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问题如何应对?《民生新观察》继续追踪…

由珠海传媒集团全新推出的《民生新观察》栏目,在上期节目中抛出问题: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什么时候能立法,让老百姓有法可依?节目播出后,珠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明年的6月1日起生效实施。

10月17日,新一期《民生新观察》继续追踪垃圾分类问题,邀请市垃圾分类办和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市政协委员走进演播室,围绕生活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探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对策。

问题一:是否需要替换成智能垃圾桶?

梅华街道南村社区的三好名苑是香洲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记者走访发现,小区里传统的绿皮垃圾桶已被替换成智能分类设备。智能垃圾桶的打开方式多种多样,有扫描二维码、输入手机号码、人脸识别或刷卡等。如今,该小区共有13个智能分类设备,以及两个备用的普通垃圾桶。

智能分类设备不仅包含垃圾分类投放的功能,还能自动称重,依据每次投放垃圾的重量,给予居民相应的积分奖励,居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记者看到,大多数居民都愿意使用智能分类设备,并在家中就完成了垃圾分类,但是智能桶的不“智能”也让居民们饱受困扰。“发生故障,垃圾桶打不开,我们就只能把垃圾丢在边上了。”

据了解,由于智能分类设备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投入资金多,三好名苑小区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把智能分类设备全部换为普通的四色分类桶。梅华街道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林文胜告诉记者:“设备故障率高,容易打消居民的积极性。”

对策一:重在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

市垃圾分类办科长吴勤兴介绍,当前我市共有101个小区设有智能分类设备,虽然智能分类设备在数据收集、造型美观、积分奖励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推广。“智能分类设备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在于居民习惯的养成,这需要通过党建引领,依靠基层组织逐步推进。”

梅华街道办事处垃圾分类办主任曾雪琴也表示,在实际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发动在职双报到党员、街道驻点团队党员、物业、业委会等群体开展入户宣传,定期安排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骨干在垃圾投放高峰期进行督导,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居民践行垃圾分类,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问题二:垃圾分类后是否真正进行分类处理?

上期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给节目组留言。一位网友质疑道:“垃圾分类了,但垃圾车回收时,还不是把所有都倒在同一台车里,这不是白分了吗?”该条留言获得了最高点赞数。

记者在新城市中心广场小区了解到,该小区的厨余垃圾每天由清运车转运至香华西路的垃圾中转站。中转站配备有厨余垃圾的处理设备,该设备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原理,将垃圾进行就地资源化。

工作人员介绍,经过降解,厨余垃圾的减量可达到90%,残渣可作为有机肥原料用于园林绿化种植。目前梅华街道只有这一处厨余垃圾处理点,每天仅能处理两吨的垃圾,勉强满足辖区内正在实施垃圾分类的9个小区和4个市场的厨余垃圾处理。然而,梅华街道共有130个小区,等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后,厨余垃圾的就近处理将远超负荷,而我市大型厨余垃圾处理终端尚未建成。

对策二:垃圾以集中处理为主,正在新建两个大型终端处理设施

我市刚刚出台的《条例》规定:“厨余垃圾应当按照规定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可以安装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吴勤兴介绍,目前,我市厨余垃圾处理方式中,就地处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全市主要依托的是集中处理。我市正在建设垃圾处理量为300吨/天和500吨/天的两个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按计划,这两个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

据悉,在项目建成之前,我市已经开展了厨余垃圾收运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垃圾运输车42台,平均每天运输200多吨厨余垃圾。各区正在对现有的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改造后可适应垃圾分类单独储存的需求。周边小区和其他有厨余垃圾产生的单位,大部分会把垃圾运送到中转站集中存放,再由专门的厨余垃圾收运公司运输。目前,厨余垃圾暂时被送往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项目建成后将被送往终端处理设施。

除此之外,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也分别确定了最终去向。各区已和具备可回收物、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企业分别签订协议,以完成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处理。今年7月份,我市其他垃圾已实现零填埋、全焚烧。

经验:创新小区治理模式

同属于梅华街道南村社区的新城市中心广场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顺利。该小区建于1993年,共有27栋,小区内原有4座环保垃圾屋和13个垃圾桶。今年7月下旬,小区实行垃圾分类撤桶并站,撤除了原来的13个普通垃圾桶,并将环保垃圾屋进行了分类升级改造。

