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4年4月21日)

家乡的油菜花

□ 吴燕婷

珠海传媒集团张洲摄

每到春和景明,阳光灿烂的三月,看着珠海百花争奇斗艳,我就会想起家乡的油菜花。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中下游,适宜种油菜,加上油菜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保障一年的食用油,所以每年收了晚稻后,每家每户都会在田地里栽种油菜,在种早稻前收割。我的童年和少年被大片的金黄与浓郁的香气占据。父母可能更喜欢菜油的浓香,而我更喜欢油菜花的清香。

春节过后,春风吹走了寒气,春雨润泽了干枯的大地,绿油油的油菜苗看着往上猛蹿、抬苔、吐蕾、绽放,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星星点点,像是用笔蘸了黄颜料挥洒出的墨点,几天后,便是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好像谁不小心把颜料桶弄翻了似的,更像是太阳碎落在人间,明晃晃耀眼夺目。

小时候望着那一片金黄,看着蜜蜂,菜蝶你来我往,围着花儿们久久不肯离去,我也想立即变成一只蝴蝶或蜜蜂,飞入花丛中帮着传播花粉,让花结更多的籽。如今我只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回去,看一看那一片金黄,闻一闻那思念了许久的芳香。

油菜花的外貌极其平凡,它们没有郁金香迷人,没有牡丹高贵,没有玫瑰耀眼,没有菊花多姿多彩,没有水仙花冰清玉洁,没有茉莉花芳香四溢。它们没有层层叠叠的花瓣与多变的姿态,奇异的色彩,它们自始至终只有黄色,充满朝气的黄色,仿佛那阳光沉淀在薄薄的花瓣尖上,不流动了。

它们个性朴实无华,样貌平凡却精致,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花蕊,花瓣上有细细的纹路。我想再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刻出来这样的花纹。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私语。它的根粗壮枝叶茂密,像许多和我父亲一样的农民,淳朴、粗犷。

无论是站在田埂还是地头或是小院里,望着田野里此起彼伏的油菜花,我的心也随他们荡漾。微风吹过,那金黄的香气铺天盖地而来,我贪婪地呼吸,暖暖的香味弥留在齿畔。

上小学时,有次放学回家,路过一片油菜田,我忍不住弯腰低头凑近一朵花去闻香味。淡淡的香味便萦绕在鼻间,从花蕊中源源不断地溢流出来。我情不自禁把鼻子往下低再往下低,一下碰到了细细的花蕊,结果我的鼻尖成了黄色的花朵,令小伙伴笑得合不拢嘴。

我也时常忆起上初中傍晚放学后,坐在村后的高坡上,静静地看着落日余晖中,炊烟袅袅的村庄,透明的池塘,绿色的草,纵横交错的田埂,错落有致的农舍,还有那一大片温暖艳丽的明黄。

细数下,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对家乡油菜花的想念与日俱增。我想念它旺盛的生命力。在故乡的田埂上,小道边,甚至墙缝里,所有我能想到的甚至想不到的地方,都曾有过它们的身影。只要播下种子,不用费心照料,任风吹雨打,雪霜欺压,只要春天一来,它们就会发疯似的长高,墨绿粗大的茎,肥大的叶,一串串密密的花朵就绽放在我们眼前。每每忆起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那是多么美丽的画卷,那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故乡人用毕生心血创作的宏伟画卷。

我想念家乡的油菜花,更想念在灿烂的油菜花田中狂奔向前的逐光少年。家乡的油菜花和家乡的人一样,虽然平凡但拥有自己的精彩。油菜花努力开放,我们努力奔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平凡生命中不一样的精彩。无论我离家乡多远,离开家乡多久,那一片金黄,那浓郁芳香,已铭记在我心间,融进我的血液里。

想念你,家乡的油菜花,愿你越开越灿烂!

