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4年5月27日)

tqb-20240527-007.jpg

会同记

□包倬

晚上十点,窗外有鸟鸣。这种鸟,我不知其名,但能确定自己曾在1980年代大凉山的密林里听见过。那是童年的某个夜晚,离上床睡觉还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孤寂地打发着时光。邻居们住在几百米甚至一公里以外,我们一家人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孤独”这个词,但孤独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能在夜里听见鸟叫声,听见了,也不评议,就那么静静地听着,直到那些声音消失。孤独,让我成了一名写作者。而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是:不太擅长在作品中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总会习惯性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看见的或看不见的)的关系。

 

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会在珠海又听见那种鸟鸣声。一时之间,我恍然觉得,窗外的鸟,就是童年时听见的那只。它从凉山起飞,一路追着我到了2024年的珠海。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我每一次听见它叫,都觉得它在喊我的名字。一只鸟在喊一个人,一声声,不知疲倦,似乎没人应就不罢休。我移步到窗前,鸟鸣声更加清晰明亮。我数次想循声而去,见见那只鸟,跟它说上几句话。但从没有这样的机会,今晚也是如此。我只能站在窗前,静静地听着。外面很安静。夜晚的黑缎子,一次次被鸟声撕破,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海在不远的地方,凉山在两千公里以外,我已离乡多年。

 

像我这样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人,总是对海充满敬畏。山与海,构成了世界。吾乡有言:宁欺山,莫欺水。山硬朗,水柔软。虽说上善若水,但也须知水滴石穿。所以人生在世,要遇恶不怕,逢善不欺。每次来到海边,都让我产生山与海的对比:山珍海味,山清水秀,山盟海誓,排山倒海。可我也深知,不管是山里还是海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故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居住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你去到这里,而不是那里;你遇见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为什么?我以宿命论之。

 

我来珠海,心怀高山对大海的热情。想起儿时在凉山,过年时贴在墙上的年画,主题是经济特区,其中有一张就是珠海:蓝色的大海,白色的高楼。对那时的我来说,那是另一个世界啊,经济发达的远方,需要把所有交通工具都使用一遍,才能抵达。从此我知道,远方有个城市叫珠海。

 

我来珠海,以文学之名。《湾韵》副刊两周年活动在会同古村举行。这些年,我参加过甚多文学活动,在小剧场、书店或大酒店的会议室。但在一个古村落里谈文学,还是第一次。这真是个绝妙的安排。要知道,会议室里可不会产生文学,但古村落里会。我们在古村落里谈文学,就像在唐古拉山谈论长江,在巴颜喀拉山谈论黄河——让一切回到源头。而且,我喜欢“会同”这个名字。

 

如果要为一个村落命名,大概没有比“会同”更好的了。会,是聚合,是团结;同,是共同,是一起。人类群居于世,会与同是精神密码。一个团结的村落,人人有着共同的愿景。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这是人类理想家园的标本。

这些年,我到过的古村至少有几十个。但很少有村落像会同村,能够找到确切的立村时间:1732年。跟今天相比,那时的中国大地上,村庄是另一种样子。就像我们看旧时人物,总被他们眼里的纯净所打动。在村庄面前,人多渺小,比如会同村的一块砖,足以见证几代人。所以,每当我走进古村,都有一种走向祖先密室的感觉。

 

我热爱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村落。那些大地上的古老事物里,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文学也是古老的。大地之上的精神庙宇,里面供奉着伟大的灵魂。换而言之,大地是文学之母。就像会同古村,既有青砖灰瓦的现实存在,又有隐于现实的精神向度。这里不仅仅是人们的家园,不是简单的“好生活”,它其实是个乡村博物馆,陈列着过去的生活。一代代中国人在像会同古村这样的地方出生、成长、离开,又回来。岂止是几条巷道和几间旧屋的事儿?我们活着,我们死去,每一个故乡都是生死场。

 

会同古村有大义,这义被记录在县志和族谱里。我在会同村看到的资料显示:雍正十年,园林小村(旧村场在今正坑村)的莫氏八世祖莫与京因“爱犁冈山水之胜”出资购地,率族并携同村鲍、谭两姓迁居会同村。莫与京“负担版筑之费”,对搬迁困难者“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故赠号会同。有高义者,福荫子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串闪耀的名字:莫仕扬、莫如恩、莫华伦、莫干生、莫藻泉……他们是爱国实业家及其他领域的知名人士,但除了这些社会身份外,他们还是一个村落的精神标志。试想一下,生活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村落,内心会有怎样的风雷激荡?

