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国宏

“倍儿亮”是同学们给语文老师郝建民起的外号。那时候,我们这群孩子与其说淘气,还不如说没教养。郝老师这个外号缘于他那双特别铮亮的皮鞋,那双皮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老百姓中流行的,至少是在我家乡流行过一阵子,其实就是用“皮革”制成的鞋。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也不穿这种密不透气的鞋。这种鞋,大概只能穿几个月。
有这么一天,郝老师来上课了,红光满面,神情亢奋,在讲台上走来走去,说话声分外大。大家觉得今天老郝有些怪。
不到10分钟,同学们迅速发现了问题所在:郝老师的皮鞋,跟平常那鞋头磨白的旧鞋不同,新皮鞋!倍儿亮!
前排的一个捣蛋鬼随即喊了一句:“郝老师的皮鞋,倍儿亮!”全班马上沸腾了:“倍儿亮!倍儿亮!……”
郝老师脸明显红了一下,哈哈大笑起来。干脆在讲台上把裤腿往上撩了撩,斜瞅了大家一眼:“果然不错,你们还算有眼力!”
从此以后,同学们就给郝老师起了个外号:倍儿亮。这个名字很快传开,不仅学生叫,老师们暗地里也这么叫。
郝老师的语文水平咋样?我记不住了。印象不深,估计也不怎么样。他让我记住的是热情,有朝气,以及他那涨红的脖子。
他是初三教我们的代课老师。1979年,虽然已经恢复高考,但初中生不关心那个,不晓得考上大学会改变命运。就懂玩儿,捣乱,祸害。课堂乌烟瘴气,吵闹不堪。以前教语文的女老师,经常被气得躲在教室门外哭。
于是,老郝走马上任来当语文老师了。他有一套:你闹你的,我讲我的。上课铃一响,他准时大步流星走进教室,用带着浓重山西口音的普通话,朝天花板喊一嗓子:“上课!”
上课也不管纪律,课堂上同学们东倒西歪,女孩子叽叽喳喳,男同学扔纸团,他都熟视无睹。实在吵得听不见他的话了,他就红着脖子大喝一声:不要说话啦!大家一怔,全体鸦雀无声。一分钟后,又恢复了原状。
我语文比较好,自然是语文科代表。主要是作文似乎好些,郝老师时不时把我的文章在课堂上念一念。这让我虚荣而且感觉良好,所以他的课最不走神。加上我又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这样他上课时可以和我进行精神交流,按现在的说法是“确认眼神”。他自己认为讲得精彩了,会看着我一笑,我也显得特别会意地附和一笑,郝老师便讲得更起劲。他特别欣赏排比句,遇到时总要一声高过一声地朗诵两遍。此刻,他往往仰头大笑不止。至于同学们笑不笑,他好像也不太理会。这时候郝老师的脖子会涨得更红,这让我印象深刻。
他特别经典的是对“人家”的发音和使用。他每说一句话,都要把“人家”当前缀,“人家”两字是连起来读的,成了极短促的“接”(jie)的音,他上课经常表扬我:“接(人家)赵同学多会听课嘛,你再看看你们……”“接(人家)赵同学这个回答,哎唷……”只要他一“哎唷”,我就有点嘚瑟。
私下里,我却和郝老师没有任何交集。他和其他同学更没有交集。回忆一下,也不知道他忙什么。看上去每天就是挺高兴,挺振奋,喜感满满,却不像是去谈恋爱。那会儿也不兴挣钱,有钱没钱,大家也不太理会。只知道这家伙一下课就没了影儿,踩着他那双自从穿上就不换的倍儿亮的皮鞋,大步流星地走掉了。
据一个爱八卦的同学讲,这鞋的鞋底,愣是被郝老师走漏了。进了水,郝老师才知道。
后来想起我们这个班,都是学习很差的主儿,父母忙得不着家,压根没人操心孩子的功课。孩子们自己又不长心眼儿,男男女女都不爱学习,结果也没几个考上大学的。凡是大家一说起“倍儿亮”,每人都能说出一两个关于他的很欢乐的段子来。
郝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最多也就二十来岁,而我们那时也只有十四、五岁。
这次回老家,听同学们说郝老师不在了。他们又热烈而遗憾地说着郝老师的轶事,啧啧连声。郝老师因为一直没转正,辞了老师去干了跑销售的营生。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却突然得了癌症……唉,斯人已去,音容尚在,我真的有些难过和茫然。
人这一辈子,一个个都紧凑或不紧凑地活着,或多或少都计划着未来,郝老师大概也是如此。他哪里知道,大家都还在路上走的时候,自己却突然从人间走丢了……


□ 心 语
耕海
陈敢清 摄
□ 崔 云