春天的告别

□ 赖加福

花的洪流

泛滥在春的河床

芬芳高挂在四月的枝上

蜜蜂来了蝴蝶来了

灿烂的阳光也来了

演绎一出辉煌的盛世乐章

 

牛哞一声接一声

催促秧苗起身赶到水田

站成一排排丰盈的日子

雨缠绵很久才让春天离别

 

把内心的深情交给泥土

一粒种子就是一片葳蕤的希望

柳絮径自对天空的云朵表白

全然不顾一簇簇怒放的杜鹃

将滚烫的心种满村头的山岗

 

我一边读一本诗集

一边品一杯谷雨茶

沐浴着下午三点钟的阳光

听时间的页码

被一群叽叽喳喳的燕子

从春数到了夏

海上珠贝

卢仲强 摄

窗外的风景

□ 林小兵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摄

在拱北口岸出境大厅的一隅,有一个不起眼的窗户,上午的阳光,经常会从窗口投射进来。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感受一下这个季节阳光特有的温暖,也算是自己长时间参与疏导客流后难得的休憩。

透过此时的窗口,我看到了口岸广场上川流不息的人流。

汹涌、拥挤、热闹、嘈杂,熙熙攘攘,这是口岸日常的景象。

赶最早的晨光,熬最深的夜,为口岸的安全尽自己的一分力,这就是移民管理警察职业精神应有之义。不谈什么高大上的理想和信仰,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天的班,处理好自己经手的每一个事件,完成好上级交办的每一项任务,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如流星般划过,一幕幕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浮现眼前,那是我对这个热辣滚烫的时代最崇高的敬礼!

这个连续十一年全国客流量最大的口岸,2023年累计出入境人员超过1亿人次,也就是说,每天约有28万人次的人员从这里密集往返,按每日开放19小时计算,平均每小时客流量达1.5万人次。拱北口岸带旺了珠海和澳门两地的人气,亦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飞速发展的脚步。

而我也已由刚到这里时的略显紧张逐渐变得淡定从容。

张三,李四,或者王五,这是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名字。一张张真实的脸孔迎面而来,兴奋的、茫然的、紧张的、焦急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细节。复杂的人性,以及人世间的百态,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剧本。

赶赴澳门上班的劳工、背着书包的跨境学童、满怀憧憬的旅客……身处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更多时候我会慨叹这世间浓浓的烟火气息。每一个夜晚的灯火阑珊处,那从前台不时响起的“滴滴滴”或“叮咚叮咚”的报警声响,也便成了我职涯上一路奔赴而值得驻足的责任之音。

在2.2万余公里陆地边境线以及300多个对外开放口岸上,无数与我一样身穿藏青蓝警服的移民管理警察,护航着数以亿计旅客出行的畅顺,守护着国门口岸的安全。流动,积蓄着发展的活力,在你来我往的步伐里,有相向而行的真诚奔赴,更有开放自信的大国气象。

春节期间的夜幕中,口岸附近的海上上演璀璨的烟花盛宴,与一水之隔的澳门烟火交相辉映,22年前,我从这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兜兜转转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当然,分工的不同肯定会导致心情、心态的变化,但使命和初心是一贯的。无论多忙,当我抽空去看一看这窗外的阑珊灯火,内心都会涌起无限感动。

上班路上经过桂花南路,路两旁的木棉树挺拔摇曳、枝丫遒劲,那一树树含苞欲放的红棉正傲然怒放,又一个清爽而明净的早晨如约而至。濠江之畔,英雄树下,我们可以静心倾听春天的故事……

炊 烟 (外一首)

□ 路红顺

草木的肉体与骨骼

在点燃的火苗里

噼啪作响

灵魂的光焰

挣脱微曦的晨光

从夜色掩盖不住的黎明

从家家户户的灶堂里

从青灰的瓦楞里

弓着腰拱出

 

干涩陈香的味道

积淀在岁月深处

静留一份美好

袅袅娜娜的炊烟

像一条条多彩的丝带

裹满米粒饭菜诱人的香

从母亲的指尖升起

缭绕于宁静的村庄之上

缭绕于辽阔的旷野之上

一头扯着故乡

一头伸向远方

 

故园槐香

 

一串串洁白的花穗

归了心经

染指的香 朴素迷离

 

打开了初夏最清新的话题

我突然闻到

风中夹带的

田野中略带香甜的气息

那是来自乡间

大自然最质朴最温暖

最慷慨的给予

 

闻到了槐花香

仿若看到了老家屋后

那片郁郁葱葱的槐树林

母亲经年劳作的身影

在眼前若隐若现

嫩嫩的绿叶里浮动着

母亲被风撩起的缕缕白发

 

我知道用不了几日

母亲就会风尘仆仆

从遥远的乡下赶来

送些鲜嫩的槐花

让我品尝

来自乡野最时鲜的美味

而那些沾满唇齿的清香

时刻让我惦记

远方的亲人和家

青春曲(外一首)

