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如何打造一体化发展格局?

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超1000名澳门专业人士获得跨境职业资格。趋同澳门的税负环境进一步形成,推动制定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

今年9月17日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一周年。一年来,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的“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合作区从人员进出、市场准入、贸易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等多方面,全力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琴澳一体化发展“破梦为实”。

濠江之畔,一个开放新城正“拔节生长”。

横琴金融岛。
规则衔接 变蓝图为实景

通过莲花大桥,跨过横琴口岸,仅用20分钟,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运贤驾驶澳门单牌车抵达位于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公司,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作为最早一批来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这是周运贤在横琴发展的第七个年头。从跨境通勤到跨境创业、跨境办公、跨境贸易……伴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加快建设,周运贤日益感受到琴澳两地的“边界”正逐渐消融。

与跨境说办公室隔路相望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背倚横琴山,远望氹仔岛。学校科技学院博士生曾文良每周会到马路对面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微电子研究中心开展科研,与内地一线企业交流。对于他们而言,日常的工作通勤十分便捷,而这背后,正是琴澳融合的不断深化。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聚合了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关税区和两个货币体系背景,犹如一张等待画者施展才艺的白纸,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事业。要进一步推进琴澳两地合作更加紧密,加快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今年初,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探索建立开放型、合作型、示范型跨境数字服务融合的创新路径;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超1000名澳门专业人士获得跨境职业资格;6月,“双15%”税收优惠政策正式实施,趋同澳门的税负环境进一步形成;8月,合作区全面放开澳门非营运小客车入出配额,截至8月底,经横琴口岸出入境车辆近100万辆次……截至目前,合作区已推出600余项改革创新举措,3600多项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这既是一块探索粤澳合作的“试验田”,又将打造成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的“策源地”。

聚势蓄能 谋一体化新篇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以来,《总体方案》赋予的政策红利正在加速兑现,尤其在创新跨境金融管理方面更为明显。”周运贤说。

2021年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企业赴澳门发行公司债券专项扶持办法(暂行)》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试点办法(暂行)》,一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加快引进资本活水,助力改善市场生态。

今年初,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琴澳居民可以通过平台合作机构,在个人授权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数据的跨境验证,配合中央金融部委落实‘电子围网’系统建设方案,做好跨境按揭、资金结售汇等金融配套服务,促进绿色金融资产跨境转让,进一步打通澳门资金对接渠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局代理副局长鲍伟说。

周运贤表示,他期待合作区的金融类政策可以加快落地实施,加强与澳门的交流合作,推进关于支持金融产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上市挂牌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打通澳门资金对接渠道。

同时,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合作区已建成并运行横琴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支持区内办公的澳门或与澳门合作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在合作区登记注册并实际办公的澳资企业在确保资讯和数据安全前提下实现科研数据跨境联通。“下一步,我们将讨论解决澳门移动端在合作区内数据跨境流动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大的便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科技人才处负责人黄中坚告诉记者。

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重点是实施“分线管理”模式。当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线”横琴口岸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二线”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力争年底具备封关运作条件。此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规划澳门电召的士、出租车、公共巴士、旅游大巴等营运车辆入出合作区的实施方案,有望进一步便利两地人员往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胜。通过申请综合授权、协同立法、法律转化等12类规则的衔接路径,合作区开展了琴澳两地知识产权、商事登记、房屋制度、社团管理等15项规则衔接课题研究,推出30项年度规则衔接清单。合作区预计近三年内在法律、城市规划等领域,实施100余条规则衔接具体事项,全方位、系统化推进琴澳规则有序衔接。

突破重点,渐入佳境。《总体方案》发展目标提出,到2035年,“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全面彰显,琴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可以期待,届时,合作区将实现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新格局,伴随合作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推进琴澳两地科技人才“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

9月1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主体工程顺利落成。
热点观察

探索跨境金融合作
推动合作区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

“合作区在跨境金融业务方面可以进行哪些探索?”“如何加快合作区金融市场与澳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联动?”“如何深化琴澳金融合作?”