世上恐怕再没有哪座山像梵净山这样孤峰高耸,壁立万仞,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异常突兀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似乎要离地飞天,高调得近乎张扬,让人惊艳,也令所有见过它的人都过目难忘。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梵净山就有这种豪气干云的磅礴之势。那是一种执着坚韧,更是一种力争上游的倔强,虽历尽亿万年风霜雨雪的洗礼,依然斗志昂扬,不曾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梵净山一劈两半,并肩耸立。仰望梵净山,它宛如一部打开的神秘天书,被恭敬地铺展于云端,任南来北往的人频频回眸,尽情想象。一条陡峭崎岖的山路,千百年来指引着人们不断向上攀爬,他们是想体验“山高人为峰”的快意,还是想去读一读这本深奥的无字天书呢?只有登山者自己心中清楚。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和僧人道人心中的圣地,他们都对这座神山怀着无比庄严恭谨的感情。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人一次次走近它,前赴后继,义无反顾。他们沿着这条险峻的通天小道一路前行,是朝圣,更是为了突破与超越。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梵净山像个喜怒无常的小孩子,一会儿在艳阳高照下真容全露,一览无余;一会儿又在云雾缭绕中如梦似幻,看不真切。可一阵风来,瞬间便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让一切又现了原形。最怕的是走着走着突然天降甘霖,人们只得小心翼翼地踩着湿滑的路面,手脚并用,匍匐前行,以臣服的姿态向它靠近,极少有人中途折返。
从一路的大汗淋漓到山顶的冷风飕飕,气温的变化让人仿佛在一条路上穿越了四季,在晴天阴天雨天里体验了山地天气的变化多端。这本铺展在天地间的大书让人读得何其艰难,又何其畅快!
抬眼望去,满眼形态各异的山石十分壮观:那历经岁月沧桑却巍然屹立、痴痴守望的“蘑菇石”、那一摞摞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天书”,那一排排神情肃穆、队列整齐的“神兵”……让人仿佛置身梦幻之境。正因为梵净山的奇、险、深、幽,更激发了人们征服它的欲望,并吸引着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向它发起挑战。
梵净山似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默然独立,沉思不语,虽在至高处,却始终以谦卑的姿态俯视着众生。人们杂沓的脚步声和欢歌笑语一直在它周身环绕,闹闹嚷嚷,声势浩大。这动与静的对比,更显出梵净山的沉静内敛和博大精深,让一代代人折服,又让一代代人鼓足勇气向它靠近,想征服它的欲望变得愈发强烈。
虽被誉为“群山之冠”,梵净山却并没有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一天天,一年年,它默默地迎来送往慕名而来的人们,希望他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满足他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渴望。
而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让山惊叹不已。山再高再险,人们也能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路来,甚至在山上铺路修桥架栈道、修建庙宇和房舍。难以想象,人类是如何在这悬崖绝壁上凿石开路的,更难想象竟在这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建起了一座“天空之城”,将其打造成了佛教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路的指引,无数善男信女才会不辞辛劳,一路艰辛地跋涉而往,鼓足勇气登顶朝拜。