 

人是故乡的产物。我们行走于世,每个人都带着故土的印记。江南温婉,西北粗犷,西南神秘,如果生在会同村,则兼具山的坚实和水的灵动。出生在这里,注定要远游,放眼之处,大海苍茫如幕。乘一艘船,去看世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开宗明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换而言之,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中国乡村,是礼俗社会,熟人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扶持。那日在会同村,巷道里不时有时尚男女以古旧之物为背景,打卡留念。我想,真正令人们追忆的,正是失落已久的乡土精神。

 

而这样的乡土精神,在会同古村里。

包倬 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滇池》文学杂志主编。

tqb0527007_003_01_b.jpg

万马奔腾(国画) 张斌 作品

 

月上梢头

□李延

1

“源儿,你二婶介绍的姑娘说准啥时候来见面吗?”“妈,人家都先问彩礼多少太尴尬,我不见。”“要我死都闭不上眼吗?你这不孝子。”女人生气地把手里的盆摔得山响。

 

“妈,你一年到头见不到肉星儿,住在四处透风的草房里。我现在只想好好工作让你过上好日子。”“要不是你爸走得早……”女人眼底渗满泪水,埋头切菜似乎在想什么,不再言语。

 

东城港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位于黑龙江右岸四季风景秀美的小镇。境内多半是丘陵山地,可耕地有限,人们平日里依靠养殖家畜补贴家用,日子拮据倒也过得去。

 

“秦嫂子,这是去赶集呀?”“妹子,我去把攒下的鸡蛋卖了。这几天我家源儿又要相对象,好置办一桌。”秦妈妈微笑着按了按小碎花布衣襟上的褶皱,面色黑黄但齐耳短发自信目光显得人很干练。“咱源儿是文化人有前途,可要选个能配得上他的。”“能真心跟他过日子的就行。咱家这条件你是知道的,我犯愁着呢。”

 

月上梢头,村口河边柳树下,姑娘深情望一眼身边帅气的小伙子,一抹红晕飞上面颊急忙低下头摆弄垂到胸前的辫子。秦源弯腰拍了拍石头上的灰尘示意她坐下,自己也坐在对面。

 

“你们学校学生多吗?”他先寻找话题。“连教师一起有一百多人,我教四年级语文。”姑娘忽闪着清澈的大眼睛,一笑露出小虎牙。

 

“我家是地道的农村家庭。我爸去世早,我妈一个人把我拉扯大,又供我上农大很辛苦。” “你家情况三嫂都跟我说了,我们都有工作,日子会慢慢好的。我觉得两心相悦不应该用财物衡量……”“你真这样想?”秦源一时激动,猛然站起身拉住女孩子的手,把她吓了一跳急忙后退几步。

 

姑娘名叫王燕,家住城里。第一次见就被谈吐不俗的秦源深深吸引,两个人很有共同语言,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2

听老伴说对方家拿不出彩礼,王老汉使劲把酒杯墩在桌上大吼一声不行。“彩礼没有,我白养她这些年了?”“老糊涂虫,让他借钱给你彩礼,以后他们怎么过日子?”“他们过日子和我啥关系?你闭嘴,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的废物,让我老了连个依靠都没有。”“活该你绝户,心眼不正。”因为没生儿子受了半辈子气的老太太,这次为了女儿不再谦让了。

 

“燕儿,赶明儿让源儿多带点礼物去看你父母。”“婶,不急,等家里欠债还完再说。我这有三百块钱,去先把二姨的钱还了,听源儿说都欠一年了。”“燕儿,听说你爸他……”

 