现在,该小区每天都有督导员或志愿者在垃圾分类点分早晚班轮流值班。两个多月来,该小区的垃圾分类效果立竿见影。现场有居民说:“我们从那么远过来扔垃圾,大家都没有怨言。”一位督导员告诉记者,她曾在周边其他小区做过督导员,相比之下,新城市中心广场小区的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比较高。

记者了解到,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与小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密切相关。老旧小区管理难、整治难在垃圾分类推进中问题突出,而该小区的做法是让居民组成社区居民议事会,作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机构,通过议事协商机制,深化社区自治。在垃圾分类实施之前,业委会已带领议事代表们开展了小区治理,将小区内原本由于无人管理而形成的垃圾场改造成了公共菜地,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居民们的社区生活。

建议:加强垃圾“减量化”宣传,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市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教学副院长吴灵建议,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软”工程和“硬”工程应该两手抓。其中,“软”工程指的是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在明年6月1日《条例》开始实施之前,他认为,全市应当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把“减量化”融入宣传工作中。

据他观察,现在垃圾分类宣传中存在一个误区。垃圾分类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三个目标,在宣传时往往忽略了“减量化”。“只有在家里减少垃圾的产生,才能真正的实现后续垃圾分类的目标。”

“硬”工程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吴灵不赞成大规模兴建垃圾处理小型设施。他表示,在垃圾分类不完全准确的情况下,厨余垃圾中存在大量杂质,处理分解后产生的肥料难以达标,甚至可能有害。因此,他建议,垃圾处理应由政府主导,兴建大型处理设施,而小区只需完善垃圾收集点,再统一转运至处理中心。

同时,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州等城市实行厨余垃圾破袋投放,即投放厨余垃圾时,需要将塑料袋另外投放至其他垃圾桶。我市如果不实行破袋,则需要在后端处理时加装塑料袋截留装置。“各项措施是前后衔接的,政策也要相应配套。”

文字:廖明山 见习记者陈雁南 图片:吴长赋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蓝辉龙
微信
朋友圈
垃圾分类问题如何应对?《民生新观察》继续追踪…
观海融媒 2020-10-17 20:53

由珠海传媒集团全新推出的《民生新观察》栏目,在上期节目中抛出问题: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什么时候能立法,让老百姓有法可依?节目播出后,珠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明年的6月1日起生效实施。

10月17日,新一期《民生新观察》继续追踪垃圾分类问题,邀请市垃圾分类办和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市政协委员走进演播室,围绕生活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探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对策。

问题一:是否需要替换成智能垃圾桶?

梅华街道南村社区的三好名苑是香洲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记者走访发现,小区里传统的绿皮垃圾桶已被替换成智能分类设备。智能垃圾桶的打开方式多种多样,有扫描二维码、输入手机号码、人脸识别或刷卡等。如今,该小区共有13个智能分类设备,以及两个备用的普通垃圾桶。

智能分类设备不仅包含垃圾分类投放的功能,还能自动称重,依据每次投放垃圾的重量,给予居民相应的积分奖励,居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记者看到,大多数居民都愿意使用智能分类设备,并在家中就完成了垃圾分类,但是智能桶的不“智能”也让居民们饱受困扰。“发生故障,垃圾桶打不开,我们就只能把垃圾丢在边上了。”

据了解,由于智能分类设备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投入资金多,三好名苑小区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把智能分类设备全部换为普通的四色分类桶。梅华街道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林文胜告诉记者:“设备故障率高,容易打消居民的积极性。”

对策一:重在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

市垃圾分类办科长吴勤兴介绍,当前我市共有101个小区设有智能分类设备,虽然智能分类设备在数据收集、造型美观、积分奖励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推广。“智能分类设备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在于居民习惯的养成,这需要通过党建引领,依靠基层组织逐步推进。”

梅华街道办事处垃圾分类办主任曾雪琴也表示,在实际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发动在职双报到党员、街道驻点团队党员、物业、业委会等群体开展入户宣传,定期安排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骨干在垃圾投放高峰期进行督导,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居民践行垃圾分类,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问题二:垃圾分类后是否真正进行分类处理?

