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林伟光:英歌声声鼓

林伟光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秦牧创作研究会理事。作品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吴伯箫散文奖。著有《纸上雕虫》等作品集10部。

这一群人,对应着天上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从《水浒传》走出来,来到了民间。

 

他们带来了风,带来了激情与澎湃,也带来了岭南之东的强悍精神。

 

谁说,南人温柔似水,文质彬彬,英歌舞颠覆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那些脸,红彤彤,或粉墨登场,都跳动着一腔如火的热情。

 

锣鼓声响彻了云霄,敲动着的两节木棒,伴随着呐喊声声,撼动着潮汕大地。

 

这里有三江平原,有凤凰山、莲花山、桑浦山,有韩江、榕江、练江,更有浩荡宽广的南海。

 

温情如水,这里的人们,可以在弦诗里委婉柔情;也可以激越似火,在英歌舞的跳跃中激情燃烧。这就是潮汕,这一方妩媚与豪放相结合的火热的土地。

 

悠悠历史,这是古老的地方,史前的浮滨文化,秦汉两晋隋唐元明清,在英歌舞里,我们阅读着悠远而深厚的文化。这里英才辈出,前后七贤,至今脍炙人口;翁万达、林大钦,人们仍流传着他们神话般的故事。

 

民间唯有民间的口碑,即代表着历史的公正评价。韩愈谪潮,由一个谪臣被这里的人们供奉如神,“匹夫而为天下师”,流芳延续至今。

 

这里是海陬僻地,省尾国角,遥隔长安,“鸟飞也得半年还”,但又与中原文化血脉相通,历代中原移民带来了语言文化、习俗风情,也带来了爱国情怀,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面向大海,有春暖花开的诗情,更有“敢拼才会赢”的顽强斗志,在搏浪击水与大自然相容与中,人们所追求的,既是生活更是精神,于是,锻就了不怕困难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人们不但在本地传承着英歌舞,也把它带向遥远的异国他乡。什么都可以改变,所不能改变的是潮人的这种文化的坚守,守住的是这一脉祖祖辈辈的薪火,而且要传递给后人。

 

你看,英歌舞代代相承,由老人枯瘦的双手,传递给年轻有力的双手。还有小小的儿童,那个小小的身体,扭动着,在一板一眼里,却有令人欣然的无限希望。女子英歌舞队,嗨!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谁说,潮汕地区封建?其实,这里最是开放,传统与时尚,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化在开埠后的这片土地上,难得的咸与维新。于是,一座庙里,可以儒释道共存,这是特色更是司空见惯。而老爷庙与西方的教堂,在乡间共存相依,也并不令人奇怪,因为,这里是潮汕。

 

英歌舞的鼓点,带来了喜气,带来了欢乐,更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在与神共乐的气氛里,我们见到了戏台上潮剧的缭绕弦歌,也见到了人们幸福的笑容。

 

英歌舞更多地出现在传统节庆,以及宗祠庆典、老爷的神诞上。或者,会因此而被人打上了“迷信”的印记。一方水土见一方风情,拜神风气之盛,其实是与这里人们多漂洋过海的生活有关,一部华侨史更是一部血泪史,当生命随波逐流,漂向未知的远方,未卜生死时,人们只好借神以安慰,寄托着平安,也激励自己奋发前行。而轰轰烈烈的英歌舞蹈,在载舞而前进中,所寄托的同样是一种不愿屈服的意志和精神。

 

这是男性的舞蹈,那矫健的舞姿,是雄性荷尔蒙的渲泄,呐喊声声,震天动地。有时说是舞蹈,却远非如此的,其中有武术的套路。潮汕乡间,明朝亡后,反清复明的思想,一直如星星之火,隐于民间的志士仁人,借此以砺斗志。故丁未黄冈反清起事,虽败犹荣;故华侨输资于祖国,献身于桑梓,在革命的每个时代,都有感人而出色的表现,孙中山说“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即是一种充分的肯定。

 

于是,国民革命二次东征,红色风暴八一义师,壮怀激烈,都在此地上演。而潮汕人民,正踏着英歌舞悲壮的鼓点,走过了艰难险阻,在无数时代的关键节点,岸立潮头,独领风骚。

 

北有安塞鼓,南有英歌舞,一南一北,豪宕雄姿,在中华大地,遥相呼应,共抒豪情,同谱华章。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林伟光:英歌声声鼓
珠海特区报 2024-02-19 14:17