“婶,我爸是一时没想通,给他点时间会接受秦源的。”摊上这样贤惠的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气,秦妈妈一时不知说啥好,一个劲地夹菜给姑娘。

 

“死妮子,又下屯了吧?看我不打断她的腿。”听见开门声,老头怒气冲冲拿起烟袋杆想出门,被老太太使劲拉住了。

 

磕磕绊绊中一晃两年过去了,秦家日子好转,几次托人上门和王家商量儿女婚事。王老汉嘴上强硬说彩礼一定到位,可内心早已筹划嫁妆该拿多少。

 

3

上灯了,秦妈妈做好饭菜端上桌,等待儿子回来边翻看炕上大红绸缎被面,心里喜滋滋的。

 

“妈,我的命真不好啊!”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了,老妈妈吓了一跳,被面失手掉在地上。秦源拾起绸缎擦了擦灰尘贴在胸口,眼泪刷刷地顺着面颊流淌。

 

“咋?王家反悔不同意婚事了?”“是燕儿昏倒在教室,下午转去省城医院看病了。”儿子的话如五雷轰顶让秦妈妈两腿一软瘫在了炕边。

 

这年底,秦源把骨瘦如柴的王燕背回乡下的家,态度坚决一定办场婚礼。秦妈妈支持儿子,张罗几桌简单的酒席,两家的近亲含着眼泪坐在一起吃了顿饭。

 

秦源跪在王燕父母面前磕了头后,大声地喊出爸妈:我就是你们的儿子,我给你们养老。所有在场的人都哭了,只有王燕苍白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婚礼的第四天,和白血病抗争了近一年之久的王燕,安详地在爱人怀里长眠了。秦源亲自把爱人安葬在自己办公室对面的山坡上,经常在窗前凝望山坡上的土丘或者在墓碑旁一坐就是几小时。

 

为不让妈妈担心,秦源表面上装作轻松自如,可内心的痛苦在一天天叠加。他质疑人生也质疑世间所有的美好,苦苦支撑了七个月后彻底崩溃……

 

淡青的月色把忧伤洒满山岗,黑暗处几声猫头鹰的鸣叫把小城罩在萧瑟里。“燕儿,你一个人在这孤单吧?我来陪你高兴吗?我们永远在一起……”一个摇摇晃晃的身影口吐白沫倒在了土丘上,一支空瓶子朝山下滚落……

 

“孩子,你可是我们三个唯一的依靠了,呜呜呜……”秦源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病床上,失神地环顾了一下泪涟涟的三位老人。

 

“孩子哭吧,把所有的痛都倒出来。燕儿她不希望你这样,她要咱们大家都好好的。”王老汉紧紧握着秦源的手,说了一句:“你是我的好儿子……”

李延 黑龙江省漠河市人,现居深圳。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在报刊上发表大量小说、散文和诗歌。

 

在岭南看梅(组诗)

□王爱民

木字旁草字头的岭南

南岭的掌一横 五岭张开五指

把一条珠江放在南粤的唇上

丝竹轻轻奏响 弦上晚来风暖

回家人比一首广东音乐走得更欢

 

岭南暮色四合 观音山微闭双眼

人间生火的炊烟

是敬给佛的一炷炷莞香

借观音山之笔 写岭南向阳的山坡

端砚 目光在宣纸上一天天放远

美一天天放宽

粤菜带走一缕缕精致的炊烟

月在彩云芭蕉在雨里留下了甜

 

借观音山之笔

写木字旁草字头的岭南

写水字旁土字旁的岭南

也写金字旁金光闪闪的岭南

写岭南皓腕下 那只开落的红莲

 

轻轻进入 别惊动台上的好戏

在岭南山坡下结庐 在骑楼下

品粤剧大戏的三笑姻缘

碉楼和围龙屋重新走动

一只茶杯盖儿

轻轻碰响一杯茶盏

粤语里的海潮音滚滚涌来

一株木棉 广交天下

 

一株向南生长的菩提树

打开六祖惠能一卷卷绿色的经书

在岭南

随处能找到一条上山的小径

 