在红云金顶漫步,眼前云海茫茫,仿佛置身于一片无垠的天地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宽广与壮丽。清风阵阵,梵音袅袅,鸟鸣声声,溪流潺潺,各种声响在云端交织,曼妙无比。每行一步,仿佛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都能触摸到大自然跳动的脉搏,那种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境界,让人觉得神妙无比,快意无边。站在这高山之巅,透过云层俯瞰连绵群山,心中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梵净山,这宝贵的自然遗产,是人类向往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处。
在这里,每一个攀登者仿佛都能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激发着他们勇往直前,不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最终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梵净山,这本无字却厚重的天书,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它如一位超凡脱俗的绝代佳人,遗世独立,高深莫测……
□ 邹惟山
珠海传媒集团 陈佳哲摄
之一
珠海的白云
今天很低
似乎就在头顶
还睁开了
一只美丽的眼睛
她看着我
我看着她
似乎已相知多年
但平时没有来往
更没有亲近
珠海的白云
在雨中飞行
一时贴近了大海之脸
一时又飞上了
那温暖的天庭
之二
暨南大学
华侨之最高学府
从广州来到珠海
开辟了八百亩的新境
同样的小湖
同样的大门
同样的高楼
同样的长径
一座板樟之山
就如一副马鞍
即使没有了神马
也要向南海飞奔
飞吧,飞吧
以至于把南海
拥抱于小小的胸襟
之三
六十多位诗人
或研究诗的人
来到南海的边上
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和隐藏多年的声音
来自襄阳的赵黎明
半年来跑上跑下
跑东跑西,跑南跑北
跑前跑后,跑左跑右
操了几多的心
他说,下半辈子
我还是会嫁给
奇妙而典雅的诗神
谭五昌以高音
做了一个大会总结
又唱了一首江西民谣
让不少诗人和学生
见证了现代诗的奇妙
和自由体新诗的神圣
之四
多少老朋友,多少新朋友
都来到这里,向海神致敬
吴思敬教授耕耘诗坛六十年
多少栋梁之材都出自
他那广阔的门庭
今天,他喝了两杯酒说
正是一颗诗心
让我们永远年轻
之五
珞珈山上的龙泉明
已过世多年
但他的弟子们
已经成为名人
在许多一流大学里
成为诗学和诗美的中心
在九峰山静安陵园
隐居多年
应当感到欢欣
您劳累过,痛苦过
但您又很快乐
今夜很宁静
您的心愿
已化为了许多的城
之六
二十年前
我到过桂山岛
到过牛头岛和外伶仃
几千年的叹息
一直让我震惊
一波一波的海浪
卷上岛的高处
很快又退了回来
是否已回到了
空间的边际
和时间的深渊
这次没能前往大海
那时的海水
仍然净化着
我今天的灵魂


□ 彭 健
父亲
击水沧波浪涌烈,
伟岸孰识钓鲸客。
父亲大写人撇捺,
顶立天地志卓越。
父之心胸倾海岳,
气吞山河慕英杰。
忍辱负重宁呜咽,
天塌不能易其节。
若遇艰困肝肠热,
沈饮自遣破愁绝。
仗义执言弥激讦,
岂可潇洒送日月。
兀兀阑入尘埃没,
所愧为父囊羞涩。
养家履屐九州彻,
卒以白首穷潦结。
父亲临危不胆怯,
敢只手,擘威胁。
庇护妻孥免灾厄,
化险为夷尽怡悦。
凡身灵魄讳软肋,
涕泪郁勃伤离别。
母逝侣失攫心恻,
子嗣不肖魂无舍。
家训家规恭肃择,
范林曾傅高风列。
贤德精神传谱牒,
懿行垂范鞠爱切。
慷慨悲歌千秋血,
父辈坚贞骨似铁。
铸就中华脊梁骨,
后继亿万奋勇者。
长歌行
汝奚百感竟何如,
霜鬓尘鬟不禁梳。
记得青春才昨日,
当年绀发朱颜毋。
学医行医天尺五,
仿入仙家碧玉壶。
临诊万例万卷书,
便逐神医去得无。
漫教人,徒碌碌,
立志建功励今古。
焉能无作无为去,
空作昂藏一丈夫。
天覆吾,地载吾,
天地生吾有意乎?
胸中丘壑许良图,
业就堪为世造福。
莫悲歌嗟光阴速,
梦中觉来亦自卜。
随缘任运太入俗,
若愿雕刻真成鹄。
老爱诗篇难细读,
春华秋实几寒暑。
雄浑著句牛腰束,
今泛崇光闻丝竹。
人生梦,天知否?
