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仅4个,珠海唯一。日前,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第四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名单,香洲区拱北街道名列其中。此前不久,拱北街道工作委员会还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综合执法一支队、拱北海关所属闸口海关旅检四科一道,获得2020广东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称号。
一年来,拱北街道努力把握新时代“扫黄打非”工作新形势,克服疫情影响,有序部署开展“正道”“新风”集中行动,按照“净网”“秋风”“护苗”等五大专项行动要求,狠抓市场监管,严查大案要案,取得巨大成效。街道以“扫黄打非”进基层以及基层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为基础,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推动区域联防联治,让“扫黄打非”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将拱北街道建设成为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桥头堡”。
坚持问题导向,重拳出击治乱象
拱北街道与澳门、香港陆桥相连,辖区有全国第一大陆路口岸——拱北口岸和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是展示中国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实践成果的“窗口”。街道辖区内有港澳居民5000多户,作为珠海最接近澳门的区域之一,是守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南大门”。
拱北街道莲花路步行街被誉为“拱北口岸第一街”,历来是我市出版物市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为彻底清除莲花路步行街“黄”“非”乱象,拱北街道出重拳、治源头,多管齐下予以整治。
街道将莲花路步行街管理权收回,移交给香洲区属国有企业正圆公司管理,增加安排保安加强路面巡查;一举清理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地摊60个,取缔无证照或超范围经营的商铺13家;拆除易滋生境外报刊、光碟和色情卡片传播问题的违建露天酒吧36个。
至此,莲花路步行街乱象为之一肃。
坚持目标导向,铁腕合力管口岸
拱北街道通过部门联动,提高“扫黄打非”工作覆盖面。联合海关、边检、公安、文化执法、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监管联动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将“扫黄打非”工作从单一的街道监管变成辖区全部门共同监管,提高工作效能。

与此同时,街道还加强技术联防,织密防控网。在拱北口岸广场警务监控室设立“扫黄打非”联络站,加装76组高清摄像头,并将口岸周边辖区分为3个片区,每天分三个执法分队进行巡查,实现远程监控路面巡查全覆盖。另外还在出入境安检处增设7台检验设备,加强对旅客行李物品查缉,切断非法有害出版物的出入境渠道。

另一方面,拱北街道还通过案件联查,提升“扫黄打非”工作的震慑力。街道积极组织、配合有关部门通过日常巡查、入境查验、查办案件等方式防范境外非法有害出版物渗透和传播,成效显著。一是与海关部门联查,查缴违禁出版物及印刷品从2017年的2.7万件下降至2019年的3700余件。二是与公安部门联查,2019年8月,配合破获了涉嫌销售宗教非法出版物案件,收缴非法出版物6.1万册。三是与执法部门联查,组织开展“扫黄打非”案件联查16次,出动执法执勤人员350余人次,检查出版物经营点位(商铺)700余个(次),共清理游商地摊60人次,收缴非法光碟1850张、境外报纸590份,行政警告商家60余户。
坚持珠澳融合,情感相通共繁荣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前沿,拱北街道积极拓展平台,通过建设珠澳文化交流实践基地,开展珠澳读书分享会、粤曲交流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港澳在珠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宣传“扫黄打非”知识。街道还与新疆少儿出版社和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工作室合作,设置“护苗”工作站,引导珠澳居民和未成年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反“黄”、反“非”意识。