讲粤语的清风也会在这里慢下来

打开一扇雕花窗户

斜阳正好铺上我的窗台

 

在岭南的一片叶子里行走

打开虚掩的门扉

穿过针眼大的月亮

沿着绿荫里的珠江行走

像一只蚂蚁 卸下肩上几倍的重

一只蝌蚪 甩掉一只尾巴

 

听五羊磨角 大雁南飞

像寓言 有明暗两条线

听天河和鸟虫儿的对唱

碧连天的芳草被硬弓软弓送出好远

听平湖的宁静 听天籁之音

禅声洗去尘嚣

 

我在岭南一片叶子里行走

婆娑的枝叶是我驰骋的江山

嗅各种奇花野果的香

不小心遇到了斜出的梅花

醉倒在一枚南国红豆旁

浑身染一片红

如果是在广绣上

红就更深了 结出沉香

 

在岭南一片叶子里行走

溪水诵经

叶子阔大

我一辈子不能看尽她的落花

 

在茂竹林 一阵风把我拍瘦

似一把无相琵琶 吐出果核

在古松间 涛声柔软了我的针尖

 

在岭南看梅

1

三角梅花瓣五钱 叶子三两

配阳光五斤 湖水四吨

可散淤消肿

把飘过岭南的白云看淡

蓝天看蓝

秘方不宜外传

2

条条人行道旁

三角梅鼓起三角帆

一只手掌 摩挲无数只手掌

一张张小嘴

面朝大海喊回了潮声

一种语言 爱上另一种语言

在岭南 她适合十八相送

影子在落日的余晖里越来越长

3

这小小的绣球

滚动到世界的尽头

是另一个地球

花瓣是沉入杯底的茶

 

4

岭南的三角梅

走成了九重檐 飞檐翘起

小心情像铃铛 慢慢摇晃

慢慢把时光放下

花朵里有一条回家的路

 

5

一朵红了 吹开无数朵也红了

落了 落到了地上更红

6

小小三角梅的蕊里

藏着一条条小巷

我多想在狂欢的巷子里

完成一次艳遇

我的幸福 小成一粒花粉

王爱民 辽宁营口人,中国作协会员,某杂志主编。作品多次获奖。

 

做善事就是点灯(组诗)

□赖廷阶

没有光,就很可怕

在黑暗里,没有光

什么也看不到

 

在黑暗里,一点光

就是一粒种子

 

在黑暗里,沉沉睡去

但心里要有光

 

在黑暗里,醒来

看到光

多么喜悦

 

做善事就是点灯

爱是永不枯竭的灯光

爱是光

唯有生命之主的爱

才是真正的光

我们要爱惜这个光源

 

跟随这个光源

做善事就是点灯

做善事,帮助别人

就是照亮

 

让路,让出了爱

给人微笑,笑出了爱

 

反省自己的不足

悔改,让爱来清洗我们的心

 

有灯油就能一直有明亮的灯

聪明的准备者

一直在预备灯油

 

有了灯油

就不会害怕长夜

 

聪明的准备者

一直在努力

得到灯油就储备好

就像储备粮食度过饥荒岁月

 

在黑暗中要有灯

灯就是路

灯就是未来

那个准备灯油的人

一直坚持到底

就一直有光明陪伴

 

看到萤火虫充满敬意

萤火虫在黑暗里

那么一点点

黑暗把它挤压

挤压成为一点点

但是萤火虫为了自己抗争

一点点的光

却是那么辉煌

却是黑暗不能再挤压的

黑暗害怕这么一点的灯光

 

黑暗怎么能够灭掉灯光呢

黑暗奈何不了萤火虫的光

 

万家灯火的尘世

夜晚,万家灯火

这一盏盏灯

明亮了人间的生活

 

灯火,这就是人间

这就是我们缺少的部分

得到灯光的补充

 

我们的内心啊

也曾一片黑暗

需要光源升起灯火

我们的内心就有了光

 

