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民: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奔走疾呼

位于金湾区三灶镇的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内,常常响起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一批批党员走进陈列馆,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以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牢记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三灶镇伟民广场,高高矗立的林伟民铜像雄姿英发,炯炯有神的目光迎风远眺,默默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奋斗岁月。如今,林伟民革命事迹如同催征的号角,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推动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贡献力量。

三灶镇伟民广场上的林伟民雕像。

出身贫寒饱受欺压
在压迫中毅然投身工人运动

19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年代。1887年10月,林伟民出生于三灶岛西洋田村(今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鱼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那时,林伟民的家里只有一间老旧泥屋,耕种的土地也是向地主租的。因为家庭人口众多,生活相当困难,时常面临断炊困境。

因家境贫寒,林伟民自幼就在各类行业中帮工。其间,在酒厂工作时遭遇严重烫伤反遭辞退,让青年林伟民第一次看清了资本主义的丑陋面目。

年少的经历,苦难的生活,造就了林伟民坚强刚毅的性格。1906年,家乡干旱,庄稼失收,迫于生计的林伟民和很多乡亲一样,前往已成为世界重要贸易港口的香港谋生。

在乡亲的推荐下,林伟民成为了一名海员,在船上当起了“侍仔”。“侍仔”往往只能从事最劳累、最低贱的工作。他们居住环境恶劣,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还要随时听从工头的差遣,如果动作稍慢就要遭受辱骂甚至殴打,还经常被资方和外国海员虐待、侮辱。

也正是在这样的苦难磨砺中,让他逐渐萌发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思想。林伟民深知,要摆脱枷锁和奴役,只有依靠海员工人们自己联合起来才能开展反抗斗争。

1920年,林伟民与苏兆征等开始筹备成立海员工会。1921年3月6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林伟民被选举为干事会干事。这也是中国海员工人第一个真正的工会组织和最早的现代产业工人工会组织。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成立后不久,林伟民等骨干分子分头在海员中进行宣传和发动工作,正式向香港各轮船公司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与改革雇工制度、反对包工头剥削等三项要求。

1922年1月12日,在三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合理诉求遭到置之不理时,海员工人们难以抑制心头怒火,毅然举行了总罢工。相关历史资料显示,香港海员罢工后及时撤回广州,以广州为阵地坚持罢工斗争,短短的十几天便有1万多名罢工海员及家属回到广州。

林伟民自始至终站在大罢工的第一线,参加组织指挥,发挥着中坚作用。这次历经56天的大罢工终于以港英当局同意香港海员提出的合理诉求而胜利结束。从此,中国工人运动开启了一个新时期、新纪元。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内雕塑。

坚持在斗争第一线
逐渐成长为全国工人运动领袖

在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有一幢古朴的四层小楼,白色外墙,木质连廊,在绿荫掩盖下的门匾写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如今这里也是中国工运革命传统教育暨研究基地。

香港海员大罢工后,由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义发起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林伟民和苏兆征代表海员工会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香港海员大罢工的经过及经验。

这次大会上,香港海员的斗争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应上海海员代表要求,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派林伟民前往上海协助组织上海海员工会开展活动。旋即,由林伟民发起上海海员大罢工,在坚持21天后取得成功,一举奠定他在我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4年夏天,赤色职工国际运输工人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林伟民代表香港海员工会参加。其间,他到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参观,与当地工会和工人群众见面,互相交流经验。他还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同旅俄党的负责人罗亦农及中国学员相见,并作了关于“实行罢工、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进行斗争问题”的报告。

林伟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压迫的斗争中,立场坚定,勇敢无畏,处处表现着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他深刻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与工人阶级心连心、共患难,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外洋广东海员中第一个入党的工人同志。

同年秋天,林伟民回到广东,兼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广州分会主任,同时接受了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机构的工作,负责海员工运和运输系统工会统一运动,组织支持广州盐船运输工人的罢工斗争。受此鼓舞,随后的北江货运工人罢工也取得了胜利。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通过的《对于职工运动之决议案》,决定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同时在广州举行。5月7日,经大会选举的12名执行委员推选,在广大工人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林伟民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林伟民从一名海员工人成长为全国工人运动领袖。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林伟民因病不能出席,大会选举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成员时,他仍被选为执行委员,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工人群众对林伟民的关怀与爱戴。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

积劳成疾
生病依旧心系工人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全国各地举行大大小小的罢工游行来反抗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在林伟民与苏兆征等积极分子的组织下,6月19日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省港大罢工从1925年6月19日一直持续到1926年10月10日,坚持了一年四个月,参加人数达25万,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策略之灵活均为世界工运史所罕见。

省港大罢工期间,林伟民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的身份,主持了罢工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详细地说明了机构设立、分工合作等问题。然而不幸的是,不久后林伟民因积劳成疾,腿部患的骨结核病恶性发作,于1925年8月送往医院救治。