在澳门居民比例超过40%的茂盛社区,通过社区“红色影院”播放“扫黄打非”宣传视频,提高“扫黄打非”工作在珠澳居民群体中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平台之外,“扫黄打非”宣传队伍的建设也至关重要。拱北街道积极吸纳在珠定居澳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队伍,街道培育了“扫黄打非”文化志愿者184人,其中澳门居民12人,定期在各社区、艺术中心组织开展文化服务活动,传播“扫黄打非”工作理念;借力拱北港澳义工服务站,拱北街道与皆由港澳籍义工组成的拱北港澳义工服务站联合,增设“扫黄打非”服务内容;在拱北口岸广场设立“微笑迎宾”义工岗亭,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平台,发动志愿者作为“扫黄打非”监督员和宣传员。
获得“国字号”荣誉,既是对拱北街道过往成绩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街道未来“扫黄打非”工作的鞭策。接下来,拱北街道将全力打造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继续以巩固基层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阵地为中心,不断加强“扫黄打非”工作队伍,健全常态化巡查机制,牢牢守护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广东省仅4个,珠海唯一。日前,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第四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名单,香洲区拱北街道名列其中。此前不久,拱北街道工作委员会还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综合执法一支队、拱北海关所属闸口海关旅检四科一道,获得2020广东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称号。
一年来,拱北街道努力把握新时代“扫黄打非”工作新形势,克服疫情影响,有序部署开展“正道”“新风”集中行动,按照“净网”“秋风”“护苗”等五大专项行动要求,狠抓市场监管,严查大案要案,取得巨大成效。街道以“扫黄打非”进基层以及基层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为基础,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推动区域联防联治,让“扫黄打非”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将拱北街道建设成为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桥头堡”。
坚持问题导向,重拳出击治乱象
拱北街道与澳门、香港陆桥相连,辖区有全国第一大陆路口岸——拱北口岸和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是展示中国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实践成果的“窗口”。街道辖区内有港澳居民5000多户,作为珠海最接近澳门的区域之一,是守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南大门”。
拱北街道莲花路步行街被誉为“拱北口岸第一街”,历来是我市出版物市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为彻底清除莲花路步行街“黄”“非”乱象,拱北街道出重拳、治源头,多管齐下予以整治。
街道将莲花路步行街管理权收回,移交给香洲区属国有企业正圆公司管理,增加安排保安加强路面巡查;一举清理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地摊60个,取缔无证照或超范围经营的商铺13家;拆除易滋生境外报刊、光碟和色情卡片传播问题的违建露天酒吧36个。
至此,莲花路步行街乱象为之一肃。
坚持目标导向,铁腕合力管口岸
拱北街道通过部门联动,提高“扫黄打非”工作覆盖面。联合海关、边检、公安、文化执法、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监管联动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将“扫黄打非”工作从单一的街道监管变成辖区全部门共同监管,提高工作效能。

与此同时,街道还加强技术联防,织密防控网。在拱北口岸广场警务监控室设立“扫黄打非”联络站,加装76组高清摄像头,并将口岸周边辖区分为3个片区,每天分三个执法分队进行巡查,实现远程监控路面巡查全覆盖。另外还在出入境安检处增设7台检验设备,加强对旅客行李物品查缉,切断非法有害出版物的出入境渠道。

另一方面,拱北街道还通过案件联查,提升“扫黄打非”工作的震慑力。街道积极组织、配合有关部门通过日常巡查、入境查验、查办案件等方式防范境外非法有害出版物渗透和传播,成效显著。一是与海关部门联查,查缴违禁出版物及印刷品从2017年的2.7万件下降至2019年的3700余件。二是与公安部门联查,2019年8月,配合破获了涉嫌销售宗教非法出版物案件,收缴非法出版物6.1万册。三是与执法部门联查,组织开展“扫黄打非”案件联查16次,出动执法执勤人员350余人次,检查出版物经营点位(商铺)700余个(次),共清理游商地摊60人次,收缴非法光碟1850张、境外报纸590份,行政警告商家60余户。
坚持珠澳融合,情感相通共繁荣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前沿,拱北街道积极拓展平台,通过建设珠澳文化交流实践基地,开展珠澳读书分享会、粤曲交流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港澳在珠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宣传“扫黄打非”知识。街道还与新疆少儿出版社和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工作室合作,设置“护苗”工作站,引导珠澳居民和未成年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反“黄”、反“非”意识。

在澳门居民比例超过40%的茂盛社区,通过社区“红色影院”播放“扫黄打非”宣传视频,提高“扫黄打非”工作在珠澳居民群体中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平台之外,“扫黄打非”宣传队伍的建设也至关重要。拱北街道积极吸纳在珠定居澳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队伍,街道培育了“扫黄打非”文化志愿者184人,其中澳门居民12人,定期在各社区、艺术中心组织开展文化服务活动,传播“扫黄打非”工作理念;借力拱北港澳义工服务站,拱北街道与皆由港澳籍义工组成的拱北港澳义工服务站联合,增设“扫黄打非”服务内容;在拱北口岸广场设立“微笑迎宾”义工岗亭,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平台,发动志愿者作为“扫黄打非”监督员和宣传员。
获得“国字号”荣誉,既是对拱北街道过往成绩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街道未来“扫黄打非”工作的鞭策。接下来,拱北街道将全力打造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继续以巩固基层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阵地为中心,不断加强“扫黄打非”工作队伍,健全常态化巡查机制,牢牢守护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