人间的夜晚

灯火是生活最明亮的部分

赖廷阶 文学博士、一级美术师、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广东传记文学协会副主席。出版文学著作三十多部,获文学奖项三十多个。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大家(2024年5月27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5-27 12:06

tqb-20240527-007.jpg

会同记

□包倬

晚上十点,窗外有鸟鸣。这种鸟,我不知其名,但能确定自己曾在1980年代大凉山的密林里听见过。那是童年的某个夜晚,离上床睡觉还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孤寂地打发着时光。邻居们住在几百米甚至一公里以外,我们一家人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孤独”这个词,但孤独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能在夜里听见鸟叫声,听见了,也不评议,就那么静静地听着,直到那些声音消失。孤独,让我成了一名写作者。而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是:不太擅长在作品中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总会习惯性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看见的或看不见的)的关系。

 

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会在珠海又听见那种鸟鸣声。一时之间,我恍然觉得,窗外的鸟,就是童年时听见的那只。它从凉山起飞,一路追着我到了2024年的珠海。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我每一次听见它叫,都觉得它在喊我的名字。一只鸟在喊一个人,一声声,不知疲倦,似乎没人应就不罢休。我移步到窗前,鸟鸣声更加清晰明亮。我数次想循声而去,见见那只鸟,跟它说上几句话。但从没有这样的机会,今晚也是如此。我只能站在窗前,静静地听着。外面很安静。夜晚的黑缎子,一次次被鸟声撕破,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海在不远的地方,凉山在两千公里以外,我已离乡多年。

 

像我这样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人,总是对海充满敬畏。山与海,构成了世界。吾乡有言:宁欺山,莫欺水。山硬朗,水柔软。虽说上善若水,但也须知水滴石穿。所以人生在世,要遇恶不怕,逢善不欺。每次来到海边,都让我产生山与海的对比:山珍海味,山清水秀,山盟海誓,排山倒海。可我也深知,不管是山里还是海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故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居住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你去到这里,而不是那里;你遇见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为什么?我以宿命论之。

 

我来珠海,心怀高山对大海的热情。想起儿时在凉山,过年时贴在墙上的年画,主题是经济特区,其中有一张就是珠海:蓝色的大海,白色的高楼。对那时的我来说,那是另一个世界啊,经济发达的远方,需要把所有交通工具都使用一遍,才能抵达。从此我知道,远方有个城市叫珠海。

 

我来珠海,以文学之名。《湾韵》副刊两周年活动在会同古村举行。这些年,我参加过甚多文学活动,在小剧场、书店或大酒店的会议室。但在一个古村落里谈文学,还是第一次。这真是个绝妙的安排。要知道,会议室里可不会产生文学,但古村落里会。我们在古村落里谈文学,就像在唐古拉山谈论长江,在巴颜喀拉山谈论黄河——让一切回到源头。而且,我喜欢“会同”这个名字。

 

如果要为一个村落命名,大概没有比“会同”更好的了。会,是聚合,是团结;同,是共同,是一起。人类群居于世,会与同是精神密码。一个团结的村落,人人有着共同的愿景。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这是人类理想家园的标本。

这些年,我到过的古村至少有几十个。但很少有村落像会同村,能够找到确切的立村时间:1732年。跟今天相比,那时的中国大地上,村庄是另一种样子。就像我们看旧时人物,总被他们眼里的纯净所打动。在村庄面前,人多渺小,比如会同村的一块砖,足以见证几代人。所以,每当我走进古村,都有一种走向祖先密室的感觉。

 

我热爱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村落。那些大地上的古老事物里,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文学也是古老的。大地之上的精神庙宇,里面供奉着伟大的灵魂。换而言之,大地是文学之母。就像会同古村,既有青砖灰瓦的现实存在,又有隐于现实的精神向度。这里不仅仅是人们的家园,不是简单的“好生活”,它其实是个乡村博物馆,陈列着过去的生活。一代代中国人在像会同古村这样的地方出生、成长、离开,又回来。岂止是几条巷道和几间旧屋的事儿?我们活着,我们死去,每一个故乡都是生死场。

 

会同古村有大义,这义被记录在县志和族谱里。我在会同村看到的资料显示:雍正十年,园林小村(旧村场在今正坑村)的莫氏八世祖莫与京因“爱犁冈山水之胜”出资购地,率族并携同村鲍、谭两姓迁居会同村。莫与京“负担版筑之费”,对搬迁困难者“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故赠号会同。有高义者,福荫子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串闪耀的名字:莫仕扬、莫如恩、莫华伦、莫干生、莫藻泉……他们是爱国实业家及其他领域的知名人士,但除了这些社会身份外,他们还是一个村落的精神标志。试想一下,生活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村落,内心会有怎样的风雷激荡?

