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留美幼童专区,记者留意到一本《唐诗英韵》,讲唐诗的书为什么出现在这里?这本书和留美幼童有何关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珠海博物馆馆员唐越,探究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唐诗英韵》是第一部由中国本土学者独立完成的英译中国诗集。该书名的‘唐’指的是中国。”唐越介绍,《唐诗英韵》所收作品均译自宋人谢枋得所编《千家诗》,大都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译者蔡廷干冀望以此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人民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秉性。

蔡廷干是120名官派留美幼童之一。“留美幼童人才济济,论军事才能,非蔡廷干莫属。他是将相之才,也是国学之才。”唐越说道。
奋勇抗敌,保家卫国
蔡廷干(1861年-1935年),今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上栅村人,是1873年清政府官派的第二批留美幼童。
1881年回国后,蔡廷干被送往天津的大沽水雷学堂学习。
1884年,蔡廷干被派往福建水师当士官。
1888年,蔡廷干以“守备衔尽先补用”调往北洋水师。
1894年夏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蔡廷干以鱼雷左一营都司衔为舰队侧翼警戒,率“福龙”号和本部鱼雷艇队尾随“平远”“广丙”两舰奔赴大东沟海域参战。在“平远”“广丙”两舰连连失利退出战斗后,蔡廷干指挥麾下舰队紧咬日方主力舰“西京丸”不放,并下令“福龙”号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连发3枚鱼雷,可惜一发未中,被迫退出战斗。
“他这一英勇的行为,记在了他的墓志铭中。”根据提示,记者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看到一本不显眼的书,黑黑的封面,里面都是各种挽联、挽诗,但没有书名。“通常,有名望的人去世后,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为缅怀死者撰写挽诗或挽联,将它们集成册,称为‘哀启’。”唐越介绍。
在这本哀启中,记者看到有一段墓志铭写着:“其平生战绩最足称述者,为黄海一战。甲午中日失和,两国海军战于黄海。公驾所管左一鱼雷艇,与日舰‘西京丸’三次激战。射击勇敢,奋不顾身,且能以少困多,不肯少却。当时日将军令部长桦山中将及‘西京’诸战士目睹公之精悍威猛,莫不舌为之挢,胆为之寒……”
不幸被俘,英勇无畏
1895年初,威海卫北洋水师基地遭到日军海陆两路夹攻,蔡廷干率部突围,沿途却遭日舰追截、射击。“福龙”号沿山东半岛向西直驶烟台,而日舰“吉野”号则衔尾直追。蔡廷干落水负伤,不幸被俘,被押至日本大阪囚禁。
提讯蔡廷干时有一段对话最能体现他的英勇无畏。1895年2月15日,蔡廷干被问到是否考虑投降,他答道:“怎么会投降呢?舰队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倘若现在放归我,仍愿一战。”
《马关条约》签订后,恰逢蔡廷干在美国的老师Northrop访问日本,帮助蔡廷干向日本方面游说,制造机会让他越狱逃跑。于是,蔡廷干回到美国学习。
后来,蔡廷干任职于北洋海军,民国时升至海军上将,又一度代理内阁总理。
蔡廷干多才多艺,能文能武。除了军事、政治、外交外,他还做过税务处的会办和督办。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陈列着一张蔡廷干与他的同学梁如浩出席华盛顿国际会议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21年蔡廷干以税务处会办身份,担任出席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时的照片。”唐越介绍道。
解甲归田,潜心国学
1927年,蔡廷干以生病为由,解甲归田,举家隐居大连,后迁回北平。期间,蔡廷干潜心研究国学,探寻君子之道,同时精研书法。蔡廷干曾于1922年自行刊印《老解老》一书,首次将西方学术手段“索引法”引入中国古籍研究,属于开先河之作,在学术界获得极高评价。
蔡廷干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深厚,美国的八年留学中又潜心钻研英文文法,中英文的造诣极深,《唐诗英韵》便是他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
该书于193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蔡廷干从1900年开始动笔,直到1930年才完成,是其30年心血的结晶。全书翻译的作品包括39首五言诗和83首七言诗,涉及唐宋两个朝代的作品,全部选自《千家诗》。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蔡廷干将《千家诗》中的五绝和七绝分别译成英语传统诗歌的五音步抑扬格和六音步抑扬格。对中国学者而言,把握英诗格律并非易事。
记者在珠海博物馆看到的《唐诗英韵》由热心文博事业的刘昌言于2020年12月捐赠。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馆员唐越:
蔡廷干幼年出洋读书,回国后脱下西装,走上战场,保家卫国。甲午一战,不幸被俘,面对日军的审讯,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如此人格堪称留美幼童中的楷模,足为世范,更是留学生学习的榜样。退隐后,蔡廷干潜心研究国学,或译或著,旨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此外,他积极参与慈善组织,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又是华洋义赈会核心成员,是香山人的骄傲。