近日,一场围绕“离岸还是在岸?——大湾区跨境金融中心建设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的方向”主题的金融论坛在合作区举行,多位内地及澳门知名专家学者就琴澳金融发展的政策方向展开讨论。

加快建立电子金融联网
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创新跨境金融管理,加强合作区金融市场与澳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联动。

“当前,合作区实行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由于两地在社会制度、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合作区可以配合澳门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落到合作区金融业发展上,就是探索如何支持和配合澳门发展现代金融产业的过程。”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接受采访时表示。

澳门作为独立关税区、国际自由贸易港,长期以来实行自由贸易、低税政策,金融市场高度开放,资本自由流动,并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促进琴澳金融协同则须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两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积极对接。

在探索合作区跨境金融合作方向上,叶桂平提出,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产业多元发展的主线,首先要解决合作区、澳门在分属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关税区和两个货币体系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资金跨区域流动、银行业务并轨的问题;再者,可以思考解决澳门居民到合作区生活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如金融资产的跨境管理,房地产跨境抵押业务;最后,从长远角度思考,合作区要重点探索如何充分结合两地优势做好金融“蓄水池”,支持四大重点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澳门与合作区跨境资金的自由流动。

在制度供给方面,叶桂平建议,一要用足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二要发挥澳门对葡语国家的窗口作用,与香港的金融业错位发展,共建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三是探索财富管理新路径,其中涉及跨境资产配置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使资金流动来获得最大的价值体现;四是推动“葡语系国家”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

“目前,澳门已经积极做好系列法律保障,还有发展金融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合作区要加快建立两地的电子金融联网,实现琴澳居民金融数据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叶桂平说。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提供更多“横琴经验”

在深入推进高水平的制度性开放的进程当中,合作区在创新跨境金融管理上可以有哪些探索?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指出,合作区应融合港澳之力,鼓励港澳金融机构在合作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设立后台服务机构,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提供更多的横琴经验。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金融结算中的占比却很小,所以支持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合作区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落地,更深层次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易行健说。

易行健表示,从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以伦敦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以纽约为代表的分离型模式以及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结合《总体方案》,合作区的路径应是在岸、离岸双体系并行的创新体制,未来应考虑如何做好风险隔离,以及创新账户体系。”

叶桂平同样认为合作区离岸、在岸应兼顾融合,这个过程中最关键在于合作区能否建立起趋同于澳门的生活、就业环境以及金融环境。

“合作区应进一步在体制机制、规则衔接等领域大胆探索与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易行健说。

对  话

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
“路通人通财通,心就通了”

今年9月17日,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满一周年的日子,合作区一年来的发展成果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近日,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如何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谈在合作区一年来琴澳协同创新成效,未来合作区可以如何深化两地合作,加快规则及机制衔接对接等方面的观点。

柳智毅表示,过去一年,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琴澳两地人员往来曾多次受阻。尽管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回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周年的“成绩单”,仍出台一批重点支持政策,落地多项创新成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发展顺利推进开了个好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区的建设是粤澳合作从浅层向纵深的转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建设方案》中提出的“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不仅体现在琴澳两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在于可以营造趋同于澳门的一体化发展软环境。

关于如何加强与澳门的联动,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柳智毅认为,合作区要充分发挥澳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将澳门国际交往优势延伸至合作区,逐步形成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创新互联网数据等要素的跨境流动,做大做强经济产业“蛋糕”。

同时,他亦指出目前合作区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短一年的发展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体制机制并非一蹴而就。值此一周年之际,要做好梳理复盘工作,赓续初心使命。结合“澳门所能、湾区所向、国家所需”,合作区如何更好地支持配合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示范是重要思考和深入探索方向。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关税区、两种货币,代表了粤澳两地不同的规则和体制优势。积极探索粤澳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既是落实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和保持澳门长远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一国”前提下发挥“两制”所长、推动琴澳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加快打造琴澳一体化格局,离不开‘路通人通财通’三个方面,即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便利往来以及创新跨境金融管理,便利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澳门居民不受限制和便利入出合作区。”柳智毅认为。

他继续举例,在居民生活细节方面,澳门目前货币用的是澳门元,今后到合作区生活,不同货币的兑换和流通是否可以更加便利化?当前粤澳两地在制度以及生活习惯上客观上存在差异,都需要双方磨合,但首先最重要的还是先落实分线管理政策。“路通人通财通,心就通了”。

最后,谈及合作区所面对的下一阶段的挑战,关于合作区应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为澳门的多元发展争取机遇,柳智毅建议,合作区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去配合支持澳门的经济产业发展,助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进一步彰显澳门的独特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此外,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澳门作为促进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桥梁作用愈发凸显。合作区可以携手现代金融、会展商贸、大健康等澳门特色产业,发挥这些产业的特色和潜力,放大积极效应。

采写:李灏菀 陈秀岑
摄影:曾  遥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如何打造一体化发展格局?
珠海特区报 2022-09-16 11:01