 

人是故乡的产物。我们行走于世,每个人都带着故土的印记。江南温婉,西北粗犷,西南神秘,如果生在会同村,则兼具山的坚实和水的灵动。出生在这里,注定要远游,放眼之处,大海苍茫如幕。乘一艘船,去看世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开宗明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换而言之,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中国乡村,是礼俗社会,熟人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扶持。那日在会同村,巷道里不时有时尚男女以古旧之物为背景,打卡留念。我想,真正令人们追忆的,正是失落已久的乡土精神。

 

而这样的乡土精神,在会同古村里。

包倬 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滇池》文学杂志主编。

tqb0527007_003_01_b.jpg

万马奔腾(国画) 张斌 作品

 

月上梢头

□李延

1

“源儿,你二婶介绍的姑娘说准啥时候来见面吗?”“妈,人家都先问彩礼多少太尴尬,我不见。”“要我死都闭不上眼吗?你这不孝子。”女人生气地把手里的盆摔得山响。

 

“妈,你一年到头见不到肉星儿,住在四处透风的草房里。我现在只想好好工作让你过上好日子。”“要不是你爸走得早……”女人眼底渗满泪水,埋头切菜似乎在想什么,不再言语。

 

东城港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位于黑龙江右岸四季风景秀美的小镇。境内多半是丘陵山地,可耕地有限,人们平日里依靠养殖家畜补贴家用,日子拮据倒也过得去。

 

“秦嫂子,这是去赶集呀?”“妹子,我去把攒下的鸡蛋卖了。这几天我家源儿又要相对象,好置办一桌。”秦妈妈微笑着按了按小碎花布衣襟上的褶皱,面色黑黄但齐耳短发自信目光显得人很干练。“咱源儿是文化人有前途,可要选个能配得上他的。”“能真心跟他过日子的就行。咱家这条件你是知道的,我犯愁着呢。”

 

月上梢头,村口河边柳树下,姑娘深情望一眼身边帅气的小伙子,一抹红晕飞上面颊急忙低下头摆弄垂到胸前的辫子。秦源弯腰拍了拍石头上的灰尘示意她坐下,自己也坐在对面。

 

“你们学校学生多吗?”他先寻找话题。“连教师一起有一百多人,我教四年级语文。”姑娘忽闪着清澈的大眼睛,一笑露出小虎牙。

 

“我家是地道的农村家庭。我爸去世早,我妈一个人把我拉扯大,又供我上农大很辛苦。” “你家情况三嫂都跟我说了,我们都有工作,日子会慢慢好的。我觉得两心相悦不应该用财物衡量……”“你真这样想?”秦源一时激动,猛然站起身拉住女孩子的手,把她吓了一跳急忙后退几步。

 

姑娘名叫王燕,家住城里。第一次见就被谈吐不俗的秦源深深吸引,两个人很有共同语言,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2

听老伴说对方家拿不出彩礼,王老汉使劲把酒杯墩在桌上大吼一声不行。“彩礼没有,我白养她这些年了?”“老糊涂虫,让他借钱给你彩礼,以后他们怎么过日子?”“他们过日子和我啥关系?你闭嘴,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的废物,让我老了连个依靠都没有。”“活该你绝户,心眼不正。”因为没生儿子受了半辈子气的老太太,这次为了女儿不再谦让了。

 

“燕儿,赶明儿让源儿多带点礼物去看你父母。”“婶,不急,等家里欠债还完再说。我这有三百块钱,去先把二姨的钱还了,听源儿说都欠一年了。”“燕儿,听说你爸他……”

 