□ 何愿斌

 

青春是一滴珠露

盈盈的,闪亮于碧叶间

 

青春是一枚新果

懵懂的目光酝酿七彩霓虹

 

青春是一个斜坡

山巅有园圃,脚底是崖壁

历经古藤、荆棘

才能迎来群峰如莲花的靓丽

 

火红的杜鹃端来五月

 

一群鲜花,把自己开成

叶子的模样

漫山遍野,涌荡红色的海洋

 

火红的杜鹃端来五月

奔腾的溪流歌唱五月

一群红领巾将红旗插上峰峦

一轮红日照耀群山

乡村庙会

□ 王国梁

在我的家乡,一年中隔三差五就有庙会。比如这个月李家庄庙会,下个月就是张家庄庙会,再下月就轮到朱家庄庙会了。每逢庙会,三邻五乡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一起参加一场热闹非凡的集会。

庙会是乡村百姓一场集体狂欢,也是大家共同抒写的一首豪放酣畅的诗。我从小就觉得,庙会是节日,因为庙会这天家家都要接远近亲戚来上庙,主家杀鸡宰鹅,大摆宴席,招待客人。宾主尽欢之后,去庙会上逛一遭,把这一天过得盛大隆重又热闹喜庆。大概是人们嫌一年中节日不够多,便用庙会来凑。智慧的人们,真是懂得生活之道啊,盛大的日子一个连着一个,日子过起来就热气腾腾了。

当然,庙会待客是次要的,关键是庙会上沸腾的气氛,极具感染力。逛庙会的男女老少相扶相携,摩肩接踵。人挨人,人挤人,有时候寸步难行,只能跟着人潮往前走。有大人在使劲儿喊孩子:“攥紧我的手!别挤丢喽!”有人高喊:“这有老人,别挤了,给留点地方!”这样的时候,路边有的商贩开始“指挥交通”:“靠东边走,这儿宽敞!”“往南来来,别挤!”大家见惯了这样的庙会场面,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应付。

商贩们有的提前一两天赶来了,为的是抢占有利地盘。他们在庙会上的地摊,大部分都是露天的,有的搭个简易的棚子。偌大的庙会可谓百货云集,吃的、穿的、用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商贩们的扩音喇叭开始卖力吆喝了:“厂家直销,十元一件。”“清仓处理,一件不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上海大花布,低价销售。”“北京老布鞋,价格很美丽。”

这些吆喝声,此起彼伏,有时众声齐发,庙会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商贩不屑于用扩音喇叭,就是“原生态吆喝”,他们靠着一副好嗓子跟扩音喇叭“PK”,更容易招徕生意。庙会上的货物大部分都很便宜,迎合了乡村人的消费习惯。

不过,商贩们很懂顾客心理,他们用“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字眼给自己的货物“美颜”,起到了不错的营销效果。当然,如今乡村人经常在网上买东西,都见过大世面,并不迷信“北上广”之类的“宣传”,但来庙会上逛,必定要买点庙货,否则就觉得辜负了这场热闹的盛会。

逛庙会不买点小吃也是一种辜负。小吃摊遍地都是,隔三两步就是一个。不过那种小吃摊卫生不敢保证,况且庙会上人群拥挤,尘土飞扬。可赶庙会的人根本不在乎,边吃边逛才觉得有意思。土家酱香饼,长沙臭豆腐,竹筒粽子……庙会上好像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小吃。而且扩音喇叭还在很夸张地吆喝:“我们的臭豆腐是从长沙空运来的……”让人听了忍俊不禁,不管是不是空运来的,尝尝再说。

乡村庙会还是各种民间手艺人的聚集地。做糖人的,捏面人的,扎竹蜻蜓的……很多手艺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些手艺面临失传,恐怕只有庙会上才得以一见。孩子们好奇地围着,要这要那,大人们也都变得好脾气了,舍得为孩子们买。

我在想,如今网络购物相当便捷,为何乡村庙会还能保持如此盛况?这种传统的方式之所以经久不衰,大概是满足了人们喜欢热闹、热爱聚集的心理吧。赶一场热闹的庙会,看看人间烟火,看到这么多人都在热气腾腾地活着,人会从心底里生发一种踏实满足的幸福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家园(2024年4月21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4-21 10:02