过眼滔滔云共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佳致盎盎意未疏。
乾坤莽苍几腐儒,
片云天远星月孤。
落日曛风睨万物,
长歌随兮行医路。
□ 赵国宏

“倍儿亮”是同学们给语文老师郝建民起的外号。那时候,我们这群孩子与其说淘气,还不如说没教养。郝老师这个外号缘于他那双特别铮亮的皮鞋,那双皮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老百姓中流行的,至少是在我家乡流行过一阵子,其实就是用“皮革”制成的鞋。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也不穿这种密不透气的鞋。这种鞋,大概只能穿几个月。
有这么一天,郝老师来上课了,红光满面,神情亢奋,在讲台上走来走去,说话声分外大。大家觉得今天老郝有些怪。
不到10分钟,同学们迅速发现了问题所在:郝老师的皮鞋,跟平常那鞋头磨白的旧鞋不同,新皮鞋!倍儿亮!
前排的一个捣蛋鬼随即喊了一句:“郝老师的皮鞋,倍儿亮!”全班马上沸腾了:“倍儿亮!倍儿亮!……”
郝老师脸明显红了一下,哈哈大笑起来。干脆在讲台上把裤腿往上撩了撩,斜瞅了大家一眼:“果然不错,你们还算有眼力!”
从此以后,同学们就给郝老师起了个外号:倍儿亮。这个名字很快传开,不仅学生叫,老师们暗地里也这么叫。
郝老师的语文水平咋样?我记不住了。印象不深,估计也不怎么样。他让我记住的是热情,有朝气,以及他那涨红的脖子。
他是初三教我们的代课老师。1979年,虽然已经恢复高考,但初中生不关心那个,不晓得考上大学会改变命运。就懂玩儿,捣乱,祸害。课堂乌烟瘴气,吵闹不堪。以前教语文的女老师,经常被气得躲在教室门外哭。
于是,老郝走马上任来当语文老师了。他有一套:你闹你的,我讲我的。上课铃一响,他准时大步流星走进教室,用带着浓重山西口音的普通话,朝天花板喊一嗓子:“上课!”
上课也不管纪律,课堂上同学们东倒西歪,女孩子叽叽喳喳,男同学扔纸团,他都熟视无睹。实在吵得听不见他的话了,他就红着脖子大喝一声:不要说话啦!大家一怔,全体鸦雀无声。一分钟后,又恢复了原状。
我语文比较好,自然是语文科代表。主要是作文似乎好些,郝老师时不时把我的文章在课堂上念一念。这让我虚荣而且感觉良好,所以他的课最不走神。加上我又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这样他上课时可以和我进行精神交流,按现在的说法是“确认眼神”。他自己认为讲得精彩了,会看着我一笑,我也显得特别会意地附和一笑,郝老师便讲得更起劲。他特别欣赏排比句,遇到时总要一声高过一声地朗诵两遍。此刻,他往往仰头大笑不止。至于同学们笑不笑,他好像也不太理会。这时候郝老师的脖子会涨得更红,这让我印象深刻。
他特别经典的是对“人家”的发音和使用。他每说一句话,都要把“人家”当前缀,“人家”两字是连起来读的,成了极短促的“接”(jie)的音,他上课经常表扬我:“接(人家)赵同学多会听课嘛,你再看看你们……”“接(人家)赵同学这个回答,哎唷……”只要他一“哎唷”,我就有点嘚瑟。
私下里,我却和郝老师没有任何交集。他和其他同学更没有交集。回忆一下,也不知道他忙什么。看上去每天就是挺高兴,挺振奋,喜感满满,却不像是去谈恋爱。那会儿也不兴挣钱,有钱没钱,大家也不太理会。只知道这家伙一下课就没了影儿,踩着他那双自从穿上就不换的倍儿亮的皮鞋,大步流星地走掉了。
据一个爱八卦的同学讲,这鞋的鞋底,愣是被郝老师走漏了。进了水,郝老师才知道。
后来想起我们这个班,都是学习很差的主儿,父母忙得不着家,压根没人操心孩子的功课。孩子们自己又不长心眼儿,男男女女都不爱学习,结果也没几个考上大学的。凡是大家一说起“倍儿亮”,每人都能说出一两个关于他的很欢乐的段子来。
郝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最多也就二十来岁,而我们那时也只有十四、五岁。
这次回老家,听同学们说郝老师不在了。他们又热烈而遗憾地说着郝老师的轶事,啧啧连声。郝老师因为一直没转正,辞了老师去干了跑销售的营生。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却突然得了癌症……唉,斯人已去,音容尚在,我真的有些难过和茫然。
人这一辈子,一个个都紧凑或不紧凑地活着,或多或少都计划着未来,郝老师大概也是如此。他哪里知道,大家都还在路上走的时候,自己却突然从人间走丢了……


□ 心 语
耕海
陈敢清 摄
□ 崔 云
