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热评|守护生命 “救”在身边

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5月11日上午,市、区两级红十字会联合茂盛社区党委在茂盛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的应急救护培训,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学习专业的救护技能。(《珠江晚报》5月12日04版)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指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那么,强化相应的风险意识,并掌握基本的风险规避能力,就是现代生活之必需。简言之,如果每人都具备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才会最终实现“急救为人”。

目前,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具备急救知识和能力。以心脏骤停为例,作为最常见的需要急救的情形,相应的公共急救条件、措施、仪器、知识都不匹配。有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仅有4.5%旁观者能够实施心肺复苏,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如何使用AED(自动除颤器)设备,AED设备的配备率也不高。这种结果导致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能抢救存活的急性心梗患者不到1%。

急救技能对于大众而言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需要急救的人来说,在专业救援力量未到达之前,如果能得到及时救助,极大程度上能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因此,在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积极在企业、学校、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宣传培训活动,在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同时,提升市民的应急救护能力和水平,值得点赞。

多年来,为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我市一直在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救援水平。在公共急救方面,为了提高人们急救的意识和能力,类似的急救常识普及、培训每年都会有。例如,香洲区2019年就已成立急救技能培训中心,以便更好地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同时向居民普及更丰富的急救知识。

但是,与庞大的急救需求相比,现在的急救普及率仍然不够。急救普及不只是传授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包括急救配套设施建设,像AED设备就应当和灭火器一样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并且会使用该仪器的人数要达到一定比例,这样才能使仪器物尽其用,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其救人作用。此外,除了心肺复苏、呼吸道异物梗阻、外伤止血等需要急救的情形,诸如触电、溺水、中暑等意外事故,以及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也需要学会自救、他救和互救。

一言以蔽之,急救普及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政府到社区、从单位到个人,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拥有救人的技能,让每一个人都有获救的机会。

文字:刘孙恒 图片:赵梓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微信
朋友圈
特报热评|守护生命 “救”在身边
珠海特区报 2021-05-13 06:57

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5月11日上午,市、区两级红十字会联合茂盛社区党委在茂盛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的应急救护培训,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学习专业的救护技能。(《珠江晚报》5月12日04版)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指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那么,强化相应的风险意识,并掌握基本的风险规避能力,就是现代生活之必需。简言之,如果每人都具备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才会最终实现“急救为人”。

目前,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具备急救知识和能力。以心脏骤停为例,作为最常见的需要急救的情形,相应的公共急救条件、措施、仪器、知识都不匹配。有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仅有4.5%旁观者能够实施心肺复苏,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如何使用AED(自动除颤器)设备,AED设备的配备率也不高。这种结果导致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能抢救存活的急性心梗患者不到1%。

急救技能对于大众而言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需要急救的人来说,在专业救援力量未到达之前,如果能得到及时救助,极大程度上能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因此,在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积极在企业、学校、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宣传培训活动,在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同时,提升市民的应急救护能力和水平,值得点赞。

多年来,为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我市一直在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救援水平。在公共急救方面,为了提高人们急救的意识和能力,类似的急救常识普及、培训每年都会有。例如,香洲区2019年就已成立急救技能培训中心,以便更好地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同时向居民普及更丰富的急救知识。

但是,与庞大的急救需求相比,现在的急救普及率仍然不够。急救普及不只是传授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包括急救配套设施建设,像AED设备就应当和灭火器一样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并且会使用该仪器的人数要达到一定比例,这样才能使仪器物尽其用,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其救人作用。此外,除了心肺复苏、呼吸道异物梗阻、外伤止血等需要急救的情形,诸如触电、溺水、中暑等意外事故,以及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也需要学会自救、他救和互救。

一言以蔽之,急救普及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政府到社区、从单位到个人,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拥有救人的技能,让每一个人都有获救的机会。

文字:刘孙恒 图片:赵梓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