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41岁“生日”。珠海经济特区乘风破浪的41年,也是珠海财政不断改革创新、财政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的4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79年的2388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79.13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79年的2338万元增加至2020年的677.62亿元。2020年,按常住人口计算我市人均可支配财力达5.93万元,居全省第一。
41年来,一代代珠海财政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勤劳、智慧与勇气书写了珠海财政人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感人故事。
岁月不居,奋斗接续。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奠基之年。在新征程上,珠海财政将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广开财源增加收入,合理支出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不停步,强化管理提效能,奋力为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强化以“政”领“财”意识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珠海财政高质量发展
珠海市财政局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为开创新时代财政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19-2020年度,市财政局机关党委连续两年被评为珠海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市财政局机关党委被珠海市委评为珠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市财政局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并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工作安排。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开展“百名党员说百年党史”活动,并积极打造“我的青春红色为底”党史学习教育青年专题品牌,组织财政青年开展社区疫苗接种入户宣传、进村入户消费扶贫等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青年志愿活动。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持续在擦亮“让我先来”党建品牌上下功夫,“让我先来”党建品牌在疫情防控、财政改革等重大任务的一次又一次检验中,实现机关党建与财政业务深度融合,让每位党员都成为一面光荣的旗帜,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围绕“微笑财政”“服务财政”“阳光财政”三大珠海财政金字招牌,持续推动财政干部和财政工作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树形象。坚持财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实行政府“四本预算”全公开,让财政资金分配在阳光下运作。开展“财政服务行”系列活动,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同志组成调研组,已奔赴80余个部门,足迹遍布全市各区、市直单位、医院学校、基层社区,打通财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市财政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近年来,该局通过公务员招录、全国选调、合同制职员招聘等方式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配备力度,全局90后干部已达66人。
该局坚持在“育才”上下功夫,探索干部培育多样化渠道,大力开展干部培训教育、轮岗挂职、学历职称考取等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坚持“谁有本事谁来”,破除“唯资格论、唯年龄论”的用人观念,将思想政治素质好、实绩比较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推荐优先晋升。
通过严管厚爱让干部成长好、有底气,在管理干部中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从严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又从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财政干部干事创业底气更足。
牢牢稳住财政收支“基本盘”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面对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市财政局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抓好收支管理工作,推动全市财政收支运行稳中向好,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组织财政收入水平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珠海市扎实推进“双统筹”,经济向好基础进一步巩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涨幅较高,经济运行持续稳步恢复。在此基础上,市财政局积极作为,主动落实财税联席会议机制,牵头协调税务、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国资委等收入组织部门每季度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压实责任,依法加大收入组织力度,确保应收尽收。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6.01亿元,同比增长22.3%,收入总量居全省第6,收入增幅居珠三角九市第4。
推动财政支出提质增效
为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市财政局牢固树立预算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严格按照法定时限拨付资金。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404.25亿元,同比增长4.4%。切实做好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拨付、通报工作,确保转移支付政策及时落实到位。截至7月底,全市共收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76.17亿元,支出69.55亿元(市直支出35.09亿元,各区支出34.46亿元),支出进度91.3%,超时间进度33个百分点。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省财政厅本年度下达珠海市债券资金额度194.49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36亿元,比2020年增长20%,创历史新高。1-7月,我市新增专项债券实际使用进度为80.5%,排名全省第二。

今年1-7月,珠海全市民生支出高达272.38亿元,同比增长4.97%。图为海天公园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新景点——海天庭院。
坚定不移增进百姓福祉
市财政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1-7月,全市文化、教育、卫生等九项民生支出高达272.38亿元,同比增长4.97%。扎实办好民生微实事。采取先预拨事后再清算的方式,及时分配“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解决各区对资金的后顾之忧。
截至7月31日,全市各级财政共落实“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3.05亿元,其中市级资金1.5亿元已于3月份下达各区,全市共确定“民生微实事”项目3306个,已完成项目1955个。
全力以赴稳就业,为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1-7月,市财政已完成就业各项资金支出6.26亿元,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49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6%,控制在省下达年度目标3%以内。
坚决筑牢社会兜底的防线,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从2021年1月起提高至1139元/人/月,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相应提高至1823元/人/月,城乡补差水平分别不低于674元/人/月和557元/人/月。
