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寻访健民小学与五圣宫的故事

季春时节,万物生机勃发,处处花红柳绿。

走进位于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的五圣宫,室内正回荡着抗日名曲《我不能把枪放下》,气氛庄严而肃穆;而在14公里外的斗门镇小濠冲村,不少市民游客在参观中共小濠涌党史教育基地后,仍会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来到健民小学旧址,聆听当年在此发生的革命斗争故事。

位于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的五圣宫。

1936年,邝任生从广州回到小濠涌出任健民小学校长,将这里作为团结进步青年以及进行抗日救国活动的阵地和秘密据点,开展革命教育活动,为成立小濠涌党支部奠定基础。

1940年,中共中山八区(现斗门区)委员会开辟月坑抗日根据地,成立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五圣宫即为其驻地,为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埋下伏笔。

“在斗门地区的革命历史上,如果说小濠涌健民小学是思想策源地,那么月坑五圣宫就是斗争实践地,两地之间正是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连成一线。”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梁少华告诉记者。

历史的画卷,往往在不经意间开篇。

邝任生出任健民小学校长后,在校内秘密成立小濠涌青年社,广泛吸收本地区进步青年加入,组织学习革命理论,交流救国理念,还编印了《青年月刊》,宣传进步思想和共产党的主张。1937年1月,邝任生针对当时的抗日形势,把小濠涌青年社扩展为八区青年社,同时把《青年月刊》改为《八区青年》月刊,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八区青年社中,多位当时斗门地区赴外地读书的进步青年在邝任生的组织下,一同研读《资本论》《读书生活》等进步书刊,讨论救国道路,自此马列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斗门开始传播。”梁少华表示。

革命的烈火迅速燃遍斗门。1937年9月20日,邝任生成立小濠涌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这是珠海市最早诞生的党支部。1939年1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八区区队(即抗先队)成立,队部就设在健民小学内,使之成为当时斗门地区青年运动的中心。

“抗先队成立后,邝任生经常在健民小学召开对敌斗争和党建工作秘密会议,为扩大和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提供保护,为避免被国民党反动派怀疑和追踪,会议时常在屋顶上召开。”梁少华娓娓道来。

1940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抗先队停止公开活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转为隐蔽的武装斗争。同年2月,中共中山八区委员会成立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陈中坚任队长。此前,陈中坚已任月坑乡抗先队队长,带领队员约60人。

“当时中山八区区委总结了前一阶段武装斗争的经验与教训,认为必须建立一支由党绝对领导的战斗队伍,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应运而生。”梁少华说。

陈中坚出生在月坑的一户书香世家,其父陈锦彪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中山县卖蔗埔农民起义,家庭的革命氛围深刻影响了他。

陈中坚之子陈建文正翻看父亲的相册。(所指之人为陈中坚)

“我父亲15岁时已成为农民协会会员,20岁时已是月坑乡校校长,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中坚最小的儿子,出生于1953年的陈建文说。

1940年8月,侵华日军出动200多人围攻月坑,妄图消灭游击队于摇篮之中。陈中坚率领游击队员在东闸和八卦山迎击,连毙日军数名,后因兵力悬殊,游击队在掩护乡民转移后撤退,日军烧毁月坑民房70多间,陈中坚的房屋也在其中。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斗门人民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大火整整烧了一昼夜,全部家产都毁于大火,但我的父母却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跟党走、打败侵略者的决心。”陈建文说。

根据《中国共产党斗门历史(1919—1978)》记载,1941年4月,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改称为“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为陈中坚,大队部设在五圣宫内。

1944年6月,陈中坚率部70余人转移至西坑村,在黄杨山下被日伪军近1000人三面合击,敌我之间发生激烈战斗,打响了著名的黄杨山反扫荡战,史称“第一次黄杨山战斗”。

“面对上千敌人,我父亲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与大雾天气,带领队员击退日伪军几次冲锋,虽负伤但仍成功突出重围。”陈建文说。

“在艰苦的日子里,我的母亲姚秀真也是游击队员们的‘贴心母亲’,为游击队员们洗衣做饭,照顾伤病的战士。”陈建文告诉记者,游击队员陈达从小就失去父母,参加游击队时只有13岁,十分瘦弱,还患了夜盲症,姚秀真想办法给他加强营养,对他关怀备至、悉心照顾。

“游击队员都说,坚婶就像母亲一样,知冷知热,我们跟坚叔打日本仔就更有力量。”陈建文说。

黄杨山战斗后,陈中坚奉命率队转移至新会、台山等地,并在抗战胜利后随军北上参加解放战争,建国后转业至地方任职,1972年病逝。

学史力行

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梦想从学习开始 事业从实践起步

1938年11月,中共中山八区委员会在健民小学举办第一期党员学习班,邝任生主持。为期7天的学习班,学员们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和《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

1939年9月,第二期党员学习班在五圣宫举办,邝任生等人讲授了党纪党纲、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党员的修养与气节等课程,还讲述了方志敏、瞿秋白等烈士的英雄事迹。

“两期党员学习班虽然学习时间短、食住条件差,但学员们精力高度集中、讨论发言热烈,通过学习,学员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革命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梁少华表示,尤其是第二期党员学习班,为斗门地区党组织培养了陈中坚等一批优秀干部。

“我们来这里开展社会实践,就是为了追寻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找准动力之源,找准信念目标,让青春在学习与实践中绽放。”在五圣宫,浙江大学赴珠海斗门社会实践团队队员李梅芳告诉记者。

深入学习党史,汲取发展力量。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正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探索创新学习活动,通过用好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党员讲党史活动等掀起学习热潮,让红色历史深植广大党员干部心中。

文字:廖明山 吴梓昊 图片:吴梓昊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红色印记|寻访健民小学与五圣宫的故事
珠海特区报 2021-04-14 09:00