家乡的油菜花

□ 吴燕婷

珠海传媒集团张洲摄

每到春和景明,阳光灿烂的三月,看着珠海百花争奇斗艳,我就会想起家乡的油菜花。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中下游,适宜种油菜,加上油菜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保障一年的食用油,所以每年收了晚稻后,每家每户都会在田地里栽种油菜,在种早稻前收割。我的童年和少年被大片的金黄与浓郁的香气占据。父母可能更喜欢菜油的浓香,而我更喜欢油菜花的清香。

春节过后,春风吹走了寒气,春雨润泽了干枯的大地,绿油油的油菜苗看着往上猛蹿、抬苔、吐蕾、绽放,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星星点点,像是用笔蘸了黄颜料挥洒出的墨点,几天后,便是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好像谁不小心把颜料桶弄翻了似的,更像是太阳碎落在人间,明晃晃耀眼夺目。

小时候望着那一片金黄,看着蜜蜂,菜蝶你来我往,围着花儿们久久不肯离去,我也想立即变成一只蝴蝶或蜜蜂,飞入花丛中帮着传播花粉,让花结更多的籽。如今我只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回去,看一看那一片金黄,闻一闻那思念了许久的芳香。

油菜花的外貌极其平凡,它们没有郁金香迷人,没有牡丹高贵,没有玫瑰耀眼,没有菊花多姿多彩,没有水仙花冰清玉洁,没有茉莉花芳香四溢。它们没有层层叠叠的花瓣与多变的姿态,奇异的色彩,它们自始至终只有黄色,充满朝气的黄色,仿佛那阳光沉淀在薄薄的花瓣尖上,不流动了。

它们个性朴实无华,样貌平凡却精致,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花蕊,花瓣上有细细的纹路。我想再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刻出来这样的花纹。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私语。它的根粗壮枝叶茂密,像许多和我父亲一样的农民,淳朴、粗犷。

无论是站在田埂还是地头或是小院里,望着田野里此起彼伏的油菜花,我的心也随他们荡漾。微风吹过,那金黄的香气铺天盖地而来,我贪婪地呼吸,暖暖的香味弥留在齿畔。

上小学时,有次放学回家,路过一片油菜田,我忍不住弯腰低头凑近一朵花去闻香味。淡淡的香味便萦绕在鼻间,从花蕊中源源不断地溢流出来。我情不自禁把鼻子往下低再往下低,一下碰到了细细的花蕊,结果我的鼻尖成了黄色的花朵,令小伙伴笑得合不拢嘴。

我也时常忆起上初中傍晚放学后,坐在村后的高坡上,静静地看着落日余晖中,炊烟袅袅的村庄,透明的池塘,绿色的草,纵横交错的田埂,错落有致的农舍,还有那一大片温暖艳丽的明黄。

细数下,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对家乡油菜花的想念与日俱增。我想念它旺盛的生命力。在故乡的田埂上,小道边,甚至墙缝里,所有我能想到的甚至想不到的地方,都曾有过它们的身影。只要播下种子,不用费心照料,任风吹雨打,雪霜欺压,只要春天一来,它们就会发疯似的长高,墨绿粗大的茎,肥大的叶,一串串密密的花朵就绽放在我们眼前。每每忆起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那是多么美丽的画卷,那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故乡人用毕生心血创作的宏伟画卷。

我想念家乡的油菜花,更想念在灿烂的油菜花田中狂奔向前的逐光少年。家乡的油菜花和家乡的人一样,虽然平凡但拥有自己的精彩。油菜花努力开放,我们努力奔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平凡生命中不一样的精彩。无论我离家乡多远,离开家乡多久,那一片金黄,那浓郁芳香,已铭记在我心间,融进我的血液里。

想念你,家乡的油菜花,愿你越开越灿烂!