虽然生病卧床,但林伟民仍然念念不忘关注省港大罢工运动的进行情况。每当苏兆征等领导人以及各工会有关人员前来探望林伟民时,他总是详细了解工会统一运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发表意见和建议。他还抱病撰写了一篇题为《实际的经验与教训》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总结过去香港海员斗争的经验教训,号召人们能以“海员罢工胜而复败之往事为鉴”,共同努力,促成工会统一运动的进行,务期达到目的。

1927年9月1日,林伟民病逝于广州,年仅40岁。广州盐船工人不顾当时国民党清党的白色恐怖,冒着生命危险集资安葬了他的遗体。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把他的遗骨移葬于广州银河革命公墓,供后人凭吊。

在他的家乡——珠海,对林伟民的纪念和怀缅已深深嵌入这片土地。1987年11月,时值林伟民诞辰100周年,珠海第一尊林伟民雕像落成于香洲区沿河路旁。24年后,第二尊雕像也在他的家乡、三灶镇伟民广场中立起。林伟民的名字也早已化为新时代三灶人民坚实的精神力量。

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三灶镇在伟民广场东侧建设了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如今,该陈列馆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及珠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林伟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儿女,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赤胆忠诚、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必将被世人所铭记。

我市学校组织师生参观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

相关链接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

林伟民,珠海“红色三杰”之一,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曾先后组织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上海海员大罢工、广州盐船工人大罢工,以及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海员总工会执行委员。

出生于贫苦的农家,林伟民一生受尽磨难、跌宕起伏。短短40载青春,他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为了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奔走疾呼,直到生命的最后,心里牵挂的依然是广大工人的命运。从一个海员工人成长为崇高的革命者,林伟民为中国工运与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坐落于三灶镇鱼月村,场馆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于2017年对外开放。2019年11月,陈列馆启动展陈提升工程,并于2021年3月完成展陈提升工程改造。改造后的陈列馆展陈面积扩增至1800平方米,并新征集了德国共产党出版的杂志《中国》、禤倩红手稿、工人之路特刊等60余件文物展品。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展厅。

今年3月16日上午,展陈提升工程后,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正式开馆。本次展陈升级亮点众多,馆内通过实物造景、现代化展陈设施、照片墙布置等形式提升多媒体展示空间传达视觉效果,并新增设了环幕、投影等设施设备,带来全新参观体验,使之成为现代化红色展馆,供市民免费预约参观。

自2017年起对外开放至今,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12万人次,开展“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活动466场。

文字:靳碧海 图片:张洲 通讯员 刘昌言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戴丹梅
微信
朋友圈
林伟民: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奔走疾呼
观海融媒 2021-06-29 14:32

位于金湾区三灶镇的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内,常常响起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一批批党员走进陈列馆,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以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牢记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三灶镇伟民广场,高高矗立的林伟民铜像雄姿英发,炯炯有神的目光迎风远眺,默默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奋斗岁月。如今,林伟民革命事迹如同催征的号角,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推动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贡献力量。

三灶镇伟民广场上的林伟民雕像。

出身贫寒饱受欺压
在压迫中毅然投身工人运动

19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年代。1887年10月,林伟民出生于三灶岛西洋田村(今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鱼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那时,林伟民的家里只有一间老旧泥屋,耕种的土地也是向地主租的。因为家庭人口众多,生活相当困难,时常面临断炊困境。

因家境贫寒,林伟民自幼就在各类行业中帮工。其间,在酒厂工作时遭遇严重烫伤反遭辞退,让青年林伟民第一次看清了资本主义的丑陋面目。

年少的经历,苦难的生活,造就了林伟民坚强刚毅的性格。1906年,家乡干旱,庄稼失收,迫于生计的林伟民和很多乡亲一样,前往已成为世界重要贸易港口的香港谋生。

在乡亲的推荐下,林伟民成为了一名海员,在船上当起了“侍仔”。“侍仔”往往只能从事最劳累、最低贱的工作。他们居住环境恶劣,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还要随时听从工头的差遣,如果动作稍慢就要遭受辱骂甚至殴打,还经常被资方和外国海员虐待、侮辱。

也正是在这样的苦难磨砺中,让他逐渐萌发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思想。林伟民深知,要摆脱枷锁和奴役,只有依靠海员工人们自己联合起来才能开展反抗斗争。

1920年,林伟民与苏兆征等开始筹备成立海员工会。1921年3月6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林伟民被选举为干事会干事。这也是中国海员工人第一个真正的工会组织和最早的现代产业工人工会组织。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成立后不久,林伟民等骨干分子分头在海员中进行宣传和发动工作,正式向香港各轮船公司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与改革雇工制度、反对包工头剥削等三项要求。

1922年1月12日,在三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合理诉求遭到置之不理时,海员工人们难以抑制心头怒火,毅然举行了总罢工。相关历史资料显示,香港海员罢工后及时撤回广州,以广州为阵地坚持罢工斗争,短短的十几天便有1万多名罢工海员及家属回到广州。