“婶,我爸是一时没想通,给他点时间会接受秦源的。”摊上这样贤惠的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气,秦妈妈一时不知说啥好,一个劲地夹菜给姑娘。

 

“死妮子,又下屯了吧?看我不打断她的腿。”听见开门声,老头怒气冲冲拿起烟袋杆想出门,被老太太使劲拉住了。

 

磕磕绊绊中一晃两年过去了,秦家日子好转,几次托人上门和王家商量儿女婚事。王老汉嘴上强硬说彩礼一定到位,可内心早已筹划嫁妆该拿多少。

 

3

上灯了,秦妈妈做好饭菜端上桌,等待儿子回来边翻看炕上大红绸缎被面,心里喜滋滋的。

 

“妈,我的命真不好啊!”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了,老妈妈吓了一跳,被面失手掉在地上。秦源拾起绸缎擦了擦灰尘贴在胸口,眼泪刷刷地顺着面颊流淌。

 

“咋?王家反悔不同意婚事了?”“是燕儿昏倒在教室,下午转去省城医院看病了。”儿子的话如五雷轰顶让秦妈妈两腿一软瘫在了炕边。

 

这年底,秦源把骨瘦如柴的王燕背回乡下的家,态度坚决一定办场婚礼。秦妈妈支持儿子,张罗几桌简单的酒席,两家的近亲含着眼泪坐在一起吃了顿饭。

 

秦源跪在王燕父母面前磕了头后,大声地喊出爸妈:我就是你们的儿子,我给你们养老。所有在场的人都哭了,只有王燕苍白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婚礼的第四天,和白血病抗争了近一年之久的王燕,安详地在爱人怀里长眠了。秦源亲自把爱人安葬在自己办公室对面的山坡上,经常在窗前凝望山坡上的土丘或者在墓碑旁一坐就是几小时。

 

为不让妈妈担心,秦源表面上装作轻松自如,可内心的痛苦在一天天叠加。他质疑人生也质疑世间所有的美好,苦苦支撑了七个月后彻底崩溃……

 

淡青的月色把忧伤洒满山岗,黑暗处几声猫头鹰的鸣叫把小城罩在萧瑟里。“燕儿,你一个人在这孤单吧?我来陪你高兴吗?我们永远在一起……”一个摇摇晃晃的身影口吐白沫倒在了土丘上,一支空瓶子朝山下滚落……

 

“孩子,你可是我们三个唯一的依靠了,呜呜呜……”秦源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病床上,失神地环顾了一下泪涟涟的三位老人。

 

“孩子哭吧,把所有的痛都倒出来。燕儿她不希望你这样,她要咱们大家都好好的。”王老汉紧紧握着秦源的手,说了一句:“你是我的好儿子……”

李延 黑龙江省漠河市人,现居深圳。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在报刊上发表大量小说、散文和诗歌。

 

在岭南看梅(组诗)

□王爱民

木字旁草字头的岭南

南岭的掌一横 五岭张开五指

把一条珠江放在南粤的唇上

丝竹轻轻奏响 弦上晚来风暖

回家人比一首广东音乐走得更欢

 

岭南暮色四合 观音山微闭双眼

人间生火的炊烟

是敬给佛的一炷炷莞香

借观音山之笔 写岭南向阳的山坡

端砚 目光在宣纸上一天天放远

美一天天放宽

粤菜带走一缕缕精致的炊烟

月在彩云芭蕉在雨里留下了甜

 

借观音山之笔

写木字旁草字头的岭南

写水字旁土字旁的岭南

也写金字旁金光闪闪的岭南

写岭南皓腕下 那只开落的红莲

 

轻轻进入 别惊动台上的好戏

在岭南山坡下结庐 在骑楼下

品粤剧大戏的三笑姻缘

碉楼和围龙屋重新走动

一只茶杯盖儿

轻轻碰响一杯茶盏

粤语里的海潮音滚滚涌来

一株木棉 广交天下

 

一株向南生长的菩提树

打开六祖惠能一卷卷绿色的经书

在岭南

随处能找到一条上山的小径

 