上期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给节目组留言。一位网友质疑道:“垃圾分类了,但垃圾车回收时,还不是把所有都倒在同一台车里,这不是白分了吗?”该条留言获得了最高点赞数。

记者在新城市中心广场小区了解到,该小区的厨余垃圾每天由清运车转运至香华西路的垃圾中转站。中转站配备有厨余垃圾的处理设备,该设备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原理,将垃圾进行就地资源化。

工作人员介绍,经过降解,厨余垃圾的减量可达到90%,残渣可作为有机肥原料用于园林绿化种植。目前梅华街道只有这一处厨余垃圾处理点,每天仅能处理两吨的垃圾,勉强满足辖区内正在实施垃圾分类的9个小区和4个市场的厨余垃圾处理。然而,梅华街道共有130个小区,等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后,厨余垃圾的就近处理将远超负荷,而我市大型厨余垃圾处理终端尚未建成。

对策二:垃圾以集中处理为主,正在新建两个大型终端处理设施

我市刚刚出台的《条例》规定:“厨余垃圾应当按照规定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可以安装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吴勤兴介绍,目前,我市厨余垃圾处理方式中,就地处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全市主要依托的是集中处理。我市正在建设垃圾处理量为300吨/天和500吨/天的两个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按计划,这两个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

据悉,在项目建成之前,我市已经开展了厨余垃圾收运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垃圾运输车42台,平均每天运输200多吨厨余垃圾。各区正在对现有的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改造后可适应垃圾分类单独储存的需求。周边小区和其他有厨余垃圾产生的单位,大部分会把垃圾运送到中转站集中存放,再由专门的厨余垃圾收运公司运输。目前,厨余垃圾暂时被送往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项目建成后将被送往终端处理设施。

除此之外,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也分别确定了最终去向。各区已和具备可回收物、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企业分别签订协议,以完成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处理。今年7月份,我市其他垃圾已实现零填埋、全焚烧。

经验:创新小区治理模式

同属于梅华街道南村社区的新城市中心广场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顺利。该小区建于1993年,共有27栋,小区内原有4座环保垃圾屋和13个垃圾桶。今年7月下旬,小区实行垃圾分类撤桶并站,撤除了原来的13个普通垃圾桶,并将环保垃圾屋进行了分类升级改造。

现在,该小区每天都有督导员或志愿者在垃圾分类点分早晚班轮流值班。两个多月来,该小区的垃圾分类效果立竿见影。现场有居民说:“我们从那么远过来扔垃圾,大家都没有怨言。”一位督导员告诉记者,她曾在周边其他小区做过督导员,相比之下,新城市中心广场小区的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比较高。

记者了解到,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与小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密切相关。老旧小区管理难、整治难在垃圾分类推进中问题突出,而该小区的做法是让居民组成社区居民议事会,作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机构,通过议事协商机制,深化社区自治。在垃圾分类实施之前,业委会已带领议事代表们开展了小区治理,将小区内原本由于无人管理而形成的垃圾场改造成了公共菜地,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居民们的社区生活。

建议:加强垃圾“减量化”宣传,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市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教学副院长吴灵建议,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软”工程和“硬”工程应该两手抓。其中,“软”工程指的是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在明年6月1日《条例》开始实施之前,他认为,全市应当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把“减量化”融入宣传工作中。

据他观察,现在垃圾分类宣传中存在一个误区。垃圾分类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三个目标,在宣传时往往忽略了“减量化”。“只有在家里减少垃圾的产生,才能真正的实现后续垃圾分类的目标。”

“硬”工程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吴灵不赞成大规模兴建垃圾处理小型设施。他表示,在垃圾分类不完全准确的情况下,厨余垃圾中存在大量杂质,处理分解后产生的肥料难以达标,甚至可能有害。因此,他建议,垃圾处理应由政府主导,兴建大型处理设施,而小区只需完善垃圾收集点,再统一转运至处理中心。

同时,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州等城市实行厨余垃圾破袋投放,即投放厨余垃圾时,需要将塑料袋另外投放至其他垃圾桶。我市如果不实行破袋,则需要在后端处理时加装塑料袋截留装置。“各项措施是前后衔接的,政策也要相应配套。”

文字:廖明山 见习记者陈雁南 图片:吴长赋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