林伟民自始至终站在大罢工的第一线,参加组织指挥,发挥着中坚作用。这次历经56天的大罢工终于以港英当局同意香港海员提出的合理诉求而胜利结束。从此,中国工人运动开启了一个新时期、新纪元。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内雕塑。

坚持在斗争第一线
逐渐成长为全国工人运动领袖

在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有一幢古朴的四层小楼,白色外墙,木质连廊,在绿荫掩盖下的门匾写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如今这里也是中国工运革命传统教育暨研究基地。

香港海员大罢工后,由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义发起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林伟民和苏兆征代表海员工会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香港海员大罢工的经过及经验。

这次大会上,香港海员的斗争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应上海海员代表要求,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派林伟民前往上海协助组织上海海员工会开展活动。旋即,由林伟民发起上海海员大罢工,在坚持21天后取得成功,一举奠定他在我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4年夏天,赤色职工国际运输工人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林伟民代表香港海员工会参加。其间,他到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参观,与当地工会和工人群众见面,互相交流经验。他还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同旅俄党的负责人罗亦农及中国学员相见,并作了关于“实行罢工、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进行斗争问题”的报告。

林伟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压迫的斗争中,立场坚定,勇敢无畏,处处表现着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他深刻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与工人阶级心连心、共患难,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外洋广东海员中第一个入党的工人同志。

同年秋天,林伟民回到广东,兼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广州分会主任,同时接受了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机构的工作,负责海员工运和运输系统工会统一运动,组织支持广州盐船运输工人的罢工斗争。受此鼓舞,随后的北江货运工人罢工也取得了胜利。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通过的《对于职工运动之决议案》,决定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同时在广州举行。5月7日,经大会选举的12名执行委员推选,在广大工人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林伟民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林伟民从一名海员工人成长为全国工人运动领袖。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林伟民因病不能出席,大会选举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成员时,他仍被选为执行委员,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工人群众对林伟民的关怀与爱戴。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

积劳成疾
生病依旧心系工人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全国各地举行大大小小的罢工游行来反抗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在林伟民与苏兆征等积极分子的组织下,6月19日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省港大罢工从1925年6月19日一直持续到1926年10月10日,坚持了一年四个月,参加人数达25万,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策略之灵活均为世界工运史所罕见。

省港大罢工期间,林伟民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的身份,主持了罢工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详细地说明了机构设立、分工合作等问题。然而不幸的是,不久后林伟民因积劳成疾,腿部患的骨结核病恶性发作,于1925年8月送往医院救治。

虽然生病卧床,但林伟民仍然念念不忘关注省港大罢工运动的进行情况。每当苏兆征等领导人以及各工会有关人员前来探望林伟民时,他总是详细了解工会统一运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发表意见和建议。他还抱病撰写了一篇题为《实际的经验与教训》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总结过去香港海员斗争的经验教训,号召人们能以“海员罢工胜而复败之往事为鉴”,共同努力,促成工会统一运动的进行,务期达到目的。

1927年9月1日,林伟民病逝于广州,年仅40岁。广州盐船工人不顾当时国民党清党的白色恐怖,冒着生命危险集资安葬了他的遗体。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把他的遗骨移葬于广州银河革命公墓,供后人凭吊。

在他的家乡——珠海,对林伟民的纪念和怀缅已深深嵌入这片土地。1987年11月,时值林伟民诞辰100周年,珠海第一尊林伟民雕像落成于香洲区沿河路旁。24年后,第二尊雕像也在他的家乡、三灶镇伟民广场中立起。林伟民的名字也早已化为新时代三灶人民坚实的精神力量。

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三灶镇在伟民广场东侧建设了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如今,该陈列馆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及珠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林伟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儿女,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赤胆忠诚、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必将被世人所铭记。

我市学校组织师生参观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

相关链接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

林伟民,珠海“红色三杰”之一,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曾先后组织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上海海员大罢工、广州盐船工人大罢工,以及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海员总工会执行委员。

出生于贫苦的农家,林伟民一生受尽磨难、跌宕起伏。短短40载青春,他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为了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奔走疾呼,直到生命的最后,心里牵挂的依然是广大工人的命运。从一个海员工人成长为崇高的革命者,林伟民为中国工运与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坐落于三灶镇鱼月村,场馆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于2017年对外开放。2019年11月,陈列馆启动展陈提升工程,并于2021年3月完成展陈提升工程改造。改造后的陈列馆展陈面积扩增至1800平方米,并新征集了德国共产党出版的杂志《中国》、禤倩红手稿、工人之路特刊等60余件文物展品。

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展厅。

今年3月16日上午,展陈提升工程后,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正式开馆。本次展陈升级亮点众多,馆内通过实物造景、现代化展陈设施、照片墙布置等形式提升多媒体展示空间传达视觉效果,并新增设了环幕、投影等设施设备,带来全新参观体验,使之成为现代化红色展馆,供市民免费预约参观。

自2017年起对外开放至今,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12万人次,开展“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活动466场。

文字:靳碧海 图片:张洲 通讯员 刘昌言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戴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