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留美幼童专区,记者留意到一本《唐诗英韵》,讲唐诗的书为什么出现在这里?这本书和留美幼童有何关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珠海博物馆馆员唐越,探究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唐诗英韵》是第一部由中国本土学者独立完成的英译中国诗集。该书名的‘唐’指的是中国。”唐越介绍,《唐诗英韵》所收作品均译自宋人谢枋得所编《千家诗》,大都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译者蔡廷干冀望以此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人民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秉性。

蔡廷干是120名官派留美幼童之一。“留美幼童人才济济,论军事才能,非蔡廷干莫属。他是将相之才,也是国学之才。”唐越说道。
奋勇抗敌,保家卫国
蔡廷干(1861年-1935年),今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上栅村人,是1873年清政府官派的第二批留美幼童。
1881年回国后,蔡廷干被送往天津的大沽水雷学堂学习。
1884年,蔡廷干被派往福建水师当士官。
1888年,蔡廷干以“守备衔尽先补用”调往北洋水师。
1894年夏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蔡廷干以鱼雷左一营都司衔为舰队侧翼警戒,率“福龙”号和本部鱼雷艇队尾随“平远”“广丙”两舰奔赴大东沟海域参战。在“平远”“广丙”两舰连连失利退出战斗后,蔡廷干指挥麾下舰队紧咬日方主力舰“西京丸”不放,并下令“福龙”号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连发3枚鱼雷,可惜一发未中,被迫退出战斗。
“他这一英勇的行为,记在了他的墓志铭中。”根据提示,记者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看到一本不显眼的书,黑黑的封面,里面都是各种挽联、挽诗,但没有书名。“通常,有名望的人去世后,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为缅怀死者撰写挽诗或挽联,将它们集成册,称为‘哀启’。”唐越介绍。
在这本哀启中,记者看到有一段墓志铭写着:“其平生战绩最足称述者,为黄海一战。甲午中日失和,两国海军战于黄海。公驾所管左一鱼雷艇,与日舰‘西京丸’三次激战。射击勇敢,奋不顾身,且能以少困多,不肯少却。当时日将军令部长桦山中将及‘西京’诸战士目睹公之精悍威猛,莫不舌为之挢,胆为之寒……”
不幸被俘,英勇无畏
1895年初,威海卫北洋水师基地遭到日军海陆两路夹攻,蔡廷干率部突围,沿途却遭日舰追截、射击。“福龙”号沿山东半岛向西直驶烟台,而日舰“吉野”号则衔尾直追。蔡廷干落水负伤,不幸被俘,被押至日本大阪囚禁。
提讯蔡廷干时有一段对话最能体现他的英勇无畏。1895年2月15日,蔡廷干被问到是否考虑投降,他答道:“怎么会投降呢?舰队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倘若现在放归我,仍愿一战。”
《马关条约》签订后,恰逢蔡廷干在美国的老师Northrop访问日本,帮助蔡廷干向日本方面游说,制造机会让他越狱逃跑。于是,蔡廷干回到美国学习。
后来,蔡廷干任职于北洋海军,民国时升至海军上将,又一度代理内阁总理。
蔡廷干多才多艺,能文能武。除了军事、政治、外交外,他还做过税务处的会办和督办。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陈列着一张蔡廷干与他的同学梁如浩出席华盛顿国际会议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21年蔡廷干以税务处会办身份,担任出席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时的照片。”唐越介绍道。
解甲归田,潜心国学
1927年,蔡廷干以生病为由,解甲归田,举家隐居大连,后迁回北平。期间,蔡廷干潜心研究国学,探寻君子之道,同时精研书法。蔡廷干曾于1922年自行刊印《老解老》一书,首次将西方学术手段“索引法”引入中国古籍研究,属于开先河之作,在学术界获得极高评价。
蔡廷干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深厚,美国的八年留学中又潜心钻研英文文法,中英文的造诣极深,《唐诗英韵》便是他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
该书于193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蔡廷干从1900年开始动笔,直到1930年才完成,是其30年心血的结晶。全书翻译的作品包括39首五言诗和83首七言诗,涉及唐宋两个朝代的作品,全部选自《千家诗》。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蔡廷干将《千家诗》中的五绝和七绝分别译成英语传统诗歌的五音步抑扬格和六音步抑扬格。对中国学者而言,把握英诗格律并非易事。
记者在珠海博物馆看到的《唐诗英韵》由热心文博事业的刘昌言于2020年12月捐赠。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馆员唐越:
蔡廷干幼年出洋读书,回国后脱下西装,走上战场,保家卫国。甲午一战,不幸被俘,面对日军的审讯,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如此人格堪称留美幼童中的楷模,足为世范,更是留学生学习的榜样。退隐后,蔡廷干潜心研究国学,或译或著,旨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此外,他积极参与慈善组织,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又是华洋义赈会核心成员,是香山人的骄傲。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