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认为,老年人还是瘦一点好,因为肉一多,高血脂、高血压等各种疾病就都找上门来了。其实,这种观念需要更新。老人有肌肉,才有“老来寿”。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吴红媛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从人体肌肉的发展规律和重要性,提醒老人们为了预防和控制“肌少症”,应该更早地从饮食及运动两方面来减少肌肉的流失,从而拥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当心悄悄溜走的肌肉
肌肉是人体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身体器官,其首要功能是支撑身体并控制关节活动,其次也有维持呼吸、食物蠕动及心脏跳动的作用。一般人的肌肉占比为体重的35%-45%左右。人体骨骼肌自身具有生长和衰老的规律:从30岁开始,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也每年减少1.5%-3%。步入老年阶段,身体各器官进一步衰老,肌肉也逐渐流失。
警惕中老年人骨折的元凶——“肌少症”
“肌少症” 或称肌肉减少症,它常常伴随骨质疏松,成为中老年人骨折的元凶。
不幸的是,肌少症不仅会限制许多日常活动,还会缩短人的寿命。反过来说就是,肌肉强的人,看着年轻,活得长。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老年人骨骼肌力量持续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肌少症”与年龄的相关性特别明显,《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中提到,我国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约为8.9%-38.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67.1%,西部地区人群的患病率高于东部地区。
“肌少症”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患者可表现为虚弱、容易跌倒、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比如总感觉累,容易跌倒、骨折;可能伴发相关并发症:比如压疮、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肌少症”的预防策略
“肌少症”致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并与心脏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和认知障碍相关;可以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失调、生活质量下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长期需要别人照料,增加了褥疮及死亡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肌少症”,吴红媛提醒,应该更早地从饮食及运动两方面来减少肌肉的流失。
一是营养干预:保证足量蛋白质摄入
很多老年人为了保持“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身材和心血管的健康,采用素食或摄入大量粗粮、蔬菜,减少肉食的饮食模式,殊不知,一味地追求素食不吃肉类,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的摄入不足,不利于“肌少症”的预防。
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入25-30千卡的热量,维持体重的稳定;蛋白质基本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克,以优质蛋白质为主。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包括动物蛋白(牛奶、鸡蛋、禽肉、猪牛羊肉、鱼虾等)和植物蛋白(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腐竹、豆浆、豆干等)。
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正常的老年人,每天需摄入1800千卡热量,60-90克的蛋白质。每天吃一个鸡蛋、一袋(盒)牛奶、一块半个手掌大小的瘦肉,每天一把坚果,再吃点豆腐,每隔两三天吃一次鱼类海产品,这样就可以基本满足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老年人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蒸、煮、炖、烩、焖等方式将这些优质蛋白质食物烹制软烂,安排在一日餐谱中。
如果无法通过日常饮食摄入足够数量,也可在营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含蛋白质的营养补充剂。
二是运动干预:每天规律且适量的运动
运动是维持骨骼肌质量及功能的有效方法。老年人运动方式因人而异,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增加肌肉含量、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和平衡能力,减少骨折风险的目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一般认为每天户外锻炼1-2次,每次1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或每天至少6000步。
肌肉训练可采用抗阻运动,比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建议每周做3次以上抗阻运动,每次20-30分钟。此外,可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减少静坐或卧床。

不少人认为,老年人还是瘦一点好,因为肉一多,高血脂、高血压等各种疾病就都找上门来了。其实,这种观念需要更新。老人有肌肉,才有“老来寿”。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吴红媛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从人体肌肉的发展规律和重要性,提醒老人们为了预防和控制“肌少症”,应该更早地从饮食及运动两方面来减少肌肉的流失,从而拥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当心悄悄溜走的肌肉
肌肉是人体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身体器官,其首要功能是支撑身体并控制关节活动,其次也有维持呼吸、食物蠕动及心脏跳动的作用。一般人的肌肉占比为体重的35%-45%左右。人体骨骼肌自身具有生长和衰老的规律:从30岁开始,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也每年减少1.5%-3%。步入老年阶段,身体各器官进一步衰老,肌肉也逐渐流失。
警惕中老年人骨折的元凶——“肌少症”
“肌少症” 或称肌肉减少症,它常常伴随骨质疏松,成为中老年人骨折的元凶。
不幸的是,肌少症不仅会限制许多日常活动,还会缩短人的寿命。反过来说就是,肌肉强的人,看着年轻,活得长。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老年人骨骼肌力量持续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肌少症”与年龄的相关性特别明显,《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中提到,我国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约为8.9%-38.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67.1%,西部地区人群的患病率高于东部地区。
“肌少症”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患者可表现为虚弱、容易跌倒、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比如总感觉累,容易跌倒、骨折;可能伴发相关并发症:比如压疮、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肌少症”的预防策略
“肌少症”致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并与心脏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和认知障碍相关;可以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失调、生活质量下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长期需要别人照料,增加了褥疮及死亡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肌少症”,吴红媛提醒,应该更早地从饮食及运动两方面来减少肌肉的流失。
一是营养干预:保证足量蛋白质摄入
很多老年人为了保持“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身材和心血管的健康,采用素食或摄入大量粗粮、蔬菜,减少肉食的饮食模式,殊不知,一味地追求素食不吃肉类,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的摄入不足,不利于“肌少症”的预防。
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入25-30千卡的热量,维持体重的稳定;蛋白质基本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克,以优质蛋白质为主。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包括动物蛋白(牛奶、鸡蛋、禽肉、猪牛羊肉、鱼虾等)和植物蛋白(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腐竹、豆浆、豆干等)。
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正常的老年人,每天需摄入1800千卡热量,60-90克的蛋白质。每天吃一个鸡蛋、一袋(盒)牛奶、一块半个手掌大小的瘦肉,每天一把坚果,再吃点豆腐,每隔两三天吃一次鱼类海产品,这样就可以基本满足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老年人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蒸、煮、炖、烩、焖等方式将这些优质蛋白质食物烹制软烂,安排在一日餐谱中。
如果无法通过日常饮食摄入足够数量,也可在营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含蛋白质的营养补充剂。
二是运动干预:每天规律且适量的运动
运动是维持骨骼肌质量及功能的有效方法。老年人运动方式因人而异,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增加肌肉含量、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和平衡能力,减少骨折风险的目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一般认为每天户外锻炼1-2次,每次1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或每天至少6000步。
肌肉训练可采用抗阻运动,比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建议每周做3次以上抗阻运动,每次20-30分钟。此外,可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减少静坐或卧床。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