世上恐怕再没有哪座山像梵净山这样孤峰高耸,壁立万仞,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异常突兀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似乎要离地飞天,高调得近乎张扬,让人惊艳,也令所有见过它的人都过目难忘。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梵净山就有这种豪气干云的磅礴之势。那是一种执着坚韧,更是一种力争上游的倔强,虽历尽亿万年风霜雨雪的洗礼,依然斗志昂扬,不曾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梵净山一劈两半,并肩耸立。仰望梵净山,它宛如一部打开的神秘天书,被恭敬地铺展于云端,任南来北往的人频频回眸,尽情想象。一条陡峭崎岖的山路,千百年来指引着人们不断向上攀爬,他们是想体验“山高人为峰”的快意,还是想去读一读这本深奥的无字天书呢?只有登山者自己心中清楚。
梵净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和僧人道人心中的圣地,他们都对这座神山怀着无比庄严恭谨的感情。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人一次次走近它,前赴后继,义无反顾。他们沿着这条险峻的通天小道一路前行,是朝圣,更是为了突破与超越。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梵净山像个喜怒无常的小孩子,一会儿在艳阳高照下真容全露,一览无余;一会儿又在云雾缭绕中如梦似幻,看不真切。可一阵风来,瞬间便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让一切又现了原形。最怕的是走着走着突然天降甘霖,人们只得小心翼翼地踩着湿滑的路面,手脚并用,匍匐前行,以臣服的姿态向它靠近,极少有人中途折返。
从一路的大汗淋漓到山顶的冷风飕飕,气温的变化让人仿佛在一条路上穿越了四季,在晴天阴天雨天里体验了山地天气的变化多端。这本铺展在天地间的大书让人读得何其艰难,又何其畅快!
抬眼望去,满眼形态各异的山石十分壮观:那历经岁月沧桑却巍然屹立、痴痴守望的“蘑菇石”、那一摞摞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天书”,那一排排神情肃穆、队列整齐的“神兵”……让人仿佛置身梦幻之境。正因为梵净山的奇、险、深、幽,更激发了人们征服它的欲望,并吸引着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向它发起挑战。
梵净山似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默然独立,沉思不语,虽在至高处,却始终以谦卑的姿态俯视着众生。人们杂沓的脚步声和欢歌笑语一直在它周身环绕,闹闹嚷嚷,声势浩大。这动与静的对比,更显出梵净山的沉静内敛和博大精深,让一代代人折服,又让一代代人鼓足勇气向它靠近,想征服它的欲望变得愈发强烈。
虽被誉为“群山之冠”,梵净山却并没有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一天天,一年年,它默默地迎来送往慕名而来的人们,希望他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满足他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渴望。
而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让山惊叹不已。山再高再险,人们也能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路来,甚至在山上铺路修桥架栈道、修建庙宇和房舍。难以想象,人类是如何在这悬崖绝壁上凿石开路的,更难想象竟在这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建起了一座“天空之城”,将其打造成了佛教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路的指引,无数善男信女才会不辞辛劳,一路艰辛地跋涉而往,鼓足勇气登顶朝拜。
