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名单,我市共有12所学校上榜。
这12所学校分别是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珠海市香洲区第七小学、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珠海市香洲区广生小学、珠海市香洲区云峰小学、珠海市第五中学、珠海容闳学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东风小学、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新堂小学、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
第五中学以“传承文化遗产,让老手工艺走进校园”为宗旨,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扎染”引入校园。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编写了《扎染》教学设计,制作系列微课,开设扎染特色课程。与此同时,还成立了扎染工作室,开辟了扎染展示区。不断加大对扎染教学设施的投入,充实教学材料,完善教学场地。
实验学校致力于让学生从小传承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博文约礼”的好少年。通过一校带动社区、多校,发挥辐射作用。学校组织编写了《经典诵读童子功修炼计划》《阅读千万富翁修炼手册》《礼·实》《范·实》《干·实》等手册,开展“共读一本书”年级沙龙。学生每天五分钟经典诵读,每日一诵读;静心午读二十五分钟,每日一阅读。
第七小学近年来从设施设备、师资建设、课程开发等多方面逐步推进陶艺特色基地建设,把陶艺特色项目基地面积扩大至1500平方米,配备了各式窑炉、泥釉材料等,陶艺课程由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专业教师授课。通过对基于岭南版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具有悠久历史和艺术内涵的陶艺与日常美术课堂的绘画教学内容相结合,摸索出陶艺与绘画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6年6月,珠海市“粤剧传承基地”在第二十一小学揭牌落户。同年9月,学校开设粤剧红豆社。通过将粤剧纳入学生自选课堂,聘请专业老师每周二、周四定期为学生授课,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得以更深入地接触粤剧。四年来,同学们参加了多场演出活动及比赛,并斩获不少荣誉。2020年10月,粤剧红豆社作为学校的特色社团,参与了广东省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成果交流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凤凰小学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艺术科组教师专业特长,将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布艺”和民乐“阮族”引进校园,开发了儿童“手工布艺”和“民乐阮族”特色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专用活动室,打造艺术长廊,开辟布艺展示区域,全方位营造艺术育人的环境。通过以每日早晚的“社团活动”和每周五下午“七彩”课堂为主阵地,将“布艺”和“阮族”特色课程逐步渗透到常规课堂,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活动。
云峰小学坚持传承和发扬传统礼仪教育,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舞蹈、手语等元素的基础上,设计编排了极具特色的室内课间操——礼仪操《厚德载物》。礼仪操由拱手礼、作揖礼、抱拳礼、合十礼等组成,整套动作简约舒展,旨在培养孩子从小有礼仪、懂礼仪的美好习惯,诠释了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演绎了体德艺融合教育的成果。
广生小学自2010年挂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田民歌传承基地”以来,开发了学校《沙田民歌》校本教材,创编了独具沙田曲风的校歌《校园处处花儿红》。通过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普及沙田民歌,以“沙田民歌队”社团进行文化传播,以学科课程进行渗透融合,并辐射到体育大课间。
容闳学校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的阶段化特征,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九年一贯制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该校将德行教育润化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中,由年级组负责具体细化执行,由此形成了浓郁的级本课程特色。
此外,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凭借“三灶鹤舞”上榜,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东风小学凭借“粤剧”上榜,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新堂小学凭借“武术醒狮”上榜,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凭借“中国画”上榜。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名单,我市共有12所学校上榜。
这12所学校分别是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珠海市香洲区第七小学、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珠海市香洲区广生小学、珠海市香洲区云峰小学、珠海市第五中学、珠海容闳学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东风小学、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新堂小学、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
第五中学以“传承文化遗产,让老手工艺走进校园”为宗旨,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扎染”引入校园。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编写了《扎染》教学设计,制作系列微课,开设扎染特色课程。与此同时,还成立了扎染工作室,开辟了扎染展示区。不断加大对扎染教学设施的投入,充实教学材料,完善教学场地。
实验学校致力于让学生从小传承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博文约礼”的好少年。通过一校带动社区、多校,发挥辐射作用。学校组织编写了《经典诵读童子功修炼计划》《阅读千万富翁修炼手册》《礼·实》《范·实》《干·实》等手册,开展“共读一本书”年级沙龙。学生每天五分钟经典诵读,每日一诵读;静心午读二十五分钟,每日一阅读。
第七小学近年来从设施设备、师资建设、课程开发等多方面逐步推进陶艺特色基地建设,把陶艺特色项目基地面积扩大至1500平方米,配备了各式窑炉、泥釉材料等,陶艺课程由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专业教师授课。通过对基于岭南版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具有悠久历史和艺术内涵的陶艺与日常美术课堂的绘画教学内容相结合,摸索出陶艺与绘画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6年6月,珠海市“粤剧传承基地”在第二十一小学揭牌落户。同年9月,学校开设粤剧红豆社。通过将粤剧纳入学生自选课堂,聘请专业老师每周二、周四定期为学生授课,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得以更深入地接触粤剧。四年来,同学们参加了多场演出活动及比赛,并斩获不少荣誉。2020年10月,粤剧红豆社作为学校的特色社团,参与了广东省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成果交流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凤凰小学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艺术科组教师专业特长,将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布艺”和民乐“阮族”引进校园,开发了儿童“手工布艺”和“民乐阮族”特色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专用活动室,打造艺术长廊,开辟布艺展示区域,全方位营造艺术育人的环境。通过以每日早晚的“社团活动”和每周五下午“七彩”课堂为主阵地,将“布艺”和“阮族”特色课程逐步渗透到常规课堂,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活动。
云峰小学坚持传承和发扬传统礼仪教育,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舞蹈、手语等元素的基础上,设计编排了极具特色的室内课间操——礼仪操《厚德载物》。礼仪操由拱手礼、作揖礼、抱拳礼、合十礼等组成,整套动作简约舒展,旨在培养孩子从小有礼仪、懂礼仪的美好习惯,诠释了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演绎了体德艺融合教育的成果。
广生小学自2010年挂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田民歌传承基地”以来,开发了学校《沙田民歌》校本教材,创编了独具沙田曲风的校歌《校园处处花儿红》。通过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普及沙田民歌,以“沙田民歌队”社团进行文化传播,以学科课程进行渗透融合,并辐射到体育大课间。
容闳学校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的阶段化特征,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九年一贯制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该校将德行教育润化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中,由年级组负责具体细化执行,由此形成了浓郁的级本课程特色。
此外,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凭借“三灶鹤舞”上榜,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东风小学凭借“粤剧”上榜,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新堂小学凭借“武术醒狮”上榜,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凭借“中国画”上榜。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