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来抓,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教育支出全年预计投入124.59亿元,同比增长16.7%,排在民生投入首位。
全力支持打造健康珠海,安排项目建设资金8.64亿元,加快推进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口腔医院建设。持续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将2021年城乡居民财政补贴提高至650元/年。

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1-7月,全市节能环保支出已达14.71亿元,在大气、水体、固废物等方面强化治理,推动珠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始终把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中之重”,今年财政预算内资金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2021年安排乡村振兴相关资金预算4.67亿元、对口帮扶资金预算3.94亿元。
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
市财政将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截至2021年7月底,全市科技领域支出28.08亿元。为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市财政全年安排5亿元实验室建设经费,积极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建设。
积极推进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市、区财政共安排580万元支持珠海市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项目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大数据及控制系统、先进制造等4个领域,促进珠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和合作,推动港澳科技成果在珠海转化。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年市区财政共分别安排7200万元和5800万元,支持33个我市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以及29家独角兽企业研发,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挂图作战”部署,2021年安排112.09亿元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满足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生态环境治理等事关发展大局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助力我市海陆空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截至7月拨付建设资金35.23亿元,推动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海段)、珠海隧道等项目顺利推进。推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安排珠海市内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1.64亿元,有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各项工作。
全力落实惠企纾困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今年1-7月,增值税制度性留抵退税实现34.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退13.63亿元。通过“免减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以更大的魄力推动产业扶持资金筹集制度加快落地,凝聚全市合力,支持培育壮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市财政局以持续深化财政“1+N”改革为抓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改革提升财政服务水平。扎实推进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效。通过优化服务模式,改过去强行退单的“冷”监督,为风险提示的“暖”服务。
据了解,今年1-7月,我市市直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覆盖率达100%,共办理支付业务58714笔,总金额413.6亿元。开展创新投资审核模式改革,建立线上和线下并行的审核机制,实现报审资料“线上预审”,项目“线下审核”,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截至7月31日,市财审中心共计受理工程预结算项目166个、二类费用664项,合计审核金额74.18亿元,审定金额69.00亿元,节约财政资金5.18亿元,核减率为6.98%。
市财政局还积极打造智慧财政平台。5月1日,“数字财政”系统在珠海顺利上线,实现市、区、镇协同推进。新系统上线后,我市可实现全市各级财政核心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全市财政业务的数据集中。
加速推进粤澳深度合作
全力支持打造大湾区澳珠极点
珠海财政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统筹资金,全力以赴支持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全力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一是给予横琴新区突破性的政策支持,推动横琴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60亿元、省级财政273.35亿元支持横琴新区建设,另一方面从2009年起,珠海市将产生于横琴新区的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全额留归横琴新区用于开发建设,累计支持横琴新区超过1500亿元。
二是便利港澳青年在珠海创业就业。实施港澳人才发展支持计划,新引进港澳本科以上学历等人才,享受我市新引进青年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政策;出台《珠海市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人才认定及财政补贴暂行办法》,进一步吸引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涵盖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跨境服务珠海。
资金物资“两手抓”
书写战“疫”决胜财政答卷
市财政局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坚持一手抓资金保障,一手抓物资保障,为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珠海财政优先安排、全面保障疫情防控资金投入,持续加大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力度。截至7月,全市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47亿元,实际支出3.23亿元,主要用于设备和防控物资补助、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切实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保障工作,共投入2.96亿元用于采购接种疫苗,助力全市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工作,推动珠海成为全国首个疫苗接种率超80%的地级市。
与此同时,该局还完善物资管理办法,实现物资保障“内行化”。通过制定《市级防疫物资采购收储轮换结算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市级防疫物资储备管理,明确物资采购、储备物资动用、储备物资轮换、物资采购及储备费用结算等事项。
此外,市财政局还牵头制定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物资保障方案,追加安排核酸检测物资储备专项经费0.35亿元,按照2天完成全员检测的要求,储备300万人的检测物资。目前市级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包含仪器设备、测温设备、消毒消杀用品、核酸检测物资、个人防护用品5大类47个物资品目,可满足公共卫生应急、日常防控、方舱医院建设、核酸检测等方面的需求。截至7月31日,全市疫情防控物资库存充足,按近一个月使用量测算,主要物资的可用期限为80天以上。
截至8月18日,市物资保障组累计采购防控物资1846.35万件,累计派发1917.58万件,为口岸、交通、境外运转专班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为企业复工复产、学生复学、高考、两会等保驾护航。今年以来已先后分两批次开展便民口罩活动,累计提供一次性口罩达到172.7万只,在各大公共场所向有需要的市民免费提供口罩,方便市民出行及办事。


