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赛、织鱼笼比赛、赵氏家族祭礼…今天斗门太好看了

9月20日,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在斗门镇南门村拉开序幕。接霞庄内,醒狮邀请赛、织鱼笼比赛、非遗美食展多角度阐释斗门多彩民俗;菉猗堂前,赵氏家族祭礼上演穿越千年的古风大剧;斗门礼堂内,戏剧曲艺大赛将美丽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9月20日,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在斗门镇南门村拉开序幕。

本届民俗文化展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和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斗门区文化馆和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狮王争霸威风凛凛

9时30分,南门村接霞庄内,市级非遗项目“斗门醒狮表演”和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习俗”,一动一静两组比赛准时上演。

斗门的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底蕴深厚,素有“珠海狮王”之称。比赛现场鼓声阵阵,比赛擂台更是被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醒狮比赛。

香洲新合、金湾鱼弄、乾务良朋、白蕉大托……来自全市的约20支舞狮队擂起大鼓,各色靛睛狮子威风亮相、登台采青,为观众带来27个狮王争霸的精彩节目。

醒狮比赛。
醒狮比赛。

赵建信来自参赛队伍斗门区聚义堂体育会。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三年参加民俗文化展的醒狮比赛,“我们今年同时参加了双狮与群狮比赛,两个节目都准备了一个多月,希望能取得比往年更好的成绩,将这项非遗项目发扬光大。”

织鱼笼展示国家级非遗风采

荷香亭内,织鱼笼(装泥鱼习俗)比赛正安静地同步进行。

织鱼笼比赛。

不起眼的篾条在选手们手中幻化神奇,来自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的12名孩子与乾务镇虎山村的12名成人先后上场,巧妙编织,很快就为鱼儿们布下了一个只许进不准出的“迷魂阵”。仅仅20多分钟,选手们就编织出一个个高20厘米、宽8厘米、状如宝瓶的鱼笼。

织鱼笼比赛。

参赛的六年级学生黄锦源告诉记者,他从三年级开始学织鱼笼,今天现场发挥出了正常水平。黄锦源的爷爷黄国富也参加了这次比赛,并取得了成人组第2名的好成绩。“我从14岁开始织鱼笼,工作之后就没有再织了,直到近年来因为传承非遗的关系才重操旧业。”黄国富表示,孙子除了在学校学习织鱼笼外,自己平日也会手把手指导他,“希望他未来能将鱼笼织得更好。”

一旁的非遗美食展上,白蕉镇客家咸茶、艾饼、锅边糍,斗门镇大赤坎叉烧,以及虾米糍、虎山琵琶鸭、横山鸭脚包、莲溪豆沙月饼等斗门非遗美食免费供应,游客纷纷排队试吃,大快朵颐。

赵氏家族祭礼“穿越千年”

10时整,省级非遗项目“赵氏家族祭礼”在南门村菉猗堂举行。

赵氏家族祭礼。

在南门村牌坊前,100余人身着古装组成祭礼队伍整肃出发。旗手引路,锣鼓柜、灯笼手、舞姬、宫女、新娘、新郎、王爷、王妃、大臣、祭师等各色演员,浩浩荡荡巡游至菉猗堂前广场进行祭祀。

赵氏家族祭礼。

在通祭的指挥下,祭者依次上演进香、献酒、读祝文……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古装大剧,将宋皇族后裔祭祖的盛大场景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观众。

据了解,南门村赵氏家族祭礼源于宋朝,距今有1058年的历史,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礼与接霞庄的古建筑完美融合,历史人文意韵浓厚,形成了厚重古朴的传统文化氛围。

戏剧曲艺大赛今晚华丽上演

20日晚,珠海市斗门区第十九届戏剧曲艺大赛将在斗门礼堂举行。

此次比赛节目优中选优、质量上乘。各镇街初赛中获胜的23个节目进入区级复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11个上乘之作将登上决赛舞台。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表示,从本次大赛来看,斗门区的戏剧曲艺创作实力和表演水平较往年有很大提升,“特别是青少儿曲艺精品逐年增多,充分展现了斗门区‘中国曲艺之乡’的风采,展示了斗门戏剧曲艺新成果。”

据了解,斗门区民俗文化展是集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旅游休闲、民俗婚庆、非遗展示于一体的民俗文化盛会。通过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的民俗文化体验,进一步增强斗门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字:廖明山 吴梓昊 图片:赵梓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彭赞峰
醒狮赛、织鱼笼比赛、赵氏家族祭礼…今天斗门太好看了
观海融媒 2020-09-20 15:58

