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麦贝吉:三进怒江的“读心师”

【麦贝吉,北师大(珠海)附中心理老师,珠海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帮扶云南省怒江州的首位专职心理教师。两年多来,她将珠海心理教育的种子送进怒江州,并让心理教育在这里开花、结果。】

8月7日当天,正是怒江州泸水市第一中本学期的最后一天。早上七点多,麦贝吉便打开了心理成长中心的大门,清洁各个功能室,把平时上课所用的教具做分类整理。

她总想多做些什么,内心充满不舍。

当晚,她将结束两年的支教生活,离开泸水一中,返回珠海。

怒江州是我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泸水一中的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或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比较薄弱,青少年应对成长问题的能力相对有限。

2017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策下,北师大(珠海)附中与怒江州泸水一中结对帮扶。

2018年,为解决泸水一中心理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北师大附中派出麦贝吉老师前往当地精准帮扶,为当地送来专业的心理教育。

作为珠海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主持人,2017年,麦贝吉老师就曾来怒江州送课。

当时,她发现,怒江州在心理教育方面可以说是空白的,全州没有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学生们也基本没有上过专业的心理科,对心理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

提前了解当地现状后,一到怒江州,她马上着手,积极为当地师生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并在泸水一中筹建全州首个心理成长中心。

每周,麦贝吉老师都会对泸水一中的老师们开培训课程,通过案例研讨、情境分析、角色扮演,如何共情同理,如何化解人际矛盾,将技术和方法进行渗透。

在课程中,当地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在慢慢转变。

老师们意识到,学生们的很多突出问题,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去化解。

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老师们掌握了“先情绪后行为”的方法,做学生的陪伴者、倾听者、支持者,让学生觉得被尊重,被接纳,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教育难题开始迎刃而解。

学生们的变化,也是可见的。一开始,当地学生们对心理课程感到很陌生,不敢参与,也不擅长表达。

刚开始的时候,麦贝吉老师的课程上得很难,一节课甚至需要被拆分为两节,但是,这些没有难住她,课程设计很快被做了调整。

她设计了更多情感丰富、触动力强的游戏,比如讲青春期与异性交往,学生们分组上来吹气球,感受如何把握度气球才不会爆破,进而被引导思考人际交往中,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总是有着温暖笑容,正能量满满的麦老师,给了学生们很多鼓励,慢慢地,他们开始能够放下戒备,大胆参与,享受这样的课堂。

而麦老师的心理咨询室,也成为了学生们信赖的地方,当有心理困境时,他们敢于主动来找她倾诉。

为了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心理教育队伍,麦贝吉老师带起了学校的心理教育讲师团,20名泸水一中的兼职心理老师,经过固定专题培训,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助人者,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课。

同时,她带领老师们完成了校本特色课程《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的编制和修订。

除了泸水一中的工作,她还参加家访劝学、送课下乡,到怒江各中小学开展了56场心理知识讲座,公开课18节。

在她两年多的努力下,心理教育正在引起当地教育系统的重视,目前,全州各县市都已经陆续招聘了专职心理教师。

去年,因为不舍当地师生对她的挽留,也因为对刚刚搭建起的心理教育工作有太多的放不下,她决定再留一年。

如今,她看到了当地师生对心育种子的热爱,她看到了珠海的心理教育种子已在怒江州的校园里,不断地发芽开花、茁壮成长。这次,麦老师觉得自己可以安心地回归珠海了。

“但是来怒江州,我没有后悔,这个付出是值得的。”她动情地说,当看到怒江州当地的心理教育空白正在被填补,青少年们的心理困境在被破解,内心感到欣喜,同时,能够成为其中的启动者、推动者,她觉得是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事情。

2018年,她来怒江支教的时候,大女儿7岁,二女儿1岁多。“这两年对孩子的陪伴的缺失,我感到非常惭愧,作为妈妈太不称职了,我知道妈妈不在身边,孩子们可能会缺乏安全感,我‘欠债’了,要回去补偿。”

“但是来怒江州,我没有后悔,这个付出是值得的。”她动情地说,当看到怒江州当地的心理教育空白正在被填补,青少年们的心理困境在被破解,而自己能幸运地成为其中的启动者、推动者,是人生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文字:王帆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范鑫海
微信
朋友圈
今日面孔|麦贝吉:三进怒江的“读心师”
观海融媒 2020-08-07 11:03