林伟光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秦牧创作研究会理事。作品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吴伯箫散文奖。著有《纸上雕虫》等作品集10部。

这一群人,对应着天上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从《水浒传》走出来,来到了民间。

 

他们带来了风,带来了激情与澎湃,也带来了岭南之东的强悍精神。

 

谁说,南人温柔似水,文质彬彬,英歌舞颠覆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那些脸,红彤彤,或粉墨登场,都跳动着一腔如火的热情。

 

锣鼓声响彻了云霄,敲动着的两节木棒,伴随着呐喊声声,撼动着潮汕大地。

 

这里有三江平原,有凤凰山、莲花山、桑浦山,有韩江、榕江、练江,更有浩荡宽广的南海。

 

温情如水,这里的人们,可以在弦诗里委婉柔情;也可以激越似火,在英歌舞的跳跃中激情燃烧。这就是潮汕,这一方妩媚与豪放相结合的火热的土地。

 

悠悠历史,这是古老的地方,史前的浮滨文化,秦汉两晋隋唐元明清,在英歌舞里,我们阅读着悠远而深厚的文化。这里英才辈出,前后七贤,至今脍炙人口;翁万达、林大钦,人们仍流传着他们神话般的故事。

 

民间唯有民间的口碑,即代表着历史的公正评价。韩愈谪潮,由一个谪臣被这里的人们供奉如神,“匹夫而为天下师”,流芳延续至今。

 

这里是海陬僻地,省尾国角,遥隔长安,“鸟飞也得半年还”,但又与中原文化血脉相通,历代中原移民带来了语言文化、习俗风情,也带来了爱国情怀,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面向大海,有春暖花开的诗情,更有“敢拼才会赢”的顽强斗志,在搏浪击水与大自然相容与中,人们所追求的,既是生活更是精神,于是,锻就了不怕困难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人们不但在本地传承着英歌舞,也把它带向遥远的异国他乡。什么都可以改变,所不能改变的是潮人的这种文化的坚守,守住的是这一脉祖祖辈辈的薪火,而且要传递给后人。

 

你看,英歌舞代代相承,由老人枯瘦的双手,传递给年轻有力的双手。还有小小的儿童,那个小小的身体,扭动着,在一板一眼里,却有令人欣然的无限希望。女子英歌舞队,嗨!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谁说,潮汕地区封建?其实,这里最是开放,传统与时尚,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化在开埠后的这片土地上,难得的咸与维新。于是,一座庙里,可以儒释道共存,这是特色更是司空见惯。而老爷庙与西方的教堂,在乡间共存相依,也并不令人奇怪,因为,这里是潮汕。

 

英歌舞的鼓点,带来了喜气,带来了欢乐,更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在与神共乐的气氛里,我们见到了戏台上潮剧的缭绕弦歌,也见到了人们幸福的笑容。

 

英歌舞更多地出现在传统节庆,以及宗祠庆典、老爷的神诞上。或者,会因此而被人打上了“迷信”的印记。一方水土见一方风情,拜神风气之盛,其实是与这里人们多漂洋过海的生活有关,一部华侨史更是一部血泪史,当生命随波逐流,漂向未知的远方,未卜生死时,人们只好借神以安慰,寄托着平安,也激励自己奋发前行。而轰轰烈烈的英歌舞蹈,在载舞而前进中,所寄托的同样是一种不愿屈服的意志和精神。

 

这是男性的舞蹈,那矫健的舞姿,是雄性荷尔蒙的渲泄,呐喊声声,震天动地。有时说是舞蹈,却远非如此的,其中有武术的套路。潮汕乡间,明朝亡后,反清复明的思想,一直如星星之火,隐于民间的志士仁人,借此以砺斗志。故丁未黄冈反清起事,虽败犹荣;故华侨输资于祖国,献身于桑梓,在革命的每个时代,都有感人而出色的表现,孙中山说“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即是一种充分的肯定。

 

于是,国民革命二次东征,红色风暴八一义师,壮怀激烈,都在此地上演。而潮汕人民,正踏着英歌舞悲壮的鼓点,走过了艰难险阻,在无数时代的关键节点,岸立潮头,独领风骚。

 

北有安塞鼓,南有英歌舞,一南一北,豪宕雄姿,在中华大地,遥相呼应,共抒豪情,同谱华章。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