潦倒的枯秋

 

鱼鹰被雪浪淹没

方言和足印被滚烫沙海拾起

 

午时没有雨水

天空还未拉开帷幕

 

遥远的耶路撒冷星火

像罂粟花的火焰,耗尽苍穹

 

气场

 

瓶口小时,可容下一只苍蝇

大一点就可以是老鼠的挤身之所

再大一点可容下一只狮子

卷缩

有容乃大

可以装下宇宙的空旷,

而星火在底部沉落,灿烂

在万里浮荡

冬风吹响萧杀冷雪

其寒透彻大地的筋骨

 

旧叶子

 

数完晨风遗逝的几点雨

门前的小道和流云就落入了冬河

院中的新竹伸向空中

尾巴被灰云夹住

立冬了

一些放下天空的叶子

空出枝头和雨水一起沉陷,北风

把寒凉堆在门槛上,叶子不再低鸣

听说河岸以北

绽放了很多雪白的花蝴蝶,南岸与我

拾起大海初雪和落魄的旧叶子

等风吹

 

青花瓷鱼

 

日子长了,鱼也大了

古话说深水有鱼,情有独钟的我

一早起来渴望能与它随缘拥遇

俗话说

鲤鱼成精

不觉顿生幻化和

一种莫名害怕,怕它洞穿

人性的厌恶,借怜爱之名粉饰囚禁的水链

怕它挣脱岁月长河,先我而去,

让一个遗落红尘的人

鬓发凝霜,与水相望,

只想青花不思日月

 

走过月光走过的路

 

就知道

水是一面镜子

黑是陆地的镜框

草叶怀抱寂静躬身洼地

向峰顶推举的石头压住薄薄的人影

光阴被流水打碎

良知像暮霭一样轻薄

风吹来亡魂的匣子

在众生的路上

铺满一地积雪

 

前山河看赛艇

 

阳光跨过人墙,投在反光的

镜面,众人划动的赛艇快速滑向天边

微风投来清冷的水流

在时空现场的我们像僵硬之鱼

浮荡在陆地的血流里

我试着,抬起双臂

和空气一起轻轻划动

顿生

脱离陆地和拔出深渊的快愉

刘合军 诗坛壹周诗刊社社长兼主编,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首界轮值主席,中国大湾区诗汇副主席,珠海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出版个人专著《刘合军汉英诗集》《一寸人间》《锈蚀的锁孔》《丢失的钥匙》等诗歌集八部,主编《诗坛-2018》《诗坛-2019》《诗坛-2020》华语好诗榜。有1800首诗歌在国内外多种文学刊物发表,获奖若干。

海是船的陆地

 

 陈敢清 摄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大家(2023年12月4日)
珠海特区报 2023-12-04 11:06

珠海的硬菜

□ 卢卫平

珠海传媒集团 张洲摄

我是几年前才知道“硬菜”这个词的。

当时几个北方的诗人朋友到珠海,我请他们吃饭。多少年来,无论是朋友请我吃饭,还是我请朋友吃饭,我都是坚持怪酒不怪菜,只有酒喝好,喝好酒,吃什么菜都是次要的。我理解的酒足饭饱就是这个意思,酒喝足了,饭就吃饱了。当我在点菜时,听到北方的诗人朋友说点几个“硬菜”,我以为“硬菜”是北方方言,尽管他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比我带湖北口音的普通话更接近北京的普通话。我对“硬菜”这个词的迟疑,让他接着说出的话,成了我对“硬菜”最初的理解。过硬的菜,拿手的菜,好吃的菜,味道道地的菜,有风味的菜,有贵宾才点的菜,当然也是价格贵的菜。一场酒喝下来,我们都在说曾经吃过的或者想吃的全国各地的“硬菜”。东北菜中的锅包肉、小鸡炖蘑菇,京菜中的烤鸭,川菜中的辣子鸡,湘菜中的剁椒鱼头,鲁菜中的糖醋里脊,沪菜中的白斩鸡,浙菜中的冰糖甲鱼,苏菜中的清蒸鲥鱼,粤菜中的烤乳猪,贵州的套全鸭,新疆的烤全羊。我们都不是美食家,但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在回味和遐想中,好像一道菜有百种风味,一顿饭能吃出千般风情。正是这风味和风情,让我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每一道“硬菜”,都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人文文化色彩。无一饭无来历,无一菜不文化。汉武帝过生日,面条成了长寿面。张仲景救穷人,发明了饺子。诸葛亮征孟获,发明了馒头。苏轼贬官眉州,创造了东坡肘子。老百姓抗议秦桧杀害岳飞,发明了油条“油炸桧”。朱元璋到处讨饭,于是鸡成了“叫化子鸡”……最硬的菜,最有来历,最有文化。文化是软实力,能让珍馐佳肴成为心灵盛宴,精神大餐。我因此对“硬菜”的最终理解,就是“硬菜”也是“软菜”,最硬的菜,就是最软的菜,最有文化的菜。