【麦贝吉,北师大(珠海)附中心理老师,珠海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帮扶云南省怒江州的首位专职心理教师。两年多来,她将珠海心理教育的种子送进怒江州,并让心理教育在这里开花、结果。】

8月7日当天,正是怒江州泸水市第一中本学期的最后一天。早上七点多,麦贝吉便打开了心理成长中心的大门,清洁各个功能室,把平时上课所用的教具做分类整理。

她总想多做些什么,内心充满不舍。

当晚,她将结束两年的支教生活,离开泸水一中,返回珠海。

怒江州是我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泸水一中的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或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比较薄弱,青少年应对成长问题的能力相对有限。

2017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策下,北师大(珠海)附中与怒江州泸水一中结对帮扶。

2018年,为解决泸水一中心理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北师大附中派出麦贝吉老师前往当地精准帮扶,为当地送来专业的心理教育。

作为珠海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主持人,2017年,麦贝吉老师就曾来怒江州送课。

当时,她发现,怒江州在心理教育方面可以说是空白的,全州没有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学生们也基本没有上过专业的心理科,对心理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

提前了解当地现状后,一到怒江州,她马上着手,积极为当地师生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并在泸水一中筹建全州首个心理成长中心。

每周,麦贝吉老师都会对泸水一中的老师们开培训课程,通过案例研讨、情境分析、角色扮演,如何共情同理,如何化解人际矛盾,将技术和方法进行渗透。

在课程中,当地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在慢慢转变。

老师们意识到,学生们的很多突出问题,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去化解。

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老师们掌握了“先情绪后行为”的方法,做学生的陪伴者、倾听者、支持者,让学生觉得被尊重,被接纳,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教育难题开始迎刃而解。

学生们的变化,也是可见的。一开始,当地学生们对心理课程感到很陌生,不敢参与,也不擅长表达。

刚开始的时候,麦贝吉老师的课程上得很难,一节课甚至需要被拆分为两节,但是,这些没有难住她,课程设计很快被做了调整。

她设计了更多情感丰富、触动力强的游戏,比如讲青春期与异性交往,学生们分组上来吹气球,感受如何把握度气球才不会爆破,进而被引导思考人际交往中,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总是有着温暖笑容,正能量满满的麦老师,给了学生们很多鼓励,慢慢地,他们开始能够放下戒备,大胆参与,享受这样的课堂。

而麦老师的心理咨询室,也成为了学生们信赖的地方,当有心理困境时,他们敢于主动来找她倾诉。

为了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心理教育队伍,麦贝吉老师带起了学校的心理教育讲师团,20名泸水一中的兼职心理老师,经过固定专题培训,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助人者,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课。

同时,她带领老师们完成了校本特色课程《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的编制和修订。

除了泸水一中的工作,她还参加家访劝学、送课下乡,到怒江各中小学开展了56场心理知识讲座,公开课18节。

在她两年多的努力下,心理教育正在引起当地教育系统的重视,目前,全州各县市都已经陆续招聘了专职心理教师。

去年,因为不舍当地师生对她的挽留,也因为对刚刚搭建起的心理教育工作有太多的放不下,她决定再留一年。

如今,她看到了当地师生对心育种子的热爱,她看到了珠海的心理教育种子已在怒江州的校园里,不断地发芽开花、茁壮成长。这次,麦老师觉得自己可以安心地回归珠海了。

“但是来怒江州,我没有后悔,这个付出是值得的。”她动情地说,当看到怒江州当地的心理教育空白正在被填补,青少年们的心理困境在被破解,内心感到欣喜,同时,能够成为其中的启动者、推动者,她觉得是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事情。

2018年,她来怒江支教的时候,大女儿7岁,二女儿1岁多。“这两年对孩子的陪伴的缺失,我感到非常惭愧,作为妈妈太不称职了,我知道妈妈不在身边,孩子们可能会缺乏安全感,我‘欠债’了,要回去补偿。”

“但是来怒江州,我没有后悔,这个付出是值得的。”她动情地说,当看到怒江州当地的心理教育空白正在被填补,青少年们的心理困境在被破解,而自己能幸运地成为其中的启动者、推动者,是人生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文字:王帆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范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