春天的告别

□ 赖加福

花的洪流

泛滥在春的河床

芬芳高挂在四月的枝上

蜜蜂来了蝴蝶来了

灿烂的阳光也来了

演绎一出辉煌的盛世乐章

 

牛哞一声接一声

催促秧苗起身赶到水田

站成一排排丰盈的日子

雨缠绵很久才让春天离别

 

把内心的深情交给泥土

一粒种子就是一片葳蕤的希望

柳絮径自对天空的云朵表白

全然不顾一簇簇怒放的杜鹃

将滚烫的心种满村头的山岗

 

我一边读一本诗集

一边品一杯谷雨茶

沐浴着下午三点钟的阳光

听时间的页码

被一群叽叽喳喳的燕子

从春数到了夏

海上珠贝

卢仲强 摄

窗外的风景

□ 林小兵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摄

在拱北口岸出境大厅的一隅,有一个不起眼的窗户,上午的阳光,经常会从窗口投射进来。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感受一下这个季节阳光特有的温暖,也算是自己长时间参与疏导客流后难得的休憩。

透过此时的窗口,我看到了口岸广场上川流不息的人流。

汹涌、拥挤、热闹、嘈杂,熙熙攘攘,这是口岸日常的景象。

赶最早的晨光,熬最深的夜,为口岸的安全尽自己的一分力,这就是移民管理警察职业精神应有之义。不谈什么高大上的理想和信仰,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天的班,处理好自己经手的每一个事件,完成好上级交办的每一项任务,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如流星般划过,一幕幕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浮现眼前,那是我对这个热辣滚烫的时代最崇高的敬礼!

这个连续十一年全国客流量最大的口岸,2023年累计出入境人员超过1亿人次,也就是说,每天约有28万人次的人员从这里密集往返,按每日开放19小时计算,平均每小时客流量达1.5万人次。拱北口岸带旺了珠海和澳门两地的人气,亦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飞速发展的脚步。

而我也已由刚到这里时的略显紧张逐渐变得淡定从容。

张三,李四,或者王五,这是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名字。一张张真实的脸孔迎面而来,兴奋的、茫然的、紧张的、焦急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细节。复杂的人性,以及人世间的百态,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剧本。

赶赴澳门上班的劳工、背着书包的跨境学童、满怀憧憬的旅客……身处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更多时候我会慨叹这世间浓浓的烟火气息。每一个夜晚的灯火阑珊处,那从前台不时响起的“滴滴滴”或“叮咚叮咚”的报警声响,也便成了我职涯上一路奔赴而值得驻足的责任之音。

在2.2万余公里陆地边境线以及300多个对外开放口岸上,无数与我一样身穿藏青蓝警服的移民管理警察,护航着数以亿计旅客出行的畅顺,守护着国门口岸的安全。流动,积蓄着发展的活力,在你来我往的步伐里,有相向而行的真诚奔赴,更有开放自信的大国气象。

春节期间的夜幕中,口岸附近的海上上演璀璨的烟花盛宴,与一水之隔的澳门烟火交相辉映,22年前,我从这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兜兜转转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当然,分工的不同肯定会导致心情、心态的变化,但使命和初心是一贯的。无论多忙,当我抽空去看一看这窗外的阑珊灯火,内心都会涌起无限感动。

上班路上经过桂花南路,路两旁的木棉树挺拔摇曳、枝丫遒劲,那一树树含苞欲放的红棉正傲然怒放,又一个清爽而明净的早晨如约而至。濠江之畔,英雄树下,我们可以静心倾听春天的故事……

炊 烟 (外一首)

□ 路红顺

草木的肉体与骨骼

在点燃的火苗里

噼啪作响

灵魂的光焰

挣脱微曦的晨光

从夜色掩盖不住的黎明

从家家户户的灶堂里

从青灰的瓦楞里

弓着腰拱出

 

干涩陈香的味道

积淀在岁月深处

静留一份美好

袅袅娜娜的炊烟

像一条条多彩的丝带

裹满米粒饭菜诱人的香

从母亲的指尖升起

缭绕于宁静的村庄之上

缭绕于辽阔的旷野之上

一头扯着故乡

一头伸向远方

 

故园槐香

 

一串串洁白的花穗

归了心经

染指的香 朴素迷离

 

打开了初夏最清新的话题

我突然闻到

风中夹带的

田野中略带香甜的气息

那是来自乡间

大自然最质朴最温暖

最慷慨的给予

 

闻到了槐花香

仿若看到了老家屋后

那片郁郁葱葱的槐树林

母亲经年劳作的身影

在眼前若隐若现

嫩嫩的绿叶里浮动着

母亲被风撩起的缕缕白发

 

我知道用不了几日

母亲就会风尘仆仆

从遥远的乡下赶来

送些鲜嫩的槐花

让我品尝

来自乡野最时鲜的美味

而那些沾满唇齿的清香

时刻让我惦记

远方的亲人和家

青春曲(外一首)