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41岁“生日”。珠海经济特区乘风破浪的41年,也是珠海财政不断改革创新、财政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的4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79年的2388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79.13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79年的2338万元增加至2020年的677.62亿元。2020年,按常住人口计算我市人均可支配财力达5.93万元,居全省第一。
41年来,一代代珠海财政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勤劳、智慧与勇气书写了珠海财政人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感人故事。
岁月不居,奋斗接续。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奠基之年。在新征程上,珠海财政将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广开财源增加收入,合理支出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不停步,强化管理提效能,奋力为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强化以“政”领“财”意识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珠海财政高质量发展
珠海市财政局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为开创新时代财政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19-2020年度,市财政局机关党委连续两年被评为珠海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市财政局机关党委被珠海市委评为珠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市财政局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并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工作安排。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开展“百名党员说百年党史”活动,并积极打造“我的青春红色为底”党史学习教育青年专题品牌,组织财政青年开展社区疫苗接种入户宣传、进村入户消费扶贫等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青年志愿活动。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持续在擦亮“让我先来”党建品牌上下功夫,“让我先来”党建品牌在疫情防控、财政改革等重大任务的一次又一次检验中,实现机关党建与财政业务深度融合,让每位党员都成为一面光荣的旗帜,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围绕“微笑财政”“服务财政”“阳光财政”三大珠海财政金字招牌,持续推动财政干部和财政工作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树形象。坚持财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实行政府“四本预算”全公开,让财政资金分配在阳光下运作。开展“财政服务行”系列活动,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同志组成调研组,已奔赴80余个部门,足迹遍布全市各区、市直单位、医院学校、基层社区,打通财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市财政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近年来,该局通过公务员招录、全国选调、合同制职员招聘等方式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配备力度,全局90后干部已达66人。
该局坚持在“育才”上下功夫,探索干部培育多样化渠道,大力开展干部培训教育、轮岗挂职、学历职称考取等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坚持“谁有本事谁来”,破除“唯资格论、唯年龄论”的用人观念,将思想政治素质好、实绩比较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推荐优先晋升。
通过严管厚爱让干部成长好、有底气,在管理干部中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从严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又从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财政干部干事创业底气更足。
牢牢稳住财政收支“基本盘”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面对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市财政局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抓好收支管理工作,推动全市财政收支运行稳中向好,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组织财政收入水平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珠海市扎实推进“双统筹”,经济向好基础进一步巩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涨幅较高,经济运行持续稳步恢复。在此基础上,市财政局积极作为,主动落实财税联席会议机制,牵头协调税务、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国资委等收入组织部门每季度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压实责任,依法加大收入组织力度,确保应收尽收。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6.01亿元,同比增长22.3%,收入总量居全省第6,收入增幅居珠三角九市第4。
推动财政支出提质增效
为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市财政局牢固树立预算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严格按照法定时限拨付资金。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404.25亿元,同比增长4.4%。切实做好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拨付、通报工作,确保转移支付政策及时落实到位。截至7月底,全市共收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76.17亿元,支出69.55亿元(市直支出35.09亿元,各区支出34.46亿元),支出进度91.3%,超时间进度33个百分点。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省财政厅本年度下达珠海市债券资金额度194.49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36亿元,比2020年增长20%,创历史新高。1-7月,我市新增专项债券实际使用进度为80.5%,排名全省第二。

今年1-7月,珠海全市民生支出高达272.38亿元,同比增长4.97%。图为海天公园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新景点——海天庭院。
坚定不移增进百姓福祉
市财政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1-7月,全市文化、教育、卫生等九项民生支出高达272.38亿元,同比增长4.97%。扎实办好民生微实事。采取先预拨事后再清算的方式,及时分配“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解决各区对资金的后顾之忧。
截至7月31日,全市各级财政共落实“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3.05亿元,其中市级资金1.5亿元已于3月份下达各区,全市共确定“民生微实事”项目3306个,已完成项目1955个。
全力以赴稳就业,为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1-7月,市财政已完成就业各项资金支出6.26亿元,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49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6%,控制在省下达年度目标3%以内。
坚决筑牢社会兜底的防线,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从2021年1月起提高至1139元/人/月,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相应提高至1823元/人/月,城乡补差水平分别不低于674元/人/月和557元/人/月。