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超1000名澳门专业人士获得跨境职业资格。趋同澳门的税负环境进一步形成,推动制定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

今年9月17日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一周年。一年来,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的“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合作区从人员进出、市场准入、贸易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等多方面,全力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琴澳一体化发展“破梦为实”。

濠江之畔,一个开放新城正“拔节生长”。

横琴金融岛。
规则衔接 变蓝图为实景

通过莲花大桥,跨过横琴口岸,仅用20分钟,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运贤驾驶澳门单牌车抵达位于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公司,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作为最早一批来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这是周运贤在横琴发展的第七个年头。从跨境通勤到跨境创业、跨境办公、跨境贸易……伴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加快建设,周运贤日益感受到琴澳两地的“边界”正逐渐消融。

与跨境说办公室隔路相望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背倚横琴山,远望氹仔岛。学校科技学院博士生曾文良每周会到马路对面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微电子研究中心开展科研,与内地一线企业交流。对于他们而言,日常的工作通勤十分便捷,而这背后,正是琴澳融合的不断深化。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聚合了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关税区和两个货币体系背景,犹如一张等待画者施展才艺的白纸,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事业。要进一步推进琴澳两地合作更加紧密,加快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今年初,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探索建立开放型、合作型、示范型跨境数字服务融合的创新路径;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超1000名澳门专业人士获得跨境职业资格;6月,“双15%”税收优惠政策正式实施,趋同澳门的税负环境进一步形成;8月,合作区全面放开澳门非营运小客车入出配额,截至8月底,经横琴口岸出入境车辆近100万辆次……截至目前,合作区已推出600余项改革创新举措,3600多项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这既是一块探索粤澳合作的“试验田”,又将打造成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的“策源地”。

聚势蓄能 谋一体化新篇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以来,《总体方案》赋予的政策红利正在加速兑现,尤其在创新跨境金融管理方面更为明显。”周运贤说。

2021年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企业赴澳门发行公司债券专项扶持办法(暂行)》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试点办法(暂行)》,一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加快引进资本活水,助力改善市场生态。

今年初,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琴澳居民可以通过平台合作机构,在个人授权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数据的跨境验证,配合中央金融部委落实‘电子围网’系统建设方案,做好跨境按揭、资金结售汇等金融配套服务,促进绿色金融资产跨境转让,进一步打通澳门资金对接渠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局代理副局长鲍伟说。

周运贤表示,他期待合作区的金融类政策可以加快落地实施,加强与澳门的交流合作,推进关于支持金融产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上市挂牌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打通澳门资金对接渠道。

同时,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合作区已建成并运行横琴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支持区内办公的澳门或与澳门合作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在合作区登记注册并实际办公的澳资企业在确保资讯和数据安全前提下实现科研数据跨境联通。“下一步,我们将讨论解决澳门移动端在合作区内数据跨境流动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大的便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科技人才处负责人黄中坚告诉记者。

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重点是实施“分线管理”模式。当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线”横琴口岸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二线”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力争年底具备封关运作条件。此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规划澳门电召的士、出租车、公共巴士、旅游大巴等营运车辆入出合作区的实施方案,有望进一步便利两地人员往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胜。通过申请综合授权、协同立法、法律转化等12类规则的衔接路径,合作区开展了琴澳两地知识产权、商事登记、房屋制度、社团管理等15项规则衔接课题研究,推出30项年度规则衔接清单。合作区预计近三年内在法律、城市规划等领域,实施100余条规则衔接具体事项,全方位、系统化推进琴澳规则有序衔接。

突破重点,渐入佳境。《总体方案》发展目标提出,到2035年,“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全面彰显,琴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可以期待,届时,合作区将实现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新格局,伴随合作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推进琴澳两地科技人才“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

9月1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主体工程顺利落成。
热点观察

探索跨境金融合作
推动合作区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

“合作区在跨境金融业务方面可以进行哪些探索?”“如何加快合作区金融市场与澳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联动?”“如何深化琴澳金融合作?”