在红云金顶漫步,眼前云海茫茫,仿佛置身于一片无垠的天地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宽广与壮丽。清风阵阵,梵音袅袅,鸟鸣声声,溪流潺潺,各种声响在云端交织,曼妙无比。每行一步,仿佛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都能触摸到大自然跳动的脉搏,那种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境界,让人觉得神妙无比,快意无边。站在这高山之巅,透过云层俯瞰连绵群山,心中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梵净山,这宝贵的自然遗产,是人类向往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处。
在这里,每一个攀登者仿佛都能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激发着他们勇往直前,不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最终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梵净山,这本无字却厚重的天书,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它如一位超凡脱俗的绝代佳人,遗世独立,高深莫测……
□ 邹惟山
珠海传媒集团 陈佳哲摄
之一
珠海的白云
今天很低
似乎就在头顶
还睁开了
一只美丽的眼睛
她看着我
我看着她
似乎已相知多年
但平时没有来往
更没有亲近
珠海的白云
在雨中飞行
一时贴近了大海之脸
一时又飞上了
那温暖的天庭
之二
暨南大学
华侨之最高学府
从广州来到珠海
开辟了八百亩的新境
同样的小湖
同样的大门
同样的高楼
同样的长径
一座板樟之山
就如一副马鞍
即使没有了神马
也要向南海飞奔
飞吧,飞吧
以至于把南海
拥抱于小小的胸襟
之三
六十多位诗人
或研究诗的人
来到南海的边上
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和隐藏多年的声音
来自襄阳的赵黎明
半年来跑上跑下
跑东跑西,跑南跑北
跑前跑后,跑左跑右
操了几多的心
他说,下半辈子
我还是会嫁给
奇妙而典雅的诗神
谭五昌以高音
做了一个大会总结
又唱了一首江西民谣
让不少诗人和学生
见证了现代诗的奇妙
和自由体新诗的神圣
之四
多少老朋友,多少新朋友
都来到这里,向海神致敬
吴思敬教授耕耘诗坛六十年
多少栋梁之材都出自
他那广阔的门庭
今天,他喝了两杯酒说
正是一颗诗心
让我们永远年轻
之五
珞珈山上的龙泉明
已过世多年
但他的弟子们
已经成为名人
在许多一流大学里
成为诗学和诗美的中心
在九峰山静安陵园
隐居多年
应当感到欢欣
您劳累过,痛苦过
但您又很快乐
今夜很宁静
您的心愿
已化为了许多的城
之六
二十年前
我到过桂山岛
到过牛头岛和外伶仃
几千年的叹息
一直让我震惊
一波一波的海浪
卷上岛的高处
很快又退了回来
是否已回到了
空间的边际
和时间的深渊
这次没能前往大海
那时的海水
仍然净化着
我今天的灵魂


□ 彭 健
父亲
击水沧波浪涌烈,
伟岸孰识钓鲸客。
父亲大写人撇捺,
顶立天地志卓越。
父之心胸倾海岳,
气吞山河慕英杰。
忍辱负重宁呜咽,
天塌不能易其节。
若遇艰困肝肠热,
沈饮自遣破愁绝。
仗义执言弥激讦,
岂可潇洒送日月。
兀兀阑入尘埃没,
所愧为父囊羞涩。
养家履屐九州彻,
卒以白首穷潦结。
父亲临危不胆怯,
敢只手,擘威胁。
庇护妻孥免灾厄,
化险为夷尽怡悦。
凡身灵魄讳软肋,
涕泪郁勃伤离别。
母逝侣失攫心恻,
子嗣不肖魂无舍。
家训家规恭肃择,
范林曾傅高风列。
贤德精神传谱牒,
懿行垂范鞠爱切。
慷慨悲歌千秋血,
父辈坚贞骨似铁。
铸就中华脊梁骨,
后继亿万奋勇者。
长歌行
汝奚百感竟何如,
霜鬓尘鬟不禁梳。
记得青春才昨日,
当年绀发朱颜毋。
学医行医天尺五,
仿入仙家碧玉壶。
临诊万例万卷书,
便逐神医去得无。
漫教人,徒碌碌,
立志建功励今古。
焉能无作无为去,
空作昂藏一丈夫。
天覆吾,地载吾,
天地生吾有意乎?
胸中丘壑许良图,
业就堪为世造福。
莫悲歌嗟光阴速,
梦中觉来亦自卜。
随缘任运太入俗,
若愿雕刻真成鹄。
老爱诗篇难细读,
春华秋实几寒暑。
雄浑著句牛腰束,
今泛崇光闻丝竹。
人生梦,天知否?
过眼滔滔云共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佳致盎盎意未疏。
乾坤莽苍几腐儒,
片云天远星月孤。
落日曛风睨万物,
长歌随兮行医路。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