□ 何愿斌

 

青春是一滴珠露

盈盈的,闪亮于碧叶间

 

青春是一枚新果

懵懂的目光酝酿七彩霓虹

 

青春是一个斜坡

山巅有园圃,脚底是崖壁

历经古藤、荆棘

才能迎来群峰如莲花的靓丽

 

火红的杜鹃端来五月

 

一群鲜花,把自己开成

叶子的模样

漫山遍野,涌荡红色的海洋

 

火红的杜鹃端来五月

奔腾的溪流歌唱五月

一群红领巾将红旗插上峰峦

一轮红日照耀群山

乡村庙会

□ 王国梁

在我的家乡,一年中隔三差五就有庙会。比如这个月李家庄庙会,下个月就是张家庄庙会,再下月就轮到朱家庄庙会了。每逢庙会,三邻五乡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一起参加一场热闹非凡的集会。

庙会是乡村百姓一场集体狂欢,也是大家共同抒写的一首豪放酣畅的诗。我从小就觉得,庙会是节日,因为庙会这天家家都要接远近亲戚来上庙,主家杀鸡宰鹅,大摆宴席,招待客人。宾主尽欢之后,去庙会上逛一遭,把这一天过得盛大隆重又热闹喜庆。大概是人们嫌一年中节日不够多,便用庙会来凑。智慧的人们,真是懂得生活之道啊,盛大的日子一个连着一个,日子过起来就热气腾腾了。

当然,庙会待客是次要的,关键是庙会上沸腾的气氛,极具感染力。逛庙会的男女老少相扶相携,摩肩接踵。人挨人,人挤人,有时候寸步难行,只能跟着人潮往前走。有大人在使劲儿喊孩子:“攥紧我的手!别挤丢喽!”有人高喊:“这有老人,别挤了,给留点地方!”这样的时候,路边有的商贩开始“指挥交通”:“靠东边走,这儿宽敞!”“往南来来,别挤!”大家见惯了这样的庙会场面,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应付。

商贩们有的提前一两天赶来了,为的是抢占有利地盘。他们在庙会上的地摊,大部分都是露天的,有的搭个简易的棚子。偌大的庙会可谓百货云集,吃的、穿的、用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商贩们的扩音喇叭开始卖力吆喝了:“厂家直销,十元一件。”“清仓处理,一件不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上海大花布,低价销售。”“北京老布鞋,价格很美丽。”

这些吆喝声,此起彼伏,有时众声齐发,庙会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商贩不屑于用扩音喇叭,就是“原生态吆喝”,他们靠着一副好嗓子跟扩音喇叭“PK”,更容易招徕生意。庙会上的货物大部分都很便宜,迎合了乡村人的消费习惯。

不过,商贩们很懂顾客心理,他们用“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字眼给自己的货物“美颜”,起到了不错的营销效果。当然,如今乡村人经常在网上买东西,都见过大世面,并不迷信“北上广”之类的“宣传”,但来庙会上逛,必定要买点庙货,否则就觉得辜负了这场热闹的盛会。

逛庙会不买点小吃也是一种辜负。小吃摊遍地都是,隔三两步就是一个。不过那种小吃摊卫生不敢保证,况且庙会上人群拥挤,尘土飞扬。可赶庙会的人根本不在乎,边吃边逛才觉得有意思。土家酱香饼,长沙臭豆腐,竹筒粽子……庙会上好像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小吃。而且扩音喇叭还在很夸张地吆喝:“我们的臭豆腐是从长沙空运来的……”让人听了忍俊不禁,不管是不是空运来的,尝尝再说。

乡村庙会还是各种民间手艺人的聚集地。做糖人的,捏面人的,扎竹蜻蜓的……很多手艺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些手艺面临失传,恐怕只有庙会上才得以一见。孩子们好奇地围着,要这要那,大人们也都变得好脾气了,舍得为孩子们买。

我在想,如今网络购物相当便捷,为何乡村庙会还能保持如此盛况?这种传统的方式之所以经久不衰,大概是满足了人们喜欢热闹、热爱聚集的心理吧。赶一场热闹的庙会,看看人间烟火,看到这么多人都在热气腾腾地活着,人会从心底里生发一种踏实满足的幸福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