讲粤语的清风也会在这里慢下来

打开一扇雕花窗户

斜阳正好铺上我的窗台

 

在岭南的一片叶子里行走

打开虚掩的门扉

穿过针眼大的月亮

沿着绿荫里的珠江行走

像一只蚂蚁 卸下肩上几倍的重

一只蝌蚪 甩掉一只尾巴

 

听五羊磨角 大雁南飞

像寓言 有明暗两条线

听天河和鸟虫儿的对唱

碧连天的芳草被硬弓软弓送出好远

听平湖的宁静 听天籁之音

禅声洗去尘嚣

 

我在岭南一片叶子里行走

婆娑的枝叶是我驰骋的江山

嗅各种奇花野果的香

不小心遇到了斜出的梅花

醉倒在一枚南国红豆旁

浑身染一片红

如果是在广绣上

红就更深了 结出沉香

 

在岭南一片叶子里行走

溪水诵经

叶子阔大

我一辈子不能看尽她的落花

 

在茂竹林 一阵风把我拍瘦

似一把无相琵琶 吐出果核

在古松间 涛声柔软了我的针尖

 

在岭南看梅

1

三角梅花瓣五钱 叶子三两

配阳光五斤 湖水四吨

可散淤消肿

把飘过岭南的白云看淡

蓝天看蓝

秘方不宜外传

2

条条人行道旁

三角梅鼓起三角帆

一只手掌 摩挲无数只手掌

一张张小嘴

面朝大海喊回了潮声

一种语言 爱上另一种语言

在岭南 她适合十八相送

影子在落日的余晖里越来越长

3

这小小的绣球

滚动到世界的尽头

是另一个地球

花瓣是沉入杯底的茶

 

4

岭南的三角梅

走成了九重檐 飞檐翘起

小心情像铃铛 慢慢摇晃

慢慢把时光放下

花朵里有一条回家的路

 

5

一朵红了 吹开无数朵也红了

落了 落到了地上更红

6

小小三角梅的蕊里

藏着一条条小巷

我多想在狂欢的巷子里

完成一次艳遇

我的幸福 小成一粒花粉

王爱民 辽宁营口人,中国作协会员,某杂志主编。作品多次获奖。

 

做善事就是点灯(组诗)

□赖廷阶

没有光,就很可怕

在黑暗里,没有光

什么也看不到

 

在黑暗里,一点光

就是一粒种子

 

在黑暗里,沉沉睡去

但心里要有光

 

在黑暗里,醒来

看到光

多么喜悦

 

做善事就是点灯

爱是永不枯竭的灯光

爱是光

唯有生命之主的爱

才是真正的光

我们要爱惜这个光源

 

跟随这个光源

做善事就是点灯

做善事,帮助别人

就是照亮

 

让路,让出了爱

给人微笑,笑出了爱

 

反省自己的不足

悔改,让爱来清洗我们的心

 

有灯油就能一直有明亮的灯

聪明的准备者

一直在预备灯油

 

有了灯油

就不会害怕长夜

 

聪明的准备者

一直在努力

得到灯油就储备好

就像储备粮食度过饥荒岁月

 

在黑暗中要有灯

灯就是路

灯就是未来

那个准备灯油的人

一直坚持到底

就一直有光明陪伴

 

看到萤火虫充满敬意

萤火虫在黑暗里

那么一点点

黑暗把它挤压

挤压成为一点点

但是萤火虫为了自己抗争

一点点的光

却是那么辉煌

却是黑暗不能再挤压的

黑暗害怕这么一点的灯光

 

黑暗怎么能够灭掉灯光呢

黑暗奈何不了萤火虫的光

 

万家灯火的尘世

夜晚,万家灯火

这一盏盏灯

明亮了人间的生活

 

灯火,这就是人间

这就是我们缺少的部分

得到灯光的补充

 

我们的内心啊

也曾一片黑暗

需要光源升起灯火

我们的内心就有了光

 

人间的夜晚

灯火是生活最明亮的部分

赖廷阶 文学博士、一级美术师、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广东传记文学协会副主席。出版文学著作三十多部,获文学奖项三十多个。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