近日,一场围绕“离岸还是在岸?——大湾区跨境金融中心建设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的方向”主题的金融论坛在合作区举行,多位内地及澳门知名专家学者就琴澳金融发展的政策方向展开讨论。

加快建立电子金融联网
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创新跨境金融管理,加强合作区金融市场与澳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联动。

“当前,合作区实行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由于两地在社会制度、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合作区可以配合澳门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落到合作区金融业发展上,就是探索如何支持和配合澳门发展现代金融产业的过程。”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接受采访时表示。

澳门作为独立关税区、国际自由贸易港,长期以来实行自由贸易、低税政策,金融市场高度开放,资本自由流动,并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促进琴澳金融协同则须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两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积极对接。

在探索合作区跨境金融合作方向上,叶桂平提出,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产业多元发展的主线,首先要解决合作区、澳门在分属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关税区和两个货币体系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资金跨区域流动、银行业务并轨的问题;再者,可以思考解决澳门居民到合作区生活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如金融资产的跨境管理,房地产跨境抵押业务;最后,从长远角度思考,合作区要重点探索如何充分结合两地优势做好金融“蓄水池”,支持四大重点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澳门与合作区跨境资金的自由流动。

在制度供给方面,叶桂平建议,一要用足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二要发挥澳门对葡语国家的窗口作用,与香港的金融业错位发展,共建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三是探索财富管理新路径,其中涉及跨境资产配置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使资金流动来获得最大的价值体现;四是推动“葡语系国家”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

“目前,澳门已经积极做好系列法律保障,还有发展金融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合作区要加快建立两地的电子金融联网,实现琴澳居民金融数据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叶桂平说。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提供更多“横琴经验”

在深入推进高水平的制度性开放的进程当中,合作区在创新跨境金融管理上可以有哪些探索?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指出,合作区应融合港澳之力,鼓励港澳金融机构在合作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设立后台服务机构,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提供更多的横琴经验。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金融结算中的占比却很小,所以支持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合作区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落地,更深层次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易行健说。

易行健表示,从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以伦敦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以纽约为代表的分离型模式以及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结合《总体方案》,合作区的路径应是在岸、离岸双体系并行的创新体制,未来应考虑如何做好风险隔离,以及创新账户体系。”

叶桂平同样认为合作区离岸、在岸应兼顾融合,这个过程中最关键在于合作区能否建立起趋同于澳门的生活、就业环境以及金融环境。

“合作区应进一步在体制机制、规则衔接等领域大胆探索与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易行健说。

对  话

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
“路通人通财通,心就通了”

今年9月17日,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满一周年的日子,合作区一年来的发展成果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近日,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如何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谈在合作区一年来琴澳协同创新成效,未来合作区可以如何深化两地合作,加快规则及机制衔接对接等方面的观点。

柳智毅表示,过去一年,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琴澳两地人员往来曾多次受阻。尽管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回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周年的“成绩单”,仍出台一批重点支持政策,落地多项创新成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发展顺利推进开了个好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区的建设是粤澳合作从浅层向纵深的转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建设方案》中提出的“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不仅体现在琴澳两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在于可以营造趋同于澳门的一体化发展软环境。

关于如何加强与澳门的联动,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柳智毅认为,合作区要充分发挥澳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将澳门国际交往优势延伸至合作区,逐步形成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创新互联网数据等要素的跨境流动,做大做强经济产业“蛋糕”。

同时,他亦指出目前合作区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短一年的发展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体制机制并非一蹴而就。值此一周年之际,要做好梳理复盘工作,赓续初心使命。结合“澳门所能、湾区所向、国家所需”,合作区如何更好地支持配合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示范是重要思考和深入探索方向。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关税区、两种货币,代表了粤澳两地不同的规则和体制优势。积极探索粤澳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既是落实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和保持澳门长远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一国”前提下发挥“两制”所长、推动琴澳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加快打造琴澳一体化格局,离不开‘路通人通财通’三个方面,即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便利往来以及创新跨境金融管理,便利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澳门居民不受限制和便利入出合作区。”柳智毅认为。

他继续举例,在居民生活细节方面,澳门目前货币用的是澳门元,今后到合作区生活,不同货币的兑换和流通是否可以更加便利化?当前粤澳两地在制度以及生活习惯上客观上存在差异,都需要双方磨合,但首先最重要的还是先落实分线管理政策。“路通人通财通,心就通了”。

最后,谈及合作区所面对的下一阶段的挑战,关于合作区应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为澳门的多元发展争取机遇,柳智毅建议,合作区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去配合支持澳门的经济产业发展,助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进一步彰显澳门的独特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此外,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澳门作为促进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桥梁作用愈发凸显。合作区可以携手现代金融、会展商贸、大健康等澳门特色产业,发挥这些产业的特色和潜力,放大积极效应。

采写:李灏菀 陈秀岑
摄影:曾  遥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