季春时节,万物生机勃发,处处花红柳绿。

走进位于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的五圣宫,室内正回荡着抗日名曲《我不能把枪放下》,气氛庄严而肃穆;而在14公里外的斗门镇小濠冲村,不少市民游客在参观中共小濠涌党史教育基地后,仍会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来到健民小学旧址,聆听当年在此发生的革命斗争故事。

位于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的五圣宫。

1936年,邝任生从广州回到小濠涌出任健民小学校长,将这里作为团结进步青年以及进行抗日救国活动的阵地和秘密据点,开展革命教育活动,为成立小濠涌党支部奠定基础。

1940年,中共中山八区(现斗门区)委员会开辟月坑抗日根据地,成立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五圣宫即为其驻地,为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埋下伏笔。

“在斗门地区的革命历史上,如果说小濠涌健民小学是思想策源地,那么月坑五圣宫就是斗争实践地,两地之间正是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连成一线。”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梁少华告诉记者。

历史的画卷,往往在不经意间开篇。

邝任生出任健民小学校长后,在校内秘密成立小濠涌青年社,广泛吸收本地区进步青年加入,组织学习革命理论,交流救国理念,还编印了《青年月刊》,宣传进步思想和共产党的主张。1937年1月,邝任生针对当时的抗日形势,把小濠涌青年社扩展为八区青年社,同时把《青年月刊》改为《八区青年》月刊,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八区青年社中,多位当时斗门地区赴外地读书的进步青年在邝任生的组织下,一同研读《资本论》《读书生活》等进步书刊,讨论救国道路,自此马列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斗门开始传播。”梁少华表示。

革命的烈火迅速燃遍斗门。1937年9月20日,邝任生成立小濠涌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这是珠海市最早诞生的党支部。1939年1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八区区队(即抗先队)成立,队部就设在健民小学内,使之成为当时斗门地区青年运动的中心。

“抗先队成立后,邝任生经常在健民小学召开对敌斗争和党建工作秘密会议,为扩大和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提供保护,为避免被国民党反动派怀疑和追踪,会议时常在屋顶上召开。”梁少华娓娓道来。

1940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抗先队停止公开活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转为隐蔽的武装斗争。同年2月,中共中山八区委员会成立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陈中坚任队长。此前,陈中坚已任月坑乡抗先队队长,带领队员约60人。

“当时中山八区区委总结了前一阶段武装斗争的经验与教训,认为必须建立一支由党绝对领导的战斗队伍,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应运而生。”梁少华说。

陈中坚出生在月坑的一户书香世家,其父陈锦彪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中山县卖蔗埔农民起义,家庭的革命氛围深刻影响了他。

陈中坚之子陈建文正翻看父亲的相册。(所指之人为陈中坚)

“我父亲15岁时已成为农民协会会员,20岁时已是月坑乡校校长,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中坚最小的儿子,出生于1953年的陈建文说。

1940年8月,侵华日军出动200多人围攻月坑,妄图消灭游击队于摇篮之中。陈中坚率领游击队员在东闸和八卦山迎击,连毙日军数名,后因兵力悬殊,游击队在掩护乡民转移后撤退,日军烧毁月坑民房70多间,陈中坚的房屋也在其中。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斗门人民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大火整整烧了一昼夜,全部家产都毁于大火,但我的父母却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跟党走、打败侵略者的决心。”陈建文说。

根据《中国共产党斗门历史(1919—1978)》记载,1941年4月,八区陈中坚抗日游击队改称为“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为陈中坚,大队部设在五圣宫内。

1944年6月,陈中坚率部70余人转移至西坑村,在黄杨山下被日伪军近1000人三面合击,敌我之间发生激烈战斗,打响了著名的黄杨山反扫荡战,史称“第一次黄杨山战斗”。

“面对上千敌人,我父亲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与大雾天气,带领队员击退日伪军几次冲锋,虽负伤但仍成功突出重围。”陈建文说。

“在艰苦的日子里,我的母亲姚秀真也是游击队员们的‘贴心母亲’,为游击队员们洗衣做饭,照顾伤病的战士。”陈建文告诉记者,游击队员陈达从小就失去父母,参加游击队时只有13岁,十分瘦弱,还患了夜盲症,姚秀真想办法给他加强营养,对他关怀备至、悉心照顾。

“游击队员都说,坚婶就像母亲一样,知冷知热,我们跟坚叔打日本仔就更有力量。”陈建文说。

黄杨山战斗后,陈中坚奉命率队转移至新会、台山等地,并在抗战胜利后随军北上参加解放战争,建国后转业至地方任职,1972年病逝。

学史力行

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梦想从学习开始 事业从实践起步

1938年11月,中共中山八区委员会在健民小学举办第一期党员学习班,邝任生主持。为期7天的学习班,学员们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和《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

1939年9月,第二期党员学习班在五圣宫举办,邝任生等人讲授了党纪党纲、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党员的修养与气节等课程,还讲述了方志敏、瞿秋白等烈士的英雄事迹。

“两期党员学习班虽然学习时间短、食住条件差,但学员们精力高度集中、讨论发言热烈,通过学习,学员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革命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梁少华表示,尤其是第二期党员学习班,为斗门地区党组织培养了陈中坚等一批优秀干部。

“我们来这里开展社会实践,就是为了追寻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找准动力之源,找准信念目标,让青春在学习与实践中绽放。”在五圣宫,浙江大学赴珠海斗门社会实践团队队员李梅芳告诉记者。

深入学习党史,汲取发展力量。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正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探索创新学习活动,通过用好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党员讲党史活动等掀起学习热潮,让红色历史深植广大党员干部心中。

文字:廖明山 吴梓昊 图片:吴梓昊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