我点了珠海白蕉海鲈,清蒸,红烧和炖汤,一鱼三吃。这是我点的“硬菜”。

“硬菜”白蕉海鲈的“硬”体现在质美肉鲜的绝味诱惑和功能齐全的药膳奇珍。白蕉海鲈感官特征为背部呈青色,腹部纯白色,体色光亮,鱼体背厚肚肥、口大、吻尖、肉厚。口感特色为肉质鲜嫩、透明,入口嫩滑清甜,清香无腥味,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炖汤,都因为它的绝味诱惑而让人津津乐道。白蕉海鲈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鳃、肉都可入药。其鳃可止咳化痰,其肉可健脾益气,若手术后食用亦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

“硬菜”白蕉海鲈的“硬”还体现在它的娇生惯养,对气候条件生长环境的挑剔和水质的苛求。珠海白蕉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南海之滨,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磨刀门到崖门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终年热量丰富。海鲈在12℃以下摄食减少、生长缓慢,在12℃以上才正常摄食,22~28℃时摄食强烈、生长速度最快。在白蕉,水温长期处在适宜的范围,海鲈可在此自然越冬,实现全年养殖,比其他产区的生产期更长,更有利于鲈鱼成长,是天生天养的海鲈鱼繁殖培育的天赐福地。海鲈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虾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性成熟的亲鱼一般是3冬龄体长达600毫米左右的个体,生殖季节在于秋末,产卵场在河口半咸淡水区。白蕉的水体盐度在千分之2-20之间,为海鲈提供了优质稀缺的最佳自然生长环境。养殖白蕉海鲈的溶解氧,对生长水体的酸碱度,水的肥度和水色透明度,池塘的大小和配置,池塘地址的选择,都很苛刻。“勤换西江水,投喂鲜鱼仔”是白蕉海鲈养殖技术的核心,类似于天然环境,又有人工驯养的优势,肉质更加鲜美,口感更佳。白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在以后的30多年间,白蕉镇的海鲈养殖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白蕉海鲈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为有着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已盛销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并覆盖了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河南、山东和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等国内省市。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蕉海鲈是游得最远的鱼,在白蕉海鲈展示馆,看白蕉海鲈的销售地图,就能知道白蕉海鲈辐射和覆盖的范围有多大多广,“硬菜”珠海白蕉海鲈有多“硬”。