9月20日,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在斗门镇南门村拉开序幕。接霞庄内,醒狮邀请赛、织鱼笼比赛、非遗美食展多角度阐释斗门多彩民俗;菉猗堂前,赵氏家族祭礼上演穿越千年的古风大剧;斗门礼堂内,戏剧曲艺大赛将美丽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9月20日,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在斗门镇南门村拉开序幕。

本届民俗文化展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和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斗门区文化馆和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狮王争霸威风凛凛

9时30分,南门村接霞庄内,市级非遗项目“斗门醒狮表演”和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习俗”,一动一静两组比赛准时上演。

斗门的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底蕴深厚,素有“珠海狮王”之称。比赛现场鼓声阵阵,比赛擂台更是被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醒狮比赛。

香洲新合、金湾鱼弄、乾务良朋、白蕉大托……来自全市的约20支舞狮队擂起大鼓,各色靛睛狮子威风亮相、登台采青,为观众带来27个狮王争霸的精彩节目。

醒狮比赛。
醒狮比赛。

赵建信来自参赛队伍斗门区聚义堂体育会。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三年参加民俗文化展的醒狮比赛,“我们今年同时参加了双狮与群狮比赛,两个节目都准备了一个多月,希望能取得比往年更好的成绩,将这项非遗项目发扬光大。”

织鱼笼展示国家级非遗风采

荷香亭内,织鱼笼(装泥鱼习俗)比赛正安静地同步进行。

织鱼笼比赛。

不起眼的篾条在选手们手中幻化神奇,来自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的12名孩子与乾务镇虎山村的12名成人先后上场,巧妙编织,很快就为鱼儿们布下了一个只许进不准出的“迷魂阵”。仅仅20多分钟,选手们就编织出一个个高20厘米、宽8厘米、状如宝瓶的鱼笼。

织鱼笼比赛。

参赛的六年级学生黄锦源告诉记者,他从三年级开始学织鱼笼,今天现场发挥出了正常水平。黄锦源的爷爷黄国富也参加了这次比赛,并取得了成人组第2名的好成绩。“我从14岁开始织鱼笼,工作之后就没有再织了,直到近年来因为传承非遗的关系才重操旧业。”黄国富表示,孙子除了在学校学习织鱼笼外,自己平日也会手把手指导他,“希望他未来能将鱼笼织得更好。”

一旁的非遗美食展上,白蕉镇客家咸茶、艾饼、锅边糍,斗门镇大赤坎叉烧,以及虾米糍、虎山琵琶鸭、横山鸭脚包、莲溪豆沙月饼等斗门非遗美食免费供应,游客纷纷排队试吃,大快朵颐。

赵氏家族祭礼“穿越千年”

10时整,省级非遗项目“赵氏家族祭礼”在南门村菉猗堂举行。

赵氏家族祭礼。

在南门村牌坊前,100余人身着古装组成祭礼队伍整肃出发。旗手引路,锣鼓柜、灯笼手、舞姬、宫女、新娘、新郎、王爷、王妃、大臣、祭师等各色演员,浩浩荡荡巡游至菉猗堂前广场进行祭祀。

赵氏家族祭礼。

在通祭的指挥下,祭者依次上演进香、献酒、读祝文……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古装大剧,将宋皇族后裔祭祖的盛大场景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观众。

据了解,南门村赵氏家族祭礼源于宋朝,距今有1058年的历史,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礼与接霞庄的古建筑完美融合,历史人文意韵浓厚,形成了厚重古朴的传统文化氛围。

戏剧曲艺大赛今晚华丽上演

20日晚,珠海市斗门区第十九届戏剧曲艺大赛将在斗门礼堂举行。

此次比赛节目优中选优、质量上乘。各镇街初赛中获胜的23个节目进入区级复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11个上乘之作将登上决赛舞台。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表示,从本次大赛来看,斗门区的戏剧曲艺创作实力和表演水平较往年有很大提升,“特别是青少儿曲艺精品逐年增多,充分展现了斗门区‘中国曲艺之乡’的风采,展示了斗门戏剧曲艺新成果。”

据了解,斗门区民俗文化展是集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旅游休闲、民俗婚庆、非遗展示于一体的民俗文化盛会。通过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的民俗文化体验,进一步增强斗门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字:廖明山 吴梓昊 图片:赵梓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彭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