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来抓,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教育支出全年预计投入124.59亿元,同比增长16.7%,排在民生投入首位。
全力支持打造健康珠海,安排项目建设资金8.64亿元,加快推进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口腔医院建设。持续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将2021年城乡居民财政补贴提高至650元/年。

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1-7月,全市节能环保支出已达14.71亿元,在大气、水体、固废物等方面强化治理,推动珠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始终把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中之重”,今年财政预算内资金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2021年安排乡村振兴相关资金预算4.67亿元、对口帮扶资金预算3.94亿元。
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
市财政将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截至2021年7月底,全市科技领域支出28.08亿元。为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市财政全年安排5亿元实验室建设经费,积极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建设。
积极推进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市、区财政共安排580万元支持珠海市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项目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大数据及控制系统、先进制造等4个领域,促进珠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和合作,推动港澳科技成果在珠海转化。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年市区财政共分别安排7200万元和5800万元,支持33个我市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以及29家独角兽企业研发,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挂图作战”部署,2021年安排112.09亿元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满足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生态环境治理等事关发展大局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助力我市海陆空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截至7月拨付建设资金35.23亿元,推动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海段)、珠海隧道等项目顺利推进。推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安排珠海市内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1.64亿元,有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各项工作。
全力落实惠企纾困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今年1-7月,增值税制度性留抵退税实现34.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退13.63亿元。通过“免减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以更大的魄力推动产业扶持资金筹集制度加快落地,凝聚全市合力,支持培育壮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市财政局以持续深化财政“1+N”改革为抓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改革提升财政服务水平。扎实推进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效。通过优化服务模式,改过去强行退单的“冷”监督,为风险提示的“暖”服务。
据了解,今年1-7月,我市市直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覆盖率达100%,共办理支付业务58714笔,总金额413.6亿元。开展创新投资审核模式改革,建立线上和线下并行的审核机制,实现报审资料“线上预审”,项目“线下审核”,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截至7月31日,市财审中心共计受理工程预结算项目166个、二类费用664项,合计审核金额74.18亿元,审定金额69.00亿元,节约财政资金5.18亿元,核减率为6.98%。
市财政局还积极打造智慧财政平台。5月1日,“数字财政”系统在珠海顺利上线,实现市、区、镇协同推进。新系统上线后,我市可实现全市各级财政核心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全市财政业务的数据集中。
加速推进粤澳深度合作
全力支持打造大湾区澳珠极点
珠海财政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统筹资金,全力以赴支持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全力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一是给予横琴新区突破性的政策支持,推动横琴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60亿元、省级财政273.35亿元支持横琴新区建设,另一方面从2009年起,珠海市将产生于横琴新区的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全额留归横琴新区用于开发建设,累计支持横琴新区超过1500亿元。
二是便利港澳青年在珠海创业就业。实施港澳人才发展支持计划,新引进港澳本科以上学历等人才,享受我市新引进青年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政策;出台《珠海市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人才认定及财政补贴暂行办法》,进一步吸引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涵盖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跨境服务珠海。
资金物资“两手抓”
书写战“疫”决胜财政答卷
市财政局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坚持一手抓资金保障,一手抓物资保障,为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珠海财政优先安排、全面保障疫情防控资金投入,持续加大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力度。截至7月,全市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47亿元,实际支出3.23亿元,主要用于设备和防控物资补助、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切实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保障工作,共投入2.96亿元用于采购接种疫苗,助力全市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工作,推动珠海成为全国首个疫苗接种率超80%的地级市。
与此同时,该局还完善物资管理办法,实现物资保障“内行化”。通过制定《市级防疫物资采购收储轮换结算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市级防疫物资储备管理,明确物资采购、储备物资动用、储备物资轮换、物资采购及储备费用结算等事项。
此外,市财政局还牵头制定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物资保障方案,追加安排核酸检测物资储备专项经费0.35亿元,按照2天完成全员检测的要求,储备300万人的检测物资。目前市级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包含仪器设备、测温设备、消毒消杀用品、核酸检测物资、个人防护用品5大类47个物资品目,可满足公共卫生应急、日常防控、方舱医院建设、核酸检测等方面的需求。截至7月31日,全市疫情防控物资库存充足,按近一个月使用量测算,主要物资的可用期限为80天以上。
截至8月18日,市物资保障组累计采购防控物资1846.35万件,累计派发1917.58万件,为口岸、交通、境外运转专班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为企业复工复产、学生复学、高考、两会等保驾护航。今年以来已先后分两批次开展便民口罩活动,累计提供一次性口罩达到172.7万只,在各大公共场所向有需要的市民免费提供口罩,方便市民出行及办事。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