文化是一道“硬菜”的软实力。鲈鱼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了千年,是千年名鱼,是最有文化的鱼,历代赞誉鲈鱼美味的诗文传说和载述颇多。汉代的《春秋佐助期》:“吴中以鲈鱼为脍,苑菜为羹,鱼白如玉,菜黄若金,称为金羹玉脍,一时珍食。” 宋代掌禹锡的《嘉佑本草》载:“鲈鱼,多食宜人,尤良。”宋代谈钥所撰的《吴兴志》中记载:松江鲈“肉细美,宜羹,又可为脍,张翰所思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黑色曰卢,此鱼自质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鳃鱼。鲈出吴中,淞江尤盛。四、五月方出,长仅数寸,状微似鳜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有四鳃。”据传,吴人献松江鲈于炀帝,炀帝品尝后,大加赞赏,称其为“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三国演义》中也有“左慈掷杯戏曹操”的故事,说明鲈鱼早在三国时期已闻名天下。时至清代,鲈鱼被康熙、乾隆品尝后,誉为“天下第一鱼”,其名声更为远扬。美食之美,有了美诗的润色调味,更让人回味无穷和痴迷陶醉。鲈鱼之美,不仅美在它的味道,更美在诗词歌赋中,自古以来,没有一条鱼能像鲈鱼这样,被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皮日休、苏轼、范仲淹、陆游、范成大、辛弃疾、杨万里、郑板桥等无数的文人雅士极尽赞誉。鲈鱼是最有诗意的鱼。一代诗仙李白曾挥毫泼墨“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刘禹锡曾慨叹:“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苏东坡曾作下《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范仲淹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辛弃疾浅斟低唱“休说鲈鱼看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现代作家、教育家、语言艺术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赋诗《得鲈酬诗》:“红腮珍品喜三分,持作羹汤佐小醺。”

白蕉海鲈是鲈鱼中的极品,是我在珠海宴请全国各地来的文朋诗友必点的最硬的“硬菜”,也是在推杯换盏大快朵颐时吟诗歌赋最意犹未尽的“软菜”。

卢卫平 当代诗人,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各就各位》《浊酒杯》《打开天空的钥匙》《一万或万一》《留言簿》《我后悔让这块石头开花》《蒙尘的镜子》《瓷上的火焰》等诗集十二部。三次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前十名,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8年《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07年首届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2018年首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第四届中国“李杜诗歌奖”等诗歌奖。

珠海水乡 (水彩)

尚燕 作品

内罗毕的李大姐

□ 张 鸿

内罗毕很像欧洲的小镇,历史上它是英属殖民地。但考察非洲的传统文化,内罗毕是必选的,没有之一。不要把内罗毕想象得很穷困,可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秩序井然的城市。

我们与市政府的文化部门交流时,翻译是一位中国人,河南小伙子,曾经在深圳居住过几年,后来,来到内罗毕大学上学,就留了下来,他的个性稍显木讷,翻译得也不是很到位。于是,第二天给我们换了一个翻译。

我的同事们先见到她,李女士,她已经年过五十了,比我们团队的最年长的团员小两岁。同为女性,她和我走得更近一些。她担任翻译,怎么说呢?也许民间可以,但官方的翻译她还是力不从心,好在我和另一位团员还能补台。

李大姐个子不高,不胖不瘦,纹着黑黑的眼线,已经洇开了,像两个大的黑眼圈,她没有化妆,还是显老态的,操着京腔,声音略粗哑,也许是因为她一直抽烟吧。

李大姐来自北京,在内罗毕近二十年,她有五年没有回国了。出国前,她在北京的一个街道工厂工作,早早地就下了岗。下岗不久就离了婚,孩子才三岁。娘家负担也重,加之父母本来就不同意她的婚事,所以她也不回娘家。她说她那会儿那个难呀,谁能帮她养育孩子,她就跟着谁。她自己也没闲着,啥事儿来钱就做啥。后来,孩子也长大了,上小学了,调皮得不行,不好好读书。她有一个拐弯抹角的朋友在内罗毕做小生意,她就在1990年的春节时跟着朋友到了内罗毕。

她说,起初在一个小店面卖从国内倒来的电子元件,后来就啥都卖,钱赚得不多,自己过日子没问题。儿子放在妈妈家,生活费、学费啥的她都寄回去,所以这么一来,她的生活又紧张了。随着国内出国旅游、公干的人多了,她们一个小“团伙”就与国内的旅行社联系上,在肯尼亚做地陪。“中国人的钱还是好赚,大方。”她吐了一口烟。

我问她想不想回国,她说回去干啥?她在北京一无所有,除了老妈还活着。出来二十年,只回去过两次,一次是爸死了,一次是换护照。现在儿子也来了,在内罗毕卖电子产品,现在中国的电子产品可不是当年那些元件了,只要非洲人的脑子想得到的,中国都有。

