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的拥护者、传播者,是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是杨匏安,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杨匏安事迹陈列馆,位于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走进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匏安雕像。他戴着圆框眼镜,眼神坚定而饱含热情。浏览馆内陈列内容,观众似乎能穿越时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纵观杨匏安的一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年轻的杨匏安又是如何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在杨氏大宗祠,珠海博物馆副研究员门晓琴将杨匏安的成长轨迹向记者娓娓道来。
1896年,杨匏安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镇北山村,一个古朴安静的村庄。他早年就读于广州高等学堂附中(现广东广雅中学)期间,接触到一些改良派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中学毕业后,杨匏安返乡任教,其间因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而坐了牢。这是杨匏安一生中第一次入狱,也正因此让他看清了时代的黑暗与丑恶。
1914年,杨匏安出狱后东渡日本,在横滨半工半读。在此期间,他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著述,坚持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的日译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916年,杨匏安回国后,举家迁至广州杨家祠,这是杨匏安革命活动最初开始的地方,他也在这里写下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在广州,杨匏安一边在一所中学任教,一边兼职《广东中华新报》记者。
俄国十月革命后,杨匏安积极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匏安深受鼓舞,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和译作,并最终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他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称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杨匏安众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篇幅最长且影响深远的当属《马克思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从1919年11月11日发表至12月4日,前后陆续登载19天。
“《马克思主义》一文系统阐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原理,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乃世界经济矛盾演进自然发生的结果’,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门晓琴说。
1919年下半年,在李大钊于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杨匏安在南方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曾有“北李南杨”之说。
1921年春,广东正式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26岁的杨匏安经介绍加入共产党,是广东党组织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为官清廉 树立良好家风
“做人要脚踏实地,光明磊落。”杨匏安常教育孩子,事事应出于公心。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受中国共产党委派主要在国民党中任职,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理部长、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又是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之一,在国共两党内都有很高的地位。
身居要职,常常有亲戚朋友上门求差事。杨匏安始终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廉洁奉公,从不徇私枉法,坚决拒收一切送上门的“礼物”。

1926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负责管理大量钱财。曾有一次,杨匏安之子杨玄在装过捐款的空麻袋里找出一枚硬币,杨匏安知道后让儿子将这枚硬币送回了罢工委员会,并告诫说:“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1927年5月,中共五大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杨匏安两袖清风,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虽然从未见过爷爷,但祖辈父辈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杨匏安的孙子杨岗退休前担任珠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他告诉记者,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在工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受干扰、严格执法,确保检测数据公正。“这其实也是爷爷对家人、后代的要求,就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事。”
永葆忠诚 英勇就义
1930年,杨匏安在上海从事党报党刊编辑出版工作。后印刷机关遭破坏,杨匏安不幸被捕,被关押8个月后,经党组织营救而获释。
1931年7月,杨匏安等人再次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关押于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部。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敌人改为严刑逼供,他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信念之光,薪火相传。杨匏安牺牲后,他的家人也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子杨玄、次子杨明和三子杨志先后投身革命,最小的儿子杨文伟为党组织搜集和传递情报。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的拥护者、传播者,是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是杨匏安,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杨匏安事迹陈列馆,位于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走进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匏安雕像。他戴着圆框眼镜,眼神坚定而饱含热情。浏览馆内陈列内容,观众似乎能穿越时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纵观杨匏安的一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年轻的杨匏安又是如何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在杨氏大宗祠,珠海博物馆副研究员门晓琴将杨匏安的成长轨迹向记者娓娓道来。
1896年,杨匏安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镇北山村,一个古朴安静的村庄。他早年就读于广州高等学堂附中(现广东广雅中学)期间,接触到一些改良派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中学毕业后,杨匏安返乡任教,其间因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而坐了牢。这是杨匏安一生中第一次入狱,也正因此让他看清了时代的黑暗与丑恶。
1914年,杨匏安出狱后东渡日本,在横滨半工半读。在此期间,他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著述,坚持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的日译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916年,杨匏安回国后,举家迁至广州杨家祠,这是杨匏安革命活动最初开始的地方,他也在这里写下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在广州,杨匏安一边在一所中学任教,一边兼职《广东中华新报》记者。
俄国十月革命后,杨匏安积极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匏安深受鼓舞,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和译作,并最终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他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称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杨匏安众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篇幅最长且影响深远的当属《马克思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从1919年11月11日发表至12月4日,前后陆续登载19天。
“《马克思主义》一文系统阐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原理,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乃世界经济矛盾演进自然发生的结果’,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门晓琴说。
1919年下半年,在李大钊于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杨匏安在南方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曾有“北李南杨”之说。
1921年春,广东正式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26岁的杨匏安经介绍加入共产党,是广东党组织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为官清廉 树立良好家风
“做人要脚踏实地,光明磊落。”杨匏安常教育孩子,事事应出于公心。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受中国共产党委派主要在国民党中任职,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理部长、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又是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之一,在国共两党内都有很高的地位。
身居要职,常常有亲戚朋友上门求差事。杨匏安始终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廉洁奉公,从不徇私枉法,坚决拒收一切送上门的“礼物”。

1926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负责管理大量钱财。曾有一次,杨匏安之子杨玄在装过捐款的空麻袋里找出一枚硬币,杨匏安知道后让儿子将这枚硬币送回了罢工委员会,并告诫说:“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1927年5月,中共五大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杨匏安两袖清风,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虽然从未见过爷爷,但祖辈父辈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杨匏安的孙子杨岗退休前担任珠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他告诉记者,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在工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受干扰、严格执法,确保检测数据公正。“这其实也是爷爷对家人、后代的要求,就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事。”
永葆忠诚 英勇就义
1930年,杨匏安在上海从事党报党刊编辑出版工作。后印刷机关遭破坏,杨匏安不幸被捕,被关押8个月后,经党组织营救而获释。
1931年7月,杨匏安等人再次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关押于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部。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敌人改为严刑逼供,他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信念之光,薪火相传。杨匏安牺牲后,他的家人也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子杨玄、次子杨明和三子杨志先后投身革命,最小的儿子杨文伟为党组织搜集和传递情报。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