离开内罗毕的前一晚,李大姐来到我的房间,客气地说明天她就不随行了,然后,她从背包里拿出几条披巾,说是国际一流品牌,80美元一条,让别的团员也买。我说,天晚了,其他人都休息了,我买就行了。我肯定这是国内的仿品,其次,我对国际一流大牌无感,但我还是买了,她手上的四条我都买下了。

张鸿 女,一级作家、出版策划人、资深文学编辑。已出版作品集《指尖上的复调》《香巴拉的背影》《没错,我是一个女巫》《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人物传记《高剑父》,文学评论集《编辑手记》,编著《大地上的标记——中国实力散文五十家》等,策划主编“现代性五面孔”作家精品选系列丛书。现任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兼副主编,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微小的叙事 (组诗)

□ 刘合军

微小的叙事

 

一阵平常的风

几片平常的叶子

随平常飞

 

它们飞不了多远

在接近消失前像蝴蝶

滚动盛开过的美好

 

一条小道握住夕阳

一寸一寸地扎紧光阴的丝线,

天空的一半慢慢暗下来

 

松上日

 

依山傍水有些许倾角

这是晚秋由峭壁折下的某一段

鱼池与水、在松叶间闲坐,观赏的人

不希望那种耸立和满绿连成一片让微澜的光晕,躲进

弯曲的空寂里

树叶在风中翻覆

修饰过的云朵伸出手掌

按住岁月的心跳和一个爱鱼的人

一边接受光的喂养,

一边让密枝

空出喘息的空隙

 

立冬日

 

风吹流水,风吹回头之岸

风吹古国潦倒的枯秋

 

鱼鹰被雪浪淹没

方言和足印被滚烫沙海拾起

 

午时没有雨水

天空还未拉开帷幕

 

遥远的耶路撒冷星火

像罂粟花的火焰,耗尽苍穹

 

气场

 

瓶口小时,可容下一只苍蝇

大一点就可以是老鼠的挤身之所

再大一点可容下一只狮子

卷缩

有容乃大

可以装下宇宙的空旷,

而星火在底部沉落,灿烂

在万里浮荡

冬风吹响萧杀冷雪

其寒透彻大地的筋骨

 

旧叶子

 

数完晨风遗逝的几点雨

门前的小道和流云就落入了冬河

院中的新竹伸向空中

尾巴被灰云夹住

立冬了

一些放下天空的叶子

空出枝头和雨水一起沉陷,北风

把寒凉堆在门槛上,叶子不再低鸣

听说河岸以北

绽放了很多雪白的花蝴蝶,南岸与我

拾起大海初雪和落魄的旧叶子

等风吹

 

青花瓷鱼

 

日子长了,鱼也大了

古话说深水有鱼,情有独钟的我

一早起来渴望能与它随缘拥遇

俗话说

鲤鱼成精

不觉顿生幻化和

一种莫名害怕,怕它洞穿

人性的厌恶,借怜爱之名粉饰囚禁的水链

怕它挣脱岁月长河,先我而去,

让一个遗落红尘的人

鬓发凝霜,与水相望,

只想青花不思日月

 

走过月光走过的路

 

就知道

水是一面镜子

黑是陆地的镜框

草叶怀抱寂静躬身洼地

向峰顶推举的石头压住薄薄的人影

光阴被流水打碎

良知像暮霭一样轻薄

风吹来亡魂的匣子

在众生的路上

铺满一地积雪

 

前山河看赛艇

 

阳光跨过人墙,投在反光的

镜面,众人划动的赛艇快速滑向天边

微风投来清冷的水流

在时空现场的我们像僵硬之鱼

浮荡在陆地的血流里

我试着,抬起双臂

和空气一起轻轻划动

顿生

脱离陆地和拔出深渊的快愉

刘合军 诗坛壹周诗刊社社长兼主编,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首界轮值主席,中国大湾区诗汇副主席,珠海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出版个人专著《刘合军汉英诗集》《一寸人间》《锈蚀的锁孔》《丢失的钥匙》等诗歌集八部,主编《诗坛-2018》《诗坛-2019》《诗坛-2020》华语好诗榜。有1800首诗歌在国内外多种文学刊物发表,获奖若干。

海是船的陆地

 

 陈敢清 摄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